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什麼單單留了一個小小的衛國呢?

西紅柿炒番茄更配喲


衛國是周朝的諸侯國,都城在朝歌,第一代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封,衛國的國民都是殷商遺民。這麼一個小國是周朝眾多諸侯國中立國最久的一個,從公元前1115年建國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衛君為庶人,衛國共存在了907年,歷經44代國君。但其實衛國在戰國末期就已經名存實亡了,但是衛國的政權卻一直存在著,哪怕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也沒有滅掉它,這是為什麼呢?


衛國的疆域是在黃河以北的河南鶴壁、安陽、濮陽,河北邯鄲和邢臺一部分,山東聊城西部、菏澤北部一帶,周圍強國林立,但是衛國境內確實很平靜,西周時期甚至很少有關於衛國的記載。直到周平王東遷時衛國國君衛武公出兵相助,衛國才開始顯露頭角。但是進入春秋戰國時期,衛國經歷內亂國力變得衰弱。國君的位置傳到衛懿公時,衛懿公荒淫無道,搞得朝堂一片烏煙瘴氣,最後自己也被狄人殺害,衛國近乎滅亡。後來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國憑藉五千遺民重新建國,但是自此以後衛國就變成了一個更不起眼的小國了,到了戰國時期都無法與七雄並列。

公元前356年衛國國君衛成侯見衛國國力衰弱,自行將爵位從“公”降到“侯”,到了公元前330年衛國國君衛嗣君又自行將爵位從“侯”降為“君”。公元前254年魏國攻滅衛國,衛國成為魏國的附庸國。兩年後魏安禧王改立衛元君為衛國國君,衛國名存實亡。公元前241年秦國攻魏,將衛國的濮陽一帶劃歸自己的東郡,並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衛國國君,衛國又成為了秦國的附庸,都城遷到了野王(今河南沁陽)。雖然現在的衛國名存實亡,但是衛國封地還在,秦國一直沒有消滅衛國政權,可能是因為衛國出了兩個對秦國影響重大的人。

一是商鞅,二是呂不韋,這兩個人一個讓秦國變法圖強,一個掌控秦國朝政十餘年對外作戰頻繁,為嬴政滅六國打下基礎。秦國可能是為了感謝衛國才沒有消滅衛國,況且衛國是名存實亡,又是依附秦國的,對於秦國沒有一點威脅,沒有必要趕盡殺絕。還有一個原因是衛國的國君是西周王室後裔,留著衛國能為周王室留一個祭祀平臺,雖然東周在公元前256年就被秦國滅了,但是為其留一個祭祀平臺總歸能為秦國留一個好名聲,也能收買民心,何樂而不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將衛君貶為庶人,衛國才算徹底滅亡。


下面附衛國國君列表:

