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侵朝,為何不派德川家康上陣,消耗其力量?

小小嬴政


這個問題沒什麼意義啊,一開始就直接將德川家康擺在了豐臣家的對立面,然後從對立面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非常不客觀,我們得從當時的豐臣秀吉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一點就是,德川家康是否是豐臣秀吉的敵人?

明顯不是。

很多人可能想說了,小牧·長久手合戰豐臣秀吉打不過德川家康,才用政治手段收服德川家康,因此德川家康才不服秀吉,一直隱忍等待時機,所以德川家康是秀吉的敵人。

那麼,實際上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知道,小牧·長久手是一場“合戰”,合戰也就是很多地方的戰鬥組成的戰役的意思,在這場戰役中,比較有名的是羽黑合戰與長久手合戰,因為這兩場合戰交戰非常激烈,並且都是以德川家康獲勝告終。

但是,重點來了,羽黑合戰與長久手合戰豐臣軍的主帥都不是秀吉。實際上,在“小牧長久手合戰”中,除了羽黑合戰與長久手合戰外,其餘的絕大多數合戰都是以豐臣軍的勝利而結束的。即便德川家康取得了羽黑、長久手的勝利後,德川軍的兵力依舊不過萬餘,豐臣軍則集結了六萬多人,並且其餘的軍勢還在陸續前來,兩家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的級別的。

特別能說明問題的就是,豐臣家在對付德川家康的同時,還順帶把四國的長宗我部給滅了。

小牧·長久手合戰結束以前,北條家態度曖昧,織田信雄投降,佐佐成政投降,紀伊眾投降,長宗我部元親投降,除了德川家康以外,合戰開始前期的大部分敵人都已經被豐臣秀吉解決了。與之相比呢?德川家康的盟友北條家不一定會支援,北邊的上杉家已經準備入侵,真田家為首的信濃豪族在背後作亂,正面豐臣秀吉也準備全面討伐德川家。

當然,後來天正大地震救了德川家一命,德川家康當然抓住了救命稻草與秀吉和談,這才從屬了豐臣家,在豐臣秀吉手下兢兢業業地上班,根本不敢有小心思。

搞清楚德川家康不是敵人後,秀吉為什麼不派家康去朝鮮呢?

其實,豐臣秀吉是有想派德川家康去朝鮮的,但是這口鍋主要還是得甩在入朝明軍的身上。

侵朝戰爭一開始,日軍勢如破竹,於是豐臣秀吉也蠢蠢欲動,準備親自前往朝鮮作戰,但是被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攔下。最後,豐臣秀吉表示,那你們不讓我去,就你們自己去吧,隨後決定在文祿二年(1593年)四月派兩人去朝鮮代表自己參戰。

不過,此時明軍入朝,朝鮮的戰況變得膠著起來,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前往朝鮮的事情就往後拖延了。到了八九月份的時候,豐臣秀吉的母親大御所重病,豐臣秀吉只能離開名護屋城返回京畿看望老母親,於是留下德川家康在名護屋城主管大事。

名護屋城是所有參陣大名在陣的地方,這些人有一部分已經去朝鮮了,還有一部分則暫時沒去,但是也必須留在名護屋城,隨時準備出發,表示自己的忠心。因為戰國時代剛剛結束,很多秀吉手下的大名實際上連續幾代都積怨至今,所以名護屋城必須要有一個主持大局的人,豐臣秀吉不在後,自然就得由德川家康出任。

再後來,豐臣秀吉的親兒子豐臣秀賴出生,他便想要廢掉豐臣秀次,為了給兒子拉盟友,就把德川家康留下了,讓德川家康作為豐臣秀賴的最強大後盾四處活動,也就更不會讓德川家康離開日本了。

當然,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德川家康後來明顯辜負了秀吉的期待,只能說豐臣秀吉看錯人了吧。另外,我們如果從當時的角度來看的話,德川家康並沒有什麼反心,也沒有什麼不臣之舉,老老實實的和忠臣一樣,在這個時間點,我們不能將他當做豐臣家的敵人。


指尖看日本


1.豐臣秀吉為什麼要打朝鮮?



