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有一座庙堂,古龙的庙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涣量iMyy2912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谓"庙堂",指的是文人为官作宰,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而"江湖"则反之,指的是远离官场逍遥于天地而独善其身。武侠小说都是在描写江湖,但是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却呈现出不一样的"庙堂"气质和"江湖"气质。金庸的"庙堂"与古龙的"江湖"到底如何体现,又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气质表现:家国天下VS个人意识

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有一座庙堂,这种"庙堂"气质主要体现在金庸小说中所反映的家国情怀。金庸的武侠小说一般都有庞大的历史背景的依傍,往往将虚构的武侠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结合,甚至有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出现。郭靖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他是金庸小说中描写的历史跨度最长、成长经历也最完整的人物。他身上的"侠"的特质,就表现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郭靖所崇尚的"侠之大者"乃是"为国为民"的,所以这样一个武侠人物的后半生都在镇守襄阳,为国尽忠。不仅仅是郭靖,诸如杨过、张无忌、乔峰、陈家洛等等,金庸笔下的大侠总是装着整个家国,他们的心中是激荡着家国情怀的。他们总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有时候历史大势不可扭转,但是金庸小说仍然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历史格局和崇高的个人境界。这就是金庸小说"庙堂"气质之所在。

相比较而言,古龙的小说就自由得多。古龙的小说中,历史总是模糊的。他的小说总是以古代为背景,但很少出现具体的朝代。探花郎李寻欢究竟考的是哪个朝代的科举,陆小凤救的是哪个朝代皇帝的性命,都被古龙先生"任性"地隐去了,他们有庙堂出身,却只有江湖故事。此外,古龙笔下的大侠都有一种"流浪者"的气质,他们爱酒、爱美人,但他们最爱的是自由。他们的家庭观念和民族观念都非常淡薄,相较于受困于婚姻,他们更喜欢流浪于天涯。所以古龙笔下的大侠总是孤独的,孤独是个人意识高度觉醒的表现。这是古龙的武侠小说"江湖"气质之所在。


原因

1、儒家思想VS道家思想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可以说每一个在这种文化中成长的中国人都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而金庸小说中的大侠就常常带有儒家思想熏陶的特点。金庸将儒者身上的仁义爱国的精神赋予侠士,成为一种兼具仁爱和侠义的"儒侠",贯穿在他们身上的始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文化的浸染。此外,儒家讲究自身的品德修养,所以金庸小说中的"大侠"的个人品德往往比较完美高尚。这样的侠者可以体现出的是儒家最高的理想追求,即以自己的能力为国尽忠、为百姓谋福。

而古龙小说,则更多地体现出道家精神。道家思想中的"无为"与"无所待"的思想可能对古龙的影响更大。他的小说有着《庄子》中《逍遥游》的气质,他笔下的侠客也经常徘徊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李寻欢所说的"无环无我"甚至可以看作是庄子的"无所待"的释名。这里的"无我"并不是泯灭个人的自我意志,相反,这是个人意识高度觉醒并且经历过现实的碰撞之后所达到的自由境界,高度的自我总是有代价的,所以古龙的大侠是寂寞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有着最多受众的不是儒家和道家,而是墨家。墨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下层民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不管是金庸小说还是古龙小说,墨家的"兼爱、平等"的思想都贯穿于其中,这些大侠总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抱有其他的功利目的。也许这正是"侠"之精神的核心。

2、个人性格的注入

文学作品总是反映作家的思想和个性的,金庸和古龙先生不同的个性气质也造成了他们的小说不同的风格。金庸本人曾担任过记者,有过从政经历,他有着很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金庸先生将他的政治理想写进了武侠小说里,所以小说从里到外都有一种"庙堂"气质。而古龙自己的经历,大抵比他书中的侠客更加地放荡不羁。他过得潇洒自由、挥金如土、嗜酒、爱美人,他是人们心中的"风流才子",现实没有给他仗剑走天涯的选择,于是他将这种理想写给了李寻欢,给了陆小凤,给了楚留香。可以看出古龙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有很强的认同感的,虽然他这种生活方式最红导致了他英年早逝的结局。就像他的弟子所说的,他"生性是浪子",所以他的小说,是他心中的可以任"浪子"驰骋的"江湖"。


