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

MiDream-末世


此文纯参考史书,不涉及演义,观点纯属个人臆断,素质阅读,不喜勿喷。

根据《三国志》记载,夷陵之战从蜀汉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从成都起兵到二年六月兵败猇亭,历时将近一年。这个时间与发生在它之前耗时半年的赤壁之战和之后的耗时三个月的西晋灭吴之战相比,拖得太久,存在很多可以猜测的地方。

我们先分析这场战争的动机。

根据史书记载,是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从字面意思理解,是刘备对自己义弟的死感到愤怒,要找孙权讨个说法。这种出于个人意气的理由在演义里没有问题,但在真实世界里值得商榷。

皇叔在乱世中摸爬滚打一世,从一介布衣白身到成就一番帝业,这般乱世枭雄,不能以常人的思维去进行揣测。这里可以参考另外一位乱世枭雄曹操的事迹,曹操在宛城被张绣和贾诩狠狠算计一道,连自己长子的命都搭了进去,后来仍然接受了张绣和贾诩投降,而且贾诩在曹家还深受重用,曹丕称帝后更是位列三公。

由此推断,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动机关羽之死是一个,但绝对不会是最主要的。

从势力格局来看,蜀汉一口气丢了荆州(包括投降曹魏的上庸孟达),相当于少了半壁江山,实力大损。而此消彼长,曹魏和孙吴都因为关羽失去荆州实力得到了提升。蜀汉作为三者中实力最弱的一方如果还想要逐鹿中原,饮马河洛,就必须主动发动进攻,通过战争改变命运。这一点也是之后诸葛丞相六出祁山,姜维数次北伐中原的主要动机。

主动出击,对于蜀汉来说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学习汉高祖跨过秦岭进攻关中,另一条则是顺江东下。从地理上看,哪条路相对好走点一目了然,但地理问题并不能起决定作用,暂且搁在这里,先说说别的。

从当时蜀汉政治集团的人员构成来看,早期跟随和在荆州加入刘备集团的人物站在了金字塔的上层,其下是跟随刘二牧入蜀的东州派,最下层则是益州本土派系。当然也有少数不属于这三大派系中的成员,如骠骑将军马超,尚书令刘巴。这种政治集团的构成也反应了蜀汉内部军方的人员构成。

荆州丢失对于蜀汉集团上层的荆州派系造成的冲击不言而喻。正常人生活在乱世,不求功名富贵,但求自己家人平安。对于蜀汉军中的荆州籍将士而言,老家陷入了敌占区,父母妻儿生死不明,精神上的压力必定非常大。荆州派系的高层为了稳定自己手下这帮兄弟,以保证自己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必然要想办法。没有一个办法比打回老家更好,更直接。这个观点史书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从蜀汉五万东征军团的将领构成来看,前锋主帅冯习,主要将领张南、傅肜,中军的向宠、马良都是荆州派系,可见这一派系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得非常积极。

反观公然反对东征的人物,其一是元老派的赵云,被无视,其二是益州本土派的秦宓,被关进了小黑屋。总而言之,蜀汉内部对东征进行过一番政治辩论,结果是其他门派掰不过荆州派的大腿。

从荆州的情况来看。曹魏占领荆州北部地区,孙吴占领中部和南部地区。这两方在东到大海,西到襄阳一线的千里疆界上囤积了大量的兵力,换句话就是刘备进攻荆州面对的敌人只会是孙吴防守荆州西侧的部队。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孙吴方面参加夷陵之战的主力部队只有诸葛瑾(公安军团)、潘璋(秭归军团)、朱然(江陵军团)、孙桓(夷道军团)、步骘(长沙军团),扬州防线上的吕范、全综等军团为了防备曹魏无法参战,导致孙吴投入战争的兵力与蜀汉军团旗鼓相当。

另外蜀汉在荆州依然有坚定的支持者,响应皇叔号召的武陵郡蛮王沙摩柯和携母西归的廖化就是证明。

我们再回到之前提到的北上关中和东出三峡两条线路上来,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后者这边,于是便有了皇叔这场堵上国运的决战。

