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为什么打不过朱棣?

一名打工的大学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说是不绝于史书。但造反者众多,成功者甚少。这是因为在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的战争中,朝廷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和朝廷所能调用的战争资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中往往在道义和物质上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

但凡事都有特殊,在明朝,就发生了中央朝廷拥有巨大优势,却在镇压藩王造反的战争中屡屡处于劣势,并最终被地方藩王所推翻的事例。这场战争就是在后世知名度很高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_图

靖难之役始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为了应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自北平起兵,历时三年,终于攻克了京师南京,成为了明成祖永乐皇帝,而原本的建文帝也在宫中的一场大火中而不知所踪。

面对燕王朱棣,身为天子,在战争中拥有巨大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没有削藩成功,反而落了个不知所终的下场呢?要想探究这个问题,首先便不得不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自建立明朝后,每天矜矜业业,勤理朝政,使得新生的大明在他三十多年的统治下蒸蒸日上,并最终造就了洪武之治。因此,皇太孙朱允炆从他的祖父朱元璋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强盛的大明,并非那容易被地方造反所推翻的腐化王朝。所以,建文朝廷所代表的明朝中央在对燕战争中的失败,应归根于建文帝和建文朝廷自身的不足之处。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_图

  • 首先,是在削藩的政策上没有宏观方略,急于求成。

建文帝早在即位之前,就深感明太祖朱元璋所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成为了尾大不掉之势,对地方藩王开始有了警戒之心,而后来建文朝的重臣黄子澄对建文帝讲了汉朝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给本就对藩王有警戒之心的建文帝树立了削藩的信心。

于是建文帝刚即位没多久,便立马着手削藩。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急躁冒进,又急于求成。当时的诸王之中,反形最为明显的是燕王朱棣,并且燕王所掌握的势力也是颇为强大。有些朝臣认识到削藩是个敏感问题,搞不好会造成国家动乱,于是给建文帝提供了一些稳妥,效果更好的手段。如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建文帝,主张将燕王从北平徙封南昌,使燕王远离他势力最为强大的老巢,利于朝廷进一步控制。前军都督府的高魏也曾上书,主张效仿汉武帝时的推恩令,用和平的方式弱化各藩王,使其势力越来越弱。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两点都是可行的。但建文帝却没有认识到削藩问题的严重性和敏感性,没有分清主次,愚蠢的先把势力并不强大,反形并不明显的周、齐、湘等王废除,美其名曰“翦燕手足”。那些被废黜的藩王都落了个要么被流放,要么自杀的下场,使得燕王朱棣越来越坚定了反抗的决心。同时,先拿这些威胁小的藩王开刀,为朱棣接下来的反抗留出了宝贵地积蓄力量的时间。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_图

  • 其次,是建文帝在用人上的失当。

朱元璋在洪武朝大杀武将勋贵,给建文帝在战争中的武将任用上造成了先天的不足。更致命的是,朝廷内有谋划之才的大臣也寥寥无几。建文帝所重用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许在治国上他们尚且有些用处,但在战争中,他们多“本书生,战事非其所长”。

建文帝没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在靖难之役中,他重用被朱棣称为“李九江,纨绮少年儿”的李景隆,将几十万大军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李景隆贪生怕死,气量狭小,使得南军先后在郑村霸之役、白沟河之役和济南城下之大败,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战败后,如果建文帝严惩李景隆,重新鼓舞士气,组织兵力再战也未尝不可,但他偏偏因李景隆是其表兄弟,“念其至亲”而没有杀他,使得很多朝中大臣和军队将卒愤愤不平。等到燕军包围南京之时,这位建文帝的“至亲”,屡战屡败的大将军李景隆却开门迎敌,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统治被推翻。

而在建文四年,力阻燕军南下,在齐眉山大败燕军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因是朱棣的妻弟而遭到建文帝的猜忌,建文帝将其召回南京,使得好不容易有了转机的局势再度恶化了起来。徐辉祖被召回后,燕军所向无敌,南军溃不成军,直至南京被攻破。而被建文帝所猜忌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在南京被围时,仍组织抵抗。城破后,面对被朱棣的召见一言不发,因而被废除爵位,圈禁至死。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_图

