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上明朝皇帝朱棣攻入皇宫时,他没有着急登基而是杀尽宫中美女,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何昆峰


朱棣攻入皇宫时没有杀尽宫中美女!

朱棣不满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做皇帝,便调集兵马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到南京城,来到皇宫门口的时候他却不着急进去,因为他在等侄子的“皇位转让书”。但没想到朱允炆也是暴脾气,本着我得不到就毁掉的想法,一把火点了皇宫!这让朱棣很郁闷,清君侧只是帮助君王清除奸臣,这下却把皇帝逼死了。

不过朱棣也没客气,他进入皇宫后开始着手处理后事,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永乐。如果说朱棣进皇宫就杀尽宫女,那么在宫内的大小事务如何执行?难道让自己带来的士兵去做宫女的活吗?显示是不可能!朱棣屠杀宫女的记录在我们国家的史料上并没有记载,而是记载于古代朝鲜的《朝鲜李朝实录》!

据《李朝实录》记载,朱棣两次屠杀宫女,数量达3000人左右!

  • 朱棣第一次屠杀宫女,是因为宠妃权氏突然暴毙,随后有宫女揭发权氏是被人毒杀。朱棣大为愤怒,马上调查这件事,只要有关联的宫女和太监均被处死,这次事件共有数百人丧命;

  • 朱棣第二次屠杀宫女,是由于宫内有人告发宫女与太监“对食”。本来这种事在历代宫廷中都很常见,并非什么大事,但由于朱棣的宠妃王氏刚死,而且据传言朱棣在生理上有缺陷,因此对这种事情完全不能容忍。在处理这个事件中不断有宫女被施以酷刑,有些宫女受刑不过,为了能够逃脱刑罚而编造了一些谎言,说后宫有人想要造反!

要知道不管什么朝代,造反都是最高等级的大罪!朱棣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非常重视,于是本来只是小小的“对食”事件,最后变成了一场清剿反贼的恶战。整个事件共有三千多人为此丧命,基本都是宫女和太监。

朱棣两次屠杀宫女的事件都只是记载于朝鲜古书中,可信程度有多高无法考证,有人认为这是朝鲜故意抹黑朱棣,就是为了不想再向大明朝进贡宫女,因为当时的宫女很大一部分是朝鲜进贡而来。


水煮汗青


朱允炆登基之初,就匆匆削藩,这给了朱棣造反的口实,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役” 。经过四年的战争,凭借着自己军事上超人的天赋和朱允炆这个“猪对手”的大力配合。

朱棣长驱直入攻入南京,可进入皇宫后,皇宫则是大火弥漫,只发现了朱允炆烧焦的尸体,真假难辨。至于说朱允炆真实的下落,成了朱棣一生的心病,至今史学家众说纷纭,暂无定论。

为何不登基先要杀宫女?

朱棣在杀入南京皇宫后,由于找不道朱允炆的下落,便把怒火全部发泄道了建文遗臣和宫女身上。至于说方孝孺被灭十族的惨状只不过是他报复行动的一个缩影。而大肆屠杀建文宫女则是朱棣又一丧心病狂的举动,那他为何要对无辜的宫女如此疯狂呢?



首先朱棣攻入皇宫,寻建文帝而不得,他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自己“造反”事实,他要把宫中知情建文帝的人通通屠杀,宫廷秘闻从他这就要将流言止住。

其次由于宫女都是建文帝的私人用品,朱棣无法得知是否有宫女怀上建文的龙种,为了斩草除根,残忍的朱棣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坐稳皇位后为何活寡三千宫女?

要说宫女生活在哪个年代最为悲惨,永乐时代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你刚入宫杀人就罢了,为何皇位已经很稳固了,还要杀这么多人?

在永乐五年的时候,由于朱棣原配徐皇后病逝,此时最受朱棣宠爱的是一位来自朝鲜的权妃。永乐八年,朱棣出征蒙古,把自己最心爱的权妃带在身边。

可在回师的途中,权妃却意外病死了,这对朱棣来说打击很大。此时正好有一个宫女贾吕和另一个妃子吕氏有仇,就道朱棣面前诬告是吕妃串通宫女将权妃毒杀。

也许是嗜血成性,也许是痛失爱人杀红了眼,朱棣不问青红皂白的就将吕妃和数百名宫女尽皆处死,场面十分凄惨。据说当时整个宫殿里面,全部都是上吊的宫女。场面之凄惨,常人不敢想象。

而到了永乐十八年,此时朱棣已经走到了他人生的晚年,在此时爆出了宫廷“对食”案件。所为对食,就是宫中的宫女和太监相互结合,共同排遣寂寞的方式,在宫中本也习以为常。

可朱棣得知后却大发雷霆,认为自己男人的尊严受到了践踏,下令将2800多名宫女全部凌迟处死,并且自己亲自观刑,皇宫中瞬间成为了人间炼狱,血流成河。以至于一个宫女大骂朱棣到:你年老阳衰,是我们的罪过吗?

