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满蒙多次联姻,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不来支援大清?

综合格斗希望之星


首先排除一种可能,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仍是清朝的一部分,清廷依然能够牢牢的控制着蒙古地区。因此,不存在蒙古不来支援大清的说法。那么,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清廷没有征调蒙古骑兵勤王呢?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

不是不能,而是来了也没什么用。

自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之时,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与蒙古诸部比邻而居,双方的关系本就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文以前,女真人甚至一直使用蒙古文字来记录,从中也可见女真与蒙古的密切联系。同时,以骑射起家的努尔哈赤,也深知蒙古骑兵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

因此,在尚未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努尔哈赤就极为重视和蒙古部落的关系,不断的通过联姻等手段增进彼此的感情。到后金政权的第二位继承人皇太极继位之后,堪称雄才大略皇太极的更为重视蒙古,他根据八旗制度,创立了清廷统治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度。随后,又通过两次西征,将整个漠南蒙古纳入了统治范围。

明末清初

清军入关之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近百年的时间,清朝先后将漠北蒙古和卫拉特蒙古四部故地纳入了统治范围。而根据清廷统治蒙古的盟旗制度,除了直属于八旗的八旗蒙古,其他蒙古王公贵族,都有听从清廷指挥,乃至于直接出兵的义务。

因此,八国联军侵华之时,虽然发生了东南互保等地方督抚不听清廷中央命令的事件,但清廷对于蒙古地方的统治依然是牢固的,如果清廷想,也完全能够从蒙古地区征调蒙古骑兵。

但是,八国联军侵华之时,世界早已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此时在冷兵器时代无往不利的骑兵其实早已落伍,面对机枪和大炮,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也变得不堪一击。更何况,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各国的军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列强瓜分中国

因此,姑且不说完全处于冷兵器时代的蒙古骑兵,即使是已经装备了先进火枪、火炮的清军,由于落后的训练方式和战略战术,依然被八国联军打得落花流水。虽然顽固守旧,但是慈禧太后依然清晰地知道,此时的蒙古骑兵对于抵御八国联军毫无用处。

而且事实上,当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防守的清军并非没有蒙古,八旗蒙古就一直驻扎在京城,也参与了抵御八国联军的战争,只不过早已堕落的八旗不堪一击,毫无用处罢了。其实,早在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率领的最后一支骑兵败于捻军之手后,就已经标志着八旗的彻底没落。

僧格林沁

更何况,虽然清廷虽然一贯宣称满蒙一家亲,但是自家知自家事,清廷对于蒙古其实是极为警惕和忌惮的,也一直千方百计的削弱蒙古诸部。通过上百年的持续努力,到清朝末年时,蒙古各部已衰弱到极致,再不复成吉思汗横条天下的实力和士气。

因此,本身虚弱不堪,毫无训练可言,甚至连枪都不会打的蒙古牧民,也不具备与列强军队战斗的可能。所以,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清廷自然也没有征调蒙古骑兵,在靡费大量钱粮之后却将其白白送死的必要。


鸢飞九天2018


清朝从未想过有一天需要蒙古帮忙,清朝的目的只是打击蒙古实力,消除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清朝建立后,对蒙古采取笼络、防范和军事打击三步并举的战略。

一方面以联姻的方式笼络蒙古各部首领,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领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扎萨克制”,亦即盟旗制度。

所谓盟旗制度,是指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等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旗长,若干相邻的旗为一盟,盟设盟长,由中央直接任命,且多选旗长中势力大、威望高、与中央关系亲密者担任。

同时,清朝又在蒙古地区设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和绥远副将军,率军驻防要地,以加强军事控制。而且,各都统、将军不得干涉行政事务,以防止军政联合,形成一股对抗中央的政治力量。

这样一来,蒙古地区不仅势力分散,而且处于清朝统治者的军事监控之中,很难再有所作为。

此外,针对不服从中央朝廷官职的蒙古族政权,如准噶尔部,清朝则是毫不留情地予以军事镇压。康熙年间,面对陡然强大的准噶尔部,康熙帝多次率军亲征打败准噶尔部,迫使其归顺清朝。

在这三步并举的战略打压下,蒙古再也无法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因此,当八国联军侵华时,连清朝都无法对付八国联军,蒙古又怎么可能具备那个实力?既然没有实力,蒙古自然不会出兵相助。

退一步说,即使蒙古有实力抵挡一阵八国联军,也不会出兵支援清朝。原因很简单,蒙古军事实力的暴露,势必会触犯清朝的忌讳。清朝对付八国联军无力,但收拾蒙古还是绰绰有余。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事实上,蒙古早在清中期以后就彻底衰落。至于网友所说的僧格林沁之后蒙古无大将,似乎僧格林沁在世时蒙古实力犹堪一击,其实,僧格林沁虽是蒙古族,但他是中央朝廷的大臣,他个人的成就与蒙古地区并无关系。