  • 最后,建文帝个人性格的柔弱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史载,建文帝性格温和,至孝仁厚,并且聪颖好学。这样的性格作为守成之君尚可,但在与燕王的战争中就显得“仁柔少断”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冲锋在前,也正因如此,他也数次身陷绝境,几乎必死。但建文帝却给南军将领士卒们下诏,说“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正因此诏,使早就应成为南军“刀下之鬼”的朱棣多次死里逃生,甚至借此为北军充当前锋和殿后,而南军在作战中则束手束脚,顾虑重重。

建文朝廷和建文帝一系列的错误,使得朱棣积蓄了力量,在获得战场胜利的同时还多次死里逃生,并最终导致了朝廷被推翻,建文帝下落不明。因此,朱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建文帝和朝廷在削藩上急于求成,缺乏大略方针,用人失当以及建文帝自身柔弱的性格所致。


历史大学堂


1. 年龄

明成祖朱棣的生卒年月为1360年5月2日自1424年8月12日,发动靖难之役的时间是1399年。建文帝明惠宗朱允炆,生于1377年, 卒年不详。也就是说,朱棣比朱允炆大17岁,朱棣39岁带着自己两个儿子起兵的时候,朱允炆才22岁。历史上并不排除有像康熙这样年纪轻轻就铲除鳌拜这样的壮举,然而那也是在皇宫内院秘密谋划,突然行动,预先并未声张。

相差17年的成长经历注定了作为侄儿的朱允炆再怎么杰出,也比不过作为舅舅的朱棣。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岁就受封燕王,因为居住在老家凤阳,比起生下来就在首都王府里的朱允炆更了解民间疾苦,洪武十三年,也就是20岁那年,就藩燕京,也就是说当朱允炆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和一帮儒生坐而论道的时候,朱棣已经骑着战马在边塞砍人,随时是提着脑袋玩。他先后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立下响当当的战功。

在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㭎都去世以后,朱棣的军事实力和辈分地位,首屈一指。

一个戍守边塞,手握重兵的叔叔,突然有一天听说自己还在撒尿和泥的侄儿要把自己整死,你说他会怎么办?

2. 性格

朱允炆的性格非常温柔儒雅,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保受战乱,需要安定的新朝确实需要这样一位宽仁的帝王,民众才得以休养生息。他最大的政治成就,大概就是洪武二十九年,参考《礼经》,将《大明律》里的严刑峻法进行了一定删改,洪武三十一年,实施宽政。客观的说,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个深得人心的好皇帝。

然而对老百姓宽仁,对自己的皇室宗亲,他却一点也不手软,而且非常理想化,认为自己是天子,削藩有理,于是就大张旗鼓的开始废除藩王。

对于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这些反应慢半拍,实力又不如中央政府的,收权还算顺利,但是对于燕王这样虎踞龙盘于北国边塞的大将,他也采用老办法。以为派几个封疆大吏过去宣宣旨就可以让一大票人束手就擒,未免过于天真不切实际。

3. 实力

建文元年一直到建文四年,朱允炆的中央军和朱棣的燕军最初的实力是不分高下的,而且还有像耿炳文、徐辉祖、铁铉这样忠勇可靠的将领在前线死守。四年中,两军其实一直是你进我退,互相钳制,有胜有负。然而正是因为差距不大,稍微有一步棋走错,便是万劫不复。

在指挥军队上,朱允炆就不是朱棣的对手了,他至少犯了两个错误,因为战事失利,就用李景隆换下善于防守的老将耿炳文,是为临阵换将,兵家之大忌。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领的中央军在小河大胜燕军;而徐辉祖也在齐眉山获得大捷。燕军恐惧后计划北归。朱允炆误以为燕军已经北撤,召徐辉祖班师,致使何福孤军奋战。于是在灵璧之战中,燕军大胜。是为分兵减灶,兵家之大忌。

相比朱棣,朱允炆有一个很大的麻烦,为他效力的臣子,更多是为朝廷效力,吃的是官饭,除了个别君子,大多数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降,大不了换个主子,挪个地方继续混饭吃,然而朱棣的军队,如果打不赢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全部都得齐心协力,一心卖命。事实上,盛庸、李景隆、陈瑄这些曾经抗击燕军的朝廷要员,最后关头都是投敌变节了的。

