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馬克沁機槍改變了人類戰爭史”?

納蘭談史


“寡婦製造者”的外號不是浪得虛名,馬克沁重機槍在一戰裡,幾乎殺盡整整歐洲一代人。

在馬克沁重機槍誕生之前,人們使用的槍都是非自動的,打出子彈後要人工填裝。這樣的用槍方式,讓很多士兵在填裝子彈的時候,被敵人射來的子彈擊斃。馬克沁重機槍,在彈簧力的作用下,槍機推彈到位就可以再次擊發,也就說一射擊就能持續到子彈打完為止,標準射速是每分鐘500發。

我們可以看另一款著名機槍——加特林機槍,它比馬克沁重機槍要早20多年出現,也4個人操作,但發射子彈要靠人工搖動曲柄帶動數根槍管旋轉,標準射速是每分鐘200發。美國南北戰爭的事實證明,敵軍大範圍發動快速衝鋒,加特林機槍陣地守不住。

馬克沁重機槍第1次亮相是在英國軍隊,當年英國人憑藉4架馬克沁重機槍,將5000非洲蘇魯士人幹掉3000人。更讓這款機槍出名的是一戰,索姆河戰役的血腥1天,德國人用馬克沁重機槍幹掉60000英國士兵。

到了二戰的時候,馬克沁重機槍已經顯得落伍,但是其巨大的殺傷力仍舊給各國軍界留下深刻印象,許多國家仍然在裝備軍隊。比如納粹德軍,一線部隊配備MG34、MG42通用機槍,二線部隊則配備眾多的馬克沁MG08重機槍。

說這麼多,我們來看一下馬克沁重機槍的數值:槍長1080毫米,口徑7.63毫米,淨重27.2千克,有效射程2000米,初速是每秒740米,射速是每分鐘500發。

馬克沁重機槍的發明,那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有些瘋狂……

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2年發現,英國士兵的肩膀老是被步槍的後坐力給撞傷,他腦洞一開有了創意,可以讓這巨大的後座力可以成為武器自動連續射擊的動力。

於是,這個老兄開始在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試驗,2年後世界上出現第1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槍械。鑑於連續發射子彈會導致發熱,馬克沁研究出用水冷方式來給機槍降溫,效果相當不錯。

下面開始,馬克沁先生有些瘋狂啦,害得多少姑娘成寡婦。為保障子彈滿足快速發射,馬克沁發明帆布子彈袋,帶長6.4米可裝333發子彈,彈帶兩端還有鎖釦裝置,能夠連接更多的子彈帶。還不夠,馬克沁發明油壓緩衝器,讓機槍能夠更改髮色和子彈的速度。最瘋狂的是,馬克沁還設想在機槍上加一種機構,使機槍在手指拿開後還可以繼續射擊,直到彈絕。

殺人利器馬克沁重機槍,曾經戰場上的“寡婦製造者”,惡魔般的收割戰士性命,你怎麼看待它呢?


子屠龍


1898年,英國人在北非地區和蘇丹人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爭,恩圖曼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蘇丹人集中5.2萬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騎兵。

眾所周知,騎兵曾經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強大的騎兵部隊穿上堅固的鎧甲,在步兵面前幾乎可以無堅不摧。

(古代重騎兵)

對那些缺少嚴格軍事訓練的軍隊來講,騎兵更是如魔鬼般的可怕。

十字軍東征期間,就曾經有過很多歐洲數百歐洲重騎兵沖垮數千阿拉伯步兵的戰例。

而輕騎兵來去如風,在運動中對步兵發動攻擊,只要找到步兵防守的漏洞,就可以依靠速度優勢迅速集結,形成局部優勢,將步兵擊敗。亞洲北方的草原就盛產這種機動性極強的輕騎兵部隊,他們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是南方的農業帝國揮之不去的噩夢。

(草原騎兵)

