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死后孙权还有大好青春,为什么不趁机西取蜀汉北伐魏国,统一中国?

用户4224925177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说的没错,曹操、刘备死后,相对来说,孙权还有青春,从表面上来看,三巨头已经死了俩,剩下的那个自然可以趁机攫取天下。

但是,在三国里,用寿命熬死竞争者的是司马懿,而不是孙权。

大家都知道,关羽败走麦城,是整个三国历史的转折点。

但是很少人联想到,导致关羽败走麦城的孙权偷袭荆州事件,也是东吴犯下的最大错误。

吕蒙白衣过江,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此役过后,东吴夺回荆州,从表面看,东吴得到了好处,但从大局来看,东吴败局已定。

三足鼎立之势,其实三足并不是一样的粗。

曹魏是当中最粗的那条鼎足,东吴和蜀汉这两条腿,本来东吴略粗一些,但是刘备夺得西川之后,蜀汉这条腿便要略粗一些了。只是东吴和蜀汉这两条腿加在一起,也只是比曹魏略粗一些而已。

关羽北上,初战大捷,曹魏迅速做出反应,派遣张辽等大将火速支援。

另一方面,马上暗通孙权,以求呼应。

关羽的傲慢已经不止一次破坏了孙刘双方的关系,加上东吴军方势力的一再施压,孙权作出了袭取荆州的决定。

关羽就此陨落。

刘备盛怒之下,倾兵伐吴,孙权马上使人言和,并表示愿意归还所夺荆州地盘。

很多人说此时的孙权依然竭力维持孙刘联盟,其实不正确,孙权如果有意维持联盟,就不会在背后捅关羽一刀,更不会用抢的方式夺回荆州,这就是赤裸裸的宣战。

孙权求和恰恰暴露了此时三国中东吴实力的弱小,正是因为自忖不敌刘备,孙权才急不可待的决定要把刚到手的战利品再吐回去。

大战并未避免,幸运的是刘备不知兵,大败于夷陵,恨死白帝城。

此后孙刘再结联盟。

这时候再看看,孙权到底得到了什么,荆州吗?荆州有一部分仍然在曹魏手中,没有了刘备势力的存在,荆州彻底变成了孙曹两家的前线,东吴压力陡增。

蜀汉呢?丢掉了荆州,又在夷陵大伤元气,国力也大受损伤,从此失去荆州这个交通便利之地,导致诸葛亮伐魏乏术,曹魏从此扼住蜀汉出口。

问孙权怎么不取蜀汉伐魏国?

孙权如果伐蜀汉,曹魏一定会趁东吴大军困于蜀道之时,大军灭吴,孙权必败;

孙权如果袭魏,他怎么敢保证蜀汉不会趁机攻打他,自己偷袭关羽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孙刘联盟也早不如当年那样牢固,表面联盟,背地里彼此猜忌提防。

再加上孙权实力其实没那么强,一个张辽就打的孙权嗷嗷叫。

因此,孙权其实是把自己走进了困境,以至于碌碌无为,还得向曹丕称臣,要怪也只能怪他自己。

三足鼎立并不是长久之势,关键在于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打破它,很可惜,关羽加孙权,在错误的时候以错误的方式将它打破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开始算起,一直到孙权病死为止。他在二十九的时间里面,先后熬死了曹丕、诸葛亮、蒋琬、司马懿等与他同辈的当世之英杰,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孙渊这些比他晚一辈的人。说他是三国时期第一能熬,实质名归。

但是在这二十九年中。孙权却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与他早期的锐意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很难理解。这里就对孙权在曹操和刘备死后,他的所做所为,以及他的心里想法做一个陈述总结。说说孙权晚年的那点事。


公元219年,孙权干了一件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大事——偷袭荆州。

这是他一辈子干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辈子干的最失败的一件事。

说他成功,是因为孙权在多次谋求淮南合肥失利后,他的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荆州,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他派兵偷袭荆州,重锤了刘备的上升势头。并且他不再以谋求曹魏的土地为自己的第一诉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力图缩小自己与曹操的差距。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孙权很成功。因为东吴的地盘和人口都扩大了一倍,而刘备对东吴的压力也锐减。

但是,让孙权没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对刘备根本看不上。之前关羽在荆州时,魏国还派重兵防着关羽。等于关羽替孙权分担了一部分的压力。然而当关羽被孙权杀死后,魏国的压力就全部压倒东吴身上了。

