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律失去約束就會成為人民的災難——讀審判

《審判》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長篇小說。讀這篇小說,除了對那個破舊落後、卻又無所不在的法庭印象深刻外,其它好多方面都是模糊的,比如約瑟夫·K犯了何罪?法庭如何審判他的?他最後又是如何被判死刑的?這些小說中一概沒有交待。也正是這些模糊,讓人看清了法庭的醜惡嘴臉和草菅人命的本質。

銀行的高級職員約瑟夫·K,一天早晨醒來時,驚駭地發現自己成了犯罪嫌疑人,被某個法庭逮捕了。

這個法庭,好像無所不在。哪裡都有它的辦公區,哪裡都有它的人。無論你走到哪裡,都逃不開它的監視。

雖然約瑟夫·K被逮捕了,但是他還可以自由活動,還可以上班。

一開始,約瑟夫·K對此是不以為然的。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也從不認為自己有罪,甚至還在法庭上慷慨陳詞。但是隨著與法庭接觸的增多,他漸漸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發現了法庭的無邊威力。

凡是有法庭的地方,空氣都是汙濁的、令人窒息的。第一次到裡面的人都會因為受不了裡面的空氣而窒息、而暈倒。但對於那些長年呆在法庭裡、習慣了法庭裡空氣的人,反而是受不了外面新鮮的空氣的,他們甚至不敢接觸外面的空氣。

這個法庭,它幾乎無所不在。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女人、律師、小孩、畫家、牧師……都是它的人,都生活在它的庇佑之下。

有無數的、分為多少個等級的律師從屬於法庭,雖然受僱於嫌疑人,卻從來幫不了嫌疑人。你哪怕僱再多的律師也沒用,律師只會收你的錢,卻不會為你辦事。

一旦法庭認定你為嫌疑人,那麼你永遠別指望被宣判無罪。只要開始審判,就必然認定有罪,無法得到赦免。在這個法庭中,不存在無辜和有罪的區別,區別的只是已經找上你和暫時還沒有找上你。甚至,哪怕上午同意釋放你,下午可能又會逮捕你。總之,你永遠也別想迴歸從前了。

約瑟夫·K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他試圖為自己辯解、試圖換一個肯作為的律師、試圖請畫家幫他,但一切都無濟於事。他感覺整個法庭就像一張巨大的網,緊緊地罩住了他,他根本無法逃脫,反而是越掙脫被束縛的越緊。他的工作也越來越受到影響。

漸漸地,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約瑟夫·K是被告了,被法庭逮捕了。唯獨約瑟夫·K本人,始終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也從來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護,只是越來越頹喪、越來越惶恐、越來越無限接近他之前的那些被告。

由於堅信自己無罪,又急於為自己辯護,約瑟夫·K還得罪了最重要的人物——律師。他先是不顧叔叔和律師在場,為慾望所引勾搭了律師的情婦萊妮,後來在對律師失望後又不顧萊妮的努力解聘律師,這在某種程度上,使約瑟夫·K更進一步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時間,也可以慢慢摧毀人的意志。

在經過一系列無望的掙扎後,漸漸地,約瑟夫·K變得越來越神經質、越來越懷疑一切,他的鬥志也越來越弱。

終於,在約瑟夫·K31歲生日的前一天,來了兩個人,帶走了約瑟夫·K。而約瑟夫·K竟也心照不宣地知道他們是什麼人。他先是本能地想反抗,後來或許是意識到反抗無用,或許是厭倦了這種無休無止地陷在絕望中的生活,總之,他最後選擇了放棄反抗。

就這樣,約瑟夫·K莫名其妙地成為了被告,莫名其妙地成為了嫌疑人,直至最後莫名其妙地被處決“死的像一條狗”。

整篇小說自始至終籠罩著一種恐怖的氛圍,這個氛圍殺死了約瑟夫·K,也壓迫得讀者透不過氣來。好在,合上書後,我們可以自由地呼吸一口周圍的新鮮空氣,併為自己沒有生活在主人公那個時代、為我們有健全透明的司法體制而慶幸。

當法律失去約束就會成為人民的災難——讀審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