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之後,留下來大量武士,同時國內的大名大將並沒不打算就此打住,一方面各位領主還蠢蠢欲動,準備隨時打倒秀吉替而代之,另一方面大量無事可做的武士在和平時期就是沒噴發的活火山啊,如果秀吉能合理的分封領地,大家可以放下武器休養生息,平安過度。可是日本國土有限,秀吉也是有心無力。

日本雖然地小,但並不完全封閉,還有不少人主動往外走去了解世界。豐臣秀吉在這種形勢下打朝鮮,目的是打通從朝鮮到中國的通道,開拓殖民地。這樣一來,武士們也有了開拓的動力,有了發揮作用的地方,絕對一箭雙鵰。

2.德川家康跟秀吉的相處之道



日本戰國時期的婚姻關係幾乎都是政治婚姻,所以關係比較亂,秀吉和家康都跟當時的霸主織田信長有密切關係。

簡單來說,一開始家康是信長的盟友,秀吉還不過是信長手下小嘍囉;後來信長父子遇害,家康和織田信雄結盟跟秀吉是對頭;再後來秀吉舉著為了信長的大旗坐了信長打好的江山,並積極拉攏家康(竟然把母親送到家康家去當人質,家康只好送兒子去交質),兩個人於是成為盟友和君臣。

接著秀吉要從兵力上削弱家康,把家康調離原來的領地,既然家康是不容小覷的對手,當然隨便給一塊地是不可能走的。秀吉也是下了血本,把關東240石的北條舊領封給了家康,這地方肥沃富庶,比起以前的駿府遠江三河等五國才150石的封地可是大手筆了。

姻親關係上看,家康娶了秀吉的妹妹,他兒子娶了秀吉老婆的姐姐。家康的孫女跟秀吉的繼承人成了親。他倆該怎麼叫,我只能攤手。

用一句話總結,這兩個人絕對是“知其雄,守其雌”。

3.德川會不會聽調令呢?

話說秀吉其人很有特點,幽默風趣,善於自嘲,又很能體諒別人,聽得進意見,絕對是很有人格魅力的領導。

德川家康呢,一直都隱忍蟄伏。既然秀吉忌諱,要把有威脅的大名調離其原有的領地以削弱其實力,又要慷慨奉上豐厚俸祿,把親信都安排在自己身邊,形勢一望而明。那麼,很顯然,要發兵打仗朝鮮這等大事,有實力的親信是爭先恐後往上衝的,尤其是秀吉正室北政所夫人所培養的那一批武將。有機會立功才有機會封賞嘛。

當然德川家康的地位不容忽視,所以秀吉要打朝鮮之前有問過他的意見。家康明確表示反對,這麼說來事情就更好辦了。打仗我不同意,但你是老大,你決定要打,OK的。

顯而易見,家康這個反對意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贊同,如果不被指派出徵,家康如此地位身份臉上掛不住,而且犯眾怒,那些想彰顯戰功的也不高興;如果被指派出徵,家康不情願,用自己的兵力給秀吉打天下爭好處,自己一毛錢利益都沒。反對就好多了,進可攻退可守。

秀吉打不下朝鮮,總不好叫家康來看熱鬧說,呃快來救我!讓家康從眾都扶著胸口說,你看看,你看看,我早說了不能打嘛!