但是,當火器出現之後,騎兵的優勢就被大大抵消了。火器以他強大的殺傷能力,可以輕易擊斃一名身穿重甲的騎手。

雖然重騎兵在火器的發展過程中深受打擊,但是輕騎兵以快速的機動性,再結合近代以來發展出的先進訓練手段和戰略戰術,反爾在戰爭中的作用絲毫不減。他們往往裝備了長槍、火槍等武器,在對付分散步兵中非常有效。

(近代騎兵)

但是,到19世紀末的時候發生了變化,因為著名的速射武器馬克沁機槍誕生了。

這種武器每分鐘的射擊速度大約為600發,有效射程2公里。馬克沁機槍的誕生,真可以說是改變了戰場的形態。曾經重要的兵種騎兵在歷史上的作用將會被無限降低了,因為在馬克沁機槍的面前,以速度稱雄的騎兵部隊遇到了致命的挑戰。

騎兵速度雖快,和每秒鐘速度達幾百米的子彈相比,那就是慢的像蝸牛一樣了。

(馬克沁機槍)

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馬克沁機槍的射速極快,當這種機槍被部署在陣地前的時候,每分鐘數百發子彈的射速,可以在陣地前形成一道讓人無法逾越的彈幕。

更重要的是,這種武器的射程非常遠,即便在兩公里之處,也能對人和馬造成巨大的殺傷。

所以在早期,馬克沁機槍是被當做速射炮來使用的,因為他們會對敵人的集結地點進行攻擊。騎兵部隊衝鋒的距離多數在半公里之內,也就是說,騎兵還遠沒有準備對機槍陣地進行攻擊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遭受彈雨的傾瀉。

所以,這種武器讓騎兵部隊往往在還沒有衝鋒的時候,就已經遭到了致命的打擊,等他們開始攻擊的時候,往往已經因為損失慘重難以成行了。

馬克沁機槍簡直可以說是騎兵的剋星。

騎兵的使用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們必須要在開闊的平地上,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攻擊能力。

馬克沁機槍能夠發揮最大殺傷力的地形地貌,也是以開闊地為最佳。

於是,在1898年的恩圖曼戰役中,當數萬名蘇丹騎兵開始向英軍陣地發動衝擊的時候,戰場上出現了極為慘烈的一幕。

(恩圖曼戰役中蘇丹騎兵衝鋒)

在這裡,英國人裝備了大量剛剛研發出來的馬克沁機槍。短短的幾分鐘之內,機槍射出了數以10萬計的子彈。蘇丹騎兵在機槍陣地前,丟下了成千上萬具屍體,倖存者驚慌未定,慌忙轉身逃跑。

人們普遍認為,此役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以騎兵正面攻擊的戰術將會被丟入歷史的垃圾堆。

稱雄世界2000年的騎兵開始逐漸退出世界舞臺,而以騎兵著稱的草原人,在這場變革中顯得那麼無力應對。

草原遊牧民族在文化上先天的劣勢,對先進武器的掌握是極為不利的,於是,曾經稱雄一時的草原人威脅開始大為降低。

然後,他們的另外天分顯示了出來。

比如,能歌善舞和熱情好客!


