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打下南京就算控制了全國?

孫美斯


對於朱棣而言似乎是侄子朱允炆上位後,對一眾藩王的削藩導致的反抗,事實上這這是一個幌子,其根本朱棣還是覺得做皇帝侄子朱允炆差了點火候,於是就藉著“靖國難,清君側”開始了討伐之路,從北到南一路勢如破竹,如果作為皇帝的朱允炆真是一代明君,其他的藩王勢力會不幫助朱允炆?那麼朱棣成功的鬥爭後奪得大明的京城南京,一番搜尋後就稱帝了,為什麼他朱棣奪得京城就算是江山易主,而安史之亂奪得京城後卻失敗,其取得的效果不一樣,其實根本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正統性。這個看上去似乎有點牽強,朱棣其實也是造反一類的“亂臣賊子”,他的成功較安史之流還是有差別的,朱棣與朱允炆同為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子孫,說白了就是家庭成員內部的不團結,想爭做家庭的“家長”,誰上去這天下還是姓朱,而安史則不同,是唐朝的臣子,他們的造反是要推翻李唐江山,把江山的姓都改了,這點李唐的皇親國戚都會自然形成聯盟,以維護自己家族的利益。

其次,根基不同。朱棣能很順利的從北到南一路南下,除了謀臣姚廣孝的計謀外,還得益於武將的奮勇殺敵,及“棄暗投明”的文臣武將的加入,能取得這樣的效果,是朱棣常年征戰在外的名聲與處事公道換來的。最為明顯的就是朱棣打到京城時,谷王朱穗及李景隆幫助打開金川門;而安史攻打京城可是全員抵制,沒有百姓基礎,其根本只是對權利的渴望,沒有關心百姓是否會因此喪身於戰火。

第三,攻下京城後的表現不一樣。朱棣奪得大明京城後,努力搜尋朱允炆的身影,以期待自己帝位的正統性,對百姓也是儘量做到保護,皇親國戚的利益沒有受到影響,百姓的日子也是照樣過,似乎朱棣做皇帝也沒那麼壞,這就形成一種默認,所以他朱棣控制京城金陵後,就算是打下了整個天下;而安史則不一樣,有點暴發戶的意思,打下京城後,不是想的如何治理天下,而是先想到如何享受一番,對於李唐的子孫而言,他們篡奪自己祖宗江山,就是與自己李姓家族為敵,對於百姓而言,安史之流的臣子上去,其心態也會發生巨大改變,自己的小日子不見得比之前好,反而有可能會更壞,那麼就註定安史之亂雖然能攻下京城,卻不是真正的成功,而最多就是攻下一座城池而已。


農夫說歷史


對,還真就是因為人家姓朱。換個不姓朱的肯定不是這樣的結局。

對打醬油的民眾來說,天下本就是人家老朱家的,人家叔侄再怎麼折騰也是人家老朱家的家事,況且朱棣師出有名啊,人家是“奉祖訓,清君側”,關別人鳥事?

對多數朝臣們來說,朱允炆當皇帝和朱棣當皇帝也沒啥區別,人家是叔侄爭位,無論誰當了皇帝天下都還是姓朱,自己怎麼都是給朱家王朝打工,換不換董事長與自己沒有一毛錢關係。

對藩王們來說,朱允炆登基後不久就開始削藩,先是廢燕王朱棣同母弟周王朱橚為庶人、逼湘王朱柏自殺,後又廢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為庶人,搞得“王王自危”,巴不得朱棣“清君側”呢。再說了,大哥朱標、二哥朱樉、三哥朱都已過世,四哥朱棣上位也完全應該嘛,況且四哥朱棣又實力最強,如果佔有了京師,當皇帝有何不可?再說了,朱允炆要削藩,朱棣最多還是削藩,怎麼著也壞不到哪裡去,所以實在犯不著與朱棣死抗。守衛京師金川門的谷王朱橞看到朱棣伐至金川門外、這邊大勢已去時,馬上開門納降就是個很好的例證。

可見,朱棣打下南京之後沒有人起來武裝反抗是很正常的。軍師姚廣孝也是預知會出現這麼一種情況,才建議朱棣“疾趨京師”的。

可安史之亂就大不同了。安祿山、史思明是反叛朝廷,對於朝臣們來說,一旦安、史成功,他們不僅會丟了飯碗,可能命都保不住,李唐皇室更是如此,他們自然會團結起來,同安、史進行殊死搏鬥。所以儘管叛軍數度攻下了長安洛陽,但畢竟唐朝的主力架構還在,最終還是平息了叛亂。一句話,“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話對一個公司,一個朝廷,也都是成立的:公司親兄弟,朝廷父子兵。至於其他的歪瓜裂棗,非改朝換代下輪不上你想。人家是換領導班子,朝與代不變。


端木賜香


以我淺薄的歷史知識來看,朱棣似乎是幾千年皇權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叛亂”成功而最終登上大位的人。那為什麼朱棣就能成功呢?他有什麼地方能夠打破幾千年的歷史慣性。

有很多原因,軍事能力和運氣都重要,當然還有太祖皇帝當年制度設計的結果。

朝中出了奸臣,親王可以起兵“清君側”,本來就是太祖皇帝的安排,而且他也注意培養諸王帶兵的經驗和威信,保證他們有能力完成目標。明太祖朱元璋屍骨未寒,建文帝身邊的齊,黃等人建議廢黜親王,剝奪兵權。那不就是奸臣咯?

燕王自己的護衛兵滿編不過1.5萬人左右,燕王還真指望這點兒兵力一路打到南京去不成?但燕王起兵,跟他出塞作戰的老部下們紛紛響應。這就是太祖培養的成效。當然根據《皇明祖訓》的規定親王靖難之後要還國。然而,建文帝不知是失蹤了,還是自焚瞭然後朱棣連表面功夫都省了,就直接即位了。


事實上朱棣入京後南軍大將郭英,楊文等人都先後順服了朱棣。說明明太祖親手打造的這支軍隊的指揮官還是明事理的。雖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執行,但心裡知道燕王是遵循祖訓而起兵。故能接受這一結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識時務之士,因此朱棣很快就組建了首屆內閣,重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聞風歸順。

總得來看,燕王起兵看似“叛亂”,實際卻是太祖皇帝設計的應急機制的啟動效果。


塵封的人生記憶


因為唐朝有一支護駕軍隊保護皇帝逃了出去,有機會組織力量反擊,而朱棣拿下南京後,遍尋建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隨便找個死屍以天子之禮葬了,朱棣恐懼建文帝一旦逃出,組織力量反撲,所以派了兩個人分頭去尋找,一個叫胡濙,在全國各地尋找,另一個是鄭和,進行遠洋航行,在海外尋找。建文跑掉以後,由於沒有可用的將領,並不想再與其叔爭位,所以藏匿民間,自然不能構成對朱棣的威脅。所以朱棣打下南京就控制了全國


漢宣清乾麗水


建文帝多次調離朱棣於北京,朱棣騎兵造反,朱允炆以靖難之役出兵,朱棣以清君側反擊,朱允炆井田制到均田制得罪了地主老財,撤翻得罪了朱家,清君側只是清除皇帝身邊的奸人,就是方孝孺,因方孝孺的兒子與馬俊芬通姦,並加害朱允炆,主管宗人府的朱南告知了朱棣,朱允炆被方孝孺的兒子迷惑了,在世人皆知是兩叔子的戰爭,認為朱棣更適合做皇帝,鄭和就是朱允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