1 衛康叔 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1088年在位

2 衛康伯 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63年在位

3 衛考伯 公元前1062年—公元前1021年在位

4 衛嗣伯 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83年在位

5 衛疌伯 公元前982年—公元前944年在位

6 衛靖伯 公元前943年—公元前907年在位

7 衛貞伯 公元前906年—公元前869年在位

8 衛頃侯 公元前868年—公元前857年在位

9 衛釐侯 公元前856年—公元前815年在位

10 衛共伯 公元前814年—公元前813年在位

11 衛武公 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

12 衛莊公 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35年在位

13 衛桓公 公元前734年—公元前719年在位

14 衛州籲 公元前719年在位

15 衛宣公 公元前718年—公元前700年在位

16 衛惠公 公元前699年—公元前696年在位

17 衛黔牟 公元前695年—公元前688年在位

衛惠公(復位) 公元前688年—公元前669年在位

18 衛懿公 公元前668年—公元前660年在位

19 衛戴公 公元前660年在位

20 衛文公 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35年在位

21 衛成公 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32年在位

22 衛中廢公 公元前632年—公元前630年在位

衛成公(復位) 公元前631年—公元前600年在位

23 衛穆公 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89年在位

24 衛定公 公元前588年—公元前577年在位

25 衛獻公 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59年在位

26 衛殤公 公元前558年—公元前547年在位

衛獻公(復位) 公元前546年—公元前544年在位

27 衛襄公 公元前543年—公元前535年在位

28 衛靈公 公元前534年—公元前493年在位

29 衛出公 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80年在位

30 衛莊公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78年在位

31 衛君斑師 公元前478年在位

32 衛君起 公元前477年在位

衛出公(復位)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0年在位

33 衛悼公 公元前469年—公元前465年在位

34 衛敬公 公元前464年—公元前432年在位

35 衛昭公 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6年在位

36 衛懷公 公元前425年—公元前415年在位

37 衛慎公 公元前414年—公元前383年在位

38 衛聲公 公元前382年—公元前372年在位

39 衛成侯 公元前371年—公元前343年在位

40 衛平侯 公元前342年—公元前335年在位

41 衛嗣君 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3年在位

42 衛懷君 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52年在位

43 衛元君 公元前253年—公元前242年在位

44 衛君角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9年在位


風塵講歷史


春秋時期,吳王壽夢四子季札遊歷衛國後,曾讚賞道:“衛多君子,其國無患”。

的確,衛國雖小,卻湧現出不少希世之才,商鞅、吳起、呂不韋、荊軻、李悝等戰國名臣名士都是衛國人。其中,商鞅對秦國的強大更是立下不世之功。因此,有個說法是認為,秦始皇因為感激商君的強秦之功,所以刻意留下早已名存實亡的衛國。當然也有人誹謗呂不韋其實是秦始皇嬴政的生父,而衛國是呂不韋的母國,所以秦始皇沒有徹底消滅它。

但其實,小編認為這些說法都很難自圓其說。畢竟秦始皇可是一位志在統一天下,威加海內的皇帝,他又怎麼會為了點私情,而給自己的千秋霸業留下一絲的缺陷呢?

所以,秦始皇之所以沒有徹底滅亡衛國,很可能是因為秦始皇認為已經沒有滅它的必要了。

實際上,衛國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名存實亡了。公元前330年,也就是秦惠文王時期,由於衛國已被宗主國魏國打壓得只剩濮陽一城之地,所以衛嗣君不得不貶號為君。

此後的公元前241年,秦國攻取濮陽等地,順手就把衛國也端走了,將衛元君趕到了野王。所以,從那以後衛國只是名義上存在而已。而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也不過是繼續保存了衛國的名號而已。

秦始皇這樣做,主要的原因應該是為了通過保存衛國,以此堵住儒生的輿論影響罷了。正如前文提到的“衛多君子,其國無患”,保存衛國能夠很好的提升秦始皇的名聲和威望,同時名存實亡的衛國,對秦朝而言也無半點威脅,何樂而不為呢?



這些歷史要讀


事實上早在淪為魏國附庸時,衛國就名存實亡了,只是一個封君。一般認為衛國存活到公元前209年,突然秦二世想起來了,才取消。然後人們就猜測,是不是秦始皇感念出身衛國的呂不韋或者別的什麼人……還是在阿房宮太忙了忘了這茬?後來漢朝還找了衛國的後人奉祀周室,難道秦也想?

但是,還有一種可能:所謂衛國存活到公元前209年這件事,根本就是錯的!

日本史學家平勢隆郎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參考:

立年改元:例如某國君在六月死了,新君繼位,那麼紀年上六月是前國君某某年六月,而七月就變成了新君元年七月。逾年改元:在前例中,則七月、八月依然紀年為前君某某年七月、八月,直到次年才改成新君元年。

周振鶴:〈評日本學者平勢隆郎所著《新編史記東周年表》〉,《中國史研究動態》 ,1996年05期


代牧益州閻文平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威,重用李斯、尉繚等賢臣,王翦父子、蒙田父子等武將,逐一消滅六國,統一全國。

實際上秦始皇並沒有消滅全部,還是保留了一個小國——衛國。筆者猜測,應該是基於以下三個原因。

原因一,我國古代魏晉之前,滅亡前朝,一般都會保留前朝一脈,祭祀宗廟。周武王伐紂?留下商朝一脈,建立宋國,箕子建立箕子朝鮮,祭祀商朝宗廟。

衛國雖然國力小,但衛國是周天子姬姓一族。保留衛國祭祀周天子。這樣保留衛國,還可以為自己留下仁義的美名,保留前朝後裔,還能樹立秦國的正統地位。秦始皇的做法是無比正確的。劉邦、項羽打進咸陽,劉邦留下子嬰,獲得漢王劉邦仁義的美名。項羽殺子嬰,留下惡名。楚漢戰爭劉邦笑到了最後。

