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通晓领导心理:皇帝要见无论多远马上去

郭子仪通晓领导心理:皇帝要见无论多远马上去

郭子仪通晓领导心理:皇帝要见无论多远马上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郭子仪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这三句评语,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郭子仪却一一做到。

有句话叫「自古美人如名将,不教人间见白头。」因为美人和名将都属「珍稀动物」,古代当权者总要设法把他们「据为己有」,而他们如果不跟顶级政治人物产生瓜葛,也成就不了那么大的名。可惜政治这玩意儿像座火山,越往上爬,越往中心靠,就越热乎,也就越危险,人们一不小心,就会掉进火坑里,化作一股轻烟,除了留下个名字,啥都没有。

韩信指挥打群架最拿手,带兵喜欢多多益善又能百战百胜,连「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都被他整得自杀,可仗打完了,你还带那么多兵瞎转悠,谁会放心啊?只好把他骗来抓住剁了肉酱。名将没几个有好下场,名美人也不遑多让,且看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四大美人结局都不怎么样。

郭子仪通晓领导心理:皇帝要见无论多远马上去

没有「安史之乱」杨贵妃不会死得那么惨,但没有「安史之乱」也就没有郭子仪名垂青史的机会了。作为一个地方官,恰逢国家大乱,退休是不成的了,只好领头去打仗,谁知一打就成名将了。公元757年6月,郭子仪很快平定「安史之乱」,保住了李唐江山,居功至伟。

官大得没法再大了,威望高得无以复加,这是人臣之大忌,郭子仪居然安安稳稳活到85岁,这在中国历史上少有。都说他是军事家,政治家,我看不如称他为心理学家,他对人的心理研究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

不是没有人告郭子仪谋反,皇帝心里也最怕这事儿,就下诏要他从前线回都城汇报工作。不管他在哪里,一接到通知立马动身,「朝闻命,夕引道」,不带兵卒、不洗澡、不刮胡子地跑到皇帝跟前,皇上一看,这哪像谋反的样子啊?让老郭这么大年纪还冤枉跑一趟,得多给点奖金安抚安抚呀。几次下来,皇帝亏本不少,以后别人谁告郭子仪谋反他也不信了。这是郭子仪研究透了领导的心理。

郭子仪通晓领导心理:皇帝要见无论多远马上去

郭子仪的宅院采取开放式管理,无论贵贱乃至「里巷负贩之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子女们不理解,老郭就说了:国家给了我1000官兵(有些文章记的是1000家奴侍女,为了和马匹对应,这里取的是千人侍卫)、500马匹,我们整天高墙闭户的,人家不知道我们里面干啥,那不就会造谣?别人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谣言,这郭子仪研究透了群众的心理。

公元765年,吐蕃会合回纥兵进围泾阳,京都长安又陷于危机。国难当头,年近七十的郭子仪去前线指挥,形势明显敌强我弱。郭子仪要单骑赴回纥营议和。到了敌人跟前,他远远先卸甲抛枪,回纥首领药葛罗被搞糊涂了。郭子仪拉住他喝酒侃天,乘机跟他套交情,告诉他劫掠吐蕃才是有利可图的,会获得更多牛羊马匹,唐军还可以帮忙。傻大个药葛罗哪是他的对手,掉转枪口就跟他一块儿杀吐蕃去了。不仅仅是临敌智慧,郭子仪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唐王朝再建奇功,这是他研究透了敌人的心理。

郭子仪手下出来的将领,很多已经是「王侯重贵」,但去了郭家,「子仪颐指进退,如仆隶焉」。大家都习惯给他做仆隶,甚至以此为自豪,如果某一个人想不干,他自己都会觉得别扭。这在心理学上叫「群体动力理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以为他自己是这理论的创始人,其实咱们老郭早他一千年就已经运用自如了,那些小人奸臣谁敢动他?

郭子仪都七老八十了,不但求田问舍、府库珍货山积,身边还姬妾成群,说白了,这是他的政治道具,是为了向皇上和外人表明,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平常谁来都可以见到他身边的娇姬美妾,有一次有个官员(卢杞)来拜访他,他却立即叫女眷们躲起来。家人不解,他说:「这傢伙长得很丑怪,又心地险恶,你们见了忍不住会笑,这样他会怀恨在心,将来他得势了,你们就全完了。」真是居安思危,心细如发,小人们想害他连一点机会都没有。

郭子仪通晓领导心理:皇帝要见无论多远马上去

不久,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不是被免掉,就是被杀身抄家,无一幸免。就连年过七旬的名臣颜真卿也因卢杞的陷害,被迫出使,惨遭杀害。

卢杞唯独对郭子仪一家很客气,经常在私下里说郭子仪对他有知遇之恩。即使后来郭家人稍有越轨行为,卢杞也是加以袒护,不能不说是郭子仪为家人留了一条后路。

郭子仪对不同人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确,朋友服、百姓服,连敌人也服。所以他能位极人臣,富甲天下,子孙满堂;八子七婿,皆为朝廷高官,一重外孙为帝(穆宗),享年85岁,福禄寿齐全。

郭子仪通晓领导心理:皇帝要见无论多远马上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