昨天,我給孩子退了一門興趣班

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情,我昨天剛剛跟Eric提交了一門興趣班的退班申請。

我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也很複雜,想著這可能也是很多父母都會遇到的事情吧。

這學期開學初,我給Eric報了一門音樂戲劇課。因為Eric一直都很喜歡音樂,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好,所以當他的幾個好朋友家庭興致勃勃地約著一起去上戲劇課時,我不假思索就給孩子報了。有音樂、有角色、有好友,怎麼看這個興趣班孩子都應該會喜歡吧。

音樂戲劇課的整個設計是這樣子的的:國外老師直接上課,每天都會有一些熱身練習,結合音樂做伸展運動,讓孩子熟悉舞臺的肢體表現力,接著會結合發聲練習,讓孩子學習表現不同的聲音和理解自己的聲音變化。接著幾節課就是閱讀劇本、瞭解故事、準備場景和開始彩排,最後是以一個大的戲劇表演作為尾聲,這便是最後的舞臺展示。

最初第一節課孩子還是挺開心的,興奮地看到自己的好朋友都在,抱著我轉圈圈,然後迫不及待要跟我說再見,然後轉身就跟自己的朋友們玩。但隨著課程安排的推進,我看到孩子

越來越不適應

  • 越來越少參與活動,當朋友們都在跟著老師做動作時,他會停下來一動不動,當老師很積極的引導他做動作時他會開始反抗;


  • 在課堂上越來越沉默,緊接著就開始不樂意去上興趣班了,去之前不肯進課室,看到老師就躲;

上週上興趣班時,這一切的積壓就爆發了,Eric大哭不已,不肯進課堂,進去後也不參與,最後老師估計也沒有精力顧及他,孩子在旁邊休息區的凳子上坐了好久,他跟這個團隊的距離,大概是這張示意圖的樣子:

昨天,我給孩子退了一門興趣班

坦白說,我也嘗試過幫助Eric調整,我也觀察和幫助孩子調整了幾個星期,但孩子並沒有太大的改善,他對課程的不喜歡日益加劇。現在一聽到戲劇課就捂耳朵,每天起床後第一件事便是問我,“媽媽,今天可以讓我不去戲劇課嗎?“我說今天沒有戲劇課呢,“我想天天都不去上,哪一天都不去上。“一邊說,眼淚一邊嘩啦啦掉下來。

這個便是這段時間我經歷的事情,我也反覆想著要不讓孩子緩一緩,因為孩子的狀況已經不是畏難心態,而是厭惡和害怕。我跟大家談談我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在思考的兩個問題:

01

最開始報班的決定是正確的嗎?

為了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我利用了“地板時間”

(Floor Time)的方式,跟孩子一對一交談過。地板時間是指提供私密的對話空間,或採用遊戲或者對話交流的方式,引導孩子把深層次想法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學引導方式。它強調的是輕鬆的氛圍,以平等的身份溝通,不讓孩子產生敵對和反感的情緒。

那天晚上我把Eric抱在懷裡,選了他最喜歡的閱讀區的小沙發,一邊輕輕地搖晃一邊問他“你不喜歡戲劇課,對嗎”?我給的是肯定句,Eric輕輕地點點頭。他告訴我他討厭戲劇課裡震耳欲聾的音樂,不喜歡老師強行拉著他去參與遊戲。這份對環境的不適感,是讓他最後害怕去上戲劇課最大的原因。

我繼續問他“如果在家裡咱們一起做戲劇活動,有音樂、有舞蹈,還有咱們的角色扮演,比如你是恐龍我是獅子,你會開心嗎?”Eric繼續點點頭,還補充了一句“哥哥可以是小老鼠,騎在獅子上面,只要他願意的話。” 我繼續說,“是啊,其實戲劇很好玩的,裡面有很多想象的因素,如果是你來設計的話,你想做什麼呢?”

那晚我們討論了很多場景,看似是天馬行空,但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孩子的興趣。我也越發明白了一點,當孩子對一個興趣產生厭惡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需要考量的,並不是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是不是放棄某個興趣了(“孩子不喜歡戲劇了嗎?”),而是要想明白到底他內心的需求有哪些沒有被滿足(“如何才能盡情地享受戲劇”)。

實際上Eric目前所經歷的困境是這樣子的:興趣班所設置的課程,跟孩子內心所渴望的興趣不匹配,裡面最起碼有兩個外部元素(嘈雜的音樂背景、高節奏不停歇的課程節奏)讓孩子無法適應。

02

除了興趣班還有其他的方式嗎?