总而言之,不管是金庸还是古龙,他们都将武侠小说当作自己个人表达的方式,依照自己不同的思想和个性,给予了小说不同的风格气质。也许有人喜欢有着忧国忧民的"庙堂"气质的金庸,也许有人爱着有着自由洒脱的"江湖"气质的古龙,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好比诗中李杜,谁也不能说清到底谁能更胜一筹。两位作家都以自己超凡的想象力、浑厚的文学臂力以及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中国的武侠小说一座又一座的高峰。时至今日,尽管两位作家都已仙逝,他们的作品依然活跃于电影电视荧屏,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共同记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若问我喜欢的是什么,我想我喜欢乔峰的大义,喜欢楚留香的浪漫,喜欢小龙女的单纯和林诗音的温柔,但我最爱的,还是他们笔下那个快意恩仇、笑傲江湖的武侠世界。(一往文学作者:寒塘)


一往文学


“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是一座庙堂,古龙的庙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用这句话来形容两位在武侠小说史上堪称丰碑的人物,确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想就自己所看过的,看到的金庸与古龙,做一点阐述,谈一点想法。

01

金庸先生的小说,多结合了历史背景去阐述,而奠定了金庸武侠盛名的“射雕三部曲”,更是不得不谈的经典。从化用“靖康之耻”的角色姓名,到争夺“武穆遗书”的大动干戈;从杨康与金国完颜氏的纠缠,到郭靖为大宋朝以身殉国;从汝阳王千金赵敏与张无忌的爱恨纠葛,到赵无忌献出《武穆遗书》给义军,这些无一不是在说江湖,但这上面总有个天,那个天就是庙堂,是所有人无法逃脱的天。

而《笑傲江湖》作为一个没有明确历史情节结合的武侠小说,更像是在影射政治的江湖大戏。武功再高,高不过权谋算计;江湖再远,逃不出庙堂高墙。我们再来看《天龙八部》,纵然是横跨华夏,从燕云到南诏,从辽东到西域,但总有一座叫做社稷的五指山,任谁轻功绝世,依然困守囹圄。一代大侠乔峰的死,是民族矛盾,难道就不是庙堂之争?

我们赫赫称道的越女阿青,纵然是神功盖世,无可匹敌,但她的功夫依然有个国,有个王,有个叫范蠡的人碰到了。她的不世出的剑法成为了干戈金鼓的影子,成了玉阶陛下的基石。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有一座高墙,即使是梯云纵也上不去;有一条长路,即使是凌波微步也到不了头;有一个人,即使是降龙十八掌也拍不散他的影子。


古龙先生的小说,基本上都没有明确的历史故事,除了《绝不低头》能看出是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其它的就很难有这么清晰明了的历史背景。或许古龙先生从来就没有想把他写的人物放进某个历史框框里,那样可能就不是他想要的英雄,他想要的大侠。

古龙的小说提及庙堂纷争,朝廷险恶的并不太多,《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有李寻欢与铁胆御史的往事,《离别钩》里有世袭侯爷狄青麟和小捕头杨铮的险恶斡旋,《风铃中的刀声》里丁大将军的丁宁与刑部天牢雅座里的韦好客,《猎鹰·赌局》里的济南府四品京堂潘其成和六扇门总捕头凌玉峰。他们当然会有个天一样的人给了他们一些紫绶金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他们始终都是江湖人。

李寻欢厌倦了官场,厌倦了功名,终于是隐遁江湖,再与庙堂无关;狄青麟身为侯爷之子,却更喜欢做那个河朔大侠万君武的杀害者,青龙会老大的朋友,更喜欢用他那把薄如纸片的快刀;丁宁练成了可堪天下第一的刀法,而不只是想做丁大将军的儿子;至于潘其成和凌玉峰,他们更喜欢那个叫财神的组织,而不是加在身上的某个官场头衔。

他们当然可以有天一样大的头衔,却更向往那片江湖。那里当然会有防不胜防的暗算,当然会有无法预料的危险,当然会有无法躲避的刀剑,但那里还有另外一些东西,就像古龙在写风四娘写到的句子:她喜欢骑最快的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杀最狠的人!

