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活著就已花光所有力氣,世界沒有公平過!

有些人活著就已花光所有力氣,世界沒有公平過!

最近我看了一個香港綜藝節目——《窮富翁大作戰》,雖然這個節目是好幾年前拍攝的,但現在看來依然感觸很深。

這個節目主要是邀請了來自富裕家庭,擁有高學歷的香港人,到基層家庭生活近一週的時間,從事低時薪工作賺取生活費,體驗一無所有的生活。

在《窮富翁大作戰2》中有一集是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田北辰去體驗一個掃街清潔工的生活。

在節目之前,田北辰是這樣說,“如果你有鬥志,即使是弱者,亦可以變成強者。”

但經歷了掃街清潔工生活之後,他是這樣說的,“我很奇怪,我這兩天只是考慮吃東西,我完全沒有什麼盼望,我什麼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只希望吃一頓好的。”

整個節目通過這種方式,試圖去回答一個問題:富人遠離了原來的環境能否成為富人?窮人是否能夠逆襲?生活是否靠努力就可以支撐?


有些人活著就已花光所有力氣,世界沒有公平過!

活著就已花光力氣

在深圳市中心向北10公里,有一個叫做三和人才市場的地方,這裡藏著這座繁華都市的一個黑暗面。

這裡聚集了全國最多的無業遊民、騙子、黑中介和小偷,他們大多都是從內陸山區來深圳闖蕩的年輕人,他們曾帶著希望和夢想來到這裡,但如今已經被冠上一個頭銜“三和大神”。

他們在這裡以日結臨時工為生,幹一天活能賺得100來塊,一天可以只吃一頓,只抽兩毛錢一根的散煙,用50塊錢灑向巷子裡的站街女。

他們睡不起床位,就在人才市場門口一躺,天為被地為席,生與死的界限早已模糊。

在這片充滿魔幻現實的土地上,數以萬億的年輕人在這裡日復一日掙扎在生存的邊緣,根本無暇提及“夢想”這個高貴的詞。

有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一個人有手有腳,卻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

記錄片中《三和人才市場》如實地記錄了三和人才市場的人與事,宋春江就是典型的三和大神。

他12年前從河南技校畢業來深圳打工,剛開始在工廠上班,每天7點上班,加班到11點甚至凌晨。後來去了富士康,一天要給3000多臺蘋果手機打螺絲。

如此反覆七、八年,他的生活沒有一點變化,於是他跑出來做零工,露宿街頭。

他在面對採訪的時候是這麼說的,“以前還是很有鬥志的,去年還有一點點鬥志,今年一點都沒有了……”

在採訪的時候,他臉上總是掛著無所謂的笑容,戲謔地調侃著一切,面對記者的質問“那你老了打算怎麼辦?”,他依然不屑地說:“老了......就死了唄。”

其實,這群所謂的“三和大神”也曾用生命努力過,將自己的時間投入到無盡的工作中,但無論怎麼掙扎,生活卻依然困苦無望。

當許多人在日復一日看不到頭的時間裡,絲毫看不到努力的結果,於是折損了自己的期望,反而變得墮落起來。

“三和大神”這個群體是整個底層社會的縮影,他們看起來很懶散、素質差,但其實他們為了生存已經花光了所有的力氣,更別提“夢想”這種不切實際的奢望。


有些人活著就已花光所有力氣,世界沒有公平過!