朱棣晚年的猜疑心很重,稍稍不合自己的意志,就会大开杀戒,不但是满朝文武官员心惊胆战,皇宫中的宦官和宫女也是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造成了极大的白色恐怖。

至于说三千宫女残忍被害,绝大部分都是含冤而死,不知朱棣将来在地宫中会怎样面对这三千冤魂,会如何心安理得的躺在自己的梓宫之中。
朱棣虽是造反起家,但在位期间,北征蒙古,南下西洋,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将明朝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不失为一代大有为之主。

但他一生嗜血成性,凶狠残暴,致使无数无辜之人死于非命,也不得不说是一位“暴君”。终明一代,像他这样杀人如麻的皇帝并不太多。

如果当年建文帝削藩成功,中国又会是何种状况,朱棣是否会成为吴王刘濞之类的人物,但历史不容假设,成者王侯败者寇,是非功过,千秋史书,自有后人评说!


史之策


一.皇帝宝座由来: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抢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帝宝座的桥段,大家都熟知了,这不做阐述。

二.朱棣的性格:

聪明(从小聪慧);善忍(建文帝当皇帝之后,却没有表露出不满,暗暗培植势力);善装(被怀疑造反期间,装疯卖傻,骗过小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逃回北平藩王府);猜忌狠毒(大肆屠杀宫女,诛方孝孺十族)。

三、为什么要开展2次大屠杀后宫宫女呢?

1.朝鲜爱妃也走了,不是正常过世,而是塑料姐妹花的吕氏谋害?

当皇帝的时候已经42岁了,他却是个十分好战的皇帝,时常御驾出征。公元1410年,生性喜好战争的明成祖朱棣亲自率军出征漠北。出征之前,他特地带上权贤妃作为随侍嫔妃宫女,随军出塞。但是令朱棣没有料到的是,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嫔妃竟然在大军凯旋回宫的路上得病身亡,葬于峄县。

本以为是正常得病而死,想不到却是同是侍奉在随驾途中的宫女吕氏谋害身亡(朝鲜实录记载权贤妃被毒杀。),明成祖朱棣十分恼怒,根本就没有细查与审案,直接就开展第一次后宫大屠杀100多人,不过这第一次屠杀不是永乐初年,而是永乐八年的事情了。

这件事缘由却只是朝鲜贾吕氏没有得到宠幸,心理扭曲,联合吕氏对自己的姐妹下毒手。

2.后宫肮脏的事,大肆打击男人自尊心

好不容易又找了个心爱的女人王氏,准备让她母仪天下之时,生病去世了。朱棣这个男人伤心欲绝,想不到这时候他听到朝鲜宫女贾吕跟宦官私通这种肮脏的事情之后,他承受不了,虽然贾吕与宦官都上吊自杀。但朱棣开始对皇宫后宫的宫女进行审查之后,发现要“刺杀朱棣的谋反语言”,那就是犯了皇帝的大忌。朱棣对皇宫后宫的宫女与宦官进行大规模的屠杀,据说差不多有3000多人,基本上把整个后宫都给他杀掉了。

据另外一种说法说:“这件事刺激到朱棣,主要是朱棣生育有问题,就是有男性疾病”,造成无法大规模宠幸后宫,故各位看官是否知道朱棣后来的子嗣其实是非常少的。

3.朱棣晚年的昏聩,猜忌,狠毒

朱棣晚年身体衰弱疾病缠身,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经常因为小事惩罚朝廷官员和后宫下人,整个朝廷的人心里都非常害怕。这也继承他老爸朱元璋的一模一样的性格,这也是封建帝王早年励精图治,晚年昏聩猜忌,弑杀的真实写照。