歷史風暴


火藥曾是獨屬於我們自己的專利,平常更多被拿來使用在煙花、爆竹等事物上,不過在蒙古人橫空崛起後,這項獨屬於我們的技術卻被流傳到了歐洲。

蒙古騎兵憑藉著他們強悍的戰鬥力,讓歐洲陷入了血腥的地獄之中,由他們戰爭引發而來的黑死病更是在後來奪走了歐洲1/3的人口生命。


不過,歐洲人也在和蒙古騎兵的戰爭中獲得了一些好處。

在蒙古騎兵的戰爭洗禮過後,歐洲人獲得了蒙古騎兵從東方攜帶而來的火藥技術,這些火藥的流傳,很大程度改變了歐洲未來的歷史。

在多年的歷史發展過後,歐洲人慢慢用火藥武器取代了原始的冷兵器,憑藉著這些先進的武器,在全世界各處稱霸了起來,鑄就了一個以歐洲為主體的大殖民時代。

早期的熱武器發展

不過在19世紀的時候,歐洲人使用的火藥武器還是比較落後的。

那個時候他們使用的大炮發射主體是一枚枚實心的鐵球,火藥所起到的作用是給大炮裡的鐵球提供一個推動力。

那些時期的大炮並不能像後來的大炮一樣,發射出能憑藉火藥爆炸殺傷敵人的炮彈。

而槍支同樣落後,那時候的槍支是每發射一次就要重新給槍支裝填一次子彈的燧發槍,效率非常的差。


在這樣的時代裡,馬克沁機槍的出現,確實擁有著非常重大的劃時代意義。

機槍的開山鼻祖加特林機槍

不過我們要清楚的是,馬克沁機槍並不是世界上出現得最早的機槍,世界上發明最早的機槍是19世紀60年代由美國人加特林發明的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原本是一名醫生,因為見識到了戰爭的慘烈,所以他就決心要發明出一款能避免己方士兵傷亡過大的武器。

因此他在潛心研究過後,才發明出了能連續發射幾百發子彈的加特林機槍。

不過加特林機槍雖然比以往的槍支擁有著更強大的威力,但是想要使用這種機槍卻非常繁瑣,需要有4個人同時操作才可以完成。

在發射的時候,旁邊是要有人用手轉動機槍轉盤的。

後起之秀的馬克沁機槍

相比於操作繁瑣的加特林機槍,晚20年後才被髮明出來的馬克沁機槍確實有著不同的意義。

首先,馬克沁機槍的操作並沒有加特林那麼繁瑣,一般一兩個人就可以輕鬆的操作,使用的時候不需要轉動多餘的轉盤,只要扣動著扳機,那子彈就可以如同狂流一般傾瀉而出,同死神之刃般收割敵方無數的士兵生命。

而且在各種威力、性能方面,馬克沁機槍也要比加特林機槍優秀了一大截,因此在馬克沁機槍發明流傳開來後,其漸漸成為了戰爭中的主流。

馬克沁機槍最耀眼的時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英國、法國因為曾經貴族騎兵作戰的榮耀沒有裝備這款機槍,所以在他們和裝備了大量馬克沁機槍的德國作戰時,就遭遇到了一場場堪比屠殺的局面。

當他們狂熱而興奮地騎著馬匹向德國人殺去時,馬克沁機槍的金屬洪流,瞬間使他們沉淪到了地獄之中。

這種武器與作戰方式的差距,讓法國人和英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早期的時候損失慘重。

不過他們顯然也不傻,在遭遇了巨大損傷後,他們很快就改變了作戰方式以及大量引進了馬克沁機槍,通過這種種改變,才慢慢扭轉了不利的戰局。

後來雖然又出現了許多性能更為良好的機槍,但是那些機槍,很多都是在馬克沁機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所以說這就是人們覺得馬克沁機槍改變了人類戰爭史的原因,曾經的戰爭雖然殘酷,但卻是略顯溫和的,馬克沁機槍的出現,使得戰爭變成了一臺臺大型的絞肉機,將無數的生命都攪拌了進去。


孤客生


1884年,一個叫做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的貧窮美國人,向歐洲展示他的發明成果:一挺全自動機關槍。他堅信,他的發明將改變戰爭,改變這個世界。他很快就要發財致富了。但是現實卻狠狠地給他來了一記下勾拳。因為歐洲貴族們象看小丑一樣看著他,象看動物馬戲一般看著他的發明。“這個玩意太好玩了!“”這個小東西太精彩了!”唯獨沒有一個人問問價格,也沒有一個人下個訂單。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無精打彩地垂著頭,回到家裡算了一筆帳,沒想到這個發明不僅沒有發財,還賠了積蓄多時的存款。

這頓時讓西拉姆·馬克沁雄心化做了紙心、一夜暴富夢變成了一夜暴貧命。他始終想不明白,這麼好的一挺全自動機關槍,為什麼就沒有一個人看上呢?