夷陵大战之后,曹丕以孙权对自己不恭敬为借口,迅速调集了曹仁、张辽、张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将征讨东吴。这一战下来,曹魏和东吴都是精锐尽出,动用的总兵力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要多。双方大战六个月,最终以曹魏退兵收场。

这一战,曹魏用事实证明了一件事:虽然是三足鼎立,但是魏国对蜀汉没兴趣。曹丕的眼里只有孙权这一个对手。如果蜀汉忍着不出兵,孙权只能自己单挑曹魏。

孙权瞬间傻眼了……



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备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孙权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后,他迅速与蜀汉复通了关系。双方缔结同盟,关系恢复到了吕蒙偷袭荆州之前。在此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孙权都没有再动过蜀汉的心思。

也就是说,不是他没想过灭蜀,而是他不敢灭蜀。他怕自己灭蜀时,曹丕会揍他。

既然攻蜀已经不可能了,孙权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孙权打不赢曹丕,他之前已经吃过几次大亏。如果没有刘备帮他分担压力,他根本不敢挑衅魏国。

所以,孙权也就只能放弃扩张的想法。专心处理东吴的内部问题。

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两方面。

第一,孙权自己的名分问题;

第二,东吴内部的叛乱势力;

所谓名分,就是孙权当时对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刘禅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吴王。而他的吴王还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说,东吴名义上是曹魏的藩属国。但是公元222年时,东吴已经与曹魏翻脸,这个藩属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孙权需要自己给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刘备那样,自己给自己编一个称帝的理由。否则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

而东吴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东吴内部的士族问题和反对孙权的叛乱分子。这些人的力量太强大,孙权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他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领的荆州和交州,也需要时间缓和自己与士族的关系,更需要时间去消灭江东的山越人。

于是这么一拖,孙权也就有五年时间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扩张。



到了公元228年,孙权见时机成熟,便来了一把大的。他授意周鲂诈降,引诱魏军进入他在石亭设好的伏击圈。这一战,即历史上的石亭之战,也叫“周鲂断发赚曹休”。

当时的魏国扬州都督曹休中计,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九万,魏军十万,结果魏军被东吴打的屁滚尿流,连曹休的老命都差点丢了。所幸是后来魏军的增援赶到,魏军才没有被吴军全歼。

诸葛亮在听说孙权主动出击后,也迅速调了三万蜀军,以强行军的速度,在一月之内北上陈仓,攻打陈仓关,减轻孙权的压力(第二次北伐)。然而东吴接下来的行为却让诸葛亮失望了。孙权见魏军增援后,立即下令退兵。让诸葛亮空欢喜了一场。

一年后,孙权凭借石亭大战的威望,在建业称帝。(这是他发动石亭大战的原因)

在此之后,东吴与曹魏又有四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一直到公元233年,诸葛亮决定第五次北伐魏国时(也是最后一次),孙权才再次出兵。这一次是诸葛亮挑的头,孙权认为诸葛亮的建议可行,便积极响应了蜀汉的行动。

结果,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马懿熬死。孙权在前期风风火火了一把,后期见战局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他就赶紧退兵了。

而他这次退兵,他把脸都丢光了。

当时,魏明帝曹叡对大臣说:这次蜀吴来犯我大魏,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孙权那个鼠辈,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

然而,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本以为自己到前线后,孙权就会跑。结果,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听说曹叡亲征,连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风跑路了。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

这就是孙权的德性,也难怪曹叡会笑他胆小如鼠。



可能有人会问,孙权与曹丕同辈,他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

答案是:孙权他不忍气吞声能怎么办?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还。

三足鼎立的局势早已稳定,蜀汉不能打,魏国又不打蜀汉。东吴就那么大,他的实力只有魏国的一半。实力悬殊太大,他确实是打不赢。

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派卫温和诸葛直带一万士兵去台湾抢人口,可带回来的蛮夷还没有损失的人多,气得孙权把卫温、诸葛直给砍了。

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向辽东霸主公孙渊暗送秋波,派了一万士兵去辽东帮助公孙渊。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一万兵也被缴械。差点把孙权气疯了,急得他要千里奔海去征讨辽东。

扩充不了实力,孙权也没有办法。先前他与曹操打过多次,也与张辽、满宠这些魏国的大将打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打不赢,失败的教训太多了。他只能忍。