4. 诡诈

相比起燕王装疯卖傻,秘密准备,先发制人的策略,朱允炆做什么都是光明正大的,可能在他认为堂堂朝廷,举国之力,治一个叛军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兵不厌诈,对于动辄就上万人的生死之战,他还是太缺乏了解。

朱允炆身边是方孝孺这样的迂腐文人,而朱棣身边是姚广孝这样的世外高人。几番交手,就知道定力和对策的高下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建文帝比朱棣唯一占优势的一点就是道义和法统,他毕竟是举国皆知的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然而,就是这仅有的法统的防线也被朱棣的诡诈轻易破除,叛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至少表面上并没有反对法统,至于打回了南京要怎么做,那就不知道了。


HannibalLecter


靖难之役中,身为皇帝的建文帝不论是从名分大义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超燕王朱棣,但最终失败的却是建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用人不当,其中有些人甚至堪称奇葩。

要说建文帝的爷爷朱元璋老爷子,那真是“一把金刀安天下,南西北六第一人”,算得上一条好汉。但也就是一条好汉而已了,要说到治国理政真是有点为难他了。

另外,他给他严重仁厚儿子朱标的“拔刺”行动,干的实在是有点太彻底,等到朱标先他而去,给孙子建文帝留下的真是个烂摊子。

李景隆

替建文帝出征的李景隆实在是个草包将军,唯一的优势就是自幼和建文帝关系很好,再加上老爸李文忠是员悍将(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对于这个官二代发小,建文帝是及其信任的,出征前亲自到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其“便宜行事”之权。

《明史·李景隆传》:及燕兵起,长兴侯耿炳文讨燕失利,齐泰、黄子澄等共荐景隆。乃以景隆代炳文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赐通天犀带,帝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结果,当朱棣听说是他率领五十万大军北征,高兴的都乐了,对身边人说:“李九江(景隆小字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

朱棣算是没说错,李景隆真是个坑。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李景隆兵围北平,朱棣自己跑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去弄兄弟宁王的蒙古骑兵去了,只扔下一万老弱残兵给长子朱高炽守城。

估计要是李景隆攻下北平,俘虏了朱高炽,后世一定会有人说这是朱棣借刀杀人之计,好让当时自己更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上位。

但李景隆真给面儿,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九门死活就是没打下来。期间,都督瞿能几乎攻破张掖门,但李景隆就是非说有诈,生生逼着把军队撤了下来。

建文二年(1400年),运输大队长李景隆又带着六十万人,再次誓师北伐,这次更干脆送了全军的辎重给朱棣。

要说打仗打不过也就算了,等朱棣兵发南京时,李景隆有蹦高表示要出城和朱棣玩命,结果打开了金川门,燕军一拥而入夺了南京城。旋即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

从他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来看,这哥们已经不是“猪队友”能够形容的了,简直就是个卧底。

所以,朱棣登基后,建文帝身边的文臣武将都死得很惨,唯独李景隆居然以靖难第一功臣位列首班(“景隆犹以班首主议”),受封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增禄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孙世世承袭,赏银四百两、彩币四十表里、钞四千贯”,甚至超过了大功臣丘福。

朱棣也很逗,面对群臣质疑李景隆封赏时,给了一句“默相事机”的评语,简直就是明朝版的“你懂得!”

除了武将之外,明朝军事技术的衰退也是建文帝倒霉的一个方面。

朱元璋起兵之时,元朝军队中还保留着回回炮的制造使用技术。朱元璋在包围张士诚老巢苏州时,已经从投降的元军手里获得了回回炮的使用方法,并以此迫使张士诚投降。

但朱元璋建国后的国家施政,让明朝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准都大幅度降低,短短几十年后,明军已经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回回炮这种东西。

在北京城下,朱高炽乘隆冬时节在城墙上浇水,明军士兵就摊开手对李景隆说:“城上都是冰,俺们爬不上去。”

朱棣的军队也没好到哪里去,铁铉坚守济南,朱棣也一样望城兴叹,没有任何使用攻城机械的记载。

从这个角度上说,李景隆获评靖难第一攻还真是实至名归,要是没他打开城门,建文帝要是咬牙坚守南京,说不能真能拖出什么变化来。

再说建文帝身边的文臣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位算是建文帝的核心智囊了,可惜这三位学识都是顶尖水准,但说到治国方略水平实在不怎么样。需要心狠手黑的时候优柔寡断,需要从长计议的时候又过于操切。

