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公衛輕診療被扭轉,這地醫療迎來大變化!

經常聽到基層醫生朋友抱怨,現在的基層被公衛綁住了手腳,醫生全去忙公衛了,沒時間看病。

“自從整天忙公衛後,醫生不像醫生,村醫都不看病,患者往上到處跑,這如何解決看病難?”

想必這是不少基層醫生的心裡話。請不要擔心,因為國家已經重視這一點了。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分級診療還需要強化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建設。她提到,國家衛健委正在制定“社區醫院”基本標準和管理制度,力圖糾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過度偏重於公共衛生服務的傾向。

重公衛輕診療被扭轉,這地醫療迎來大變化!

如何糾正此種現象?廣州市花都區這幾年為築牢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農村網底,扭轉基層“重公衛、輕診療”局面,提供了一條可借鑑、可推廣的“村穩”改革系統路徑。這條路徑,有六點值得關注和借鑑:

財政加大投入

推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

花都區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的投入,從2012年的2.7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2.2億元,在村衛生室建設上,實現三個方面的標準化。

用房面積標準化:全區196個村衛生室業務用房使用面積均不少於100平方米。

功能設置標準化:全部設置“六室一房一衛”(候診室、診室、治療處置室、值班室、預防保健室、消毒室,藥房,衛生間)

設備配備標準化:配備診斷床、血壓計等19種基本醫療設備,配備宣傳欄、臺式電腦等5種辦公附屬設施。

設專項經費

促進專家資源下沉

花都區財政每年設立200萬專項經費用於支持醫療集團醫師、藥學、醫技、護理等專家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通過名醫工作室、名醫博士基層巡講團、交流進修等載體,實現人才柔性流動和技術的傳幫帶,實現了“區醫鎮用、鎮醫村用”,有效推進區內醫療服務的同質化。

提供編制

村醫向全科醫生轉變

1、村醫入編,實行區招鎮管村用

2012年,花都區單獨核定303個村醫編制,2018年將村醫編制全部併入鎮衛生院編制管理,由區統一招聘、鎮衛生院統一人員管理、統一調配使用、統一發展平臺、統一職稱晉升、統一績效考核等,建立在編、非編村醫職責、績效評估等12項工作制度,成功打造了一支“引得進、留得住、流得動、幹得好”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

2、以全科醫生為目標,培養村醫

從2012年開始,由財政全額投入,分年度、分批次將村醫培養成全科醫生。目前已培養全科醫生324人。2018年花都區實際註冊在崗的全科醫生達383人,每萬人口配備全科醫生約3.65名,超過2020年的規劃要求。

3、促進人才流動,打通優質資源下沉通道

推動醫師縱向交流,基層每派出一名醫務人員到區級醫院進修,區級醫院派出一名醫務人員到基層幫扶,規劃三年內所有基層機構醫務人員到區級醫院完成一次輪訓。

規範家醫簽約考核制度

簽約1人獎10元

根據家庭醫生年簽約服務費的實際數額據實增加績效工資總量,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並且規定簽約服務費的80%由團隊自主分配。另外區財政每年安排500多萬元的專項經費,每簽約1人獎勵團隊10元。

實行“一類保障二類管理”

調動服務積極性

1、按照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保障機制,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在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入全額返還的基礎上,實行“以事定費”的財政補助政策,從原有按人頭補助轉變為按項目補助。

2、按照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管理薪酬,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實施“兩自主一傾斜”。

實行醫保總額預付

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制定醫療聯合體總額付費的醫保政策,將與醫聯合體簽訂協議的參保人年度內的門診及住院醫療總費用打包給醫療集團,結餘留用,引導醫務人員做好疾病預防,及時下轉康復期病人。

將簽約的外轉病人醫療總費用計入醫聯體,激發醫聯體主動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將病人留在醫聯體內就診。

公衛為主的服務模式被打破

村級醫療迎來哪些大發展

在這些措施的帶動下,花都區基層醫療衛生髮生巨大變化,村衛生室提供服務由“主要是公共衛生服務”轉變為“更加註重醫療服務”,基層醫務人員人均收入從2010年的6.1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23.5萬元

這些變化,讓我們看到了農村醫療改革的新希望,也給其他地區基層醫療網絡發展提供了參考。只有在公衛、診療並重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基層網底的優勢,才能將這張網織好、織牢!

來 源 / 華醫網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