后来,诸葛亮病死。蜀汉方面的新任总经理蒋琬联络孙权,希望联合北伐。结果孙权还瞧不上蒋琬,不愿意搭理他。对合作北伐的提议一拖再拖。

再后来,辽东霸主公孙渊被司马懿斩杀,东吴彻底失去了从东北购买战马的可能。也失去了一个盟友。此时的孙权,只剩蜀汉这一个独苗伙伴了。

他瞧不起蜀汉,又没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不再对曹魏动武了。

外事诸多不利,家里又祸事连连。

孙权六十岁时,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了新太子孙和,但他又宠爱鲁王孙霸,导致东吴内部二宫之争。没过多久,亲密战友诸葛瑾也去世了。孙权脑神经抽疯,开始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

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士族擅权,孙权在太子孙登病死三年后,派人去骂陆逊,骂的陆逊最后忧愤而死。

又过了五年,孙权脑子又开始抽疯。他先是废了太子孙和,接着又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年仅七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


到他六十九岁时,他把巨能熬的司马懿也熬死了,成为汉末三国的那批群雄中,仅剩的一个独苗。但是这时孙权也已经中风,离咽气也不远了。

公元252年,孙权七十岁。驾崩。

纵观孙权这一生,他的辉煌是偷袭荆州,他的上升转折点也是偷袭荆州。当刘备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后,蜀汉就残废了。没有蜀汉的从旁牵制,光靠孙权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动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

一个连合肥都打不下来的人,还能对他抱有过多的期望么?



不过,东吴的外战不利,也不能都赖到孙权一个人的头上。当时是士族社会,是一个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时代。蜀汉和东吴却都不搞这一套。这就导致了吴蜀两国很严重的国内矛盾。很多的蜀人和吴人,成天都在散布亡国论,盼望“魏国鬼子”来“解放”自己。

这三天两头的有人造谣,搞得人心惶惶,仗还怎么打?

后来的人就对当时东吴军队有过评价:吴军不是没有战斗力,但就是没有凝聚力。东吴的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想陪孙权去伐魏,削弱自己的力量。这个问题反过来想,也证明吴军是一支守土责任感很强的军队,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

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

孙权他在位时,凭借他的威望,还能处理好东吴的三大派系的关系(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让东吴政权在曹魏的压力下,苟延残喘。

但是,东吴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弥合的矛盾。这样,也就不可能给孙权有作为的条件和空间了。

所以,为什么孙权在刘备和曹操去世后,毫无作为呢?归根到底来说,就是当时的东吴政权不支持孙权的锐意进取。英雄人物,并不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人,因为历史的大方向,不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孙权一个人,同样也适用在刘备和曹操身上。

并且,孙权也算不上是一个能打仗的人。不说跟曹操和刘备比,他跟同辈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有差距。孙权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确立天下三分后,他对开疆扩土也保留了很大的克制性。


Mer86


吴大帝孙权,活了71岁,在魏蜀吴三国开国之君里,他最年轻,也是活的最长的一个。都说年轻就是资本,在曹操、刘备先后去世后,孙权为什么不趁机西取蜀汉北伐魏国?是他能力不足还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




我们先从这三个开国之君的年龄做个比较,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享年66岁。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23年,享年63岁,曹操只比刘备年长6岁,二人应属同辈。而孙权,出生于公元182年,卒于252年,活了71岁,孙权的年龄比曹操、刘备都小了十岁以上,显然就属于晚辈了。相比曹操、刘备,孙权更年轻,也更有精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资本,至少在此后他一一熬死了曹操、刘备、曹丕、曹睿、诸葛亮等人。




孙权的父亲孙坚被刘表的部将黄祖杀害,兄长孙策继承父业委身于袁术,后献传国玉玺于术,磨破嘴皮才从袁术那里借了3000人马,白衣渡江,才据有吴、会稽、丹阳、豫章、庐陵等五郡,后来又取得庐江郡,建立了江东孙氏政权。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到被他杀害的太守许贡的门客的报复,遇刺身亡,临终前将江东六郡托付于弟弟孙权,并语重心长的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此可见,孙策是相当看好这个弟弟,对他经营好江东六郡很有信心,而这一年,孙权才19岁。




孙权继承江东之主后,不负兄长之托,励精图治,选拔人才,操练军马,劝桑课农、稳固疆域,东吴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强大起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起兵三十万攻打东吴,孙权在鲁肃、周瑜的辅佐下,力排众议,联合刘备,采取火攻之计大败曹操于赤壁,此战让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逃回许都。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再一次攻打东吴,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正月,“曹公攻濡须(今安徽巢湖),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退兵前,曹操还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这一年孙权才33岁,正是年轻有为,大展宏图的时候,而曹操,早已经年过半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采纳吕蒙之计,袭杀占据荆南三郡的关羽,完全占有了荆州,吴蜀两国结仇。三年后,刘备为报二弟被害之仇,起兵十五万大军伐吴,孙权不忍吴蜀两国构隙使魏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乃遣使讲和,愿意归还荆州,但刘备不允,强要进兵。最终孙权起用年轻的陆逊抵抗刘备,陆逊纵火烧蜀军连赢七百里,大败蜀军,刘备狼狈逃回白帝城,“夷陵之战”以东吴的胜利而结束。一年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这一年,孙权才37岁。