比如说,建文称帝后,朱棣进京朝觐,“行皇道不避”,这种公然僭越的举动,当时就有大臣建议直接扣了朱棣治罪。大臣卓敬则建议借机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

对于这些快刀斩乱麻的建议,三位核心智囊居然显得非常优柔寡断,让朱棣逃过一劫。

等到削藩迫在眉睫时,他们又摒弃了其他大臣(高巍)主张采用汉武帝“推恩法”的方式曲线削藩,将诸藩土地分封个其所有儿子,而不是嫡长子一人,逐步削弱藩王的权势。

这时候,三位又感觉此法效果太慢,要求强力削藩。其实,他们都是饱学之士,西汉晁错削藩导致“七王之乱”的旧例不可能不知道,但他们显然错误的判断了形势,自以为朝廷的势力远超诸藩,足以便宜行事。

我们前面提到的头号卧底李景隆还是黄子澄亲自向建文帝推荐的,用这个明朝赵括替代了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耿炳文。

所以,建文帝身边的顶级智囊团,既看不清大势,又没有识人之明,难怪建文帝会在靖难之役中,迅速就败下阵来。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朱允炆对战朱棣,在各方面朱允炆都有碾压式的优势。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朱允炆就算随便动动手指头也能让朱棣死上一百回。从下面这张图就能看出双方实力相差有多大!

即便这样,手握一手好牌的朱允炆却打烂了!究其原因,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朱允炆太仁慈,不够心狠手辣。但这其实并不是重点。虽然朱允炆从小就孝顺正直,登基后也推行儒学、重用文人。但是皇位的争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相信朱允炆也深知这一点,朱允炆他不是圣人,面对你死我活的争夺他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仁慈!这一点从朱允炆锐意削藩就能看出来。登基第一年,他就对自己各位叔叔的势力进行削弱,这期间肯定少不了流血牺牲和流离失所。对于老老实实做藩王的叔叔他都能下此狠手,更何况是已经举兵造反的朱棣,他能保持仁慈吗?


那朱允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对于形式过于乐观,前期根本没把朱棣放在眼里,俗话说骄兵必败。朱允炆的那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表面看是仁慈,实质是朱允炆对自己实力的信任。因为我有一百种方法让你死,为什么还要背负骂名呢?朱允炆的这种盲目自信是他失败的一大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方孝孺多次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误判形式,给朱允炆提出错误意见。这对朱允炆的实力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还有对李景隆的重用也是一大败笔。开始老将耿炳文与朱棣形成对峙局面,就算不打,拖也能把朱棣拖死。可是朱允炆求胜心切,就让李景隆接替了耿炳文。这简直可以说是他失败的一个转折点。李景隆在与朱棣的对决中表现的就像一个“草包”!不仅战场上节节败退,而且在1402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李景隆还大开城门投降相迎!用此等货色来领兵打仗,不败才怪!


民工小代


在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明朝靖难之役都是一场结局堪称神奇的战争,拥有全国资源且有天子名分的建文帝朱允炆,竟然会在四叔朱棣面前败的体无完肤,最终落得丢失皇位的悲惨结局!他为什么会上演如此场面?之前好些史家认为,这是被他的皇爷爷朱元璋害的:拜朱元璋多年大杀功臣所赐,导致建文帝人才凋零,似乎就无力平叛了?

但是,如果仔细看看靖难之役的前后过程,这个锅,决不能让朱元璋背。建文帝之败,不怨天不怨地,就怨自己不争气!

首先要说的,就是好些人忽略的重要一条:在靖难之役打响前,建文帝接盘的,是一个多么好的家当,不止是一个国力空前富强的大明王朝和训练有素的精良军队,更有皇爷爷朱元璋为他精心挑选的文武人才团队!