乱七八糟说了一堆,最后回到提问上来。

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

诸葛亮在刘备称帝后被任命为丞相,在这之前,诸葛丞相未曾显露过任何军事才能,不过治理国政的才能已经有目共睹。行军打仗,后勤工作也非常重要,张良的潜质还没显露出来,就先当萧何吧。

赵云是被演义神话的一个人,其在夷陵之战前并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战功,加上明确表示反对东征,必然把一帮嗷嗷叫着打回老家的荆州派将领得罪得一干二净。不说皇叔,但凡有点智商的人都不会带个唱反调的去夷陵前线拉低士气。

魏延北镇汉中,是抵挡曹魏的门户,无法参加夷陵之战,道理与东吴吕范等人一样,受曹魏掣肘。

马超统帅的凉州军毫无疑问是对东征最不感兴趣的部队,根据史书记载,马超在夷陵之战还没结束就已经病死,可以猜测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足以再征战沙场。另外刘备的次子娶了马超之女为妃,让这样一位不属于任何派系并且威名响震天下的战将坐镇后方,也可以对一些躲在暗处想做些什么的老鼠起到震慑作用。话又说回来,如果皇叔选择北进关中,马将军就是扛着棺材板也会去。


江左


夷陵之战在战前也并非定位为关乎国运的战役,在刘备失去荆州既得利益之后,夷陵之战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收回故地。从巫县到猇亭的这一路太过顺利,包括秭归这样的重镇都没有太费功夫的拿下,但这也不应该会改变刘备的既定战略,在夷陵以东的江陵如果拿下,就算是完成了东征任务,所谓“踏平吴郡”也仅仅是为战争造势,作为一个军事家,刘备深知想以五万人的军队吞并东吴几乎是痴人说梦,这里的口号如同诸葛亮北伐时所提出的收腹中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才断层

往往会有人提出赵云、诸葛亮等人是反对刘备伐吴的,因此刘备不愿意带二人出征。在此种观点下显得国家大事有如儿戏一般,臣下向君主提出反对意见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东征是刘备称帝后的第一道国令,那么全国上下都应该围绕着一号令进行筹备,不应该因为政见的不同而躲避。



刘备作为君主,既定战略已然成形,那么就会挑选文武官员随征东吴,刘备选择御驾亲征,那么人员配置上别说是赵云、诸葛亮,就算是让阿斗随征,阿斗也不敢不听。而一国之君若是因为反对之声就弃用人才,这未免也太没有度量,所以赵云等人的反对并不是刘备东征之始未点将的原因。

从马超、黄忠的病逝时间来看,马超是章武元年病逝,也就是刘备称帝的第一年,说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马超的身体状况就已经不行了,而黄忠更是刘备称汉中王的第二年就病故了。此处想起了《三国演义》里刘备那句“五虎上将今已去四”,这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蜀国人才断层比较严重。结合开文所讲的既定战略,刘备的夷陵之战是一个培养中生代将才的良好实战机会,因此在人员配置上,刘备更侧重于人才的培养,在战前也只对张飞这名老将做了会师随征的部署。

人员配置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余人。”——《资治通鉴卷六十九》

刘备任命冯习为大都督,领前军兵团,冯习是刘备入川时的后起之秀,在入川和汉中战场表现都不错,此时作为前军大都督重点培养是不错的选择,总领4万多兵力。在冯习前军军团中,吴班、张南、刘宁、杜路四人,前二位也算是中生代将领,后二者属于年轻将领,蛮王沙摩柯是马良游说参战。



刘备中军的兵力并不多,前军四万里有沙摩柯的一万人左右,中军最多也就两万,但应该为刘备的精锐部队,由黄权分兵五千北上防御曹魏,陈式领水军与前军形成接应,留赵融、傅彤、辅臣、廖化、程畿于中军,马良游说蛮夷后亦回中军。与此同时,刘备在江州一带部署后军接应,这个后军的领军将领就是赵云,这算是整个夷陵之战的战略部署,因此赵云也算是参与战争的。