故封建帝王的性格脾性导致跟随他的命运各有不同,宫女宦官这下层的人那有什么自由与地位可言,只是封建帝王的刀下亡魂,故可悲可叹。


历史伴读小二


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

靖难之役是中国明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地方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靖难之役的成功不仅改变了明朝皇位继承人的家族支脉以及明朝历史的进程,同样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明朝建立之后,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决定除了任命嫡长子朱标为皇位继承人之外,将其余诸皇子分封到地方担任藩王,藩王在管辖区内不仅仅拥有高贵的地位,手中还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而且藩王对分封地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力和治理能力,正是由于藩王拥有这些权利进而替大明皇帝看守一方。因此,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在朱元璋在位之时,与其他兄弟一样,被册封为燕王,驻守北京城。并且手中握有雄兵10万,抵抗北元对辖区的侵扰和戍守边疆。



然而在朱元璋去世之后,由于其长子朱标先于朱元璋去世,因此朱元璋将皇位直接传让给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继位之后,对于手握重兵霸据一方的藩王叔叔们十分忌惮。因此便着手削藩。在这样的情况下,燕王朱棣受到了来自皇权的疯狂打压。最终燕王朱棣在装疯卖傻骗取侄子朱允炆的信任之后。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率兵南下直指首都南京城。


经过了三年多的斗争,燕王朱棣可谓是九死一生。但是由于明惠帝朱允炆的优柔寡断以及燕王朱棣的坚持,最终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但是抵达南京城后的朱棣,见到的是熊熊的大火燃烧着皇城,明惠帝朱允炆却不知所终。只找到了两具烧焦后疑似明惠帝朱允炆和其皇后的尸体。

由于燕王朱棣无权继承皇位,但是在明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甚至被烈火烧死之后,燕王朱棣登上大明王朝的皇帝之位。为了以绝后患朱棣对明惠帝朱允炆的兄弟和子嗣进行了严格的监管。而且朱棣更做了一件“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的决定。将明惠帝朱允炆后宫之中的所有宫女全部杀死。避免这些宫女之中有人曾经受到过明惠帝朱允炆的宠幸并且暗怀龙种。日后为明惠帝朱允炆留下一儿半女,成为自己的心头大患。



当然也有人说燕王朱棣在登基为帝之前,之所以将前皇城内的宫女全部杀害。也可能是担心有些宫女曾经受到过明惠帝朱允炆的恩惠。因此这些宫女中可能有人在以后服侍自己的过程中伺机谋害自己。因此朱棣决定将原皇城内的宫女全部杀害,一个不留。为的就是永绝后患确保自己的皇位江山永固。

最是无情帝王家。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自己的侄子明惠帝朱允炆,并且对明惠帝朱允炆及其忠实的拥护者进行了残酷的报复。使得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人由长子朱标一支转移到四子朱棣一支!


珞珈山的猫


朱棣的靖难有多艰难就不用说了,吃了这么多苦,也该享享福了。

在他踏进南京皇宫时,并没有立刻宣布称帝,并没有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是先把建文帝身边的亲信和姿色上乘的宫女集中起来,向他们盘问建文帝的下落,朱棣想借他们之口说出建文帝是死在战火中的,当他们按照朱棣的想法说出了建文帝在牺牲在战火中时,就达到了他的目的,当这些人不在了就算朱允炆没有死也是死了。这样他才能安心的坐上皇位。

因为皇帝也就是自己的侄子,这个罪名不能背,他不用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加上建文帝没有自己的一儿子早夭,另一儿子据说被囚禁五十多年,朱允炆没有立太子,朱棣自己作为他的叔叔就更顺其自然地替他掌管这个江山啦。知道这些真相的宫女还没来得及对外人说起就朱棣全搞死了,悲哀啊,自古无情帝王家。



古代人都讲究一个正统,作为朱元璋的直系血脉,朱棣继承这个位置也算是名正言顺,但是又不想背上一个杀侄子的罪名,群众还是很讲究的,皇帝虽然可以用武力压制民变,但是管不住千千万民众的嘴巴,找个由头,自己也能顺利登基,这就是帝王心术。

虽然手段很残忍,但是如果朱允炆登基也不一定有朱棣做的好,朱棣虽然用不正当的方法谋夺了皇位,但是他对于明朝的治理也是有目共睹的。毕竟在夺得皇位以后还不能治理好国家,那才是真正的没皮没脸,同时也会引起民众的愤懑!