至於說秀吉真的不顧臉面要家康幫忙了,家康從關東派兵恐怕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更不要說家康可能派什麼樣的部隊和多少人馬了。


龍鎮


16世紀後期,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他2次派兵進攻朝鮮,史稱“文祿·慶長”之役。當時,日本動員的兵力達到數十萬,第1次戰役渡海16萬、第2次戰役渡海14萬,外加數量龐大的後勤人員。

逆天、逆天、逆天!對開展“村長級”戰役的古代日本來說,如此數量龐大的軍團作戰是空前絕後的行動,島國嚴重缺乏統帥人才。實際上,縱觀日本的將領庫,能夠承擔大軍團作戰的指揮官,只有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德川家康沒有被派上戰場,是豐臣秀吉戰略上的重大失誤,還給豐臣政權帶來重大隱患。回到戰爭的出發點,豐臣秀吉的考慮並沒有錯,為什麼就不派德川家康去朝鮮呢?

從古至今,日本列島就比較貧瘠,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礦產資源,唯一可以稱得上剩餘的只有人力資源。戰爭還能消耗掉部分人,和平卻只會滋養人口,豐臣秀吉成為“天下人”就要面臨這個問題。

自私是人的天性,豐臣秀吉只有保障自己人的利益,才能讓豐臣家的統治持續下去。換句話說,豐臣秀吉勢必要壓制非豐臣系大名的實力,尤其是勉強臣服的德川家康勢力。而攻打朝鮮,就出於這種利益的需要,讓自己變強、讓旁者變弱。

豐臣秀吉攻佔朝鮮的好處是明顯的,比如有大量土地可以封賞手下功臣,消耗過剩的武家人員,打破明朝的對外貿易封鎖政策。更進一步的話,日本可以拿朝鮮當跳板,作為進攻大陸的基地。

既然海外作戰能夠消耗大量軍事能力,為什麼豐臣秀吉寧可讓前線部隊指揮混亂,也不請德川家康幫忙呢?

原因很簡單,豐臣秀吉認為自己的部隊能夠拿下朝鮮,擔心德川家康出戰會獲得巨大的聲望。“尾大不掉”的德川家康,一直是豐臣秀吉的心病,後來病榻上將死的他還是很擔心兒子秀賴的未來。

至於德川家康,他曾向豐臣秀吉要求前往朝鮮,以便統御協調不下的前線諸軍,但被後者拒絕了。很多中國人也希望德川家康上朝鮮,因為他跟明軍一戰,我們就能明晰這位名列“戰國三傑”的武將水準,從而推斷其他日本武將的素質。


子屠龍


你是不瞭解當時日本的狀況,所以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在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初期,德川家康的勢力在日本連前10名都排不進去,對豐臣秀吉根本就構不成威脅。

日本發生政權更替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由於明朝介入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使日本關白(相當於中國的丞相)豐臣秀吉疲於應對。為了挽救戰爭,不惜將日本本土的大部分兵力投入到朝鮮,這樣就造成了國內兵力空虛,給德川家康政變製造出了機會。

第二點是豐臣秀吉突然病逝,身在朝鮮的實力派大名為了爭奪日本政府的控制權,爭先恐後的從朝鮮返回日本。而當時繼承豐臣秀吉關白之位的幼子又沒有軍事才華,在兵力仗優的情況下,竟然敗於德川家康之手,無奈之下,只得將權力拱手讓出。等那些忠於豐臣家的大將軍帶兵返回日本後,黃花菜都涼了!

德川家康取代豐臣家的統治地位也不是一兩年就成功,是一個持續了很多年的奪取過程,甚至在豐臣秀吉的兒子被殺死以後,還持續了20多年才最終平復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政變。


雲南王國棟


簡單來說,豐臣秀吉侵朝,目的是通過了朝鮮再去征討大明,從而獲得日本歷史上從未有人佔領過的廣大土地。

為什麼要擁有那麼多土地?是因為日本經過了一個半世紀的戰國亂世,遍地都是武士,只要是個男人手裡就有刀槍。打仗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從領頭的那裡弄到一畝三分地,做個小地主,從此世世代代子孫有閒飯吃唄。

但是當兵的太多了!戰國末期數萬人對數萬人的戰役已不鮮見,豐臣秀吉在侵朝數年前發動的小田原之役(攻打後北條家),數路大軍並進,總兵力20萬!這是放到大陸上也足夠驚人的數字了。

日本的土地,顯而易見是不夠這麼都武士分的,那就只能去朝鮮、去大明搶了。而朝鮮、大明,在豐臣秀吉以及其手下一幫將領看來,武力值極低,輕易就能征服。去了就是搶好處的,那幹嘛要帶德川家康那個不安好心的一起去?