在朱元璋晚年的布局里,早就预料到了建文帝可能面对的麻烦,因此为他精心选拔的,绝非好些史家胡诌的老弱病残,相反是群星闪耀的强大天团。以武将说,明朝开国战争中最擅长骑兵战的悍将郭英,正是朱元璋苦心留下来辅佐建文帝的,更有整个十五世纪,堪称中国防御战实力最强的耿炳文,有这两位老将坐镇,就等于给了建文帝一矛一盾两把神器,攻守都进退自如,哪怕对手强悍如朱棣,理论上说,也是翻不了天的。

至于文臣团队,实力更是辉煌,后人大概只记得朱允炆身边,诸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败事的腐儒们,但事实上,朱元璋留在朱允炆身边的,更有卓敬这样的战略天才,他的削藩战略曾经叫朱棣惊出一身冷汗,却被朱允炆轻松抛弃。一个文臣武将荟萃的团队,足以保护朱允炆扛过任何叛乱灾难。

但是封建专制条件下,一个有权任性的帝王,足以把这一切好局败光,没错,说的就是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个学习很刻苦认真的好孩子,但绝不是一个拥有治国能力的好皇帝,从他登基之后的每一件事开始,几乎满眼都是毫无心智的瞎指挥,明明有可以提前扣押朱棣解决问题的机会,他听从黄子澄所言放虎归山,明明可以通过稳守拖死朱棣,他却替换了防御天才耿炳文,他任用的天才将领李景隆,更是怎么打怎么输,几十万精锐军队,活活赔给了朱棣,最终也节节败退,被朱棣要掉了命!

领导的素质,是一门强大的功课,作为一个好领导,并非只是会摆个样子点个头这样简单,一个领导者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冷静的判断力,更需要残酷的磨炼才能成型。所有温室里的花朵类型的领导,更是难经风雨,典型朱允炆!


我们爱历史


1399年1402年的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的一场血腥的帝位争夺战,手握正统名分、实力雄厚的朱允炆却被起兵造反的朱棣打下皇位也算是奇闻了。建文帝为什么打不过朱棣呢?

1、朱允炆和朱棣的实力对比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悬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自己的24个儿子封为藩王镇守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这些藩王实力强大有自己的军队,少的上万人,多的像燕王朱棣手中能有10万人。

单独来看掌握全国政权的朱允炆实力超过任何一个藩王,但朱允炆削藩还逼的自己叔叔湘王朱柏自杀的行为将所有的王爷都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所以靖难之役看似朱棣势力对阵朱允炆,实际上所有明朝王爷都出手了。

2、朱允炆和朱棣的能力问题。朱允炆长于深宫,三个老师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是大学者,有知识、有文化、正直、满怀理想,但都是书呆子,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你说他们教出的朱允炆能会打仗么?

而朱棣长于行伍,从小接受徐达等开国名将的教导,军事才能卓越。在成年后更是与北方蒙古人作战几十年,很会打仗。

3、朱允炆和朱棣与武将的关系天差地别。朱允炆从没接触过军中将领,而且因为从小接受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些文化人的教导有些看不起武将,造成朝中文武失和,很多朝中武将给朱棣通风报信。这也是朱允炆的军队一旦遭遇挫折就有大批将官投降的重要原因。

而朱棣自己就是个武人,他老婆是徐达的长女,可以说和明朝开国武勋们关系甚密。而且朱棣多年来主持明朝北方战事,两次率师北伐,曾招降元朝太尉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北方军队中很有影响。靖难之役一开始北方很多地区不战而降,大大加强了朱棣的实力。

可以说朱允炆是将手中的一把好牌打烂了,朱元璋留下的雄厚家底被朱允炆错误的决策一次次挥霍掉。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彻底逆转攻守之势,于1402年攻下帝都南京。


当狗容易做人难


打不过最主要有两个原因!

1.谋臣和统帅无能。当时虽然朱元璋杀能很多能力强的武将,但也还有像耿炳文这样打过大阵仗的将领。当时准备任命耿炳文为统帅时,谋臣黄子澄进谏说耿炳文年老无力,换年轻活力的李景隆上。这个李景隆没打过什么仗,只会纸上谈兵。当时他率军攻北平城时,分兵几个城门攻击。当有一个城门就差一下要破时,李景隆下令停止攻击。因为李景隆要来亲自破掉城门。最后错失战机,破城失败。每次把朱棣打的都要自杀时他却出来捅娄子。后来朱棣打到南京他是第一个投降的。这个李景隆是和朱棣从小玩到大的,不知道是不是故意放水。

2.建文帝心软。在大军出发时,朱允炆给统帅下了个非常傻X的命令:勿让朕背上杀叔之名。就是让部下不要把朱棣杀了。这命令被朱棣知道了那还了得。在后面的对战中朱棣常常亲自冲锋,有时一场仗打下来要换几匹马。因为南军不敢杀朱棣,只能攻击他的马了。这不是让朱棣开了个无敌模式!