胖波侃历史


明朝历史上有两位铁血帝王,一位是开国帝王朱元璋,一位是篡位之君朱棣。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动手的事情绝对不动嘴。在这方面,朱棣甚至超过朱元璋,杀人的时候甚至都不会告诉对方原因。



明朝立国初年,朱元璋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其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其余诸子成年后被分封各地为王。朱元璋晚年为了稳固明朝江山,曾经大肆屠杀功臣宿将。后来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更是将能征善战的将领全部屠杀殆尽,因此北方军权全部落到了诸王手中。

当时北方军事实力最强者为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不过朱元璋并没有从这几人之中挑选继承者,而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选择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时,便深深地感受到了诸王叔父势大难以控制。



朱元璋去世的前几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去世,因此朱棣从宗族尊卑和权势上成为了诸王之首,并且开始和周王朱橚及齐王、代王等拥兵自重。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果断削藩,因此激起了朱棣等人的反抗。

公元1399年七月,朱元璋去世仅仅一年以后,朱棣在北平起兵,后来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便攻陷南京。南京城破之后,朱允炆不知所终,但此时的朱棣碍于朱元璋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根本无法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所以朱棣开始否定朱允炆继位的合法性,并且试图消除朱允炆对于大明王朝的影响。



朱棣进入南京皇宫时,第一件事就是召集皇宫内的宫女,询问朱允炆的下落。在找到几具已经烧焦的尸体后,经过太监和宫女的指认,确定就是朱允炆及其皇后和他长子朱文奎的尸体。虽然尸体已经焦黑,无法辨识,但朱棣也悬着的心也总算放下来了一点。

确认了朱允炆尸体后,朱棣最害怕的就是朱允炆可能留有子嗣,所以开始怀疑朱允炆可能会临幸过某个宫女。但这种事情根本无法一一查询,于是朱棣本着宁可错杀三千,也不能放过一个的原则,下令处死了南京皇宫内所有的宫女。



处死宫女之后,朱棣还将朱允炆仅有的两岁幼子朱文圭送到了凤阳长期囚禁。直到50多年后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之后,对同样被囚禁朱文圭心生怜悯,才将其释放,但释放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朱棣夺位之后,曾经短暂的定都南京。因为居住于南京皇宫之内,所以害怕这些宫女受到过朱允炆的恩惠会谋害自己,所以出于对不确定因素的恐惧,便将宫女全部处死了。



以此看来,最是无情帝王家。朱棣为了名正言顺的继位,不仅屠杀了支持朱允炆的官员,更是将朱允炆身边的宫女全部屠杀殆尽,其铁血残酷可见一斑。


我是越关


朱棣是一个阴狠而且心胸极小的人,他当年造反实属被逼无奈,他无数次表明没有反意,甚至装疯卖傻,大热天批棉被躺院子里,甚至据说狗屎都吃,可见被逼到什么份上了,他之所以这么造嫉妒,肯定少不了宫里那些太监宫女的耳旁风,别忘了,这些宫女太监都是代表某一大臣利益的,而这些大臣里,几乎清一色支持撤藩,这些宫女太监肯定卖力打小报告折腾这些藩王,所以朱棣等藩王对他们恨之入骨。而朱棣又是一个睚眦必报到变态的人,从灭方孝孺十族就可以看出,他对这些人已经恨到失去理智的程度,想这一天不知道想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甚至在夏天披着棉被装疯的时候起,心里就想着这一天了,所以攻陷南京后,他一秒钟都忍不得,直奔他认为的那些仇人那里,血染后宫!


势利眼中最礼貌的一个


我们可以试着去分析朱棣从起兵到登基这一路的心理变化,也许从中能明白朱棣为何会在登基前杀尽宫中女人。


当年朱允炆登基后便开始削藩,先后削了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其中湘王自焚而死,其余皆被废为庶人,在削了这些藩王后,朱允炆就把目标转移到了朱棣身上,他先是派人掌控了北京城,然后夺了朱棣的兵权,削了朱棣的王府护卫,可以说这时候的朱棣真的成了朱允炆的掌中玩物,之后朱允炆暗中派人准备逮捕朱棣,幸运的是那个人原是朱棣的手下,在这关键时刻降了朱棣,由此朱棣装疯杀掉朱允炆派到北京的官员并起兵。

所以说朱棣起兵从某方面来讲确实是逼不得已,本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朱棣又不是那种甘心“忠朱允炆”的人,本来朱允炆登基他就有些不服气,再被这个毛头小子逼到如此地步还不如反了。