所謂消耗力量,是侵朝日軍遭遇入朝明軍打擊,又在海戰中敗給了朝鮮水師,被迫退守半島南部之後,形成的消耗局面。當然,這個局面下,秀吉從權限來說,是可以命令家康率軍上陣去進行援助的,畢竟秀吉當時控制了朝廷,也就等於握有大義名分。

但是,光大義名分不頂用。當初為了防備家康,秀吉就將家康的領地從其老家三河搬到關東去,家康鑑於實力不如秀吉,再加上搬到關東獲得的領地還大於原先,沒有理由拒絕秀吉的命令,就老老實實搬過去了。不過搬到陌生的領地站穩腳跟需要時間,家康完全可以此為理由推諉秀吉的徵召。

所以秀吉面臨兩難的境地:徵召家康去朝鮮援助,家康肯定會進行推諉,傻子都已經看清楚朝鮮戰事是個泥潭。可是如果以家康抗拒徵召而要討伐他,你秀吉的兵在哪裡?在朝鮮,拔不出來!這真是耗子堵在管子裡,進退兩難啊。既然如此,乾脆不向家康發出徵召,免得沒效果還降低自己的聲望。

實際上,在家康以外,像獨眼龍伊達政宗等在豐臣秀吉的第二階段侵朝戰事中是真的被徵召了,也上陣了,但是打的都很三心二意,一切以保存實力為根本。朝鮮戰場上拼命的還是加藤正清等秀吉心腹。秀吉不可能看不穿這些,心知肚明,大家留個面子罷了。


鷹眼戰情室


不是豐臣秀吉不想,是不能也。

豐臣秀吉是梟雄,德川家康也是梟雄,兩人都是千年的狐狸,精明的很。表面上雙方噓寒問暖,笑呵呵,背地裡都恨不得你早點死。

朝鮮戰爭是豐臣秀吉的野望,幾乎戰國大名都到朝鮮死拼,除了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為啥?豐臣秀吉要讓這兩人相互制衡,相互牽制。

日軍在朝鮮沒有統帥,各自作戰,消弱了日軍的戰鬥力。豐臣秀吉要在日本本土坐陣,穩定局勢。能調動各方大名,就剩下德川家康了。

為什麼豐臣秀吉寧願日軍各自為戰,也不調德川家康。他怕啊!怕德川家康在朝鮮聯絡各個大名,反攻他。怕德川家康一方坐大,也怕家康收買人心,更怕家康獨吞朝鮮,壯大實力,控制不住。

家康,是老狐狸加老烏龜,他外表忠心耿耿,內心陰險狡詐。他不想當炮灰,藉口北條餘孽到處作亂,領土不安,沒實力抽身去朝鮮。

雙方心裡如同明鏡,都沒有認真,這樣讓德川家康實力保存完好,笑到最後。關原上殲滅石田三成,最終滅亡豐臣家,統一日本。


俺犀利哥


豐臣秀吉征伐朝鮮主要是由自己的親信和西部靠近朝鮮半島的大名參加的。豐臣秀吉除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建立萬世基業,主要還是給親信和手下將領奪地盤。包括德川家康在內的關東大名對此沒多大興趣,真打下地盤德川家康他們也不能跑到朝鮮去管理。

