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皇帝是否有百分百的話語權?維持統治的根本地方在哪?

舔屎的阿拉蕾


任何時候皇帝都沒有百分之百的話語權,絕對化的情況不存在的。從秦始皇開始建立的秦政即是三代以來政治制度演變的結果,所謂皇帝制度一開始也並不是掌握了所有的權力,從制度安排上說,漢代的皇帝、丞相都有制度賦予的合法權力,皇帝不能干預丞相的權力,比如說,景帝時期想封一個外戚為侯,因為達不到制度的規定,“無功不得封侯”,就被丞相否決了,皇帝也無可奈何。

當然隨著政治和社會的演變,皇帝一直試圖獨攬大權,所以才有了漢武帝時期的內外朝制度,從東漢經魏晉到到隋唐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一方面可以說是中央官制成熟的表現,另一方面則是皇權試圖通過另立機構、分割相權的方式來強化皇權。

皇權和相權的鬥爭的演變,可以用丞相在皇權面前議事時的待遇來看,秦漢到隋唐,丞相是坐著的,到宋代,變成了站著,到明清則是跪著的,當然明清沒有丞相,但是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實際上扮演的類似丞相的角色。可以看到皇權是不斷強化的。

因為科舉的推行,宋代形成了士大夫集團,皇帝的決策是受到整個士大夫官僚集團的制約的,所以才會有文彥博對宋神宗說的“君主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蒙元時期,把草原民族部落首領獨裁的習俗和作風帶到了傳統的君主制權力結構中,君主獨裁傾向愈發明顯,隨後被明清繼承並強化,比如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可即使這樣,明代時期發生的諸如“大禮儀之爭”這樣的事件,仍然展現了皇帝和官僚集團之間的衝突,而且皇權最後也無可奈何。

可以說,皇帝做的事情,在針對某個具體的官員時,或者決定的是不違背整個官僚集團利益的情況下,才可以說是皇權說了算,一旦涉及到整個社會或統治集團的利益,實際上是要受到很多制約的,不可能百分百說了算。


由豫之海


中國有皇以來,皇帝九五至尊,至高至上,雖然說一言九鼎,但到十缺一,沒有百分之百的權力之說。

就個人來說,皇帝、宰相、大臣是分權的。就集體來說皇室、內閣、外戚、各部、大將軍閥、太監等都是權力的組成部分,相互是制衡的,在制衡中保持平衡。

在權力架構中,皇帝佔政治上、主場上的優勢,更象老闆。其它是為皇帝,皇室打工的。只有僱主和僱工和諧才能永保太平。

那種想象皇帝權力無邊,上管天、下管地、中間還管空氣是不存在的,這是天道,無法抗拒的。


書華36


在封建社會,皇帝雖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一言九鼎,但他仍受到體制的制約。

皇帝下面有丞相,丞相總理朝政,百官奏章須先報丞相,丞相再報皇帝,並向皇帝奏明自已的意見,對丞相的意見,皇帝是需要重視的;

丞相以下還有六部,對於六部尚書的意見,皇帝也是需要重視的;

六部之外還有御史,御史除彈劾官吏外,還可對皇帝的不當言行進行批評,對御史的批評皇帝也不能全部否定;

皇帝需遵守聖賢之道,如若違反,大臣是可引經據典予以指出的;

涉及立後,立太子等重大問題,皇帝也不能一人說了算,即使像劉邦這樣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他打算立劉如意為太子,因眾大臣反對也只能作罷。

當然也有一些暴君,完全不守聖賢之道,祖上之法,胡作非為,比如殷紂王,他就是一人說了算。這樣的暴君都不得善終。


山楂樹2094


皇帝有最終話語權,所謂“一言九鼎”,就是講的皇帝話語權。小時候,總聽父親講“皇帝開御口”,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朕即國家。皇帝話語權分三類,一是絕對話語權,像皇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等有作為的皇帝,他們的話,臣子只有絕對服從。二類是相對話語權,有時講的對,有時亂講,臣子們有選擇性地執行,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類皇帝最多。三是任性話語權,這主要是昏君和亡國之君。這種人,亂了心智,亂了方寸,亂了朝政。臣子往往眾叛親離,政權易主。

皇帝維護權力的方法是互相制衡,所謂“帝皇之術”,千古不變。所謂“帝皇之術”是拿一幫人打另一幫人,由皇帝來平衡。以明朝為例,是內監製衡內閣,內閣出票,內監籤票,就是用公章,雙方出現了分岐,由皇帝來載決。這樣,皇帝當的輕鬆,又不會大權旁落。萬曆二十年不上朝,就是這麼幹的。


朵朵佬爺


這個就要深刻理解什麼叫“無為”了。

中國的封建帝王,權勢的根源就是這兩個字。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如果我簡單告訴你是為了貫徹“無為”的思想,你肯定會嗤之以鼻,但秦始皇的思維,應該可能是他們“有為”了,所以要將之焚燬,將之坑殺。

如果我說“無為”的目的是為了“禮”,這個可能更難理解。

因為中國的帝王,權力的基礎就是“禮”,實現“禮”的方式,就是“無為”,對“有為”的人和事進行處理,就是“天威難測”了。

什麼叫帝王的“禮”?