除了这些,那片江湖还有郭嵩阳代人赴约,惨死深秋的悲壮,还有翠浓毅然挡刀,对傅红雪义无反顾的爱,还有丁乘风宁当祸首,为妹妹丁白云蒙冤受屈数十年的手足情;还有马方中为使孙玉伯逃脱而全家中毒惨死的大恩义。

古龙的江湖,既布满着血淋淋的现实,又充斥着暖洋洋的理想。古龙给了他的武侠世界一句至理名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很多你不愿意做,却不能不做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你可以做,却宁可脑袋掉了都不能去做的事情。

02

金庸的武侠世界,有一个让江湖井然,让纵使横跨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太阳照常升起的法则:它是庙堂,是江山,是高坐庙堂之上的九五之尊。所有刺杀皇帝,欲要挑翻皇权的人,都以失败告终,无论是《碧血剑》中袁承志刺杀皇太极,还是《鹿鼎记》中归辛树刺杀康熙,又或是《书剑恩仇录》中红花会刺杀乾隆。

事实上并不是这些刺杀者的武功不济,而是皇朝气数未尽,天子不容侵犯。它就像火车行驶在铁轨上,车厢里可以打呼噜,可以打牌,可以打人,可以吵架,但要是有人想要火车越轨行驶,那就只有车毁人亡。

庙堂,于金庸而言,可能是一种敬畏感,甚至是一种荣誉,可以舍身取义,可以悍不畏死,可以虽死无悔,用眼泪,鲜血,生命来保护,来维持的东西。它的存在,让一切才看起来正常,有序,而不至于变成无法无天的社会。所以江湖再大,武功再高,总有个叫庙堂的五指山,任谁神功盖世,无可匹敌,依然臣服其脚下。


其实古龙的武侠世界里,也有一种像天一样的法则,不会因为时间改变,不会因为角色改变。它跨越了庙堂的墙,跨越了人心的险,跨越了城市和乡村,它就仿佛亘古存在的东西。存在这种法则,这种东西的地方,就是江湖。

所以上官金虹当然会败给李寻欢,快活王又岂能永远逍遥关外?狄青麟当然躲不开杨铮离别钩的利刃,魏无牙又怎么能让小鱼儿,花无缺困守囹圄?江别鹤父子的阴谋当然逃不过小鱼儿的眼睛,律香川有怎可高枕无忧,尽享极权?

江湖,于古龙而言,是一种归宿,是一种存在于人心和人心之间的最高法则。那里是一群可爱的人,也有群可恨的人,但这里再高的庙堂也挡不住这股江湖气息,它就像亚圣所言:天地有凛然浩然之气,充塞天地,至大至刚。

它是勇气,是骨气,是义气,是血气,更是正气,无论你是侯爷,还是将军,也无论你是御史,还是抚安。这股气都永远存在,永不消散,亘古绵长。

03

金庸先生的故事,长叹英雄气短,读罢总是让人流泪;

古龙先生的故事,长叹人世无常,读罢总是让人流血。


鱼山坎坎读古龙,专注武侠,专注古龙的江湖世界,欢迎关注!


鱼山坎坎侃侃古龙


这可能主要是说,金庸先生所写的人物,都是放在一定社会组织中的,是个人意志与群体意识的统一,而古龙先生的所写人物,则更重视个体生命与个体精神的彰显。


这里的江湖代表的是一种纯粹的「江湖世界」,是一种脱离社会群体关系的个体精神的自由世界。而庙堂则代表着社会组织与群体意识。


金庸先生的江湖,说到底还是讲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古龙先生的江湖则是「骑最快的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杀最狠的人」。