无人可用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蜀国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自刘备入主益州后,军队数量大致在11万左右。此后刘备与孙权就荆州问题达成和谈,刘备便空出手来,于215年冬天,领张飞和黄权击败张郃军彻底平定巴郡。217年秋天刘备集团又开始了汉中之战,此战一直持续到219年的夏天。刘备虽然胜了曹操,占领了整个汉中,但损失很大,大将吴兰、雷铜、任夔相继阵亡,战死的兵力也在一万以上。因此,刘备全国兵力在十万左右是有一些依据的。



刘备任用魏延镇守汉中也是看中了魏延的能力,在汉中太守的人选上,刘备是舍弃了群臣一致看好的张飞。魏延的任务也是防范北面曹魏的威胁和羌胡的叛乱,另一方面也与上庸刘封孟达连成一片。如果关羽夺取襄阳,汉中至荆州一线全部打通,这个对于曹魏的威胁相当大,但这里一切的根基在于汉中之地稳稳的抓在手中。因此,魏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东征吴国就不可能调魏延去前线。后来孟达反叛,刘封被处死,上庸三郡得而复失,汉中再不稳定,之前所做的工作几乎白费了。


随后关羽的襄樊之战失利,荆州三万精锐部队损失殆尽,荆州不保,关羽战死,蜀汉的形式急转直下。夷陵之战前,刘备欲以张飞为老生代的代表东征吴国,却没料到张飞于战前被部下杀害,这也是为什么调赵云入江州的原因。蜀汉此时还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南中少数民族问题,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是无暇顾及南中地区的,南中地区是诸葛亮建兴三年才加以平定,所以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成都南边的威胁也是很大的,少数民族多为地方叛乱确实不错,但不敢保证是否会进兵成都平原抢掠一番,诸葛亮坐镇成都不仅能为夷陵前线提供后勤支援,同时也是对南中地区的震慑,因此诸葛亮不能动。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非是不用名将,而是如马超这种名将即将谢幕,体弱多病;诸葛亮、魏延又重任在身,抽调不得;张飞被害后只得调赵云顶任。而前线战场上的陈式、冯习、吴班、黄权也非等闲之辈,多加磨练也是蜀汉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成都武侯祠里陈列的蜀汉政权文武功臣塑像中,廖化、张南、冯习赫然在列,说明刘备夷陵之战所出征的将领水平还是不错的,并不是只有“五虎上将”这样的将领才能打仗。


棍哥观史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63岁的新任老皇帝刘备,为了践行他与关羽四十多年的友谊,也为了在临死前最后搏一把,决定挥兵东征东吴孙权。

此议一出,刘备最后一位老兄弟赵云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表示:

“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曹操虽毙,子丕篡盗,此人神共怒也。陛下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屯兵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

然而,刘备不听。不但不听,还将赵云留在江州作为后援,不让他参加夷陵之战。


赵云劝完了,蜀中名士秦宓又出来劝,说天时不当,伐吴必难取胜。这次刘备为了堵众人的嘴,干脆把秦宓免官下狱,过了很久才赦免他将他放了出来。

这下群臣全都闭嘴了。

可是,刘备出征后,镇北将军、巴中名将黄权又出来劝刘备说:“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

刘备又不听,他让黄权督领江北军队以防魏国从襄阳出兵,而自己留在长江以南,与吴军PK,誓要亲手为关羽张飞报仇雪恨。


不过,当然,孙权并不怕刘备。《三国演义》里说刘备伐吴有七十五万大军,简直就是胡扯八道。当时,蜀国全国人口也只有一百万左右,刘备哪来的70万兵力?实际情况是,刘备伐吴的兵力只有4万多步卒和两三千骑兵,再加上后来派马良招来的3万左右五溪蛮盟军,总兵力只在8万左右。而且,孙权在干掉并收编了关羽水军之后,实力大增,又岂会怕刘备这支二流水军呢?(这也就是孙权在擒获关羽后一定要杀掉的原因,关羽是蜀军唯一擅长水战的大将,没有了关羽,蜀汉在短期内决计无法训练出一支能对东吴能产生威胁的水军。

所以说,东吴以水立国,没有水军万难灭之;刘备想用一支二流水军伐吴,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几十年后西晋灭吴,也是大将王濬在益州以大批人力物力大修船舰,然后顺长江而下,来个“千里江陵一日还”,吴国这才完蛋了。

但是,刘备还是想试一试,他老了,再不疯狂就要老死了!如今关羽死了,张飞死了,庞统死了,黄忠死了,糜竺死了,孙乾死了,法正也死了,他这一一辈的人才已然用尽,虽然刘备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他在有生之年想统一天下几乎不可能了,现在只有暂且赌一把,若能夺回荆州,给刘禅诸葛亮这辈人先打好基础,希望他们日后能实现隆中对的宏伟蓝图吧!

