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79億營收背後的AI產業邏輯

科大訊飛:79億營收背後的AI產業邏輯

1956年4月26日,美國新澤西州的紐沃克港,在一百多名嘉賓的注目下,起重機把五十八個集裝箱(也叫貨櫃)依次裝載到名叫Ideal-X 的貨輪上。這艘貨輪,隸屬卡車司機出身的企業家Malcom McLean。一個貨櫃的裝載不到七分鐘完成,幾個小時後,輪船駛離港口,五天後抵達南部的休斯頓港。

這是集裝箱改變世界的開始。集裝箱,就是一個標準化尺寸的金屬盒子,看似平淡無奇,突然使機械裝卸的效率大大提高。

回到那個時間點,我們會發現當時每一個物流鏈上的節點,都有大量的人在卸貨、包裝、裝貨,非常複雜。而當有了集裝箱,裝貨、卸貨,包括整個商品包裝行業的上下游,都發生了改變。

得出的結論是,當我們重新發明一個“容器”,整個行業的很多節點和鏈條其實都改變了,它代替了很多原有節點,產生了新的機會。

某種程度上說,觀察AI產業的邏輯大致也是如此。

AI技術含量的高低,不是改變生產力的核心因素。只有在通過新的工具,也就是在應用場景落地的產品,去重塑節點和業務流程,才是AI技術的終局。

受限於大多AI公司尚未上市,我們不能觀察到AI產業鏈全貌,這其中科大訊飛是個例外。

不久前,科大訊飛(002230.SZ)發佈了2018年年報。

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79.17億,同比增長45.41%;期間淨利潤5.42億,同比增長24.71%。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To C市場,2018年科大訊飛的業務收入25.17億,同比增長96.54%,To C收入佔比30%;實現毛利12.96億,同比增長70.77%。更重要的是,通過其翻譯機產品,公司基本補足了過去To C硬件的短板。

在政法等部分細分領域,落地產品的規模效應開始顯現。2018年政法業務收入10.35億,同比增長85.96%。考慮到政法業務的起步是在2016年,短短兩年,這樣的增長速度值得關注。

換句話說,通過應用場景落地的產品,去重塑節點和業務流程這件事,正在科大訊飛身上發生。

/ 01 /

2018年收入近80億,連續7年收入增長超30%

觀察AI行業,收入肯定是最核心的因素。

從2018年年報來看,科大訊飛仍然延續了過去的高增長。

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79.17億,同比增長45.41%;期間淨利潤5.42億,同比增長24.71%。這是科大訊飛連續第7年收入增長超過30%。


科大訊飛:79億營收背後的AI產業邏輯


2012年到2018年,科大訊飛的收入從7.84億增長到79.17億,翻了近10倍。其穩定增長的背後,很大程度上受益於AI技術在應用場景的滲透加速。

這不難理解。深度學習的算法是個高容量模型,只是需要大量的數據去喂。隨著互聯網的崛起,大量的數據產生,這個問題隨之被解決。其次,算力的增長使得AI技術的應用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也正因為如此,To B的行業應用和個人應用的推廣變得更加容易。

在大多數AI企業還未真正實現商業化的當下,科大訊飛連續7年收入增長30%,意義深遠。要知道,處於AI這樣高速增長的行業,企業收入的意義要遠遠大於利潤的增長。

因為利潤是建立在收入基礎上的產物,更重要的是,收入決定了你在行業的佔有率。互聯網都是winner takes all,贏家通吃。細分行業的老大,和其他level的公司估值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從收入規模來講,科大訊飛可以說是整個AI行業最大的公司之一。

當然,收入是一回事,能不能把收入規模轉換為產業中的競爭優勢,帶來更多的淨利潤,又是另外一回事,這也是科大訊飛之後需要做的。

如果說,科大訊飛收入的增長是個表象。那麼,通過觀察其收入結構的變化,你會看到更多東西:

第一,B端收入高速增長,垂直領域出現規模效應。

截至目前,旗下智學網已覆蓋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超過15000所學校。2018年,智學網已在全國逾700所中學商業化運營,服務學生超過80萬名,日生產個性化作業30萬份。同年,科大訊飛在教育產品和服務收入20.15億,同比增長45%。

在政法領域,科大訊飛的業務目前已覆蓋31個省市自治區,1500個政法單位。2018年政法業務收入從5.57億增長到10.35億,同比增長85.96%。

第二,To C業務收入佔比提高。

2018年,科大訊飛To C業務收入25.17億,同比增長96.54%;實現毛利12.96億,同比增長70.77%。更重要的是,整個To C業務在整體營收中佔比達31.80%,較2017年的25%,提升了接近7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增長背後更深層次的產業邏輯是什麼?

/ 02 /

政法收入破10億,B端業務飛輪效應開始顯現

先來說B端的收入增長,我們以政法業務為例。

之所以用政法業務做例子。一方面,因為政法業務在科大訊飛在業務中的地位越來越高,2018年收入更是超過10億。另一方面,政法業務是科大訊飛2016年才開始做的,代表了其變化的表現,成長邏輯也能清晰反映到其他行業。

先簡單介紹一下政法業務。

在具體應用場景中,科大訊飛技術主要應用在法院庭審、公安審訊和檢察院的刑事案件智能輔助系統等方面。

以智慧庭審系統為例,公司通過聲學處理、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技術,可實現庭審語音的實時轉錄,生成庭審記錄,將庭審時長縮短28%,文本效率提升10%,合議效率提升25%。極大提升了智能語音助力司法庭審,大幅提高辦案效率。

對AI公司來說,像這樣的AI行業解決方案的門檻在於兩點。一是,庭審、審訊等複雜場景存在大量噪聲、打斷、多個聲源等,因此對語音技術要求較高。二是,這些場景下,存在大量的專業詞彙,前期需要一定的數據積累,以此優化模型準確率。

考慮到政法行業數據獲取難度很大,一旦產品在某一領域打造出成功案例後,後續會收到越來越多的項目訂單。同時,這些項目訂單會帶來更多的數據,從而加深科大訊飛對場景的理解,提升產品的效率,反過來再推動項目訂單的增長,形成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是AI的B端服務市場的典型特徵。早年間,科大訊飛佈局了醫療、教育、汽車等領域。而這些領域的先發優勢,可能會在之後逐漸顯現。

/ 03 /

補足硬件短板,To C收入佔比30%

科大訊飛C端業務快速增長,尤其是翻譯機的增長,使其原有C端產品能力得到補足。

說起科大訊飛的To C業務,必須要提兩個產品——訊飛翻譯機和訊飛聽見,前者代表硬件消費品,後者代表面向個人用戶的線上服務。

先來說說翻譯機。2018年,科大訊飛智能硬件收入從3億增長到8.13億,增幅高達171.93%。如此巨大的增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其翻譯機的銷售。

科大訊飛2018年三季度投資者交流會上,科大訊飛董秘江濤透露,截至三季度,翻譯機營收增長接近200%,並且在翻譯智能硬件市場上保持了份額第一。

事實上,這並不是科大訊飛第一次做個人電子消費品,早前還做過智能音箱,不過結果不盡如人意。

去年,董秘江濤在反思當年智能音箱業務失利的原因時,這樣說道:“智能音箱確實科大訊飛起步比較早,是全球第一批推出的智能音箱產品,但是在業務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因為採用合資公司的模式,雙方在資源匹配,如何形成合力方面,存在很多需要覆盤的地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錯失了機會。我們剛開始做智能硬件鏈條比較謹慎,尤其涉及到物料等等渠道各個環節。”

如果說智能音箱的失利,是因為當時的科大訊飛不具備打造個人消費品硬件的能力。那麼翻譯機的成功,恰恰說明了科大訊飛的進步。

通過打磨翻譯機這個產品,公司逐步補齊了智能硬件相關能力鏈條上的短板,包括設計、產品、運營、營銷、渠道、供應鏈管理等。

以渠道為例,過去的智能音箱幾乎全部在網上銷售,反觀訊飛翻譯機則大為不同。截至目前,訊飛翻譯機2.0已經進駐線下超過1800家門店,覆蓋國內主流的機場體系、國美、蘇寧、宏圖三胞、數碼潮流門店以及通訊和IT渠道門店等。