这就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这两人江湖的不同。


金庸先生的侠客,最终是要济世的,金庸先生武侠世界中的人物,也总处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和夹缝中。个体的侠义精神,总是通过和群体的组织的互动来显现。即使是令狐冲这样的人,也是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和矛盾中,他不可能一开始就笑傲江湖,他得处理好那些关系之后,才能笑傲江湖。


古龙先生的武侠,则纯然是个体价值。古龙先生的人物,都体现着极强的个性和自由,基本上不会要处理各方社会组织之类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金庸先生小说背景,总是以大的社会组织的矛盾为背景。满汉矛盾,宋辽矛盾,宋金矛盾,宋元矛盾,其中又有正邪之争。金庸先生的武侠人物,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冲突中产生的,他必然要面对这样的冲突,金庸先生所要写的,就是在具体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人的可能性。


古龙先生的作品,则基本上没有上述那些社会和历史背景,他抛开具体的历史环境的时空限制,纯粹用感性的笔法直接探入人性,探讨现实人生。


金庸先生更侧重人在社会中的可能性,古龙先生则不注重外在社会关系和环境,而在感性的直接坦露人性世界。


由此这种方向的不同,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发现这种不同在二者小说中的表现。


金庸先生小说的推动力,基本上在「夺利」。《白马啸西风》夺地图,《连城诀》夺宝藏,《射雕英雄传》夺秘籍,《倚天屠龙记》夺宝刀,大部分小说还有更大层面的夺取江山的大背景。「夺利」,这显然是发生在社会层面的事,必然要涉及不同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


古龙小说的推动力,和金庸先生小说的推动力就不同了,他主要是「情欲」。一切的根源不在于抢夺什么社会层面的利益,而在于私仇,在于嫉妒,在于人性中的一切力量。正如《古龙传奇》中所言,古龙是「将这些人性中贪嗔痴所引起的非理性的心理行为,都揭幽发微,集到了一起。」


古龙和金庸小说的不同,很大原因自然和他们两人的不同有关。


马大勇老师曾说二者的不同:

「古龙是江湖中人写江湖中事,金庸是江湖外人写江湖中事。」

古龙先生显然更具江湖气,金庸先生则本人并没有什么江湖气。这可能是二者小说取向不同的原因之一。


所以,实际上来说,金庸先生的江湖不离「社会」,古龙先生的江湖,则就是一个纯粹的「江湖」。


孙虚白


各有自己的江湖,各有自己的信仰,道不同而已。

我倒觉得,这庙堂不见得是朝廷,倒像是规则。金庸写的是江湖,却又不那么江湖。金庸的江湖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是民族大义、国家存亡,是历史,是不可逆性!江湖无论多么风潮云涌,我们都会看到一条至高法则!黄蓉郭靖为了大义战死沙场、朱元璋利用明教起身、慕容复萧峰是为政治的牺牲品……当然,射雕三部曲中牵扯朝堂比较多,其他作品中可能没有这么多元素,但是同样少不了绝对势力这样的存在。

说白了,金庸的的江湖是有边界的,在这个江湖中,你可以成为顶尖高手,但也仅仅是成为高手。这之后,要么追随大局,比如郭靖黄蓉韦小宝等人,要么是闲云野鹤,说白了,就是安分守己,比如令狐冲、黄药师、杨过等人……在历史和国家的背景下,没有英雄,只有时势!

读金庸!大气!豪情!热血!但是理智、冷静,这是一个有规则的地方,即使它没有明文规定,甚至笔墨极少,却让人时刻感受到规则和底线的存在。

金庸江湖,不是纯粹的武者的江湖,即使儿女情长都透着一股子“天下大局”的气势!这是一群人的江湖!这好吗?当然好!看的很过瘾啊!


古龙呢?讲真的,我不喜欢看古龙的书,乍看之下,太细腻了,太感性!细腻到矫揉造作,感性到怀疑这世界上是不是只有你和我,从来没有“地球村”。但是话讲回来,古龙的书我不喜欢看,但是影视作品我很喜欢,因为相比与金庸而言,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人的江湖”!