與子同袍


朱元璋赶跑残元势力建立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废丞相加强君权的高度集权手法驾驭群臣 ;在地方上他则大肆分封诸王,朱家子侄又一举掌握了地方军事、行政实权。夯实朱家权力后,他残酷屠戮功臣,对富家巨室则实行打压、剥夺、流徙之策 。他处心积虑,手段阴狠刻毒,只为自家子孙后代“削棘”,以保朱家基业万世长青。

史载,共有四万余大明开国功臣和江南富绅被他毫不留情地扫进了“录鬼簿”里。遭牵连而罹难者难以计数。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煞费苦心、不择手段所做的这一切,却是在公然悖逆历史潮流,注定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

报应很快就来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逝。因他最爱的太子朱标早逝,所以他遗命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也称建文帝。朱元璋搬掉所有潜在绊脚石,将天下大权都集中于朱家子侄之手,以为从此不必担心大权旁落,永远可以高枕无忧了。谁料,防得了外人,却防不住自家人的觊觎之心。之后发生的同室操戈之悲剧,证明这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朱允炆虽然坐上了皇位,但他的威望与实力远不如诸王 。诸藩王,也就是他那几位桀骜不驯且势焰熏天的叔叔、伯伯们。彼时的大明,散居各地的诸侯王们手里掌握的财权与军权加起来超过了中央朝廷 。尾大不掉的藩王们已对明中央构成直接威胁 。所以刚上位的建文帝总有芒刺在背之感 。 他急欲削藩也是无法之法。不削弱诸藩势力,打掉他们的嚣张气焰,朝廷就会沦为可有可无的摆设,甚至会反遭其害。

朱元璋的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 。史载,他长得相貌不凡,仪表堂堂,而且城府极深,劲气内敛,很有谋略,军、政经验之丰富,远非新帝朱允炆可比。因他的封地有保卫帝国北部边防的重责,所以手下兵多将广,财雄势大,为诸藩中实力最强者。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采纳亲信儒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

在年轻的建文帝眼里,自己那位实力雄厚的亲叔叔、燕王朱棣就是第一块要啃的硬骨头。

由于明廷咄咄逼人的削藩政策彻底激化了中央与藩王们的矛盾,双方的关系已经如干柴烈火,一点就着。诸藩与明廷已经公然决裂,而已成朱允炆眼中钉的燕王朱棣俨然已成众藩之首。

建文元年七月,在奇僧姚广孝的策动下,朱棣横下一条心,以“清君侧”的名义公然起兵造反。

朱棣大造舆论,以力主削藩的大臣齐泰、黄子澄为讨伐目标,实则是冲着他觊觎已久的建文帝的龙椅去的。

朱元璋殁后,朱棣私下里一直心怀不满 。他认为:太子朱标死后,不论从哪方面看,帝位都非己莫属 。而那个被老父亲隔代指定为接班人、乳臭未干的侄儿朱允炆,何德何能凌驾于自己之上,竟能继承大明皇位?

这场朱明皇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位而发生的战争 ,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开局朱棣比较顺利 。燕军一路摧枯拉朽,不久就打到了山东境内。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燕军主力围攻济南,不曾想却遇见了对头。山东参政铁铉性情刚烈,统兵有方,他屡次拒绝朱棣诱降,并率羸弱之兵矢志固守济南 。燕军数次攻城均被守军击败,城下遗尸累累。燕军在济南城下鏖战三个月,除了损兵折将外无一毫进展。朱棣每日督促将士攻城,他虽然志在必得,无奈那铁铉有勇有谋,软硬不吃 。他指挥守军前赴后继,精血守城 。攻城燕军死伤惨重,朱棣也差一点被守军砸死。