曹魏禪讓得大位,封漢獻帝為山陰公。司馬炎一統三國,三家歸晉,厚待三國王室。

原因二

衛國的保留,要感謝兩個人,其一是公孫鞅。春秋戰國時,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國君的孫子稱為公孫,說明公孫鞅是衛國國君的親孫子。

大家也許在歷史上沒有聽說過公孫鞅,但商鞅應該是家喻戶曉的。公孫鞅因變法而使秦國國力大增,收復了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公孫鞅因功而封君,因為受封商地,時人稱為商君,公孫鞅改名叫商秧。

商秧變法不畏強權,得罪了國君的弟弟和當朝太子等一干人。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是為秦惠公。秦惠公雖然恨商鞅,但對商鞅變法還是贊同的。秦惠公為了平衡國內矛盾,殺了商鞅,殺人而不廢法。商鞅變法讓秦國成為戰國第一強國,最後統一全國。秦國每一任國君對商鞅有愧疚感。因為這種愧疚感,秦始皇保留了弱小的衛國。



原因三

秦始皇父子能登上秦國國君,都是一個人的功勞,此人就是呂不韋。呂不韋也是衛國人,秦始皇雖然逼呂不韋自盡。但沒有呂不韋就沒有秦始皇父子,因此秦始皇對呂不韋是有愧疚感的。因為呂不韋和商鞅兩位牛人,讓衛國保留下來。


愛分享的小兔兔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是因為衛國你當自己是根蔥,實際上它連根從都不算,別自作多情,讓秦始皇出手,他根本不屑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衛國是周朝的時候,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也曾強盛過,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跟周王室一樣衰弱,唄周邊的諸侯國蠶食,最後更是被魏國吞併,成為魏國的附庸,衛國實際上是名存實亡,不再是諸侯國。

在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秦國滅魏國,並將所謂的“衛國”併入東郡,把衛君遷到了東野,成了一個空有爵位的富家翁。而到了秦二世胡亥的時候,直接將衛君貶為庶人,衛國才徹底得滅亡。

秦始皇統一六國,單單留下一個衛國,是因為此時的衛國空有其名,滅他就是一句話的事,秦始皇可能都忘記了他的存在,要怪就怪他自己沒有存在感了。


密探零零發


商鞅與呂不韋是衛國人,這兩人有大功於秦國,秦始皇為此沒有滅了衛國。衛國當時只有濮陽一地,秦滅魏國後把濮陽劃入東郡,而把衛國從河南東北部遷到了西北部的野王縣。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胡亥廢為庶人,衛國才滅亡了。

周公姬旦在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亂後,封其同母弟弟康叔(即周文王姬昌的嫡九子)於衛,衛國轄地在今河南北部與南部地區。衛國立國907年,傳41君,是存在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春秋時期吳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季札曾讚賞"衛多君子,其國無患"。衛國的後代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是燕國人,他是衛國宗室後裔。前194年(西漢初期),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推翻了箕子朝鮮自立。前107年衛滿朝鮮被漢武帝派兵攻滅。


跪射俑


要不說秦始皇雖然消滅了六國,但是沒有統一全國呢!😄😄等到了秦二世繼位後,下了一道旨意,衛國的國君就沒了,然後成為了庶民。所以秦二世才是完成統一的人。哈哈,開個玩笑。



之所以留下衛國,不是因為它強大,而死因為它太弱小了,公元前254年,衛國已被魏國覆亡,領地已成為魏國的一個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縣,衛國也就名存實亡了。其後一直是秦國的附屬國,沒有任何實權。滅與不滅沒有什麼區別。



衛國的宗室是周朝姬姓後裔,既然它沒有了任何的威脅,又成為了秦帝國的附屬,那麼就留下它來。這樣也可以向世人表明秦始皇不毀前朝宗室。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商鞅也是衛國人。因為商鞅為秦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秦始皇為了紀念商鞅也就留下了衛國的名號。



綜合的原因加在一起,在秦始皇的考慮下,選擇留下了衛國。

等等,竟然有人說是因為秦始皇想留下這個統一天下的美名給自己的後代。真的嗎?


