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專訪鄔賀銓院士:成功不靠複製、唯有創新永恆

□楚天都市報記者賀俊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曲嚴時間:11月3日人物:鄔賀銓●人物檔案鄔賀銓,1943年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畢業於武漢郵電學院。他是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數字通信技術

《對話》專訪鄔賀銓院士:成功不靠複製、唯有創新永恆

時間:11月3日

人物:鄔賀銓

●人物檔案

鄔賀銓,1943年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畢業於武漢郵電學院。他是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數字通信技術研究的骨幹之一。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信息產業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他現為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

●對話背景

鄔賀銓院士的PPT 每翻過一頁,觀眾席上總會有幾十部手機舉起拍照。

最新的數據和發展理念,伴隨著鄔賀銓帶著粵語口音的快語速,有一種激動人心的熱切,就連馬雲都說他的演講像是在聽“院士單口相聲”。昨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光谷”國際電子博覽會暨論壇(簡稱光博會)上,說起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前景,他妙語連珠,現場多次響起熱烈鼓掌。

如果不是滿頭銀髮,你會忽略鄔院士的年齡,他精神抖擻得像個年輕人。作為中國互聯網協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雷軍等互聯網大佬都是他的微信好友,互聯網的新發展和新事物,他都瞭如指掌,幾個月前還在網上進行了直播首秀。

互聯網大佬各有特點

記者(以下稱“記”):您演講的語速很快,馬雲說像是在聽“院士單口相聲”,您平時說話也這麼快嗎?

鄔賀銓(以下稱“鄔”):趕時間嘛,演講我不能拖時。我的性格有點急,講第一句話恨不得把第二句話講完,什麼事情都想快點做完。

記:您是中國互聯網協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都是馬雲、馬化騰這樣的互聯網大佬,他們平時好溝通嗎?

鄔:很好啊。馬雲比較直率一點,跟我有點像;馬化騰比較儒雅一點;李彥宏比較帥氣一些;雷軍呢,比較陽光一些;周鴻禕也是湖北人,比較豪放一些;張朝陽是比較隨性一些,有時候襪子也不穿,都是有特點的。我們很多交流是在一起參加一些會議的時候,平時也會從網上了解一下他們的情況。

記:聽說您發一個朋友圈,馬雲是點贊最快的。

鄔:對,馬雲是比較快的。阿里巴巴開發了一個類似微信的平臺,叫“往來”,後來我發現馬雲自己也用微信,說明他也沒有一定不用別人的。

“光谷”地位牢固

記:您是廣東人,畢業於武漢郵電學院,對武漢的感情應該很不一般?

鄔:對,當時院校調整合併到武漢,我在武漢度過了一年半的求學時光。剛開始工作時,我先是做傳輸系統,後來做光纖通信,跟現在的烽火科技做的是一樣的,所以現在也經常來武漢。

趙梓森院士是“中國光纖之父”,當年他沒直接教過我,不過他夫人教過我,我們也都很熟悉。趙院士關注光纖和器件,我比較關注系統,我來武漢開會,或者他到北京開會,都會經常見面聊一聊。

記:您是國內最早從事數字通信技術的骨幹之一,見證武漢光纖產業發展,光博會到現在已經舉辦到第13屆,您覺得武漢的光產業發展狀況如何?

鄔:我記得很多年以前,中國工程院在武漢開過一次會,當時很多院士聯名提出支持武漢成為“中國光谷”,我也簽名了,儘管剛開始有人是持異議的。這些年來,隨著武漢的發展,“中國光谷”的地位在國內很難有其它城市可以挑戰。

痛點就是起點

記:現在我們都在說“互聯網+”,很多企業由此而生。像光谷出現的兩家獨角獸企業:鬥魚和卷皮,也都是互聯網企業,您覺得還能出現像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大企業嗎?

