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幸福指數的“吉安祕笈”

一座城市的功能配套建設,是城市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為增強百姓獲得感,我市以改善民生為根本,大力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一起來看——

□本報記者賀曉梅

人間煙火,珍藏幸福滋味。

4月19日一大早,被一場春雨洗滌過後的吉安城,更顯清新。此時,吉州區水溝前菜市場內早已人群熙攘。“現在這菜市場啊,就跟超市一樣,乾淨又漂亮”,在水溝前菜市場買了幾十年菜的陳大媽,很是享受這菜市場“變臉”後帶來的舒適感。市場空間合理劃分,攤位整齊規範,生熟食分離,地面鋪設瓷磚,下水道加寬加深,避免汙水橫流。“變臉”的,不只是水溝前菜市場。幾個月前,吉州區書街菜市場、東門菜市場已完成改造升級。吉安建設智慧農貿的大門,正漸漸開啟。告別佔道經營,農戶們紛紛進入菜市場經營。“今年租了3個案臺賣蔬菜,再也不用風吹雨淋啦!”想想以後的日子,在水溝前菜市場經營的商戶王足娣都覺得美。幸福滋味,還在不斷延伸。數據顯示,2018年,市中心城區新改建菜市場10個。今年,市中心城區又將新建開工或改造提升25個菜市場。在“吃”的路上,越來越多的市民將感受到更多便利。

幸福是一種體驗,更源於事實。一座城市的功能配套建設,是城市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為提升吉安城百姓的幸福指數,我市以改善民生為根本,大力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著力構建現代城市格局。“現在好多斷頭路都打通了,確實節約了很多時間,對我們老百姓來講,當然方便了很多。”談起暢通微循環工程,家住吉州區金色水岸的羅水秀直豎大拇指。至2018年底,全市已打通111條“斷頭路”,市中心城區打通80條,城市路網更加暢通。去年,全市完成37個停車場建設,中心城區完成6個。城區行車難、停車難狀況有了初步改善,市民出行更為便利。僅青原區,2年就新增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位3100個。去年,新開工棚戶區改造20280套,市中心城區最後一處集中連片棚戶區田侯路片區啟動改造;市中心城區完成老舊小區“三改三通三進”改造22個,惠及居民3萬餘人;“一鄉鎮一所公辦幼兒園”目標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學校66人以上“超大班額”基本消除,全域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一組組數據,勾勒出一座城的幸福輪廓。

今年,我市將持續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著力強功能,市中心城區新建19個停車場、新增停車位4000個,完成公交站臺改造和4個充電樁場站建設,推進亞行貸款高品質公交提升工程。著力保暢通,市中心城區年內全面打通“斷頭路”,加快105國道東改、贛江大橋、桐坪機場快速通道建設,建成神崗山大橋,實現“內成網、外成環”。著力提品質,加強文化街區保護,推進夜景亮化工程,完成市中心城區濱江生態公園、神崗山公園、白霧山公園建設,全市建成區綠地率提高到41%以上。著力強管理,落實《吉安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深化違章搭建、防盜網、小區管線、批而未建圍擋地塊專項整治,推動出臺《吉安市住宅物業管理條例》,市中心城區試行“以克論淨”環衛管理模式、道路機掃率達到85%以上,不斷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設,鞏固提升文明城市建設,年內建成市縣一體政務雲和大數據中心,推進井岡山市、新幹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抓好吉水八都等市級以上特色小鎮建設,不斷創造韻味別緻、情景交融的城市生活。

一項項舉措的紮實推進,吉安正向著幸福城大步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