我是越關


有些回答說秦國是因為商鞅或者呂不韋才不滅衛國,這種回答基本是主觀臆斷。實際上,衛國早已經被魏國滅亡,不過還保留了一個封君而已。

1、儘管《史記·衛世家》言之鑿鑿“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絕祀”,但實際上這隻能證明衛君被廢,不能證明衛國此前作為諸侯國存在。“君”這個稱呼在戰國有很多,比如鼎鼎大名的戰國四公子以及秦國的商鞅,他們都是“君”。除了“君”外還有“侯”,比如武成侯王離、通武侯王賁,在秦統一後仍然存在。他們的封地更多是食邑性質,而不是獨立的國家。


2、在比《史記》更早的文獻中,其實明確記載了衛國滅亡。不過因為《史記》名氣太大,其他記載鮮有關注。《韓非子·五蠹》:“衛離魏為衡,半歲而亡。”《韓非子·有度》:“魏安僖王攻趙救燕,取地河東,攻盡陶、衛。”看來,衛國應該是被魏安僖王所滅,直接原因是背叛合縱而與秦連橫,所以衛國和秦的定陶一起被魏國滅亡了。


3、那麼,衛國滅亡具體是哪年呢?《衛世家》還是有一些線索。《史記·衛世家》:“懷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殺懷君。魏更立嗣君弟,是為元君。元君為魏婿,故魏立之。”往前數幾年的前256年正好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魏楚合縱救趙敗秦。所以戰國史泰斗楊寬先生就推測魏國正是此年趁勝攻滅了陶、衛的。


4、“魏囚殺懷君,立嗣君弟”,這件事應該就標誌著魏滅衛。這條史料另一個可疑的地方是:衛懷君的父親衛嗣君在位四十二年,衛懷君本人在位三十一年,如果衛元君是衛懷君的叔叔,那年齡怎麼也有七八十了。《史記集解》引徐廣曰“元君者懷君之弟”,但也沒什麼證據。此時的衛君是否還是衛人很難說,楊寬先生甚至認為衛君角也是秦新立的。

參考文獻:

楊寬:《戰國史》,此書認為衛國滅亡發生在前254年;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此書認為衛國滅亡發生在前253年。


林屋公子


衛國是西周時期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其公室為姬姓王族,國民為殷商遺民,國都是商朝舊都朝歌。秦始皇時代衛國早就名存實亡了,只有一縣之地,且國君的爵位是最低的君爵,根本就算不上一個國家。秦始皇不滅衛國的原因如下:


其一,衛國名存實亡,讓其自然滅亡,可彰顯大秦德行。秦統一天下後,不少儒生還是希望嬴政能“舉逸民,興滅國”實行分封制。秦始皇拒絕了分封要求,把快要絕後的衛國保留,衛國有商周屬性,因此可以保存衛國名號,堵住儒生的悠悠眾口!

其二,秦國功臣商君是嬴政的偶像,作為衛鞅粉絲的嬴政希望補償秦國對商君的不公,因此特意保留衛國。衛鞅是衛國公族遠支,算起來也算是衛國國君後裔,他對秦國有再造之恩!



其三,據說秦始皇的王后公孫麗是衛國人,秦軍攻滅衛國後讓公孫麗很傷心,因此嬴政保留了衛國名號,並沒有徹底滅絕衛國。


大秦鐵鷹劍士


說到這個問題,還是要簡單說一下衛國的歷史淵源。

衛國的國君,是西周分封的王族諸侯,姬姓,第一代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衛康叔,但是其國民卻是殷商遺民。到戰國末期,衛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都城濮陽以及周圍地區已經被秦設置為東郡。殘存的衛國政權,被遷徙到了黃河北岸的野王城。

秦統一中國之後,將衛國國君的爵位定為“君”,在當時的實際意義,僅僅是保留了姬姓國君的社稷祭祀權。直到秦二世時期,衛國國君才被廢為庶人。如果以政權生命的延續計算,衛國就存在了900年,歷經44代國君,是古今中外血統傳承最長的政權了。

那麼,對於這麼一個小小的政權,秦統一中國之後,為何要保留它的諸侯地位呢?

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直接的史料記載其原因,但分析當時的實際情形,很有可能是以下兩種情況綜合的結果,分別為:

  • 其一,秦國有意為姬姓保留一個祭祀平臺,以表示對周王室的一種尊重。

  • 其二,衛國出了兩個對秦國有突出貢獻的大政治家,一個是商鞅,一個是呂不韋,秦帝國因此感念衛國,所以保留了衛國的諸侯名義。

但是,從實際層面上來看,這種名義諸侯的存在,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