于是,刘备益州派和元老派一个都不带(综上所述,益州派和元老派基于自身利益,也不支持刘备伐吴),而马超已然病重(马超死于夷陵之战后仅四个月),魏延又要守汉中,诸葛亮也得避嫌(诸葛亮是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国担任南郡太守),只带上马良、冯习、张南、傅彤、辅匡、廖化这帮荆州人,因为他们对于夺回荆州最积极,无论成败,至少努力过了,那就无怨无悔!


千古名将英雄梦


夷陵之战可以说是蜀国的一个转折点的重要战役,它标志着蜀国的“日月换新天”。刘备在此战后驾崩于白帝城,还传出了白帝城托孤的佳话。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背景和过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在这之前有一个著名的战役——关羽大意失荆州,在撤退时被东吴抓住,从此将星陨落。

章武元年(221)七月,也就是刘备在成都称帝的三个月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一记火烧连营结束了蜀吴对峙的局面。夷陵之战的惨败,成为了对蜀国的重重一击。

当时,刘备带去的将领有冯习、张南、傅肜、沙摩柯、向宠,这些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况且向宠也是在此战之后才有了“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适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的名声。

为什么去为二弟报仇,大哥不带上猛将智囊,却带上一些名声小的将领呢?

在《法正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当时诸葛亮是非常不赞成东征孙吴的,况且诸葛亮的主要策略是“联吴抗曹”。但刘备怎么可能真的就无所作为呢?且不说是拜把子的二弟,倘使他真的毫无作为,如此好面子的他怎会不在意历史会怎么评判他?索性不赞成,你就不要去了,留守成都,替我管好后方吧。这就是为何刘备没有带上诸葛亮的原因。

《云别传》中记载: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也就是说,这场战役在赵云眼中也是不被看好的,劝谏先主多次,可刘备一意孤行,没有办法,后被刘备留在后方做了江州都督,省的跟在一起谏言多。更何况,江州是一个战略重地,如今刘备能依仗的人也不剩几个了,怎么可能不让赵云留在这样重要的位置呢?

<strong>

按理说,魏延和赵云都是智勇双全的将领,可为何赵云不带,连魏延也不带呢?

当时曹丕篡汉称帝,刘备当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对曹魏是大相斥责,此时的魏延镇守汉中,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如此紧要的关头,汉中怎么可能离了魏延?曹魏的虎狼之师可是一直觊觎着蜀国北境的。

纵观历史年代表我们可以知道,马超此时已经46岁,章武二年(222)马超病逝。而夷陵之战发生在章武元年(221),马超的身体情况已然不好。何况马超刚领凉州牧,凉州也同样离不开他。

就这样多方掣肘之下,刘备带着这样一些新人,踏上了为二弟报仇的路,或许也有挖掘人才,培养新人的目的,但无论如何这场战役,本可以避免的,奈何热血上头,不共戴天之仇蒙蔽了双眼,也将自己一生葬送在回蜀途中。


邓海春


夷陵之战,让我们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刘备猛将都没带,而是带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将领,比如张南,傅肜,冯习,沙摩柯,但不要忘了一点,这些人之所以不知名,是因为他们死于夷陵之战,如果不是,那么蜀书也必然会有他们的传记。

另外,夷陵之战,也有两个重要人物也参战了,一个是马良,一个是黄权,马良大家都比较熟悉,是马谡的哥哥,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马良,而且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情同兄弟。