孙权早在建安十五年(210年)便遣交州刺史步骘挥师南征,交州九郡被纳入东吴版图。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率吕蒙、甘宁征讨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获取人口数万。自此,孙权控制了江淮南部。建安二十年(220)年刘备进取西川,孙权遣诸葛亮兄长诸葛瑾入成都索要荆州,刘备不允,孙权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直接命吕蒙把荆州全境给占了,同时还杀了关羽,结果引来两年后刘备的报复。由此可见,年轻时的孙权,对攻城略地,扩大东吴的势力面积是持积极进取,主动出击的态度,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是东吴在他手上,疆域确实是大大扩大了。


可是在曹操、刘备相继病故后,孙权为什么不乘机进取西蜀北伐魏国统一天下呢?是他能力不足还是只图守住江东、偏安一隅呢?个人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促使孙权不能轻举妄动:

一:魏国实力远在东吴之上,孙权不敢孤注一掷。魏蜀吴三国,魏国实力最强,这是在当时得到公认的,魏国主动攻打东吴不下六七次,而孙权攻打魏国,只有一次,即“合肥之战”,孙权死后,吴国丞相诸葛恪也组织了一次北伐,但都是无功而返。东吴与魏国实力悬殊,孙权对此很清楚,所以他不敢冒这个险去惹毛魏国。

二: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曹魏,而作为盟友的孙权和他的东吴,基本上只是象征性支持下蜀汉,袭扰下魏国边境制造点小麻烦。这是因为孙权有想法,尽量保存实力,等到蜀魏实力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也就是东吴乘机出兵的机会,因此,“以静制动,坐观虎斗”实为上上策。

三:吴蜀两国有盟约在先,孙权不想背盟无信。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登基称帝。六月,孙权与前来祝贺登基的蜀汉使者陈震商议平分曹魏九州,并制定盟书,吴蜀联盟形成。孙权不想破坏联盟,搅乱三国目前的鼎立局面,因此,他既不对盟友下手,对共同的对手魏国也是尽量保持冷静克制。




以上三点大致决定了孙权在三足鼎立后不会轻举妄动,这与他有没有野心没有关系。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孙权只有维持现状才是对东吴最好的保护。而随着曹操、刘备、曹丕相继去世,孙权失去了竞争对手,虚骄之心日益滋长。他称帝后好大喜功,处理家事不当,造成公主干政,“二宫构争”的局面,成为国家纷乱的先兆。晚年的孙权变的越来越昏聩,特别是在立储上“废长立幼”更是使东吴迅速走向衰弱。


大国布衣


曹操是220年去世的,刘备是223年去世的,孙权直到252年才去世,曹操与刘备都死了以后,孙权还活了30年,孙权不仅熬死了曹操和刘备,还熬死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甚至还熬死了自已的两个儿子,孙权确实有大把青春。

孙权19岁执掌江东,内荐贤臣,平定叛乱、安抚士族,外阻强敌,开疆拓土。27岁力败曹操于赤壁,引得曹操力赞:生子当如孙仲谋。想当初是何等的英雄!

孙权38岁偷袭荆州,力挫刘备的复仇,随后又大败曹丕的讨伐,在魏、蜀之间左右逢源,力保江东利益不失,是何等的世故与老练。



既然如此,孙权为什么不在曹操和刘备都去世后,进一步扩大地盘,进而统一天下?

孙权也想啊,只可惜能力有限,北边张辽断了孙权北进的梦想,南边和东边大海阻止了孙权前进的脚步,西边唇亡齿寒的危机感和崇山峻岭的超难度让孙权放弃的西进的战略。

215年的逍遥津一战,张辽率800勇士让孙权10万大军毫无脸面可言,张辽两进两出,无人可挡,此战差一点就赔上了孙权的性命,让孙权对张辽,对曹魏,对北伐平生第一次产生恐惧心理。

自从孙权偷袭荆州后,全据长江中游,暂时解除了自荆州顺江东下对江东之地的威胁,而对于益州之地,恐怕就不是孙权所能图谋的呢。



刘备死的那一年,孙权42岁,我们来看看孙权这30年都干了些什么?