那是因為西拉姆·馬克沁沒有考慮到,當時在歐洲戰場,人們崇尚的是光榮的騎兵衝鋒、與敲著有節奏的軍鼓,整齊地隊列向著敵人進軍的騎士精神。對於這種全自動機槍,凸顯不了貴族品質,騎士精神的物件,怎麼可能有進戰場的機會呢?

讓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沒想到的是。在歐美不受人待見的全自動機槍,卻讓非洲殖民者認為是上帝賜於他們的利劍一把。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非洲,雖然殖民者仗著船堅槍利,對當地的黑人土著居民有著壓倒性的優勢。但是有兩個問題是殖民者一直解決不了的:一、無法讓當地黑人居民產生一種“白人無法戰勝”的神思想。二、一旦黑人土著用人海戰術的話。殖民者雖說最後也能獲得勝利。但是避免不了大量的人員傷亡。而這二點,殖民者相信全自動機槍能夠完美地解決這兩個問題。

1891年,證明殖民者看法的證據來了。“黑人來了!他們來了!”移民部落觀察哨的哨兵大聲吹著哨子,向著部落裡的居民大聲示警著。一支箭飛來,正射入哨兵的後背,哨兵無力地摔向地面。部落里居民大亂了起來。各自倉皇躲避。不遠處,黑壓壓的黑人土著民,有的手拿矛盾,有的微張弓箭......怪叫著向著部落衝來。一個德國軍醫招呼著他的幾個僕人,將一個怪怪的鐵傢伙吃力地,搬進一個土屋中。德國軍醫將一條長長的鏈子塞入這個機器側口中,並將前方指向黑人。只見他狠狠地按住一個地方,這臺機器的前方頓時噴發出火焰與刺耳的響聲。而不遠處的黑人部隊,不知什麼緣故,在前方的人紛紛倒地。很快,前鋒部隊已經沒有一個人是站著的了。“天神降臨了!”後面的黑人大叫著,四處逃散,很快沒有了人影。地上只留下了一千多具黑人屍體。只靠一個人的力量,就把這次黑人土著民的進攻給擊退、擊散。這要是放在過去,殖民者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很快,時間飛逝到了1898年,在蘇丹暴發了馬赫迪起義。在最後一戰恩圖曼戰役中,蘇丹人召集了20000人,來進攻英國人。而最後的戰果竟是蘇丹人足足損失了15000名勇敢的士兵(也有一說為11000名)而這些陣亡的人基本上全部是死於“天神”全自動機槍的槍口下。據說英國人也只付出了幾十人傷亡的代價。這個結果讓英國人也不禁後怕,不斷喃喃地自黑道:“這不是戰爭,這簡直是屠殺”。

西方人也開始慢慢習慣了這種單方面的屠殺機器。曾經在封建清朝的中國,也出現了惡魔的身影:東郊民巷的幾百西方侵略者憑藉著幾挺“惡魔”,就擊退了上萬義和團的圍攻。

而1904年,英軍入侵西藏。在一場戰鬥中,在幾挺“惡魔”槍下,就倒下了幾百藏軍。就連操縱機槍的一名英軍也在戰役結束後,寫信給他的媽媽說道:“對於這場殺戮,我如此噁心。以致於停止開火。但是將軍的命令是儘可能多地屠殺藏民。”

這個在非洲和亞洲大出風頭的“惡魔”,此時依然打動不了歐洲軍界的芳心。在歐洲軍界認為,這個“惡魔”僅僅適合於屠殺那種低劣民族,對於我們這些高貴民族,是不可能,也絕對不能讓“惡魔”所玷汙。

這就在歐洲造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局面。一方面,歐洲軍界都在比著誰的船堅,誰的炮利。一方面,“惡魔”深居冷宮無人識。

“德國人下了訂單了!”在一家軍火公司裡,一個許久沒有訂單的推銷員大喊著,向著經理室跑去。“什麼!每個連要配六挺機關槍?我沒聽錯吧?那群鄉巴佬,他們想幹什麼?經理不可置信地說道”“我給他們說,機槍在咱們這裡都叫戰爭之王。打仗省人工。”“哈哈哈,我的喬治,你真是一個好的推銷員啊!不管這群鄉巴佬了。叫工廠快點生產!”“好的,我這就去。”馬上就要得到大量佣金的喬治興高彩烈地跑出了大門。“這群德國鄉巴佬。等開仗時他們就知道“戰爭之王”是啥意思了!哈哈哈......”辦公室裡傳來一陣肆無忌憚的笑聲。