黄权夷陵之败的时候,退路被东吴所断绝,又不能向东吴投降,最后只能选择向曹魏投降,曹丕对黄权十分的常识,封他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后来还升迁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可见黄权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夷陵之战十分重要,因为这个关系到,能不能拿回荆州的问题,刘备很清楚,一旦荆州拿不回来,蜀汉只有益州这块地方,那么割据几十年不成问题,但是要实现隆中对,平定天下,那就像蜀道那样,难于上青天了。

所以刘备必定派出的是精兵强将,那为什么没带上这四个人呢?那我们一一来分析。

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是受到群臣的反对的,虽然明确记载反对内容的只有赵云,而诸葛亮则是说,如果法正在的话,能劝刘备不打夷陵之战,而如果真打了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可以看出诸葛亮肯定也是反对刘备打这场战争的。

刘备不让赵云和诸葛亮上,并非是因为他们反对,而是诸葛亮必然要坐镇后方,正如刘备打益州,诸葛亮要在荆州,刘备要打汉中,诸葛亮要在成都后方,因为打仗,后勤保障还有后方的稳定,是十分的重要的。

而赵云之所以没有参与,是因为赵云不是一个将才,所以才没上赵云上,另外,赵云留在江州,也可以在刘备战败的时候,接应一下。

马超之所以没参加,原因是马超此时已病重,不能参加,并于这一年的十二月病逝,而魏延没参加,是因为魏延此时在镇守汉中,汉中也同样重要,自然不能让魏延来参加了。

另外,像法正和黄忠没参加,是因为他们这个时候都已去世,而张飞本来是要一起参加的,只是被范强、张达所杀。可以说,夷陵之战,刘备将能用的将和兵,都带上了。


历史简单说


我是鸡汤,我来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人事安排,没有问题,依然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用人之能”。

很多人说,刘备不带诸葛亮、赵云等人东征,是因为这两人反对伐吴,这种说法,真的是太低估了蜀汉君臣的素养了。反对伐吴的就不带去伐吴,把关系国运的战争看成组队打王者荣耀了吗?而且,赵云,虽然没有赶上夷陵之战,但是属于伐吴军序列中。

实际上,每一位将领、谋士,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一个领域,即使是曹操那样的大军事家,遇到水战,不也是两眼一抹黑吗?

那么,我们从刘备当时所必须完成的几项任务,来分析一下刘备的人事安排:

一、稳固后方,必须依靠诸葛亮、魏延:

关羽败亡、孟达叛乱后,刘备的后方并不稳固。任何国家,在遇到如此惨败后,都会出现动摇。何况,刘备新称帝,后方人性并不容易预测,必须有得力的人把手。

汉中重任,非魏延不可。

老子倒是想去东征杀敌,你们倒是找个人来汉中替我呀!

在早先任命汉中太守时,大家讨论的人选主要是张飞和魏延,张飞当时已经被害,那么,汉中必须由魏延把手了。毕竟,此时汉中所面临的危险,比两年前刘备选择汉中太守人选时要大得多,不可能换人。


辅佐统治益州,非诸葛亮不可。

诸葛亮,在刘备时期的定位,更类似于刘邦时期的萧何。主要是坐镇后方。刘备入川时,就是诸葛亮坐镇南郡,刘备攻汉中,诸葛亮也是在西川调度。那么,在战事爆发后,这样的安排,是最为稳妥的。

除了我,你说说,还有谁能陪着傻乎乎的太子管好后方?

二、伐吴攻略,用人所长。

刘备东征,带的人,其能力,也都符合随征的要求。刘备夷陵之败,败于自己的失误,并非败在部将不利。

首先,赵云坐镇江州,以为后应。

赵云确实没有参加夷陵之战。但是不代表赵云不在东征部署中。在当时,赵云坐镇江州为后援。败则相救,胜则进击。只是,谁也没办法料到,刘备一瞬间被秒杀,该军团起到作用。

伐吴,江州是基地,在刘备决意伐吴时,第一步就是让张飞进入江州。张飞走后,赵云在江州统御后方生力军,当然属于伐吴的编制!而这个后军的重任,由有“厚重”之称的赵云统御,也是用人有方。

其次,其余诸人,各有所长,但都适合此次攻略。

哎,其实我蛮想冲到前线爽一把的,你们几个快投币呀!