起兵后,虽然朱棣以及他的手下大将都是能征惯战之人,也多次打了胜仗,但奈何兵微将寡,面对朝廷上百万的大军围剿,根本无法取得彻底胜利,而且几次败仗对朝廷来说也根本没有伤筋动骨,所以起兵前三年,燕军前景一直不明朗,甚至好几次朱棣本人都差点战死沙场,直到朱棣决定绕过济南直捣南京城,这才打破僵局。


这么看来,朱棣这一路走来都是万分危险的,多次的九死一生使他明白了只有夺得皇位才能幸免一死,为了皇位他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毕竟这是关乎自己身家性命的大事。

朱棣就是抱着这种心理进入南京城的,攻入皇宫后,宫内大火,一切都成了废墟,这时候朱棣迫不及待的抓来宫女太监们问他们朱允炆的下落,他们的回答是皇上葬身火海了,于是朱棣顺势找来一具烧焦的尸体,大声痛哭,就这样朱允炆“死了”。

朱允炆“死后”,众人劝朱棣登基,朱棣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在杨荣的提醒下先到朱元璋陵墓前哭诉一番,再杀掉宫中女人太监还有反对他的建文旧臣。

那么朱棣到朱元璋陵前哭诉这我们都能理解,无非就是为自己辩解一下不是真心想要谋反之类的,而杀尽宫中女人太监大臣又是为何?

前面说过朱棣决心登基,谁都不能阻止,所以任何威胁到他皇位的因素他都会及时扼杀在摇篮中,既然宫内的人说朱允炆葬身火海,那就将计就计,对外宣称朱允炆死了,然后杀掉宫中所有的前朝旧人,不管他们说的“朱允炆葬身火海”这件事是真是假,只要他们都死了,这件事即便是假的也成真的了,所以为了不让他们有机会把“建文帝失踪”的消息带到民间,而且宫内的女人中也许有曾被朱允炆临幸过而暗结珠胎的,也为了斩草除根,朱棣才会对这些人痛下杀手。而杀掉建文旧臣也能向天下人表示自己当初确实是为了“清君侧”而无奈起兵,死的这些大臣都是奸臣,都是我曾要帮助朱允炆诛杀的对象。

所以朱棣这么做都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与正统性,只能说权力斗争历来都是残酷的,我们普通人或许哪天就成了这种斗争下的牺牲品,真的是“命如草芥”。


咸鱼闲聊


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是改朝换代,帝王更替!

朱棣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功成名就,可也是血流成河,用千万人的鲜血白骨换来的。

那么历史上明朝皇帝朱棣攻入皇宫时,他没有着急登基而是杀尽宫中美女,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有书君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燕王战胜建文帝时期那段历史:

朱元璋就怕自己死后,几个儿子为皇位起争端,兄弟相煎,故而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帝,然而他怕什么他驾崩后就来什么。

朱允炆登基不到四年,就因为削藩而被叔王朱棣逼得一把火烧了皇宫,从此不知所终。

朱棣攻下南京,可是朱允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帝王登基可得名正言顺,朱棣深谙其中的厉害关系,当然得为自己登基制造合理合法的依据。

而只有让所有人都深信朱允炆已驾崩,朱允炆的儿子也已去世,而且再无儿女,朱棣才能以朱元璋皇子的身份名正言顺的登上大宝。

而掩盖真相、不留遗腹子的最好办法去让知道真相的人永远不能开口,而要让知情人永远不开口,杀了他们便永远闭口了。

于是朱棣攻入皇宫时,他没有着急登基,而是以清君侧为名杀尽宫中美女。

有书君认为朱棣之所以杀尽宫中美女,真是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

目的之一是掩盖真相,粉饰太平,给自己登上皇位扫清一切障碍。目的之二是杀尽宫女,以免留下龙种,绝了后患。目的之三是杀尽宫女,以免护旧主之人有机可乘,谋害新皇。

一、掩盖真相,粉饰太平,给自己登上皇位扫清一切障碍。

当年朱元璋共封藩王25个,24子加1孙,意在保大明朱氏江山万代,然而事与愿违。各藩王在朱允炆建文帝时已拥兵自重,已成皇权的威胁。

建文帝深感帝位不稳,于是从弱小藩王开始进行削藩政策,建文帝此一错误政策,打草惊蛇,不但让各地藩王感到岌岌可危,而且让朱棣做好了“靖难”准备。

叔侄大战一触即发。朱允炆派李景隆出兵50万攻打朱棣10万之师,最后李景隆反戈一击,朱允炆一把大火烧了皇宫,皇帝不见了。

当时有两种说法一是建文帝及儿子被烧死,一是建文帝化妆成和尚逃离了京城。

朱棣为了名正言顺登上皇位,不让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发声,让知晓建文帝烧皇宫后传言的人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便下令杀尽宫中美女。