而此時聰明的英法等國卻沒有上推銷員喬治的“當".他們雖然出於禮貌沒有直接拒絕,也訂購了一些”戰爭之王“。但是他們始終認為,我們英勇的步兵和騎兵就是去屠殺這些有著”戰爭之王“的德國佬的。

正如丘吉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說道: “一戰”爆發時,雖然在戰略上明明是德國人在進攻,法國人在防守,但在戰術細節上,法國人只要一看到德國人,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穿著他們的紅褲子,高喊著“法蘭西萬歲”和“拼刺刀”類似的口號,伴隨著雄壯的《馬賽曲》向德國人發動自殺性衝鋒。

而最終地結果就是:戰場上漫天遍野都躺著紅褲子的法國人。這些法國人並是加班累了在休息。幾乎全部是讓“戰爭之王”吐吐掉的。僅一場邊界戰鬥,法國人就損失了幾十萬人。

而到了1916年的英、法、德索姆河戰役中,更讓英國人嚐到了“鄉巴佬”的苦果。一天之內就損失了將近六萬人左右。整個戰役傷亡高達幾十萬人之多。差點讓英國貴族損失殆盡。

而法國人也總結出了一條“真理”:機槍是無敵的,進攻是最傻的。只有在戰壕裡靜靜的打槍,才是終極王道。於是他們就在法德邊界上修起了堅固的工事。並給它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馬其諾防線

在“鄉巴佬”成功學的影響下,歐洲各國紛紛效仿,“惡魔”從冷宮出來了,它懶懶地伸了一下雙翅。飛到了旅順日俄戰場上空。冷冷地著著200個日本士兵端著槍,向有它兩個子女把守的俄方陣地衝鋒。僅僅兩分鐘,200個日本士兵就全部倒在了地上。“好樣的!”惡魔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而203高地攻守戰中,日軍傷亡超過了九萬人。日本將領乃木希典觀察陣地後,對後面的指揮官大罵道:八格牙路,我們大日本帝國的士兵,怎能象只蛆蟲一樣臥倒在地上呢。起來全部衝鋒!指揮官則垂下眼淚:他們都死了!

1916年,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離開了這個世界。他走的並不寂寞。因為他的”惡魔“已幫他湊集了足夠的人手。

《武器裝備百科全書》說:“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從拿破崙時代起曾經使用過的戰術完全沒用了”。

縱觀人類整歷史,能夠導致一場戰爭的進程為之改變的、並能影響整個武器發展方向的,除了馬克沁機槍以外,似乎沒有第二件武器,可以達到這樣的程度和高度了。

該文僅表述個人觀點,因本人學識有限,文章有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批評指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恆實說”。更多精彩,盡在恆實說!謝謝支持。

恆實說


馬克沁重機槍是在索姆河戰役中亮相的。按說馬克沁重機槍由美國人馬克沁發明,在英國完成發明研製的,但卻被德國人看中,大規模列裝軍隊,並在索姆河大顯身手。據史料記載,單是一天英國人就被德國人用重機槍幹掉六萬人,馬克沁也是一槍成名萬骨朽,震動了歐洲。

從此一一

各國相繼研發自已的自動火器,槍械也是大放異彩,迅猛發展

從重機槍到輕機槍,再到衝鋒槍,各式自動火器紛紛出現。火力大為增強。

武器的改進改變了作戰方式

一方面是以重機槍為主要依託,加上堅固的碉堡與四通八達的壕塹,組成了有利於防守的火力配系與防禦工事。這種作戰方式風行了二十世紀前半個世紀。過去象俄羅斯方陣那樣的人海戰術顯然是不行了。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壕塹戰成為主要的作戰方式。