马良,长期辅佐关羽镇守荆州的,最熟悉荆州的情况。他在此战中,还利用了自身的能力,联络、发动了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著名的沙摩柯(就是在演义中射死甘宁的那位)就是在此时率部加入刘备的。马良可谓不辱使命。

先被关羽坑,后被刘备坑,三国到处是坑!老子想跳槽到水泊梁山去!

吴班、冯习。这两位在当时并没有赫赫威名的人做先锋。也反应了刘备的才干。

伐吴之路,尤其秭归——猇亭,地形复杂,为将者必须具备山地战和两栖战能力,才足以胜任。而放眼,蜀汉众多名将,谁有这个能力呢?事实是:这两位仁兄的任务完成得都还不错。

因此,刘备夷陵虽遭惨败,但其用人之能,还是无可挑剔的。后人不能因夷陵之败,就否定刘备在此期间的所有作为。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关羽在219年12月被斩首,刘备在221年的7月,发动了著名的夷陵之战。虽然距离关羽战死已经过去近两年,但是距离他称帝,才不过三个月。

夷陵之战的口号,就是为关羽报仇的,但事实上,这场战斗的意义,远不至于为兄弟报仇,更在于关关乎蜀国之国运。那如此重要的一场战役,为何刘备不带上麾下一种猛将、谋士呢?

蜀汉政权想要进取中原,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北方走汉中,从上庸一带出击,另一条就是原来由关羽镇守的荆州。而这个设想,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已给出。

但是想从上庸一带出击,粮草调运就是个问题,而走荆州的话,有水路行军、运粮,非常方便。另外,荆州失守,从此刘备进取中原的路线只有一条,容易被曹魏守住,所以夺回荆州,就意味着后有益州的储备作用,前面有荆州这个用兵之地,容易牵扯曹操,一旦不能夺回,蜀汉就被困在益州,早晚被灭。所以,夷陵之战是很有必要的,确实关乎蜀汉的国运。

那既然出征,就要考虑后方坐镇的人选。曾经刘备在攻打益州的时候,是让诸葛亮和关羽一起坐镇荆州的,后来庞统战死,他就把诸葛亮调到了益州,荆州只让关羽镇守。如今荆州丢了,自然不需要人去镇守了,那唯一留下的益州这块地盘,还敢交给别人来守吗?唯一合适的人选,只有诸葛亮一人。


而且,诸葛亮和赵云当时都极力劝阻刘备伐吴。刘备作为一代枭雄,自然也有他的考虑。刘备知道诸葛亮和赵云的主张更加合理,但还是决定搏命一击。在诸葛亮和赵云都劝阻的情况下,刘备不带诸葛亮和赵云也正常。

夷陵之战是刘备登基后的第一战,此战是他站在君主的角度来发动的一场战争,有为关羽报仇这个正当的理由,一旦夺下荆州,就能合法占有这里,而不像从前一样,这里是借来的,占着理亏。而诸葛亮却在此时竭力劝过他,让他不要开战。所以诸葛亮对于此战本身就不看好,即便是叫他去了,也不能给他很好的建议,可能只会给他一些偏防御性的建议。另外,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此时已经在东吴受到重用,如果让他去,也许他的心中也会有所顾忌。所以,综合考虑之后,诸葛亮就镇守后方,调运粮草,压制益州境内和周边的一些不臣服的势力。

赵云呢?赵云不管是在小说里,还是在正史里,都很少有独立带兵的记录,很多时候都是被用来做一些善后的事情,后来诸葛亮也是这么用的。况且此时蜀汉老将老死很多,赵云留守后方,还能配合诸葛亮,一旦有蛮夷反叛,可以用他去镇压。



马超呢?马超自从投靠了他以后,就没什么兵权了,特别是在221这一年,被封为了骠骑将军后——其实他是受到猜忌了,因为他背叛人太多了,和当年的吕布一样反复,不敢用。况且马超很可能已经患病,因为在此战开局不久,他就病死了。