赵营平


其实就是一个原因,没有实力了。为什么没有实力了?优势三个原因。第一就是,从太平天国战争一,捻军战争,第2次鸦片战争一直到平定西北五省。蒙古兵损失太大,一时半会缓不过来。

第2个原因就是贫困,咸丰年间以后,大批商号进入蒙古做生意。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喀尔喀,阿尔泰一直到唐努乌梁海,都是各种商号,而且可以赊账购物。但是利息却非常高,到了清末,蒙古一户人平均欠债500两白银。

光是喀尔喀蒙古的四大王公就欠下了1100万两白银公共债务。著名商号大盛魁一年光是利息,就从蒙古得到7万匹马和50万只羊。

而和俄罗斯商人做生意,则欠债更多。俄罗斯商人以加价100%的程度,销售布匹,茶叶,烟草,火器,皮靴和煤油灯。蒙古人用牲畜结账,但是,俄罗斯人并不带走这些牲畜,而且寄养在这里。但是,一旦冬季死了一只羊,那就要赔偿五只羊。

在清末最后几十年,极度的贫困,缺少牲畜,人口匮乏,都让蒙古人的军力大幅度降低。在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清朝征招了蒙古人,乌里雅苏台将军征招2000骑兵,却只来了200名牧民。

而清朝在蒙古建立新式武装,则要到1910年,库伦办事大臣三多上任。才开始在在库伦建立兵备处,400多间房屋组成的新式军营,巡防营等等。因此,实际上,蒙古人在1900年,没有实力对抗八国联军。无论是组织,武装,还是武器都相差太远。


深度军事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大清不需要蒙古勤王;蒙古也没有实力勤王。

历史上的”满蒙联姻”,其实并没有表面那么和谐。


明末清初时,当时的蒙古其实仍然致力于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但是自从蒙古帝国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故之后,这个理想就几乎成了空想。


当林丹汗想实现蒙古内部统一的时候,努尔哈赤先完成了女真的统一,建立了后金汗国。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惧怕被林丹汗吞并,便依附后金,与努尔哈赤联姻。我们所熟悉的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是蒙古科尔沁旗的。


但到后来后金变成了大清,生意做大了之后,满洲的八旗显然不够用了。“满蒙联姻”的形式和目的就完全变了,满人主动地大量“批发”宗女给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其目的就是为了笼络蒙古各部、加强藩属关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经常会提到满蒙一家了。


但是当明朝灭亡以后,西北边陲便成了三不管地带了,由蒙古人开发经营的几个汗国迅速坐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准噶尔汗国,曾经一度吞并喀尔喀蒙古(就是宝日龙梅那个喀尔喀),形成可以和清朝抗衡的局面。经过康雍乾三代,耗尽大清多年赋税,才将准噶尔汗国彻底剿灭。

但至此,蒙古就开始彻底走下坡路了。随着乾隆年间,土尔扈特从俄罗斯回迁大清。蒙古人基本上就没有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再出现过在战争舞台上了,而大草原上的蒙古王公们,则是守着自己的羊群和奴隶,无所作为。


从满清入关以后,皇帝的后宫里蒙古人就成了摆设。除了博尔济吉特氏,已经几乎被同化为满洲贵族外,象征性娶进宫的蒙古女人也都不是因为联姻。

有能力的宗亲们则承袭个爵位替满清的主子们打工。这就是“满蒙联姻”的本质。

值得一说的是,当道光面对愈来愈衰弱的清朝时,突然想起了蒙古,立了一个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但这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意义。


时间到了1860年,作为满蒙八旗最后的荣誉,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最后的荣誉。僧格林沁在八里桥抗击英法联军,结果精锐尽没!到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所杀。至此,蒙古铁骑成为了历史名词。

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落荒而逃,她可能需要护驾的,但从来也没想过需要“勤王”。

而到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其实是慈禧老太太主动跟洋人宣战的。而且1900年不再是1840年,大家刚看到洋枪洋炮的年代了。在武器代际上,其实是几乎无差异的。而且京城内的中国非正式(义和团)的军队超过20万。最终为何会败?


