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劼:打造張家口本土的“天壇醫院”

■張家口新聞網記者劉柱■通訊員高博

1月18日,是北京天壇醫院專家、掛職市第一醫院副院長、腦科中心主任湯劼出診的日子。上午十點半,他看完最後一個門診患者後,迅速拿起手機打起了電話。“還有一些細節需要與參加‘神經科學冬季論壇’的外地專家溝通一下。”湯劼充滿歉意地對記者說道。

作為京張醫療合作首個成功範例,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目前已擁有2個神經內科病區、1個神經外科病區,並與康復醫療、手術麻醉、重症醫學、急診醫學、醫學影像等諸多學科協作,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腦科中心,湯劼是第三任主任。“我來之前與前兩任腦科中心主任溝通過,做好了連續加班、連續手術的準備。但工作後發現,工作強度並沒有他們掛職時那麼大。”話語間,湯劼似乎有些“失落”。2017年8月,湯劼上任後,原本以為每天都會被手術佔滿,不料卻一直未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腦科中心的本地年輕醫生已經可以順利完成很多手術,甚至在他看來有一定難度的手術也可以勝任。於是,湯劼迅速調整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重心,將重點放在了基層醫生培養上。

湯劼說,相比其它大多數手術,腦科手術對精準度、醫護人員的配合等方面要求極為嚴格,因此在培養一名腦科醫生時,“傳、幫、帶”的作用尤為重要。“現在腦科中心的醫生已經成長起來了,但在縣區醫院,腦科手術的技術還有待提高。”湯劼說,腦科疾病患者如果在“黃金搶救期”內進行治療,治癒機率是非常高的,但如果就診時間過長就會嚴重影響診療效果。而且每所醫院都有自己的承載能力,不可能無限地接收患者。“就像北京天壇醫院一樣,20年前,腦科病房天天爆滿,但還是不能滿足所有患者的就醫需求。但從10年前開始,這種情況就很少出現了。”湯劼說,北京天壇醫院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傳幫帶”,為各基層醫院培養了很多優秀的腦科醫生,不僅有效地解決了自身的壓力,也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及時的救治。

“張家口市第一醫院的醫療水平正在快速發展,應該考慮發揮腦科中心的輻射帶動能力,提升縣區醫院診療水平。”湯劼的目標很明確。在他的推動下,1月13日,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辦,市第一醫院承辦的“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2017-2018神經科學冬季論壇”在市第一醫院舉辦,正式組建成立“張家口市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首批加入聯盟的包括市建國醫院、市第二醫院、張北縣醫院等24所市級、縣級公立醫院。聯盟成立以後,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將每年免費為聯盟醫院培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人才各20名,採取導師制培訓方式,由兩位天壇醫院專家直接帶教,手把手教授,聯盟單位醫生可免費進修學習。此外還可通過遠程會診及疑難危重病人轉會診等方式,更好地發揮醫聯體作用,真正實現有效的分級診療。

“我有信心把張家口市第一醫院打造成張家口本地的‘天壇醫院’。”湯劼對未來充滿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