人世間的馬太效應

我們總經常說“只要努力,一切就有可能”,但是生活卻經常告訴我們,“有些人不需要努力就會成功,而有些人怎麼努力都無法成功”。

這句話看起來很喪,很負能量,卻真真實實就是我們的人生,因為人類社會遵循著“馬太效應”。

所謂“馬太效應”強調就是“強者會更強,弱者只會更弱”,在貧富差異方面也是一樣的,“富者會更富,而窮者會更窮”。

在經濟領域中,資本的“滾雪球效應”會引發了馬太效應,最終的結果就是窮人的財富間接聚集到富人的手中。

舉個例子,普通家庭一般會通過出賣勞動來獲得收入,一部分錢用來消費購買東西,一部分用來儲蓄變成了存款。

資產階層一般會通過銀行獲得一筆貸款,將貸款投入生產,產品賣給消費者獲得了巨大的利潤,這些利潤繼續轉為企業家的個人財富或者是擴大性資本。

在這個過程中,普通人的勞動是無法利滾利的,就算每天花20小時工作,拿到手的錢也是優先。

而資本卻可以滾雪球一直在增長,所以在這種經濟機制下,窮人只會越窮,富人會變得越富。

有趣的是,時間的馬太效應反過來也會作用於財富的馬太效應,促使富人的財富繼續增長,而窮人越來越窮。

這背後其實是一筆時間的經濟賬,如果一個窮人花了很多時間去工作,可能賺多了幾百塊錢,但因此就沒有時間去思考或者去教育小孩,這會導致你未來沒有更多的收入;但是如果他不工作,目前生活就會受影響,會更慘。

對富人來說,因為自己可以決定擁有多少自己的時間,去思考商業模式,去思考家庭教育,這會讓自己未來的財富增值更快。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充滿各種“馬太效應”的例子。

縱觀每年各省高考狀元,我們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真相:他們大多集中在省會城市或發達城市的重點學校,擁有殷實的家境,良好的家教,而且身上還有各種光環加持。

無疑,現在已經是一個“寒門難出貴子”的時代,寒門子弟得到的資源、機會越來越少,從一出生就註定只能上普通公立學校,就註定要揹負無形的負擔。

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因為家庭條件好,父母會給孩子請家教專門上門輔導孩子功課,督促孩子學習,還會讓孩子參加各種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擴寬孩子眼界。

更有甚者,會把孩子送出國學習,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平臺。

如此一來,優秀者會更優秀,而失落者只會更失落。

當然,我也不是說普通家庭的孩子完全無法逆襲,但能夠逆襲的一定是萬里挑一;但對精英家庭家的孩子而言,只要不搞砸就已經在上層了,何況他們往往會做得更好。


有些人活著就已花光所有力氣,世界沒有公平過!

人窮真的志短

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今天,關於窮與富的思考與爭論成為了一個焦點。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但也涉及到個人的思維問題。

從客觀環境來看,社會的馬太效應讓窮人很難逆襲;而從主觀環境來看,限制他們的是自己的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來自他的朋友、家庭、成長環境,並且把他們牢牢地鎖死在目前的階級水平。

如果一個人窮怕了,思想就會有侷限性,就算突然富裕成為有錢人,也很難坦然處之,而是希望立馬用金錢滿足以往的慾望,沉醉於所謂的有錢人生活。

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彩票中獎者的破產率每年高達75%,每年12名中獎者當中就有9名破產。

我們都知道,彩票是窮人繳納的智商稅,但是一旦中獎,他們就會花錢如流水,而不是做好長遠打算,甚至最終導致家破人亡。

正所謂人窮志短,困住人的其實並不是當下艱難的生活,恰恰是志向與見識。

這其實是一個悖論,如果窮人想要逆襲,就需要更多的時間用於提升自己的見識;但是如果有時間用於提升自己的見識,就沒有時間去工作,去賺取目前需要的金錢。

當然,我不是說“努力就是沒用的”,在我看來,很多人來到北上廣深這種大城市打拼,就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提升自己的見識和格局。

所以很多人在討論“要不要逃離北上廣”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一點,我們來到大城市,儘管生活過得很辛苦,但卻真真實實提升了個人的格局和見識。

生命何曾容易過,儘管有的人已經自暴自棄,但有的人依然在奮鬥。

自暴自棄者甘於墮落者最終只能沉淪於底層,而奮鬥者儘管目前看來沒什麼效果,但卻在一點一滴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

至少,在你的努力下,你的下一代起點就比別人稍微高了一點,一代人無法逆襲的事情,或許三代人就能夠逆襲呢。

我們是得承認,很多時候現實與理想相差十萬八千里。

但那又怎樣,儘管鞭長莫及,我們卻不得不馬不停蹄,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活著,是為了生存,無法生存,又談何生活。

環境如此,唉聲嘆氣無濟於事,唯有奮力向前奔跑,減少一點差距。

我又想起了羅曼羅蘭的話: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自我安慰也好,真的看透看開也罷,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活得更舒坦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