有矛就有盾。既然【寡婦製造機】出現了,人們也要尋找它的破解方式

在英國邱吉爾的支持下,工業家坦克發明了一種【機槍破壞器】,也就是把當時的拖拉機裹上鐵甲,裝上機槍,製成一種新的武器。這種武器以其發明家命名,叫做坦克。


從二戰時期,坦克獨立組成坦克部隊,以其突破力撕開了防禦壕塹,形成了機械化戰爭的作戰模式。

當然,新情況還在不斷出現

有人將機槍裝到飛機上,形成了戰鬥機,或殲擊機。與扔炸彈的轟炸機一道形成了空軍作戰模式。這樣,到二戰時,以坦克部隊與航空兵為主要突擊力的機械化作戰就登上了戰爭舞臺。作戰模式發生很大改變。

這一切,皆由馬克沁機槍帶來的變化。


陽城導航


在馬克沁機槍出現之前,士兵使用的都是非自動步槍,裝一發子彈打一槍;這就相當於金庸小說中的“一陽指”。

而馬克沁機槍是可以連發的,通過利用火藥氣體能量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單槍管的連續射擊。而且,槍管使用水冷,只要有水,槍管的溫度就不會超過100度,槍管就不會壞。再加上使用333發的彈璉供彈,彈璉之間可以相互連接起來。這樣,在水和彈充足的情況下,馬克沁機槍就可以以600發/分的射速,保持持續射擊!此時的馬克沁就是六脈神劍,不僅可以虛指(點射),還能橫掃!

在少室山上,喬峰看見慕容覆被段譽的六脈神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時,心想:換做是我跟慕容復易地而處,恐怕也難以抵擋六脈神劍……

在馬克沁被用於一戰之前,戰爭雙方還在使用集團式衝鋒戰術。以密集隊形向前猛衝,在攻擊受挫依舊如此,同時士兵們還不知道機槍的威力,不知道在敵人的火力下如何隱蔽自己。這種戰術的應用,是因為非自動步槍打完一槍需要花時間裝彈。進攻一方,可以利用敵人裝彈的時間,靠士兵“生命”換取“時間和距離”,衝到敵人陣地前。也是因此,騎兵因為跑得快,所以在當時還很流行。

等馬克沁出現以後,600發/秒的持續射擊,完全終結了集團衝鋒的作戰方式。兩三個人的機槍組,就能阻擋上千人的衝鋒。騎著高頭大馬的騎兵,也成了移動的活靶子。

一戰,索姆河戰役。在持續一週的炮擊後,英法聯軍對德軍發動總攻擊。英法聯軍的步兵,像潮水一樣衝向德軍陣地。他們進攻的是弗裡茨·馮·貝洛將軍指揮的德國第二集團軍所轄的8個師,該部隊在喬克高地一帶安設了數百挺馬克沁機槍。當英法聯軍進入機槍射擊範圍以後,德軍埋伏的馬克沁機槍突然開火,聯軍士兵被成片的掃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史》記載,英法聯軍在這一天陣亡了60000人,絕大部分都是被馬克沁打死的。

馬克沁機槍的威力被意識到以後,各國開始裝備各式各樣機槍。英國迅速生產由馬克沁改進而來的7.7mm維克斯機槍;法國則大量裝備了導氣式的哈奇開斯機槍;美國開始裝備路易斯機槍;等等。