223年,孙权与蜀汉互派使者议和;

225年,孙权平定鄱阳山越叛乱;

226年,孙权乘曹丕病逝,派兵攻江夏,无功而返;

228年,吴魏两国暴发石亭之战,孙权大胜魏军,斩杀俘虏魏军一万余人,大败曹休。

229年,48岁的孙权登基为帝。

231年,讨伐叛乱的五溪蛮夷;

232年,企图外结辽东的公孙渊,失败;

241年,孙权令三路大军北伐魏国,无功而返;同时这一年孙权的太子孙登去世。

251年,孙权得了风疾,召大将军诸葛恪辅政,次年便去世,享年71岁。



可以看到,这30年来,孙权并没有放弃北伐魏国的雄心壮志,至少有三次大规模北伐魏国,无奈难有建树,即使如石亭之战大胜,却也止步并未扩大战果,实在是进取心不足。

而且这30年,对孙权来说,有一个明显的时间过渡点,就是241年太子孙登的去世。241前孙权还有些雄心壮志,偶有北伐,并未放弃。241年后,孙权明显没有大的动作,基本上三国处于各扫门前雪的阶段,一直到去世再没有什么动作。

孙权为什么进一步扩大地盘,进而统一天下?总结如下:

1、名将调零,实力有限。

到了后期,吴国的名将基本上调零,缺少能征惯战、锐意进取型的大将,如周瑜、吕蒙、甘宁等人,仅仅靠孙权一人进取,实属无奈。而吴国的实力又不如魏国,后期三次北伐,两次失败,唯一的一次胜利,还因为谨小慎微,而放弃扩大战果。



2、守土有责,进取无力。

吴国的利益集团,也就是四大家族,对于统一天下兴趣不大,而对于外敌入侵守备家园是非常上心的,所以数次北伐皆无果而终。而孙权本人,也由于老对手曹操和刘备的去世,造成压力的骤减,有句话说的好:压力越大,动力越大。而一旦没有压力,也就失去了动力,孙权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失去上进的动力,尤如魏国皇帝曹睿在诸葛亮死后,如释重负、纵情享乐一般。

3、老来昏庸,薄情嗜杀。

这个人上了年纪,难免判断事情就会失误,就连英明如曹操也有得陇望蜀的退意,和关羽威震华夏欲迁都的昏招,孙权晚年因为太子去世,而另立太子而宠鲁王,导致两宫之争,逼死陆逊,杀死亲儿子,最终为吴国的灭亡埋下诱因。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其实和孙权的性格有关——简单说就是孙权进取心不强

孙策在死前的话准确说明了孙策和孙权二人的不同: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三国志》关于孙策、孙权二人性格的记录:

孙策: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孙权:

“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

可以看出:孙策:爱笑对人,说话幽默,注重形象,为人阔达,容易接纳意见,善于用人;

孙权:恢弘开朗,形象仁义,擅长决策,讲究义气。

陈寿对孙策、孙权二人的评价有额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

孙策:

“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

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孙策的进取之心。

孙权: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翻版勾践跃然纸上,并无进取之心。

孙权对时势判断的失误:

1、拒绝周瑜提出的将刘备、关羽、张飞隔离安置的关键,让刘关张三人得以振兴。

“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如果将关羽和张飞调离刘备,刘备即便有荆州,不得不依靠东吴。

2、拒绝鲁肃攻打黄祖、刘表而称帝的榻上计。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应该是在孙权即位的200年左右向孙权提议的。从鲁肃的“北方诚多务”来看,应该是在曹操基本一统北方的官渡之战前:董承密谋刺杀曹操、曹操击败刘备的徐州之战、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关羽斩杀颜良。

鲁肃的计策很简单:趁北方曹操、刘备、袁绍混战未分胜负之际,尽快攻占黄祖、刘表的地盘,割据长江以南。

如果孙权当时采纳鲁肃的计策,根本就不会发生日后的赤壁之战。因为曹操一统北方时,东吴也一统长江以南了,根本容不下刘备建立自己基地的空间。三国回变成南北朝。

综述

孙策和孙权,刘备和诸葛亮,都是一样的搭配:开创能力的国家+守成的谋主。

孙策和刘备一样,都是善于用人。刘备有关羽、张飞的死忠,孙策有周瑜的至交。刘备投靠刘璋而夺取蜀中,孙策投靠袁术而夺取江东。

孙权崇尚计策,擅长决策,但并无魄力:没有采纳周瑜分治刘关张的建议,导致刘备实力不受损;没有采纳鲁肃在北方未统一时一统长江以南建议,给了刘备以荆州夺取蜀中的操作空间。