古龙的江湖,格局没那么大,无论出演的角色和背景是谁,是朝堂还是山庄,这都不重要,因为我们的目光始终在角色本身,因为这个角色就是江湖。时代是为这个人而生,命运石为这个人而来,所有一切都是为了配合这个人的爱恨情仇才存在的。说白了,古龙的江湖是一个人,因为他的存在,所以有了江湖,因为江湖有了他,所以热闹起来。这有点个人主义,不过我倒喜欢古龙的这种肆意洒脱,有点像王阳明所说的“心力理也”,也像传说中“我思故我在”。

金庸是朝堂之上,总揽全局的、运筹帷幄的权术高手!

古龙就是一剑一酒浪荡不羁的游侠。两人有不同的处事哲学和信仰,成就两个人不同的江湖世界。

很显然,现代人都是喜欢金庸多一些,看看现在影视作品的翻拍率就可以了。金庸大师的江湖固然好,格局大,荡气回肠,但是我总觉得在这样的一个江湖中容易失去自我,我不想入这座江湖的庙堂。虽然对古龙的作品敬而远之,但是这不妨碍我对这篇江湖的向往,一人就是一个江湖,爱恨情仇皆是我,江湖就是江湖,只是江湖。

好了,江湖再见了。


鱼者佩之


“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有一座庙堂,古龙的庙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不说虚的,这句话我是今天才看到,看到之后立马就点了进来,为啥啊?因为我是妥妥的金庸迷。

首先,我认为这句话是对金庸先生的盛赞。

庙堂,指的是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太庙是啥呢?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和老百姓祭祀祖先的祠堂是一样的,不过皇帝家的祠堂更大,更讲究,也显得更高贵。范仲淹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的庙堂指的是朝廷。

“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有一座庙堂,古龙的庙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金庸小说中的江湖不管写多远,其中的文化层次都像庙堂的地位一样高;古龙不管在小说中如何刻意的提高自己的文字素养,文化层次始终离庙堂有一段距离。

当然我这样理解挺遭人恨的,不过这就是我的想法,对错就留给别人评说吧。

再者,我认为金庸的小说有意提高了武侠二字的地位。

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有不少主角,最后都成了为国为民的大侠,心中永存“民为先”的理念,一个江湖人物变成了忧国忧民的上等人物。

古龙小说则没有这种情况,小说中的人物很少具备这种为国为民的情怀,而且古龙先生写小说时,刻意的去突出人物精明的一面,武功高强的一面,事情发展诡异的一面,以此显示这个人物有多优秀。

要是以这个观点来理解“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有一座庙堂,古龙的庙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把武侠二字提高到了一种层次,而古龙小说中的武侠,还和普通武侠小说一样,只是江湖恩怨仇杀。

以上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仅是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还望海涵。


驿城异客忆乡人




金庸的小说是把人性和快意恩恨放进了家国情怀,古龙的小说是把情怀写进了人性和快意恩恨。

这大概就是题目中“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是一座庙堂,古龙的庙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所想表达的意思。

从金庸小说的第一部开始,一开始就是强烈的满汉对立,陈家洛和乾隆皇帝的正面对决,人性的挣扎和江湖的道义在两人的故事中慢慢交织,最后道义输给了人性。乾隆还是那个皇帝,而陈家洛只能远走漠北了。

武功的高低和道德的高下,从来都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也许这才是金庸最想表达的东西。不管是袁承志还是张无忌,不是从小避居深山学武的小孩,人长大了,但心还是那个小孩的心志。



在江湖上混靠的是武功和义气,但结合了庙堂,就含糊不清了。武功也好,义气也罢,都抵不过人性和算计。因此袁承志和张无忌武功再高,也只能退出江湖,而韦小宝啥也不会,却能身居高位,金钱美人全收入囊中。

但金庸最终还是想表达的是儒家的“虽千万人吾往亦”的情结,我就是坚守道义和底线,不义但富且贵,于我何加焉。



古龙和李白的共同之处在于酒,古龙的小说 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豪饮之人,因此我总疑心古龙是在写他自己和虚幻中的自己。