望着固若金汤的济南城,朱棣无计可施,大军被牵制在城外寸步难移。

姚广孝闻讯后命人飞马送来快信,建议朱棣撤军返回北平。姚广孝认为,朱棣与侄儿朱允炆争夺天下,与朝廷诸大臣乃至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 。所以,不必在意一城一池之得失,更不必大量杀伤明军,激起全国公愤,引来更激烈的反抗 。 当务之急是集中力量直捣明都南京,毕其功于一役。朱棣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大军休整一番后,再次挥师南征。

这一次朱棣率燕军主力果然绕过各大中城市,一门心思的扑向帝都南京。经过一番浴血苦战,南京陷落,建文帝朱允文于熊熊烈焰中不知所踪。

果如姚广孝所料,帝都南京被燕军攻陷后,驻守各地的明军纷纷望风而降,不再拼死抵抗。朱棣顺利地坐上龙椅,大明的江山轻易的换了主人。

身为一国之主、富甲宇内、手握更多资源的建文帝为何敌不过一个区区藩王?原来,在此之前,朱元璋将那些能征善战的明朝开国功臣几乎屠戮一空,导致燕军发难时,朝廷居然没有带兵之将可用。建文帝无奈,只好起用并无指挥经验的花花公子李景隆为帅。为保险起见,历经明初浩劫后硕果仅存的老成宿将郭英担当起了副将之责。建文二年(1400年)暮春时节,李景隆、郭英率60万南军官兵,对外号称百万,北上讨伐朱棣。燕将张玉、朱能等率十余万兵将前去位于今天河北的白沟河一带抵御南军。双方刚一交手,南军人多势众,居然占了上风。南军人数虽多,但将帅不和,令出多门,相互掣肘,所以并没有能乘势扩大胜果。无谋无勇的李景隆不听郭英好意提醒,竟然连出昏招,督促军队大举压上。张玉瞧见南军软肋,于是当机立断,利用有利时机大举反击,重挫南军主力,直杀得尸积如山,血流漂杵。

数十万南军被燕军杀的大败亏输,十不存一,双方力量对比顷刻逆转。从此以后,燕军转守为攻,大举南进 。除在济南遇到参政铁铉的有力抵抗而一度受挫外,战事进展也算十分顺利。

朱棣率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加上有宫中太监做耳目,终于在建文四年( 1402年)六月攻陷明都南京。

朱棣被群臣拥戴为帝,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坐上龙庭,立即对建文帝的亲信大臣举起了屠刀 。朱棣记恨铁铉,于是下令将他逮住,并处以寸磔酷刑。齐泰、黄子澄引颈就戮,并殃及九族。方孝孺拒绝合作(不愿纂写颂表),被灭十族,门生故就大多被牵连诛杀。

吊诡的是,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仍继续实行削藩之策 。他严令各地藩王必须搬进南京居住,虽仍旧保留各种优渥待遇,但最终他却让这些骄奢淫逸的家伙们变得有名无实。朱棣一改其父朱元璋的做法,设立内阁制度,此举等于变相重启相权,并逐步将天下大权集于一身。朱棣夺侄儿之位,却继续执行侄儿的削藩政策,说明分封诸王的做法早已不合时宜 。那样做只会使诸藩各自为政,使中央政令不畅,且埋有巨大的隐患。

高僧姚广孝高瞻远瞩,料事如神,不愧是“靖难之役”的首功之人。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不是姚广孝“直捣南京”的神策,以朱棣有限的军事实力,“靖难之役”的结果或许不会如此顺利。假如朱棣死抱攻城夺地的过时战略,驻守全国各地的明军定会大举勤王,这场战役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假如真的打到那个份上,实力雄厚的明廷决不会轻易认怂,鹿死谁手,难以预料。

建文帝并非昏君,史家对他的评价并不低。只可惜大难临头时,他发现手中虽有百万雄兵,但却 没有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去统率、指挥他们杀敌报国。于是乎,军事实力强大很多的建文帝败给了实力弱小的燕王朱棣。这种尴尬处境,应该拜他爷爷在立国之初大肆屠戮功臣所赐。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建文帝朱允炆与明成祖朱棣间的成败的差别要从两方面来看。