诸葛亮同样是计策能力强,但军事魄力不强:魏延提出效仿韩信出陈仓故事而夺取关中,因为诸葛亮缺乏魄力而破产;在第一次北伐形势大好时,低估了曹魏援军速度,没有采取步步为营夺取陇西,导致街亭之战的失败;在临死时计划安排存在重大纰漏——没有告知国君刘禅和蜀汉主持大臣蒋琬等人,导致蜀汉君臣在发生争议时,不知道谁才是诸葛亮真正遗命之人。

孙策不选择和自己性格类似且受江东大族张昭支持的三弟孙翊,而是选择守成的孙权,如同刘备选择诸葛亮一样。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曹操死于公元220,公元223刘备也死了。这时孙权可以西征蜀汉或者北伐魏国。但孙权却没有这个做,不是孙权不想做而是不能这样做。

曹操的死对魏国影响并不是非常大,曹丕接过王位后得到中原士族的支持进位为帝。北方也并没有大的运乱。而蜀汉公元223年刘备死了,南中诸郡皆反。这也许是东吴西征蜀汉最好的时机,但此时魏国正要打的。东吴忙着抵御曹魏,那有功夫西征蜀汉。



东吴为啥不西征蜀汉,北伐曹魏原因:

东吴跟蜀汉、曹魏都闹翻了

公元219年东吴偷袭荆州,公元221年刘备伐吴。孙权马上向曹魏称臣。公元222年九月曹魏伐吴,孙权马上向刘备求和。东吴不怕曹魏来攻,也不怕蜀汉来攻。怕的是曹魏和蜀汉一起来打他。

据三国志注江表传: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陆逊选众以待之。闻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挟,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发,便当与西俱至,二处受敌,於孤为剧,故自抑按,就其封王。

公元222年九月曹魏伐吴,十月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刘备当时给陆逊写信:贼人(魏军)已到江陵,朕也要再次东行。将军你看行不?

蜀汉来伐,东吴称臣于曹魏。曹魏来伐,求和于蜀汉。跟蜀汉曹魏都打过后。跟蜀汉:已深引咎,求复旧好。跟曹魏:求自改厉,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蜀汉曹魏来打东吴,击退后却说都是我东吴的错。



蜀汉东吴重新联盟,两家一起打曹魏:

公元223年阿斗继位,诸葛亮派邓芝使吴。邓芝先说了蜀汉东吴联盟的好处: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邓芝最后讲: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孙权沉默了很久,你讲的对呀。这个理由说服了孙权。孙权想跟蜀汉恢复联盟,也知道只有跟蜀汉联盟才能抗日曹魏。

蜀汉跟东吴纸面上瓜分曹魏,并约定: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

孙权还问邓芝如果灭魏后,我们两家分治天下多好。邓芝讲天无二日,到那时战争才开始。孙权大笑,你说的真直。

蜀汉东吴重新联盟后,孙权就开始准备北伐了。



公元227年—248年东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规模有大有小。孙权亲自参与的就有五次。东吴的北伐并没有达成目标,多是无功而返。

其原因:1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告知蜀汉希望并尊二帝。蜀汉上下认为断交。诸葛亮讲: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就是说东吴跟蜀汉联盟是为了更好的鼎立,并不会跟蜀汉一起全力北伐。因为孙权实力不够,才依靠长江自保。孙权无法越过长江北上,就像曹魏无法渡过汉水进攻我们一样,并非实力有余,而是不愿意承担沉重的代价。(曹魏要伐蜀时,群臣都反对。理由是道路艰难代价太大。不如保境安民)

2长江既挡住了魏国也挡住了东吴。魏国不能灭吴就是因为没有强大的水师。东吴不能越过长江也是太依赖水师,没有强大的骑兵。就如德国在保持一支强大陆军的同时,再想打造一支不弱于英国的海军就非常难。

3孙权根本不信江东士族,只是利用而已。或者说江东士族也不愿意去北伐。东吴北伐的将领朱然、全琮、诸葛瑾、诸葛瞻、步骘等无一是江东人。陆逊虽然参与了四五次,但大多是配角。而且只要是有陆逊参与的,孙权必然亲统大军。公元241年诸葛瑾、诸葛恪、全琮、朱然率军北伐。当时有官员向孙权建议1联系蜀汉一起北伐2让朱然、诸葛瑾部归陆逊指挥,进攻襄阳。3朱桓率军围寿春4陛下您率军攻淮阳、历青、徐。这样魏国四面受敌,就会分别派援军。只要有一处胜利,魏国军心必乱。这样我们就能趁胜进攻中原。孙权不同意。


小鸿哥


在魏蜀吴三国中,东吴的领导者显然比其他两位要小很多,孙权的父亲孙坚和曹操同一年出生,孙权整整比曹操刘备小一辈,在曹操、刘备相继去世后,孙权为什么没能乘机统一呢?