古龙不要庙堂,庙堂不过就像彼时的台湾当局,他要的永远都是醇酒美人,魏晋的竹林七贤一样的情怀,不一样的江湖。

沈浪和李寻欢,一样的落寞,一样的江湖情,一样的豪饮,一样的高智商,却都永远是飘零江湖。

小鱼儿与花无缺,亦正亦邪,亦敌亦友,却都有一份舍不掉的江湖情,虽然小鱼儿的情掩埋在自己的放荡不羁中,庙堂于他们更多的是不屑。

有时,我暗想,大概年轻人是喜欢看古龙的,他的小说和人物可以脱离任何时代背景,让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反正年轻人都是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无拘无束的爱。在古龙的江湖中,你不用理会庙堂和庙堂笼罩下的现实,只管快意恩仇,只管醇酒美人,人生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此。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且行且珍惜。



金庸的小说最终都且个宿命和归宿,那就是再高的武功,再深的道义,都抵不过庙堂交织下的暗战,最终都是尘归尘,土归土,花非花,雾非雾。

狄云学会了盖世武术,最后也只能和水笙去大雪山避世。令狐冲最终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庙堂,有庙堂的地方就让人无所遁逃。


在古龙的江湖,没有庙堂,也无从遁逃;大概是想表达一个理念:“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既然是隐,干脆就隐去朝代,隐去背景,空旷寂寥,但有美酒在杯,美人在侧,管他今夕何夕。


新知传习阁


金庸与古龙的作品,创建的都是江湖生活,也都涉及到了“庙堂”。但二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金庸先生的侠客江湖中,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情怀,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古龙先生的侠客江湖中,更多地体现了快意恩仇的英雄生活,所谓“落拓江湖载酒行”。

我们先从二位的作品中体会一下他们的“庙堂”与“江湖”。

一、金庸先生笔下的侠客们处江湖、忧庙堂。

拿经典的《射雕英雄传》来说,开头的牛家村里,就以“靖康耻,犹未雪”启篇,既交待了时代背景,又体现了梁山后代的忠义精神。

郭啸天和杨铁心一对义兄弟,居在偏远乡下,也不忘心忧国家。郭靖的成长过程中,也一直秉承“精忠报国”的武穆精神。

反过来,杨康的认贼作父一直受到众英雄的唾弃。

《神雕侠侣》中,蒙古铁蹄踏破中原大地。郭靖等一干英雄人物,更是聚集天下英豪,固守襄阳。

《倚天屠龙记》里,明教朱元璋初露头角,元朝郡主赵敏与主角张无忌的爱情也承受了家国恩仇的压力。

《碧血剑》里,袁承志更是被设为明末大将袁崇焕的儿子,更直接地面对民族大义。

即便在看似荒诞的《鹿鼎记》中,也有反清复明的多处身影。

金庸先生在架构江湖世界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史实,笔下的英雄人物的活动场景都在历史框架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却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国家、民族以及百姓的关切,是一个江湖中的庙堂世界,体现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因此,读者会感觉到,金庸的武侠世界中,再远的江湖,也有一个庙堂。

金庸先生的小说,借由江湖世界,体现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人也由此评价金庸笔下的人物是“侠之大者”,盖因他们“为国为民”。

二、古龙先生笔下的江湖儿女,弃庙堂、奔性情。

古龙先生的小说,很少涉及朝堂,即使有过,也视为“帮派”样的存在。其江湖世界中的人物,更是视名利如粪土,视情义为生命。

以《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李寻欢为例,他本是殿试第三,人称“小李探花”。然而这个身份终为他所弃,不为朝廷高官,宁为天涯浪子。