豐臣秀吉出身低,雖然得到織田信長的賞識得到提拔,但是一直處於織田家臣的地位。“本能寺之變”給了豐臣秀吉一統日本的機會,可是日本的地界早就被各實力派大名和織田信長手下的功臣瓜分完了。那些跟隨豐臣秀吉左右的年輕將領、武士幫著豐臣秀吉打敗所有敵人,卻面臨無地可賞的局面。日本的戰國大戰,失敗的大名交出人質,割讓部分地盤,表示臣服就行了,不好趕盡殺絕。日本的統治方式是幕府→大名→武士,分等級進行統治,不像中國所有好處皇帝獨佔,想怎麼分就怎麼分。到了豐臣秀吉脫離織田家臣的地位,率軍打敗柴田勝家和德川家康後,彈丸之地的日本,地盤早已瓜分。那些跟隨豐臣秀吉打仗的年輕將領們無法獲得應有的獎勵,比如後來的關原之戰時德川家康的石高是250萬石,而豐臣秀吉託孤的親信石田三成只有不到20萬石。

推動侵略朝鮮的主要是豐臣秀吉手下如“賤嶽七杆槍”這樣的後起之秀,他們想在朝鮮半島給自己奪取地盤。除了鹿兒島的島津家族因為靠近朝鮮半島全力支持侵略朝鮮,德川家康這樣的關東大名只是冷眼旁觀。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簡單的推演一下德川出兵朝鮮的結局就有數了。日軍勝:德川軍有功,做大了德川的勢力並讓他染指朝鮮甚至中原。日軍勝:德川軍大敗,這確實很好的結果,但是對於戰場指揮官的要求很高,畢竟除了打敗明軍外還需要“打敗”德川軍。可如果德川軍真的這麼好被算計,那也就不是豐臣家的威脅了。再者說,光打明軍就夠吃力了,哪還有精力再算計德川軍。日軍敗:德川軍有功,這是最惡劣的情況。日軍敗:德川軍大敗。豐臣家除了那麼多力,結果對於日本國內形勢沒有一點好處……


一圖一史


那個。。。整個侵朝計劃的進軍路線就是德川家康設計當時的計劃叫獅子搏兔就是閃電戰同時家康當時也是準備按石高出兵的,問題出在秀吉這邊首先他以為朝鮮和明國是軟柿子好捏不能讓家康系撈到好處所以改稱西國大名出兵東國大名出糧,家康本來就不看好這次的侵朝戰爭落的順水推舟,當然了所有大名匯聚名護屋裝裝樣子還是要的,最後連上杉景勝都帶著部隊去朝鮮捱揍去了。。。包括最後的撤兵計劃也是家康制定的本來挺周全的硬是碰到了倒黴蛋小西行長和二愣子島津義弘讓聯軍多損失一萬多人。。。


陽明之志


原因無非有這兩點,讓我來說道說道。

豐臣秀吉私心

豐臣秀吉當時以為明朝如同朝鮮一樣衰敗,不堪一擊,就大量派遣豐臣家的家臣去參戰,而打擊德川家康的,讓他沒有參戰也無法得到封賞(一說為德川家康只派遣少量部隊參戰)。其德川家康是在打敗了自己之後投降的,實力還在,如果讓他建功,這對豐臣家不利。豐臣秀吉也需要德川家康給他提供大量資源,比較德川家康的250萬石高僅次於豐臣秀吉280萬石高。



德川家康的深謀遠慮

德川家康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之後,對於豐臣秀吉政權表示了順服。豐臣便把德川家康及其家臣遷往關東平原(但是的關東平原人煙稀少,土地尚未大量開墾),德川家康並沒有有太多的不滿,這使得豐臣秀吉對德川家康很放心,便不打算派遣他參加朝鮮戰爭以消耗實力。把一個家族從世代生存的領地遷到一個人煙荒蕪之地,這就是在侮辱,但是德川家康忍住了。




就是這樣的原因,豐臣秀吉始終沒有把德川家康派遣到朝鮮戰場上,這也為後來的豐臣家被滅埋下了禍根(德川家康勾結豐臣家尾張派打擊近江派,最終打贏了關原合戰)。



最後大阪之陣徹底滅亡豐臣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