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美軍採用跳島戰術真的是害怕傷亡重大麼?其實不是主因

太平洋戰爭美軍採用跳島戰術真的是害怕傷亡重大麼?其實不是主因

所謂“跳島戰術”其實只是一個傳說,既然大陸作戰都不必逐地攻佔,島嶼作戰更應如此。島嶼分佈本身就有間斷、跳躍的特點,海空打擊與封鎖也能達到致敵於死地的目的,跳島戰術當然是不二選擇。盟軍最終目標是跳到日本列島,而不是消滅每個島嶼上的日軍,在太平洋如此廣闊的範圍作戰,玄機只在於如何跳。一次跳多遠呢?跳得太遠,前進基地無力支援。相隔近的島也並非一定可以跳過去,例如塞班島、提尼安島相隔5公里,如果跳過一個島那麼佔領的島會不得安寧。美軍佔領沖繩島後,仍然不能直達本州島,而是要先攻打南九州,而攻打南九州計劃又規定先佔領九州以南的種子島和西南端甑島列島以建立機場。

島嶼的大小,從幾十萬到幾平方公里。相鄰島嶼間的距離近到幾公里,遠的如南鳥島西距父島1267公里、東南距威克島1415公里、西南距馬里亞納群島北端Farallon de Pajaros島1021公里,怎麼衡量“跳島”?

太平洋戰爭美軍採用跳島戰術真的是害怕傷亡重大麼?其實不是主因

日軍也有“跳島戰術”。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考慮進攻澳洲大陸(曾經列為日本的戰略終點),因陸海軍意見分歧而擱置,改為執行切斷美澳海上聯繫的方案,首先攻佔巴布亞半島莫爾茲比。如果日軍進展順利,還會指向什麼目標呢?FS作戰計劃已經啟動,日本的目標至少是斐濟群島、薩摩亞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

“逐島戰術”不一定就是錯的,麥克阿瑟竭力主張並實施的解放全菲律賓就是逐島作戰,有違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令,麥克阿瑟的理由是政治上美國必須對菲律賓負責。哈爾西指揮的南太平洋部隊在瓜島爭奪戰之後的目標就是緊鄰的新喬治亞島,也並非“跳島”。

美國有嚴格的決策機制,無論前線將領有什麼看法,攻打哪個島嶼必須符合最高當局確定的戰略方向,並由參謀人員評估所需人力、物質資源與地理因素,最終結論都是以參謀長聯席會議命令下達,同時撥付資源。

太平洋戰爭美軍採用跳島戰術真的是害怕傷亡重大麼?其實不是主因

日本“絕對國防圈”的島嶼,甚至沖繩島的設防都很遲。拉包爾在戰前就是新不列顛島首府與聚居點,日軍經營時間最長,日軍佔據所有島嶼中真正的堅固設防,這是第8方面軍司令今村均的傑出策略所致,美軍不打拉包爾是對的。

美國領地阿圖島、關島被日軍侵佔,理當奪回。同樣情況的威克島卻沒有考慮,曾經有人提出攻佔威克島以便航拍偵察馬紹爾群島。第5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威克島交通不便,缺乏可利用的停泊地,沒有作基地的價值。

對於決策者而言,每個島嶼的被攻佔、或被跳過去都有其理由。另一方面,幾乎每次島嶼作戰(包括瓜島的首次)都會面對各種質疑。很多島嶼是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人們無法理解在一個看似無關緊要及孤立的小島上需要付出巨大損失。

太平洋戰爭美軍採用跳島戰術真的是害怕傷亡重大麼?其實不是主因

決定攻佔哪個島嶼有很多因素,島嶼間的距離作為主要的地理因素通常就參考當時大多數軍機500公里左右的作戰半徑。當然,這只是說陸基飛機,如果航空母艦足夠多,艦載機與陸基機搭配使用,那麼跳躍距離就可以極大提高,中太平洋美軍從馬紹爾群島到馬里亞納群島就有2000公里的躍進,而且航母的機動性使得敵方難以估計空中攻擊來自何方。“跳島”的選擇與陸基飛機不可或缺的作用相關,當年的單引擎艦載機起飛重量不過6噸,作戰效果不大,而且航母編隊本身預警與防空、反潛能力較弱。

太平洋戰爭美軍採用跳島戰術真的是害怕傷亡重大麼?其實不是主因

作為“跳板”的島嶼可能不是一個,而是遠、中、近距離的搭配:遠島用於地面部隊訓練整補、物資裝備儲存基地,中島用於轟炸機基地,近島用於戰鬥機基地與物資中轉地,更近的島可以設置岸炮。例如貝里琉作戰時第1陸戰師的休整地、出發地是3300公里外的所羅門群島帕武武島,萊特島作戰海軍艦艇油料補充地在1200公里外的烏利西環礁。美軍佔領萊特島後,為了攻打呂宋島又得先佔領民都洛島設置近島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