從此以後,面對機槍的存在,密集式衝鋒成了送命戰術。防守一方裝備馬克沁以後,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能獨擋大批敵軍的進攻。參戰雙方也開始偵查對方火力部署情況,同時,機槍陣地也成了被炮火重點照顧的對象。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很多機槍陣地剛開火不久,就會被日軍迫擊炮攻擊。我軍只能通過不斷地變換射擊陣地和加固陣地,防止機槍點被日軍炮火攻擊。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自從有了馬克沁 每分鐘射速達600發。殺人如割麥一般省事 一戰中德國裝備了相當數量的馬克沁 給英法俄造成了大量傷亡 曾經在一天的戰鬥中。傷亡達六萬人。多數都是拜馬克沁所賜。因此一戰以後集結大量步兵衝鋒 大挖塹壕的陣地戰。被一些歐洲軍事強國如德國所放棄。使用裝甲車坦克等掩護步兵衝擊。並組建規模達幾百輛坦克的裝甲師集團衝鋒。閃擊戰圍殲戰。而法國卻還在死守一戰時的模式。用龐大的人力物力建設了馬奇諾防線。希望德國人來撞自己的重機槍口。而希特勒否決了德國國防部的提議。讓德國裝甲部隊通過比利時到達馬奇諾防線的深遠後方兜擊法軍。讓馬其諾防線成了一條廢線。法軍猝不及防紛紛逃亡。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法軍被德國幾個裝甲師追的滿世界跑。最後差點兒在克爾克遭到全軍覆沒?強大的法國只堅持了42天就投降了。這不能不說和他們落後的軍事思想 做戰模式有很大關係。馬克沁重機槍因其強大的殺傷力間接地也促使了戰略思維和戰爭模式的改變。


怒向刀


馬克沁機槍未誕生時,人類戰爭史上使用的是非自動的單發槍械,因為需要手工完成壓子彈、子彈上膛、發射、退出彈殼等一系列動作,所以槍械射速都很慢。

而馬克沁採用水冷式槍管,儘管較為笨重,但卻可以連續發射,子彈不停地向外噴射,打光彈鏈上的上百發或數百發子彈,中間絕無火力停頓,所以打擊能力可謂前所未有的兇猛。

第一次實戰,是裝備此槍的駐非洲羅得西亞的一支五十人的英軍,與當地蘇魯士人爆發的戰爭,僅憑藉4挺馬克沁重機槍就打退了5000餘土著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堪稱是一場大規模的屠殺,但馬克沁機槍由此一戰成名。

讓馬克沁機槍名垂史冊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索姆河戰役,德軍陣地上裝備的馬克沁機槍,僅在一天時間內,就打死了60000餘名英軍,稱得上是人類戰爭史上被機槍射殺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

至此,馬克沁機槍才真正被重視,一戰末期,機槍開始大量裝備歐洲各國軍隊,馬克沁由此成為聞名的殺人利器。

自馬克沁開始,自動連發的機槍才開始陸續被各國軍隊真正重視,開發了各類性能都要比馬克沁先進的機槍,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各局部戰爭步兵的有力支援和進攻火力。

一戰時期,各交戰國步兵普遍裝備的是單發栓動步槍,火力輸出速度慢,所以為取得戰役勝利,交戰國往往採用步兵集團衝鋒的陣形,單兵之間距離相當密集。

俄軍進攻時,就常打精神戰,士兵排列整齊,挺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兩邊是軍樂隊,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前進,有人中彈了,就有人快速補位,有時確實起到了壓跨對方士兵心理防線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作戰效果。

但很不幸,那天索姆河戰役,挺著刺刀以密集隊形衝鋒的英軍士兵,並未給防守方的德軍以精神上的巨大壓力,相反卻被德軍馬克沁機槍正面、交叉密集火力任意宰殺,成了槍下冤魂。

一戰機槍的大屠殺,讓法國人認識到,機槍才是殺人狂魔,與其在機槍面前傻冒地進攻,還不如待在陣地內打機槍來得省力省事。

於是,尚崇進攻的法國人,在法德邊境上修築起連綿不斷的工事,守住機槍等待德軍的下次進攻,那就是著名的馬奇諾防線,但法國人苦心經營的防線,在二戰時卻悲催了,成了法國人的一大笑話。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馬克沁機槍的出現確實改變了戰爭史,讓人類戰爭的方式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

馬克沁機槍最出色的時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那個時候,戰爭都是以塹壕戰為主,雙方使用單發手動的栓動步槍為主,射速底。但是精準度高,射程遠,很多時候人們就是對射半年。