二、杀尽宫女,以免留下龙种,绝了后患。

朱棣深谋远虑,为了自己江山永固,绝不能留下任何后患。

而任何一个后宫女子都有可能为建文帝留下遗腹子,在后宫中,和建文帝有过任何可能性的女性都不能留,朱棣为一劳永逸,便下达了“杀尽宫女”的残暴的命令。

他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斩草不留根,绝了所有后患,为自己当上皇帝,扫清一切障碍。

三、杀尽宫女,以免护旧主之人,有机可乘,谋害新皇。

建文帝仁明孝友,后宫忠心耿耿之人大有人在。朱棣担心留下后宫女眷,难免有忠心护旧主之人活下来之后,会对自己不利。

杀尽宫女,那些愚忠之人不复存在了,那么谋害自己的人就不复存在了。

何况当了皇帝,何愁天下无美女?杀尽建文帝时的宫女,能永保自己长治久安,能够粉饰天下太平,能绝了后患,朱棣一举三得,自然选择了牺牲宫女的性命!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朱元璋呕心沥血好不容易培养成的太子朱标,却英年早逝,朱标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元璋痛定思痛爱屋及乌,就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当了皇帝。朱允炆和他父亲一样礼贤下士,宽厚仁慈,儒家思想,不过他的性格是奶爸型的柔弱。老朱到死也没想到,这个皇位却被自己的儿子老四朱棣盯上。朱元璋之所以不立朱棣为太子源于朱棣的性格,残暴阴毒。


朱棣在他几个兄弟中武功超群,他被老朱分配到燕京当燕王,赋予他的使命是:保卫边疆,阻止蒙古骑兵的入侵。可他倒好,偷偷招兵买马,训练了一支强大的,能经得起血与火,生于死的军队,平时练出硬骨头,战时练出铁拳头的无敌兵士。朱棣擅长布兵打仗,有勇有谋,他善于“装”,当被人怀疑造反的时候,他装疯卖傻骗过了朝廷所有人的眼睛。后来他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把在位仅仅四年的皇帝朱允文赶下皇位,不知去向。



史书上记载朱允文死于烈火中,朱棣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那是具烧焦的尸体。没鼻子没眼睛的哪里分辨出是谁,甚至连男女都分辨不了,他充斥着人性的赤裸和丑恶。朱棣又一次把“装”发挥到极致,他哭着说:“我只是 来帮你铲除逆臣的,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朱棣看着烧的面目全非的尸体,他怀疑啊,怀疑朱允文故意放火,趁乱逃跑,更怕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秘密派人到民间搜寻,无果。他坚定地认为这把大火很可能是朱允文放的,为了更好地金蝉脱壳。



所以他在登基之前对皇宫要进行彻底大清除,一边秘密搜寻朱允文,一边防止自己谋权篡位的消息外露,他决定斩尽杀绝屠杀后宫,封锁消息,他怕自己以后留下抢夺亲侄子皇位的骂名,那即使做了皇位也是如坐针毡啊。



屠杀后宫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朱棣性格阴险、心狠手辣、固执、猜忌多疑,心思缜密外加变态,他喜欢公开的杀戮,于是他亲自监刑,分批剐杀宫女,边审边杀,共杀了几天才杀完。酿造了极不人道的后宫惨案!

朱棣当皇帝时42岁,他32岁——42岁十年之间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登基后一直到死也再没有孩子。他生理上有病,导致了他心理上的疾病,容易暴怒歇斯底里,我们可以从后来的朱棣因“鱼吕之乱”怒斩宫女,临刑时有人对着朱棣大喊,“怪你自己不行,我们才和宦官私通,何罪之有?”看出他有病,所以当他看到朱允文的后宫佳丽就怒上心头。屠杀以斩草除根 ,防止有后宫妃嫔留下朱允文的子嗣,免除后顾之忧。另外他如果留下自己亲侄子的女人收为己有,会留下违背人性道德的骂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