我穿上了代表統治天下的“禮”服,享用了代表統治天下的“禮”樂,頒佈了統治天下的“禮”制,我就是帝王了。

什麼是帝王?

從造字來說,帝王就是神,帝是大神,王是小神。

帝王推崇的“無為”是什麼?

就是“不要意圖拒絕我作為神的管理,不要意圖反抗我作為神的統治,不要意圖推翻我作為神的掌控”。

所以作為帝王可以說是一種專門的職業,必須要求帝王可以履行神的職責才能做好。

如果正常的一代傳一代,帝王均有其神聖性,具有權威性自然沒有問題。

但如果帝王發生非正常死亡,或者帝王的接班人發生劇烈的角逐無法有能者勝出,則會出現統治權受到質疑或損害的事實發生。

第一種情況,是帝王的後宮專權。

歷史上著名的有以下幾個:

1.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宣太后,由於當時的秦王年幼,一直到其死亡後方才交權。

2.漢王朝的呂后,在漢高祖劉邦死亡後專權,其子漢惠帝怯懦,其生前也一直專權。

3.漢王朝的竇太后,在漢文帝死後一直專權,終漢景帝一代,沒有取得國家的完整管控權,最後遇上漢武帝這個一代強人,方才奪回了國家完整的管控權,且漢武帝后來為防止後宮亂政,仿周公輔佐成王的故事,創立了顧命大臣制度。

4.唐王朝的武后,在唐高宗死亡後也一直專權,且中途還作了一段時間的皇帝,後在狄仁傑的勸諫下才將江山歸還李唐。

5.宋王朝的劉太后,有著名的假想故事---“狸貓換太子”。

6.清王朝的慈禧太后,系清咸豐帝妃子,在咸豐死後專權,歷經同治,光緒等皇朝。

第二種情況,是帝王的大臣專權甚至奪權。

1.呂不韋專權,但他不幸遇上了秦始皇這個一代強人,不僅被推翻,還淪為臣子,最後還被賜死了。

2.霍光專權,表明顧命大臣制度建立之初就有其隱患。

3.王莽篡漢,直接命令帝王為了保命禪讓皇位給他。

4.鰲拜專權,結果碰上了又一代強人康熙皇帝,被推翻了過來。

第三種情況,是帝王的宦官專權。

1.漢代末期的一段時間,宦官開始作為一股政治勢力捲入朝政,最初,只是為了防備後宮專權,大臣專權的備選了宦官作為帝王的輔佐者,但隨著宦官勢力的擴大,宦官也開始專權了。

2.唐代安史之亂後,宦官也成為了新興的政治力量,尤其唐玄宗的忠實手下高力士,更是樹立了“一代賢宦,鞠躬盡瘁”的形象,但宦官整體素質較差,有些君王不能有效控制宦官,從而引起宦官專權。

3.明朝的假性宦官專權,當時明朝以太監為主體,建立了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從事監察職能,造成宦官權傾一時的假象,人們以為發生了宦官專權,實際上權力一直掌控在皇帝手中。


河東來


首先,真正的王權是至高無上的。縱看宋朝的岳飛,明朝的各個將領!以及唐朝的安祿山。無不都是離心離德!無法做到一一對應的忠誠!在科學技術上,無論是外科手術:

世界遙遙領先的,和醫藥技術遙遙領先的華佗,以及化學技術遙遙領先的馬何,都將埋葬在王權,權貴的腳下!於是中國人認識到了一個點播不破的社會現實::萬般皆下品,唯有當官高。至於為什麼明朝為亡,漢人演變為奴那是自己的命中註定!不過,要取得軍事利好,和國太民安,那還得有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實王帝與國戚是相互關聯約!霍去病是為姐姐和姐夫打仗,努兒


Rock181538653


從理論上講,皇帝有完全的話語權;因為普天這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而實際中,皇帝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話語權。這裡面有幾個原因,一是有些皇帝自己不要百分之百的話語權。如唐太宗,他鼓勵大臣直諫,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二是有些皇帝因為個人原因,行事太離譜,導致臣下不能完全執行皇帝的旨意。如晉惠帝司馬衷,本人是個傻子,如果執行其所有旨意,可能要天下大亂。三是大臣中有忠貞之士或不怕死的人物存在。如著名的魏徵諫唐太宗封禪。

皇帝維持其統治靠的是權與謀。權為專制,一人為尊,享有對所有事務的最終決定與否決權,尤其是對所有人員的生殺之權。謀為制衡,皇帝通過對朝廷的權力分配及事務治理結構的安排,通過一些人制衡另一些人,通過一些機構制衡另一些機構,而自己從中掌握平衡,使朝廷離了自己便不能對重大事務做出最終決定。


二曲人


應該沒有百分百的話語權吧,看看明朝,再看看歷朝應該都有言官,維持統治階級根本的是

言官和禮法


一米陽光下的小花


有的有有的沒有


關注九哥


理論上天下一切都是天子的財產,包括所有人,亞洲人,歐洲,大洋洲都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