李寻欢名动江湖的,不是他的庙堂身份,而是他的“多情”与“小李飞刀”。

他对林诗音相思入骨,对龙啸云义气干云。他的“小李飞刀”,例不虚发。

古龙先生笔下的英雄们没有任何历史背景,不受任何约束。

不知从何而来,只为情义而生。他们武艺高强,不像金庸小说的人物,勤学苦练,有神奇际遇。

古龙笔下的他们仿佛生来就是高手。他们唯一注重的,是情义。

以《陆小凤》为例,他的两根手指头,可以随心所欲,夹住任何向他攻击的武器。他武功高强,然而很懒,喝酒都要躲在床上。

只有为朋友他才挺身而出。他多情,有过许多女人。他只为情义而活,并不是传统意义中的“英雄”。

读古龙的小说,酣畅淋漓。一个个英雄活得至情至性。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是江湖,更是人性。

读者在古龙的小说中,几乎找不到“庙堂”的存在,即使为情节需要,所设的官方,也都视为江湖帮派的存在,故有“庙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的观感。

金、古二位先生的作品代表了各自的不同倾向,他们本身的性格也体现了不同的情怀。

金庸先生是传统文人,曾创办《明报》,有强烈的社会抱负,为人沉稳大气,本身就是忧庙堂之人。

而古龙先生是个性情中人,洒脱随性,喜酒色,讲义气,更多的是江湖情怀。

故此,读者们对二位先生的“江湖”“庙堂”说,是对他们作品中体现的价值倾向的评价,也是对二位先生本人的看法。

有书君自小就很喜欢二位先生的作品,金庸先生处江湖不忘庙堂也好,古龙先生重情义,轻生死也罢,都曾给有书君留下过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只因为二人对社会的价值选择不同,金庸更关注社会结构中的高层和核心。古龙更加关注人的本身。

金庸小说往往以历史大背景为依托,构架一个宏大的框架,而核心就是国家。所以金庸能够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的盛世豪言。

古龙小说更加的关注个人层面的描写。没有大历史的构架,就说一个我们身边的小人物,娓娓道来,充满亲切感。不像金庸小说给我们的一种距离感。

江湖再远也有一座庙堂,庙堂再高也有一片两股。庙堂不单单指朝庭,而是国家。江湖更多的是人们生活的基层世界。

二人是水平无所谓高低,各有所长,皆是大师级人物。

金古黄粱,金老已去。94岁高龄,也算善终。一路走好,后人永心缅怀。



盛世打杂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给大侠的定义,因为金庸心中,始终有着家国天下。

所以金庸小说的背景,大部份会放到真实的历史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也总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乔峰深受“非我族类,其心必诛”之害,最后确为宋、辽息兵,维持和平而死。郭靖为守襄阳,殚精竭虑,夫妇双双战死。就是市井混混,贪财好色的韦小宝,也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金庸出身书香门弟,从小受传统儒家教育,身边长辈、朋友,多有以天下为己任者,耳濡目染,近朱者赤。其实金庸从1972年起就己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余下时光,或求学,或写时事评论。创办《明报》之初衷,也是为传播信息,召起民智。武侠小说的成功,只是无心插柳之举。寄性情于文字之中,自然而然。所以说“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有一座庙堂。”

古龙,怪才、天才!从侠的角度让讲,古龙本身就是典型的市井游侠,写武侠小说,多是卖文求活,得稿费后,也是当酒鱼色,纵情与滚滚红尘中。他笔下的侠客,也自是充满了他自己的味道,任性、高冷但也重情义,讲规则,爱恨分明

,快意恩仇。小说中人物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最低层人员中。所以“古龙的庙堂再高,也都还是一片江湖。”

古龙、金庸俱以仙去,从此人间再无江湖。但我信金庸之愿望,一百年、二百年后,仍有无数人去读金庸,读古龙,在他们创造的江湖中,去寻找自己的江湖!






净月暖阳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庸执着于"实",而古龙执着于"虚",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前世,现世,未来世,因缘纠结,尘世幻影,无常,一念一世界,一笔一江湖。
影响力巨大的金庸古龙,修行功力与"武"相差太远。金庸人物无论经历多曲折,皆终结于"五子登科"。古龙人物无论身世多离奇,剑法多精妙,皆难断"情丝"。


"武",雷动于九天之上,功力之高,深不可测,金庸古龙,不可望其项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石破天惊,万古长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