那是因为败在顶层设计,慈禧老太太本身就是骑墙的态度,两边都想讨好,结果“东南联保”了,而西北主动要求勤王的部队,慈禧也不允许他们打着正规军的旗号去打仗,所以最后义和团就彻底被利用了。

而蒙古骑兵也根本没有实力去勤王。


而此刻的蒙古铁骑已经不能再叫铁骑了,而是一帮牧民而已。他们若擅长的也不再是弓箭,而是鸟枪。当初能开弓150斤,50米内能射穿3层皮革的蒙古骄兵悍将们,经过100多年的和平。开弓尚不足40斤,最多也就打个鸟吧,更别说面对现代的武器了。而其战斗力远远弱于西北的马家骑兵。


炒米视角


满蒙联姻是清朝入关前,清朝能与明朝对抗的重要基础之一,即通过军事打击和联姻,成功瓦解和收降了辽东北部的各蒙古部落,赢得了至少上百万蒙古人口的支持,也从中获得了强有力的军事力量。

但是,这也只是多集中于入关前后,毕竟满洲与蒙古。。。并不是铁板一块。

选择联姻,说明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并不稳定,只是在利益上有所需求,清朝入关前为了拓展自己在东北地域的势力,自然就要与北方的蒙古各部落发生纠葛,以满洲的人口力量如果长期与蒙古进行对抗,别说入主中原,就连能否与蒙古进行持久战都是未知之数,因此拉拢蒙古各部落才是最有效的方针,因此早在后金建国初期,通过宗教交集、军事打击和联姻等方针,后金逐渐开始拉拢个蒙古部落,去蒙古部落的贵族女子、远嫁自己的女儿到蒙古,这种“女子互换”策略一度成为后金也是后来的清朝与蒙古部落沟通的有效外交手段,而在入关前和入关后的数十年,蒙古军队也是清朝对抗明朝,以及入关后镇压汉族人民的主力军队。



但随着入关后,清政府逐渐平定中原成为了真正的主人,清朝与蒙古的合作关系也开始逐渐弱化,虽然在随后仍然保持着联姻的传统,但频率与早先早已天差地别,尤其在入关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廷也通过各种手段对蒙古各部落进行打压,避免其人口和军事力量的扩展,毕竟满洲就是通过造反而起家,他就更不可能允许另一个少数民族对自己形成威胁。

所以到了清朝末年,蒙古早就没了像样的军队,甚至为数不多的蒙古八旗军队跟满洲的八旗军队一样,在腐朽之下早就失去了战斗力,当然在清朝末年长达大半个世纪的战争中,也曾有一支蒙古军队崛起,但最终经过了十几年也只成了过眼云烟,这就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

1853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为了对抗北伐北京的太平天国北伐军,蒙古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受到了清廷的重用,并开始在蒙古征集擅长马术的牧民重组蒙古军队,也在随后历时两年的镇压太平天国北伐的战斗中得到了历练,蒙古骑兵大有恢复的趋势。



只可惜仅过了几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面对着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的欧洲英法联军,这只封建状态下的蒙古骑兵现了原形,在新式武器和新式战法面前,僧格林沁的这个王牌部队也现了原形,在八里桥之战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最后的这支蒙古力量受到了重大打击,不过,外战不行内战还是可以的,在镇压国内战事方面,无论是绞杀太平天国,还是镇压捻军起义,蒙古骑兵都发挥了相当不错的效果,自然这支机动部队也成为国内反清力量的眼中钉肉中刺,对僧格林沁的反扑也宣告开始。

1865年山东高楼寨之战,在捻军的引诱和伏击之下,僧格林沁和他的6000骑兵在山东全军覆没,僧王也惨遭兵败身死,清朝末年最精锐的蒙古机动兵团也就此宣告覆灭。

随后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洋武器和西施战法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在一切学习西方的概念下,蒙古骑兵这个传统的兵种逐渐告别了清朝的历史舞台。


辽宁资深球迷


第一,蒙古是清政府统治下的民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农民起义中,蒙古族尚存的精锐损失严重,最著名的蒙古战将就是曾格林心了,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传统军队战斗力也名存实亡了。



第二,满蒙联姻,也是为了达到控制蒙古的目的,蒙古军事力量有限。

第三,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的军队的战斗力也大不如前,难以组织力量参加大战。

第四,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清政府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减弱,南方各省的联保自制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没有大量力量支援战争。


津城沐雨


与八国联军作战的清军主要将领是僧格林沁,而僧格林沁是蒙古亲王。说蒙古不来增援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满族八旗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蒙古军队就更不是对手了。蒙古是满族八旗的手下败将。

欢迎点评。


WM晓奇


当时蒙古对大清是最忠诚的。曾格林沁带领蒙古骑兵守在北京。只是骑兵一遇到八国联军的火炮,马就被惊吓得四处逃散,军队失去了战斗力。辛亥革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才使得蒙古贵族离开北京回到蒙古自立为皇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无藏南即九百五十一万


八里桥之战可听过?你这个问题很差


阿嘎khan


蒙古人和蒙古人可不一样。蒙古人有的归部落酋长管,有比较大的自治权利。文化上汉化程度低。这些蒙古人清朝有难,没有独立已经不错了。有些则被编入旗。对清廷很忠心。比如清末河南巡抚宝棻就是蒙古正蓝旗人。革命爆发后,许多省都光复了。只有河南革命被宝棻残酷镇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