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差點吃完一城之民 為何死後卻位列凌煙閣

凌煙閣是唐朝為表彰功臣而建立的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位列凌煙閣意味著青史留名,是唐王朝文臣武將的最高榮譽。可是唐王朝有一個官員,在安史之亂中差點將睢陽一城之民吃完,卻在戰死後位列凌煙閣。這個官員就是張巡。

此人差點吃完一城之民 為何死後卻位列凌煙閣

凌煙閣

張巡生於公元708年,今山西永濟人。張巡不僅博覽群書,而且通曉戰陣戰法。志向遠大,為人不拘小節,結交志向遠大和寬厚長者。公元741年,三十四歲的張巡考中進士,授予了太子通事舍人(掌管太子的詔令和陳奏條陳)的職位。隨後外放為清河縣縣令,在任職期間政績斐然,有氣節講義氣,有因困難來依者,傾囊相助無吝色,考核優等。任職期滿後,回到京城,等待擢升。卻因為楊國忠專權,不屑於投靠楊國忠,而再此外放為縣令——真源縣縣令。

張巡文武雙全,志向遠大,不折腰事權貴。

此人差點吃完一城之民 為何死後卻位列凌煙閣

張巡畫像

張巡調任為真源縣縣令,此地縣衙的胥吏多與本地豪強勾結,尤其是以華南金為首的胥吏,時稱“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任後,火速將為首的華南金拿下,然後收集證據,依法將其處死,而赦免黨羽,讓他們改過行善,造福百姓。誅殺首惡,寬宥從惡,迅速的穩定了局面。而且為政簡約,深得當地士紳百姓愛戴。

張巡堪稱治世之能臣。為官造福於一方百姓。

此人差點吃完一城之民 為何死後卻位列凌煙閣

誅殺胥吏

公元755年冬天,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了。僅僅數月的時間安祿山就攻下洛陽,直逼長安。安祿山聲勢浩大,且天下承平以久,大唐王朝的官吏手足無措,望風而投降於安祿山。張巡上司譙郡(今安徽亳縣)太守楊萬石投降燕軍,而真源縣正是在譙郡的轄地內。強迫張巡任該郡長史,並令他西迎賊軍。張巡率領屬吏哭於玄元皇帝祠,於是起兵討賊,追隨者千餘人。

張巡亂世之忠臣。上為官討逆報國,下守護一方黎民。

此人差點吃完一城之民 為何死後卻位列凌煙閣

玄元皇帝——老子

此時雍丘縣令令狐潮以全縣投靠逆賊,並且帶兵向東擊敗了平叛的淮陽兵,俘虜了百餘淮陽兵。在令狐潮外出巡視部隊的時候,淮陽兵俘虜殺死看守,關閉城門,迎接賈賁,張巡的軍隊進入雍丘。張巡進城後殺死了令狐潮的妻子,碎屍於城頭。令狐潮怨恨賈賁,率領一萬五千軍攻雍丘,賈賁戰死。將士們就擁戴張巡主持軍務。張巡縱馬決戰,受傷也不顧,率領三千軍隊屢次擊退令狐潮的軍隊的衝鋒,累計殺傷近萬人,令狐潮不得已退兵。這時候朝廷委任張巡經略兗州以東各地。

張巡身先士卒,率三千兵士擊一萬五千軍隊,勇氣可嘉。

此人差點吃完一城之民 為何死後卻位列凌煙閣

苦戰得勝

初戰告捷:但是令狐潮不甘心,公元756年,令狐潮率賊軍四萬兵臨城下,人心大為惶恐。張巡訓示諸將說“敵乃精銳之師,必有輕我之心唯有出其不意發動突襲,才能擊潰敵人。敵軍兵鋒受挫,城池才守得住”張巡就分兵千人登城防衛,自己親率一千士兵,身先士卒,直逼令狐潮軍隊,敵軍猝不及防,被砍殺大片,匆匆後撤。初戰告捷。

二戰再勝:令狐潮第二天再攻打,張巡以木柵欄拒敵軍,用蒿草灌上油脂,火攻敵軍。趁敵軍猶豫不決之際,再一次親自率領軍隊出城殺敵,大敗敵軍。

守城之戰:張巡身先士卒,帶甲而食,裹傷戰鬥,堅守雍丘達六十多天,共經歷大小數三百餘戰。張巡時而趁著夜色偷襲,時而趁著燕軍鬆懈之際,出城突襲。令狐潮見短期內無法攻下雍丘,只好撤兵。張巡抓住戰機,率兵乘勝追擊,幾乎活捉令狐潮。

張巡守城之主動出擊,寓守於功,頗有名將風範

此人差點吃完一城之民 為何死後卻位列凌煙閣

守城攻防戰

公元756年,令狐潮率軍四萬再次來攻打雍丘,想招降張巡。張巡反倒是怒斥令狐潮為一己之私仇而罔顧國家大義,令狐潮羞愧而去。與此同時,朝廷音訊斷絕,有六員大將對張巡說,己方勢單力薄,敵不過賊兵,而且皇上生死不明,不如投降。張巡表面答應,次日在大堂上掛天子畫像,帶領大家朝拜,眾人哭泣不已。張巡召引六將到,用大義譴責,然後斬首示眾。堅定了抗擊叛軍的決心。但是張巡此刻面臨的是孤城,無援兵,糧食短缺,兵少將寡的局面。