鄔:現在要出很難。BAT當年發展的時候,政府對互聯網的監管比較滯後,一定意義上給了互聯網野蠻生長的機會。相對來講,現在不一定有這麼多空間。有些小企業說,大樹底下不長草,現在沒法發展了。雖然要在這樣的大企業下長草已經有些困難,但是永遠都是有機會的。互聯網創新是不斷的,關鍵是不能夠簡單模仿,要找到一條不同的路。一開始就想做到很大不現實。未來還是有可能產生像BAT這樣的大企業。我舉個例子,諾基亞原來大不大,現在就下來了。沒有一個企業是永遠的,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被打垮。

記:您對現在的互聯網創業者有什麼好的建議?

鄔:不能僅靠一時的熱情。很多受挫的互聯網創業者是開發APP的,因為門檻低、起步容易,但是正因為門檻低,這種開發很多,同質化太嚴重,成功的比例不大。現在蘋果上的APP有130萬種,谷歌上的APP有150萬種,真正排在前面能應用的也就十幾種。所以,如果開發的APP沒有真正針對市場,真正找準剛需,可能開發出來也只是開發出來。痛點就是起點。前提是你真正找的痛點是什麼,你必須是不可替代,否則類似的很多,怎麼會有市場呢。

互聯網眾包群智

記:剛才您講到創新很重要,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還有這方面的空間嗎?

鄔:中國有實現的空間。昨天我在上海參加工博會,一位美國專家說,他們現在在開發語音的手機和PC(電腦)。他認為全世界還有很多人是文盲,根本不會用PC,甚至手機,用這些可以直接語音輸入和搜索,看不懂外國電影的,在手機上下個APP,戴個耳機,聲音能自動翻譯成中文。實際上,互聯網的使用還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這就是創新空間。

記:很多東西都可以在互聯網的平臺上實現,您說軟件定義一切,未來一切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嗎?

鄔:互聯網本身是個平臺,正因為大眾的參與,互聯網才能發展到現在,群眾智慧無窮無盡。美國的GE公司是做噴氣式發動機的,它要設計發動機拖架,在網上徵集56個國家近700件工作品,最終選了一個馬來西亞28歲青年的設計,獎勵了一萬美元。小米也是用快速迭代方式開發手機,各種發燒友反饋幫助它改進。互聯網就是利用了眾包群智的這種功能,利用了廣大網民的潛力,這種思維可以用在各行各業。

記:互聯網帶給了我們大數據,很多人認為互聯網讓個人隱私變得透明,您怎麼看?

鄔: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在出席貴陽一個大數據峰會時就穿上了“大數據西服”。這是青島一家服裝企業根據研究採集的200萬名顧客的定製數據,通過大數據計算分析,更加符合國人身材的西服。還有交通、環保、醫療等很多行業,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帶給人們更多的便利與服務。當然,掌握數據是可以的,但原則就是不要侵犯別人的隱私。互聯網安全需要法律保障,企業有義務保護他人的隱私。

人永遠是計算機的主人

記:今年年初,阿爾法狗戰勝圍棋名將李世石,很多人驚呼人工智能可能會戰勝人類,您覺得會嗎?

鄔:人工智能也是人類製造出來的,肯定是按照人的意志來運行。說計算機戰勝人類,我覺得這是錯誤的。它戰勝了最高級的棋手,但不代表它能戰勝人類,因為它的程序集成了全世界所有棋手的智慧,這種智慧依然是來自於人類。當互聯網智能化發展得更好時,意味著人的智能會更優於互聯網智能。

機器有比人更好的存儲、搜索和學習能力,在這點上有勝過人的地方。但是人也可以開發出一種保證人能控制它的手段,人永遠是計算機的主人。

記:去年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中國的網民平均每週上網25.6小時。您平時的上網時間是多少?很多人越來越依賴於網絡,您怎麼看?

鄔:我每天不會少於3個小時上網。我本身從事這個行業,也有個人興趣,平時關注一些科技信息,也關注熱點。說到網癮,有些人確實沉迷網絡,有人說是互聯網惹的禍。實際上,這種依賴症不是互聯網帶來的,沒有互聯網,也有打麻將、賭博上癮的。互聯網說到底是工具,我們不是它的奴隸。

主持人:賀俊

電話:027-88567316

郵箱:[email protected]

楚天都市報記者賀俊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曲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