为什么刘备带了许多不出名的将领呢?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平定袁氏之后准备南下的曹操,谋臣荀彧在许昌总领朝纲,夏侯惇带重兵在许都周围防守,于禁、李典等人则负责在冀州一带防守,而曹仁则在襄阳,配合其他的几个将领,防止荆州势力叛乱。真正和曹操去前线打仗的,有许多新招揽的人才。这是为何?就是因为地盘变大,需要发现、培养更多的人才。

刘备虽然地盘变得更小了,但是很多老部下却已经老死,或者正在老去。所以此战带了许多年轻的新面孔,也许也是想培养一批人才,这样如果拿下了东吴,就有较多的人手去上任,就算不能打下来,益州方面在今后也不会出现人才断层。


小镇月明


关乎国运的夷陵之战,刘备帐前听令的竟是一堆二流的谋臣将士。这究竟是刘备不得众望,还是另有原因,且听东方君一一道来...

连败到连胜--刘备自信心逐步建立的过程

刘备前期的创业之路极其坎坷、屡屡失败,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直到赤壁一战,烧得曹操不敢再下南方,刘备得以一丝喘息之机。随即挥师西进,短短时间内迅速扫平刘璋、张鲁及南蛮势力,荆州、益州进入囊中,进而登基称帝,建立蜀汉。赤壁之战开始,刘备攻必克、伐必胜,败绩几希。特别是镇守荆州的关羽北伐中原,水淹七军、逼降于禁、擒杀于禁。一时间蜀汉政权威震华夏,逼得曹操都甚至准备迁都以避锋芒。

刘备为何“急令智昏”,执意伐吴

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曾给刘备献上平定天下之策: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至此,《隆中对》所言“据有荆、益”的第一目标已经实现,下一步便是“北向中原”。

关羽“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但惨遭孙权背盟诱杀,荆州全境落入孙权手中,随即孙权向

魏称臣,导致蜀国腹背受敌。此时,刘备若“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以一隅之力独抗魏国大军,必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刘备作为攻伐一生的君主,汉室复兴的理想尚未实现,他必须继续带领臣属朝着目标前进,哪怕困难重重。况且东方君想来,他是对当时局势进行过深入分析,才会推断出伐吴的合理性。

彼时魏国曹操新丧,吴国老将凋零,恰是诸葛所言“天下有变”之际。此消彼长,正当征伐时机。魏国曹丕立国未稳但家大业大,不可擅自征伐。而吴国呢,第一无良将,第二新收荆州人心不稳,况且刘备连年得胜,还有张飞等“万人敌”名将在手,所以,刘备断定伐吴稳操胜券,乃是上上之策,可一举歼灭实现与曹魏南北对峙。

于是,他正好打着为关羽复仇的幌子,占据着道义制高点,名正言顺地力排众议,统兵伐吴。

刘备为何不带一流带二流

当时关羽、黄忠、法正已死,张飞也在带兵和刘备会合路上被部众所杀。一流人才中只剩下诸葛、赵云、魏延、马超,但他们各司其中所以未随命帐中。诸葛亮是刘备眼中的内政人才,在刘备死前一直专管行政,从未参与过蜀汉大的战事。所以当时他作为蜀汉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钺,坐镇朝堂,处理政事,保障军需,分身乏术。历史也没有作出记载诸葛对此役的判断。赵云不赞同伐吴,都督江州,震慑国内;魏延守备汉中,防备曹魏偷袭;马超自归蜀后,战意已失,只是担任荣誉性职务。

所以,刘备伐吴带的都是二流人才,但都是刘备眼中的后起之秀,谋臣有黄权、马良、程畿等,将领有吴班、冯习、张南、傅肜、沙摩柯等。刘备根据自己先前对局势的判断,认为凭借优势兵力以及一班后起之秀,必可一鼓作气拿下东吴。只是,他没想到局势发展超出了自己的判断。

夷陵之战的结局

夷陵之战前期,战事发展确如刘备所料,蜀军势不可挡,连下东吴数城。但那是东吴小将陆逊力排众议实行的以逸待劳之策,目的在于暂避兵锋,消耗蜀汉攻势。之后更是择机反攻,火烧蜀汉连营八百里,打得蜀军全线溃退。遭此打击,刘备郁郁寡欢,最终患病身亡。


