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祕的驚悚片嗎?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香港影壇湧現了一批有著西方留學背景的年輕新導演,他(她)們的電影風格前衛新穎,拍攝手法極具先鋒意識,而這一時期以及這些作品也被統稱為“香港電影新浪潮”。這股風潮雖不像1960年“法國電影新浪潮”那般偉大,但其對於亞洲、甚至是後來兩岸三地的電影工業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香港電影新浪潮不僅拓寬了華語電影的類型和題材,也革新了其表達方式與表達內容。

在“新浪潮”處於尾聲期,一部名叫《魔戰》的小成本驚悚片誕生了,該片曾被很多人視作是“童年陰影”,其中的確有很多讓人不寒而慄的場景與片段,但在今天來看,影片所暗示的,正是新浪潮時期下香港導演的創作焦慮與自我認同。

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秘的驚悚片嗎?
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秘的驚悚片嗎?

影片講述了任達華飾演的廣告導演小湯帶領著攝製組在一座老宅子進行拍攝工作,因嫌房間裡一個貼著封條的舊箱子礙事,小湯不顧他人警告將箱子移開,隨後箱子封條自動脫落,隨後便發生了助理小謝墜樓身亡,片場的發電機損壞,以致拍攝不了了之的故事。當人們以為這一切都已經結束之際,參與拍攝的劇組人員卻接連喪命,鬧得人心惶惶,而這一切都與箱子和小湯的夢境有關。

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秘的驚悚片嗎?

儘管本片的故事情節有些瑣碎,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晦澀難懂,但不論是其拍攝手法抑或是視聽語言卻處理得非常精準到位,從驚悚氛圍的營造,驚嚇點的設置,再到節奏的把控都算非常成功,而推軌鏡頭的使用,驚厥詭異的配樂,幻覺、意識流、現實的交替呈現,都為影增色不少。也許這未必一部合格的劇情片,但絕對是一部精彩的驚悚片。

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秘的驚悚片嗎?

作為一部35前的驚悚片,《魔戰》的拍法上有許多超前和大膽的地方:第一,“現實世界”其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以小湯腦海中出現的幻覺構成的“夢境世界”則佔據了大部分篇幅;第二,影片中後段當小湯躺在病床上時,護士、小謝、剪輯師、老頭、客戶五個人面部扭曲地出現在他周圍時,隨著他們怨念的不斷增加,他的床最終旋轉了起來。第三,影片結尾處“兇手就是自己”的設置和立意,今天仍有不少歐美驚悚片都在使用。

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秘的驚悚片嗎?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本片的情節其實並不難懂,它闡述了一個不被主流社會認可的導演,在多重壓力之下,最後導致精神分裂,犯下血案後,自我毀滅的過程。對於觀眾來說,要理解這個故事背後深意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區分現實與夢境發生的事情,這也會直接影響人們對於影片內主題的評判。

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秘的驚悚片嗎?

當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在重新覆盤本片劇情時,會發現本片從一開始就對小湯的心理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鋪墊,不管是現實,還是夢境、意識流、幻覺,都是小湯心理不同層面的展現。其中“邪惡的護士”、“不治身亡的小謝”、“被膠片勒死的剪輯師”、“騎自行車摔在魚塘裡的老頭”以及“難搞的客戶”分別代表了小湯的五個執念,當這些執念壓垮他最後一點殘存的理性時,他的宿命註定是黑色。而片尾穿黑色,白色衣服的小湯,代表了他人性深處的善念與惡意兩部分。當黑衣服小湯殺死了白衣服小湯,這種結局帶來的衝擊力,遠遠比影片前段、中段那些讓人害怕的驚悚點更能撼動人心。

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秘的驚悚片嗎?

任達華在接演本片時還不到30歲,儘管片中他的角色與其後來的影視作品形象相比還顯得有些稚嫩,但他對於複雜人物的詮釋,已具有明顯的層次感,已透出了他身上“好演員”的潛質。另外片中飾演畫家的方育平、飾演剪輯師的張堅庭,都是新浪潮的領軍人物,他們的出現,也為本片打上了深深的“新浪潮”烙印。

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秘的驚悚片嗎?

除此之外,本片的執行製片是後來憑藉“香港三部曲”蜚聲影壇的陳果,這是他和任達華的初次合作,這也為之後兩人繼續搭檔《李碧華鬼魅系列》、《那夜凌晨,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埋下了伏筆。

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秘的驚悚片嗎?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影片在香港的上映日期是1984年,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目前能查到的那一年港片票房榜榜單上卻找不到本片的任何數據(也可能是該榜單資料有誤)。1994年,該片換了個《鬼戰》的片名在香港再次重映,公映週期為8天,但最終取得的票房卻僅有35.2萬港元。因此該片在網絡上有《魔戰》和《鬼戰》兩個名字,其實都是指向同一部電影。

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秘的驚悚片嗎?

而本片的導演錢鳴章也是頗為“神秘”——在他的個人履歷表中,其導演作品僅此一部,而其後他便銷聲匿跡,2013年,“同窗文化工作室”的微博還向外界發佈了錢導演的尋人啟事,但似乎並沒有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裡。

歷經兩次公映,拍完後導演“失蹤”,還有比這更神秘的驚悚片嗎?

或許他在創作本片的時候,“小湯”一角便是他的自我投射——鬱郁不得志,無法被主流所認同。是否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像片中的畫家燒掉自己的畫一樣,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過著平淡的生活?當然,這也只是筆者一廂情願的猜想罷了。(麥克瘋說電影·張利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