明成祖朱棣


从个人角度来讲,成长环境对人生的影响。朱棣虽然也是皇家血脉,但是大小跟着朱元璋东奔西跑到处打仗,生活条件不算艰苦也算是颠沛,而且是看着许多留名青史的名将如何带兵打仗长大的,简单来讲就是“见过世面”的孩子,之后还亲自上阵杀敌,曾经北征过蒙古,因此即便是在同辈人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朱允炆则不同,作为太平时期的皇孙,受到的教育是正规的,学的也是如何治理天下,如何行德政等等儒家教育。不是说这样的教育不好,反而可以行仁政的皇帝对于当时明朝是急需的。然而成长与教育背景的差别就体现在了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上。


建文帝朱允炆

从双方较量时身边的谋臣来看,朱允炆也是占下风的,因为爷爷朱元璋在世时把能打仗的能折腾的武将几乎都杀光了,留给了孙子一群治世所用的儒臣,因此在面对真正的武力威胁时,朱允炆身边诸如方孝孺之流的迂腐文人与朱棣身边真正担得起“谋”之一字的姚广孝,能力与见识高低一目了然。


此外,许多史家论证起来都会讲到朱允炆过于急躁的削藩政策。朱元璋虽然杀掉了一大帮子武将,取而代之以朱姓藩王,求得一时安稳,却是制度上的倒退。因此,可以理解朱允炆上台以后削藩的经济、政治需求。然而他没有认真考量自己的实力贸然削藩,却是败笔。


当然,读过这一段历史的人大多也都会感慨朱棣的心理素质。乱世出英雄已经不容易,更何况在当朝政权稳定的状态下“强词夺理”的明抢皇位,这个行为本身也体现了他的个人素质与能力以及当时手中所掌握资源的优劣。


国家人文历史


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比兵力比财力,在边关的朱棣都无法和一国之君较量,然而事实是,朱棣胜出了。

其实,建文帝并不是个无能的帝王,只是他恰好碰上了流氓朱棣。

建文帝深得朱元璋喜爱,得到了最好的教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好学生。朱棣则不同,朱元璋并不喜欢他,由此也成为了社会青年,但是,他在边关与蒙古人打交道中,学到了许多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或许他学会了许多阴谋诡计。

建文帝嫡孙袭统,居正朔之位,竟败于起兵反叛的藩王之手,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出人意料的结局。总结起来,建文帝失败原因不外如下: 第一,建文柔仁。燕兵将皆善战骁勇之辈,建文帝竟于大战前下明诏“莫伤害朕之叔父”,不明之至,致使朱棣多次绝处逢生,假使明军在战场上能“擒贼先杀王”,燕军早就冰消败亡。 第二,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皆书生,仓猝行削藩之计,不知兵事,没有什么大的战略眼光,以致于误己误国,最后招致灭族惨祸。 第三,单用一将统帅军队。耿炳文一人统三十万军;李景隆两次败北,一战统五十万,一战统三十万;盛庸一人统二十万。明军“合天下之兵,握一人之手”,而反观朱棣,单旅孤城,利于战不利于守,利于合不利于分。如果当初下令山东、河北诸将各拥众数万,凭城坚守,年深日久,以叛臣贼子起兵的朱棣胜一仗败两仗,又一直逡巡在河北、山西狭窄地带,熬过一阵熬不过两阵,军队人心最终会轰然瓦解。 第四,建文帝彷徨不决,总在关键时刻犯致命错误。如果当时朝廷不招徐辉祖回金陵,而是让他留在原地与徐福合击燕军,很可能扭转整个战场形势,给已经是强弩之末的燕军以致命的最后打击。 另外,纵观整个龙虎斗过程,建文帝一方除盛庸、平安有些智勇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大帅之才。这也要“归功”于朱元璋,因为所有有智有勇有力的名将早已连子孙都被株除干净,留下的全是三、四流将领,自然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

重要的是,建文帝的得力大臣大多文臣,李景隆两战败退让他开始处于劣势方孝儒,黄子澄之类,算得上忠臣,但不是能臣。虽然后面有盛庸,平安出现,一度打得朱棣走投无路,可是因为皇帝命令不能伤害朱棣,大战百次朱棣毫发无损。朱棣还无耻的去打探军情,而南军居然不敢动手,或许,是建文帝的仁慈害了他自己。

最滑稽的是,朱棣在走投无路,快要失败时,玩了把大的,绕过盛庸,直取京城,这或许就是他军事天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