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娶了五個妻子,店鋪遍佈15個省,給後人留下了精美絕倫的老宅院


在山西,有一個很有名氣的李家大院。它的建築中西合璧、南北貫通,可以說是建築奇葩。你知道這座民間大宅院的主人嗎?李家大院的主人叫李道行,字子用。生於1880年,卒於1965年。他一生提倡一夫一妻制,卻娶了五個妻子。他的生意、店鋪遍佈北京、上海、天津、甘肅、陝西等十五個省市、四十多個縣市。他給後人留下了精美絕倫的11座宅院,就是現在的李家大院。你想知道嗎?跟著鏡頭看看吧。圖為李家大院的大門。

李道行在所處的年月裡,堅持一夫一妻制,堅持只娶妻不納妾。是一種先進的思潮。但他的婚姻是不幸的,一生前後娶了五個妻子。其中還有一個妻子是英國人。原配王氏叫王梅瑛,生下一女後染病早亡。繼配澹臺玉環因不能懷孕,自動寫休書,在李家為奴。直到1926年病故。第三任妻子是英國女子,叫邁克蒂倫。1914年李道行和邁克蒂倫從英國回到老家。邁克蒂倫為李家生了兩男三女。圖為李家大院正在上演當年李道行娶邁克蒂倫的情景。

邁克蒂倫因為操勞過度,於1918年去世,年僅28歲。1926年,李道行娶了第四任妻子,叫胡氏,於1946年病故。第五任妻子叫王梅花伺候李道行去世。1965年李道行去世,享年86歲。胡氏於1980年去世,享年72歲。李道行一生堅持一夫一妻制,但是命運捉弄他娶了五個妻子。圖為李道行和英國妻子邁克蒂倫的雕像,在陽光下格外的靚麗。


李道行和他的家人給後人留下了一座美輪美奐的大宅院。李家原來有院落20組,現存的僅11組,另外,還有祠堂、花園等建築。。整個建築群佈列有序、層次分明。體量宏闊、用材肥碩。建築群佈局合理,氣勢宏偉。圖為俯拍的李家大院建築的一部分。

現存的11組院落均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吸納了徽式建築的風格,融合了中國南北方建築的特點和特色。整個建築院落結構嚴謹,堅固耐用。通風透光,守備森嚴。裝飾考究,古樸典雅。圖為李家院落。

考慮到第三任妻子邁克蒂倫是英國人,為了照顧妻子的生活習慣,李道行專門為妻子邁克蒂倫蓋了這座一經樓。它的門和窗都是尖型和拱形的,是典型的歐洲哥特式建築。但是在裝飾上和門樓的建築上,依然採用了中式建築風格。可以說,一經樓是中西合璧的建築。通風透光、寬敞明亮。有著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圖為一經樓建築。


這是同福堂建築,也有典型的歐洲建築的特點。但是磚雕圖案是典型的山西省晉南民間文化藝術。門樓最上面的圓形原來畫的是鐘錶,象徵著李家如早上的朝陽,欣欣向榮。門匾上下是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代表春夏秋冬。兩邊是磚雕花瓶,裡面是佛塵、寶劍等辟邪之物。其他磚雕不一一表述。

這是一組院落的大門。別小看這門,他是用上好的木料做成的,堅固耐用。把鐵藝釘在上面。它設有機關。第一道是用鑰匙打開馬眼上的明鎖。第二道是用曲別針大小的鑰匙,在梅花狀的眼裡打開下面的彈簧片。第三道是用另外一把鑰匙從彈簧片孔內打開門內的鐵栓。睡覺前,主人要扣上門後的鐵鏈,插上門栓。然後插好兩道門關,再插上兩道木槓。最後撥動彈簧片。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這是磚雕百善圖影壁。它一共有365個善字,意喻一年365天,天天行善。影壁的字體由真、草、隸、篆寫成。影壁上的善字由各個朝代的書法家所書的善字。如晉朝王羲之的善字、唐太宗李世民的善字、顏真卿的善字、宋代歐陽修的善字等等。


李家建築群的院落繼承了傳統四合院藏風聚氣,精緻大宅門接天通氣。各個院落、花園、祠堂、長廊無處不彰顯木雕、磚雕、石雕和彩繪的藝術。圖為院落建築。

現存院落的木雕無處不在。特別突出的地方就是門樓。木雕都是兩層或者更多層次的。雕刻的人物、鳥獸呼之欲出。花卉、植物非常逼真。河流在木雕間流淌。圖為李家祠堂門樓的木雕。特別是24孝圖中的孝感動天、賣身葬父、臥冰求鯉等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活靈活現。體現了中國木匠的高超雕刻術。

這是李家大院磚雕五子圖。不僅雕工精美,而且意義深邃。是“耕可致富,讀可榮身”的傳統儒家思想的反映,更是中國傳統吉祥圖畫和祝頌詞的寫照。在李家院落群中,這樣的磚雕到處都有,大部分的影壁都是磚雕。這些磚雕非常的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把傳統的美德流傳開來。


院落群的石雕更是活靈活現。門前的石獅子被人摸得發亮。誇張的形態給人以安全的感覺。李家院落群的木雕精雕細繪、巧奪天工。磚雕主要使用在建築的正脊、垂脊、門飾、廊壁上。線條嫻熟、刀法細膩。石雕具有質感和美感,富有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李家院落群的彩繪也是非常優秀的。

圖為李家院落群中的後花園,湖水、小船、石山、塔、藍天、白雲組成了一副美麗的畫卷。

走進李家大院,就如同進入了建築展覽館。這裡的一座座院落都是一個個藝術展廳。一件件木雕、磚雕和石雕,都是一件件珍寶。無論是磚雕、木雕、石雕和鐵藝,處處顯示著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臨門、松鶴延年、耕讀傳家、富貴平安的含義。形象而生動的體現了當地民俗、民風和文化的特點。請關注頭條號“解福昌123”,你將會看到更多的百姓和三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