換句話說,科大訊飛原有較弱的C端產品能力得到進一步補足。長期來看,這樣的進化將進一步加強其To C硬件業務的確定性。

反過來說,任何一家AI公司,想要進入智能硬件領域,都會經歷和科大訊飛早期一樣的陣痛期。

而與其他AI公司不同的是,科大訊飛還有像訊飛聽見這樣的個人線上服務。一方面,將進一步刺激收入的增長。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升用戶對科大訊飛的品牌認知度和忠誠度,反過來促進硬件業務的增長,形成軟硬件雙輪驅動的局面。

/ 04 /

標準化率提升,可能帶來To B業務的規模效應

對所有To B公司來說,能不能把服務企業的應用變成標準化產品,是判斷其商業模式好壞的核心邏輯。

為什麼大家都覺得雲計算是個好生意?除了市場規模大以外,不就是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雲計算廠商只需要提供標準化產品。也就是說,只要熬過前期高研發投入的階段,隨著服務企業數量的增加,規模效應將得到顯現。

回到科大訊飛上,To B產品的標準化率也是公司未來的成長邏輯之一。

這個數據公司沒有披露,但我們或許可以從公開資料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在去年的投資者交流會上,董秘江濤提到過這樣幾點:

1.前三季度營收53億中,標準化產品的佔比很大。

2.無論是政法,還是教育,每個事業群都有可以標準化的典型產品。

3.公司也在努力推進標準化產品佔比。比如,將地方雲平臺定製化率從60%-70%,控制到20%以內,數字化校園的定製化控制在15%。

換句話說,隨著科大訊飛產品的標準化率提高,其毛利率有可能獲得提升。這一點,在其他AI公司上也同樣適用。

/ 05 /

如何看待資本在AI產業中的價值

在A股市場,投資者看好科大訊飛,往往是出於AI標的的稀缺性。那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量資本的青睞,是不是也有可能轉換成公司的優勢呢?要知道,在任何行業的競爭中,資本的因素往往起著很大的作用。

現在,我們能夠在AI技術和行業應用發展過程中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多技術融合。比如,做語音或計算機視覺,可能一開始的時候,主打是某一個技術,但到最後具體的應用場景裡面,其實並不依靠單一技術,大多數情況下是多技術的融合。

以優必選的機器人為例,當你在客廳看電視感到口渴時,告訴機器人,它就會自己從客廳走到廚房,找到桌上的水杯,拿起來,再送到你面前。這似乎跟我們理想中的家庭服務機器人十分接近。

但是,這個對我們人類來說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對於機器人而言並不容易,它包含了聲源定位、降噪、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深度場景識別、實時三維地圖構建與自主定位導航、物體識別、壁障、抓取等一系列複雜技術。

這對創業公司是個巨大的難題。因為大多數AI創業公司的團隊往往早期是基於單一技術的研發,當應用場景需要其他技術時,他們往往束手無策。

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如果他們沒有去掌握其他技術,他們就無法實現商業化。商業化受限,反過來又制約了其進行新技術的投入。

相比而言,像科大訊飛這樣的公司就不同了。現有成熟的業務帶來現金流,可以支撐其持續的搞研發投入。同時,海量的資本也幫助其在AI產業鏈上完成了遠超其他競爭對手的佈局。

根據網絡資料顯示,科大訊飛對外投資的公司多達數十家,涉及教育、醫療、車聯網、IoT、機器人、服務業等眾多領域。但其共同特點是,都與科大訊飛的業務線有關聯。其中,包括商湯科技、優必選以及寒武紀等知名公司。

隨著AI技術滲透加速,這些佈局的價值究竟能對科大訊飛帶來多少幫助,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