糧食短缺——張巡用聲東擊西之策,奪取鹽米千斛,燒掉了餘下的鹽米而回。

箭矢短缺——張巡用草人借箭之策,得箭矢數十萬支。

奇謀迭起——夜放草人以惑敵軍,趁敵軍懈怠,一舉率士兵偷襲成功,詐降,得守城之木材,假棄城,詐得良馬三十匹。

張巡通過種種計謀,在被圍困的四個月裡,以三千之眾,對敵四萬,每站皆勝。令狐潮急切之間攻打不下,只得退兵。

張巡計謀無雙,又深明大義,堪稱忠臣良將

此人差點吃完一城之民 為何死後卻位列凌煙閣

古城雍丘遺址

公元756年冬,面對燕軍的圍困戰略,張巡主動放棄雍丘,率領將士三千餘人移師向東。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等在寧陵合兵。與燕軍楊朝宗二萬軍隊大戰於寧陵西北處。經過一晝夜激烈廝殺,大破楊朝宗部,殺叛將二十員,斬首萬餘級,死屍塞滿汴水,頃流而下。楊朝宗收集殘部,連夜逃去。因戰功顯赫,張巡被任命為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為有功的部下們請功,虢王李巨只頒發30本折衝都尉與果毅都尉委任狀。張巡寫信力諫:“江山社稷還在危難中,怎麼可以吝嗇於賞賜有功之將士金銀呢?”

張巡心懷江山社稷而又愛兵如子,不計較個人得失

此人差點吃完一城之民 為何死後卻位列凌煙閣

冷兵器的戰鬥

公元757年,安慶緒造反,弒安祿山於宮中。派尹子奇為主帥領兵13萬南下,意在佔領江淮財賦稅收之地,使得唐王朝失去財政收入。

睢陽地處要衝,睢陽乃是江淮屏障,睢陽陷落,則叛軍可長驅直入江淮地區。張巡率領7000人與尹子奇的13萬軍隊在此開始了長達10個月的攻防戰鬥。

張巡守衛睢陽,首先清除內部叛將田秀榮,使得再無後顧之憂。隨後親自領兵與敵作戰,大敗敵軍,繳獲的車馬牛羊,具都分發給將士,自己分毫不取。第一次睢陽保衛戰以獲勝告終。

兩個月後,尹子奇再度圍困睢陽。張巡對將士說:我深受皇恩,死不足惜,而你們的功勳卻不值得你們捐軀,我十分的痛恨。“於是殺牛設宴,犒勞將士,率軍出戰。賊兵看見張巡兵少,大加嘲笑。張巡、許遠親自擂鼓指揮進攻,賊兵潰敗,追擊了數十里。

七月份的時候,燕軍見久攻不下於是增兵數萬,相比燕軍的兵精糧足,睢陽苦戰半年,糧盡援絕,士兵千餘。無力主動進攻,唯有死守。此戰中張巡用鐵鉤破雲梯,石頭碎鉤車木馬,用蒿草火燒長堤,使得敵軍無法攻上城牆。敵軍只有採取最後的辦法,圍城困死張巡。

此時的張巡派南霽雲向賀蘭進明求援,賀蘭進明擔憂出兵後會被許叔冀襲擊,又妒忌張巡的聲名威望,所以見死不救。

張巡此時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但是為了大唐帝國的東南江淮之財賦,決定死守。

但是每天只能發給士兵一小把米,無糧食下,張巡想盡一切辦法。

吃樹皮,吃紙張,吃戰馬,吃麻雀老鼠,甚至將帶皮的盔甲都煮了吃掉。

解決不了問題。張巡殺愛妾,強令將士吃掉。許元將奴僕作軍糧。沒有辦法了,只能吃老弱婦孺。

張巡煎熬的與叛軍對峙,終究是缺糧少兵,於十月九日燕軍攻上城頭的時候,唐軍已經連舉起兵器的力量都沒有了。城破,張巡,許遠被俘。

尹子奇招降張巡反被譏諷:”我為君父而死,你為豬狗不如的叛逆,安能長久。“張巡被殺。

戰前睢陽四萬戶,戰後僅為四百戶。

但是張巡在睢陽的10個月保衛戰中,為大唐帝國守住了東南江淮財賦之地,使得大唐王朝在江淮財賦的支撐下,得以恢復元氣,準備兵源器具,為反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巡是舍一城之民,而全全國之民的大義,不計較個人名聲,心中只有江山社稷,忠於李唐江山,而死後被贈為揚州大都督,遠荊州大都督,睢陽、雍丘免徭稅三年。唐代宗、唐德宗,均將張巡列入功臣最上等,唐宣宗更是繪張巡人像,請入凌煙閣。

張巡的《守睢陽》: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千年前的張巡對大唐的忠貞不渝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