孙权比曹操年纪小到什么程度?在曹操和刘备相继逝世后,孙权一直活到了公元252年才去世,而这时候距离曹操和刘备去世已经间隔了30年多的时间,就连蜀汉的诸葛亮也已经去世了18年。但是奇怪的是,孙权在后来的这么多年的时间里面,几乎没有多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虽然也和魏国打了几仗,但都没有取得大的成果,而和蜀汉方面则是一直相安无事。


其实孙权在当时并不是没有想过一统天下,孙权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为了自己的野心不惜出卖同盟,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孙权绝对有过一统天下的想法。孙权从称帝到去世多次试探性进攻曹魏,但是大部分都失败了,就算是偶尔成功也没能扩大战果,反而不如蜀汉打的更加漂亮。

孙权最大的一次胜利是石亭之战,这一战击败了曹休的主力,导致了曹休羞愧而死。之后东吴的军事活动主要围绕着合肥,合肥就像是东吴绕不过去的坎,一直都没能打下来。这一时期的东吴在外交活动上非常的活跃,甚至和蜀汉订立了平分天下的盟约,当然这个盟约最后没有用到。孙权还曾经派遣使者去辽东地区联合辽东的公孙渊,不过这个做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伴随着军事上的失败,孙权在政治上也慢慢的昏庸起来。年老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没妥善的能解决儿子们的矛盾,当孙权的长子孙登去世后孙权就让三儿子孙和做了太子,而鲁王孙霸对于太子之位一直耿耿于怀。这样就导致了太子孙和的对手鲁王孙霸的权力之争,当时东吴的大臣很多都卷入了争斗。内部斗争的紧张环境下,对外的征战也就缓慢下来,一直到了公元250年,孙权才动手解决这个问题。<strong>

当时的孙权已经没有年轻时期的英明果断了,他的做法非常的简单粗暴,废除了孙和的太子,杀死了鲁王孙霸,并且连累逼死了一大批重臣。孙权的晚年行事暴虐昏庸,造成了后期人才的大量亏空,并且给东吴后来的持续内乱埋下了隐患。孙权的这些行为也导致了东吴最后的衰落,到了公元252年71岁的孙权去世时,东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再也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了。

综上所诉,孙权并不是没有过统一天下的想法,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孙权的江山都是他父亲和哥哥打下来的,他自己唯一一次开疆拓土还是偷袭盟友的荆州。


邓海春


这点是由吴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有人认为吴国非常软弱,士兵不堪一击。这其实是个错误的观念,东吴之所以可以在三国乱世中坚持到最后,恰恰反映了吴军的战斗力之高。

那为什么孙权并没有趁着曹操和刘备去世的时候,趁机发起战争呢?

首先对于大魏来说,纵然武帝病逝,它的实力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此外,曹丕虽不及曹操,却也是一代雄主,拥有军队近50万,而且在吴国可能进犯的合肥、襄阳都布有重兵。而且这五十万大军,都是由曹氏和夏侯氏权贵掌控,因此皆奉曹丕号令。

相比之下,孙权有兵23万多,却多是依靠江东的士族建立起的门阀武装。各大派系安于守土,因此当有强敌来犯时,吴军可以英勇作战。但对于开疆拓土,这些东吴的士族们并没有那么高的兴致。相反他们会更关注自己的利益损失,会不会影响到在朝中的地位。因此在日后的扬州争夺战中,东吴即使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也难以取胜。

而对于蜀汉,在刘备刚刚去世的时候,却是孙权有实力拿下西川,开创一个南北朝的格局。可是孙权担心如此一来,自己就要三线面对曹魏的进攻,怕自己会疲于奔命,因此留下蜀汉来帮自己分担军事压力,却又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所以在夷陵之战后,东吴便停止了继续扩张领土的可能,天下三分趋于稳定。就是孙权自己想,出于内外环境,他也实现不了这个“伟大的抱负”。