當把問題攤出來後,我發現這兩個外部因素是不容易解決的,孩子喜歡音樂、喜歡社交,但不意味著孩子適應課堂上老師誇張的戲劇動作、高分貝的音響,以及連軸轉的表演。所以我也就繼續“逼”自己再多想一下,我向自己提了一個問題,

維持孩子的興趣發展真的需要通過興趣班嗎?答案如此簡單:並非如此。

Eric對戲劇所有喜歡的要素,他覺得“換個環境就可以”。比如跟哥哥一起角色扮演、一起吟唱音樂,還有一起舞蹈,但去掉了喧囂的音樂和嘈雜的環境,Eric更能全情投入,享受戲劇帶給他的美好。他更喜歡非結構式的體驗形式,而不是高度組織化的課堂模式。

想明白了這一點,我發現事情變得更簡單。哪怕Eric提出放棄的請求,因為實際上孩子並沒有遠離興趣,他只是真的對興趣班的課程設置不適應而已。對於我來說,如果孩子退出了,我接下來也只是換一個形式,一樣還是會持續思考如何更好地匹配孩子的興趣。

而我之所以猶豫的時間比孩子長,恰恰是因為這段放棄的過程,我也在經歷很多的不安、忐忑和焦灼。內心就好像有兩個小人在打架,一個勸我要堅持,“再努力一會兒,孩子懂什麼呢”,另外一個勸我要以孩子的感受為先,逼迫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好結果,慢下來也是一門藝術。

但能夠讓我越來越平和去看待整件事情,把自己的困惑寫下來分享給大家,是孩子的持續反饋所帶給我的力量。他會告訴我,這個路本身就是錯的,這個興趣班就不是他想要的。哪怕其他小朋友都適應,但Eric的不適應仍然需要被看到。而我跳出了成人的框架去跟孩子共同感受興趣的時候,孩子眼裡的光芒並沒有消失,他依然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並且願意在什麼方向全情投入。

如果是這樣子的,一味的強調堅持反而有可能會讓孩子越走越慢,那為啥不平靜地接受這個結果,也接受養育中慢的節奏呢?

實際上不管我們給孩子報任何的班、學校、社團、活動,我們都沒有辦法保證自己一定是正確的。我們無法預測孩子最終會走向何方,把他們推向我們想象中的興趣安排,並不能保證孩子一定能夠適應。

陪著孩子一起去經歷體驗的過程,這裡也自然包括了放棄和堅持。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抑制住自己內心的衝動,避免去評判孩子的選擇,而是跟孩子一起去體會哪怕做了放棄的選擇,但不意味著一切的終止,我們仍然可以有很多努力的方向。

當我們願意時時刻刻去傾聽孩子的反饋、理解他的內心需求,並且引導他思考每個選擇的方向,才可以讓孩子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去找到自己內心的幸福,才可以讓孩子成為自己。

昨天,我給孩子退了一門興趣班



所以我最後給孩子辦理了退出申請,知道消息的Eric開心地抱著我轉圈圈,好像他內心的壓力才總算放下來一樣。Eric的戲劇興趣班就以實在不適應的結果拉下了帷幕。

這便是我跟Eric短暫的戲劇興趣班的體驗。育兒的過程,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耕耘有很多種方式,但永遠都別忘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也許你也有共同的經歷,此時此刻也經歷著跟我一樣的糾結。這些選擇看起來都好個人哦,向左走向右走似乎都可以,也沒有什麼是一定正確的選擇。但很多時候我們也要清楚內心最重要的、不可捨棄的原則是什麼,最終能夠帶給我們方向的,還是我們跟孩子真實相處的過程,它需要我們知識和經驗的沉澱,它也需要我們作為父母的養育直覺。

我相信也有很多小朋友就像Eric一樣,他只是跟別人的節奏不一樣,只是需要慢一點、更溫柔的環境去幫助他更好地成長,別因為成人的壓力而強迫自己和孩子去追逐,

只要走在孩子內心對的路上,便無所畏懼了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