关注“東方史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历史的细节真相。


東方史話


刘备发动伐吴的这场战役,一是为了给兄弟关羽报仇雪恨;二是为了夺取失去的领土荆州,为实现隆中对策夺取天下而做准备。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另外二个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先来看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有以下几个特点。

1.谁发动谁战败。

2.都与火有关,官渡之战被火烧了粮草,赤壁之战被火烧了战船,夷陵之战被火烧了大营。

3.使失败方的实力大大下降。

如此重要的战役,为什么不带诸葛亮等人呢?我来分析一二。

诸葛亮。其实不仅夷陵之战没有带诸葛亮,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也很少参与战役。赤壁之战诸葛亮主要是说客,负责外交,联合孙权;攻打刘璋时,刘备带领庞统前往(庞统死后,诸葛亮才去的),夺取汉中的时候,刘备带领法正。刘备主要看重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刘备在前方打仗,诸葛亮主要负责后方的钱财,粮草和兵员,给刘备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诸葛亮传。

赵云。赵子龙有勇有谋,刘备曾称他一身是胆。关羽死后,刘备大怒,准备伐吴。赵云劝谏,认为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先灭了魏,那么吴自然就归附了。

可能是因为赵云劝谏,所以刘备没有带赵云出征。不过后来,刘备失利后,赵云带兵去永安接应。

魏延。刘备军中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之将。刘备曾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的镇远将军(大家都以为是张飞),并兼任汉中太守。刘备称帝后魏延为镇北将军。刘备伐吴时,也要做好防备工作,防止曹丕抄了自己的后院,而后院这一块是魏延在负责。所以魏延不能轻易调动。

马超。骁勇善战之将,与曹操交战时差点活捉了曹操,他有韩信,英步的勇力。按理说,此等关乎国运的大战,也应该会考虑带领马超前往。

三国志记载,章武二年春正月,刘备派陈式,吴班的水军屯驻夷陵,秋季八月收兵返回。而马超病逝时间也为章武二年。所以可以推测出,刘备伐吴的关键时刻,马超应该已经生病了,所以无法参与作战。

以上就是我认为刘备不带领诸葛亮等人伐吴的原因。

(史/遨游文史世界,完)


遨游文史世界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此夷陵之战关乎国运,丝毫都不夸张。蜀国自此战惨败后,实力锐减,难以与曹魏或者孙吴抗衡,虽然后来诸葛亮尽力治蜀,国力稍微增强,但终难改颓势,三国中蜀国成为最先灭亡的国家。



刘备之所以发动夷陵之战,一是为关羽报仇。关羽和刘备的关系非同一般,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兄弟被人杀了,作为大哥的不出头教训一下对方,实在说不过去。况且重情重义一直是刘备政治宣传的招牌,如果不打一架,下面的小弟谁还愿意跟他混啊!



二是刘备想重新夺回荆州。荆州乃战略要地,北可取中原,东可抗孙权,失去荆州等于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支撑,没了这个战略要地刘备想北上恢复汉室难于登天!

基于以上两点,刘备力排众议,举全国之力,对孙吴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其实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没有错,试想假如刘备战胜了陆逊,夺取荆州之地,那蜀国的形势可就一片大好了,就算不能一举吞掉吴国,但至少不会如此被动!



可惜的是,刘备战败了,他的一世英名也因此毁于一旦!失败总能找到各种理由,但历史无法改写!

至于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和赵云、魏延、马超等猛将呢?

刘备实属无奈,老将黄忠已死,军师庞统、法正已死,魏延、马超在北边防着曹操南下,因刘备刚刚称帝,人心不齐,诸葛亮需守住大本营成都,唯一能用的赵云思路和刘备相冲突,主张联吴抗曹,多次劝谏刘备取消伐吴,刘备很不高兴,也没带上赵云。这样刘备只能指望张飞了,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猛张飞被属下谋害,可怜一世英雄却落得如此下场。

如此,刘备手下无良将,无好参谋。只能带着经验不足的吴班、冯习等将仓皇出征!

因军事准备不足,加上犯了兵力分散的大忌,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惨败而归,郁郁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