火器工坊


孙权一统天下?快拉倒吧,就吴国马步军那掉渣的战斗力,能自保就不错了,还想一统天下,做梦去吧。其实吴军在孙策时期战斗力还是不错的。那个时候吴国马步军由孙策亲自统帅,水军则由大都督周瑜统领。孙策是当时有名的猛将。武艺高强,力大无穷。有“小霸王”之称。东吴马步军在他的统领下战斗力也是很强的。再加上周瑜统领的那支天下无双的江水军,当时的东吴确实令包括曹操在内的各路诸侯十分忌惮。但是在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孙权本人不太懂兵略,所以东吴马步军和水军全部交给大都督周瑜统帅。而东吴的对外策略也由直接与各路诸侯争夺天下变成了以保全江东为根本,然后攻取荆州,再向西夺取益州,之后养精蓄锐,最后进取中原的曲线策略。而保卫江东的根本就是依托长江天险,打造一支无敌的水军。拥有强大的水军不但可以自保而且在以后争夺荆州的时候也可占据优势。毕竟荆州刘表也拥有一支实力不比东吴差多少的强大水军。正是在这个策略的影响下,东吴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水军之中,打造出了名震天下的东吴水军,并依靠水军的强大战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曹操。然而在曹操退回北方后,东吴在争夺荆州的过程中确被马步军实力强劲的刘备抢得先机,一举夺下荆州四郡。而使东马步军战力曝光的正是吴魏争夺合肥的逍遥津之战。东吴长期重视水军而忽略马步军的恶果在这一战中彻底爆发。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居然被张辽的七千魏军打的溃不成军。连孙权自己都差点成了张辽的俘虏。此后吴国马步军长期被魏蜀两军压制。纵观吴国打赢的几次著名战役,竟没有一次是在两军正面交锋中取胜的。赤壁之战,周瑜用黄盖施诈降计趁夜偷袭火烧赤壁取胜的。荆州之战,吕蒙靠装病麻痹关羽后用白衣渡江之计偷袭荆取胜的。夷陵之战,陆逊依托夷陵山脉据险防守,利用酷暑拖垮蜀军后火烧连营取胜的。石亭之战,陆逊用周舫施诈降计设伏兵击败曹休取胜的。吴国马步军所有的胜利都是在偷袭获胜的,正面作战无论是对魏国还是对蜀汉都从无胜绩。这样的军队如何统一天下。历史上统一天下的王朝都拥有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想靠一支由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统领,专靠偷袭取生,正面作战溃不成军的马步军争夺天下,恐怕孙权自己也不敢想吧。


汉军少帅


应该有很多朋友都和题主一样有此疑问,为何孙权不在曹操,刘备死后北伐中原呢。

原因也很简单,孙权的朝廷他无法完全做主。先不说孙权有没有北伐的志向,单说孙权在他朝堂的影响力有多少。

孙策当初攻略江东,是得到了江东顾、朱、张、陆四大世家士族的支持的。所以孙权接手孙策的班子,满堂皆是世家士族的代言人。如张昭、顾雍、朱桓及后来的陆逊。



这些世家士族,只想维持自己的利益甚至占领更多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效忠对象。

曹操欲统一全国,大军南下之时,写了封招降信给东吴朝廷。此信引得东吴群臣蠢蠢欲动,个个心思思准备投降,可惜当权人孙权心知如果投降,地头蛇的群臣利益肯定会得到保障的,换个主公还一样要他们治理东吴。只不过他自己的政治生涯就要走到尽头了,甚至于有可能性命不保。于是坚决不降,并将跟他一样心思的周瑜招来商量对策。忧于投降后利益分配问题,和周瑜有兵权,被兵权强压的江东群臣同意一致对付曹操。并最终打赢了赤壁之战。



由此可见,江东世家士族把控东吴朝廷是何等的根深蒂固,他们满足于自身所得的利益,不会付出没有回报的结果。比如北伐中原,出兵就要后勤粮草装备,这些保障是谁提供的呢?还不是由东吴各大世家士族牵头提供。这些人精也清楚,凭江东兵,擅水战山地战的素质,想去北方跟骑兵硬碰,犹如鸡蛋撞石头。而且曹魏军强国盛,又有司马懿坐镇,根本不会傻得去打曹魏。


即使是攻伐刘备也是蜀道难行,天险难过。蜀国又民心归附,届时有可能陷入全蜀皆兵的后果。且蜀吴俩弱相争,曹魏得利。断不是孙权希望看到的。

所以,孙权不管有没有争霸天下的雄心都不重要,江东世家士族们不支持他,他就是一个随时后院起火,粮草后勤供应有忧随时失败的下场。不如好好享受荣华富贵,所以他有什么理由去冒险呢?大家说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