一戰時期,英法大多采用的就是集團衝鋒的方式向敵人發起進攻,這樣做的原因其實就是火力不足,用傷亡一部分人的代價,去換取一個陣地的得失。而馬克沁機槍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馬克沁機槍是殺人最多的武器,前後一百年的時間內,殺人無數。當初馬克沁機槍展出的時候,沒有人看好這挺機槍,普遍認為每分鐘600發的射速純粹就是浪費子彈,只有德國人看到了這把槍的價值,看到了這把槍的宏偉前景。只有德國人大規模裝備了馬克沁機槍。

最經典的就是索姆河戰役,英法依舊是像往常一樣,集團衝鋒,衝向德軍陣地,而德軍陣地上的馬克沁機槍開火後,徹底讓英國人法國人懷疑人生。一天時間,六萬英法士兵倒在了馬克沁機槍的槍口下面。集團衝鋒壓根沒用,血肉之軀根本就無法突破馬克沁機槍的火力網。

坦克就是為了對付馬克沁機槍的

英法為了對付馬克沁機槍可以說是絞盡腦汁,英國人提出,他們需要一個可以有裝甲,能夠抵擋住德國人機槍的東西,同時要有足夠強大的越野能力,而且還要有有火力輸出能力。這個時候,坦克誕生了,可以說,坦克就是被馬克沁機槍催生的。

當時一戰時期,坦克作為一個新興的武器,在戰場上作為支援性武器,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戰略戰術上都發生了改變。而這個時候,坦克作戰還是處於一個摸索階段,而到了二戰德國人把坦克玩到了極致,閃電戰,橫掃歐洲。這一切,都是馬克沁機槍催生出來的。

馬克沁機槍用它巨大的殺傷力催生了坦克,徹底改變了人們作戰的方式,從原始的塹壕戰逐漸變成了機械化作戰。每一款新武器的出現,對作戰的方式都是有巨大的改變的。


軍武文齋


在南北戰爭期間,加特林機槍的出現雖然極大程度地增加了雙方軍隊的傷亡。但是靈活性差,可靠性較低的加特林機槍在精銳騎兵的突擊下猶如靶子,早期速射武器的出現雖然加大了軍隊的傷亡,但是也僅僅是將排隊槍斃的雙方趕回到了圍牆之後,在短時間內的火力消耗之後雙方仍然會進行刺刀衝鋒,因為在當時以加特林機槍的射速來看,只要衝鋒的速度夠快,規模夠大就足以在加特林機槍火力空隙之間將其陣地摧毀。

然而,馬克西姆機槍的出現則杜絕了這一現象,雖然絕對規模的衝鋒也可以推翻馬克西姆機槍陣地,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馬克西姆機槍的出現使得步兵們不再敢貿然地衝鋒,而通通的轉向利用坑道挖掘減少衝鋒距離,或者使用炮火直接覆蓋機槍陣地進行衝鋒作戰。相比加特林式機槍,馬克西姆機槍提升的不只是射速,其可靠性便易攜帶性以及大規模生產的特性使得馬克西姆機槍可以大規模地運用在戰爭之中,而且配屬門檻非常之低,一戰中前線的英德法部隊甚至步兵班都可以達到每班一挺加特林機槍的配置。 馬克西姆機槍真正意義上的拉開了火器和近戰兵器的差距。在以往的衝突當中,比如殖民地的原始部隊總是可以憑藉人數優勢和老牌殖民帝國陷入近距離交戰之中。而當馬克西姆機槍出現以後,這種所謂的進攻方人海優勢實際上已經變成了防守方的點名大屠殺。數次殖民戰爭都表明,兩瓶以上的馬克辛機槍的配合完全可以在十分鐘內放倒幾千人次的單次進攻。比如在1904年英軍入侵西藏的一場戰鬥中,英國軍隊僅僅憑藉四挺馬克西姆機槍就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就挫敗了西藏軍隊的進攻,並讓戰場上留下了幾百具中國人的屍體。在八里橋之戰中,八國聯軍也是憑藉著馬克西姆機槍挫敗了清朝騎兵利用冷兵器攻擊聯軍士兵的最後希望,可以說馬克西姆機槍是真正的惡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