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遊,如何才能領會到當地天然的文化和習俗?

曉曉筆記


去一個地方旅遊,相信去之前我們都是做好了功課的,關於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然而百聞不如一見,只有親身去了,才有更直觀的體驗。

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和民俗,我想有那麼幾個地方是不錯的選擇。

瞭解歷史文化,可以去當地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博物館發掘展覽的文物以及介紹,這個地方的歷史民俗可以鮮活的呈現出來;當地圖書館有專門記載當地風土人情的書籍,比較詳細,可以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瞭解飲食文化,個人覺得最好的地方就是當地的菜市場了,這裡人聲鼎沸,充斥著各色各樣的人,不僅可以瞭解飲食特色,也可以瞭解當地人的生活狀態和性格特點。當然還有一些當地的特色美食,大多數餐館都有的,都可以嘗一嘗。

瞭解當地風俗人情,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走進當地人的生活,和他們交談。比如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參加他們的節日,這樣不僅可以瞭解他們的習俗,對他們的飲食、服飾、歷史文化都會有直觀的體驗。





存在主義咖啡館


我自己是喜歡出去旅遊的,更喜歡去感受不同地方不同的文化習俗和傳統氣息,至於怎樣去做,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提前計劃出遊,先行了解當地歷史,想想自己為什麼去,抱著什麼樣的目的,當地又有什麼吸引你去的因素。

2·查找相關信息,瞭解當地特色風俗,飲食習慣。我個人來說,一些特色的地方,甚至會查詢其幾百年的歷史😂涉及到由來,起源,發展等等。


3·到達旅遊地後,找一找好些的民宿,通過當地的民宿的構造裝飾你就可以對當地的傳統習俗文化有一個簡單的感受。

4·去當地飯館吃飯,多留意留意,當地特色飲食吃不吃並不重要,我更多的,會留意飯館裡對於一些特色美食的歷史流傳的介紹描述,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5·留意當地街道上,小廣場上,景區的一些石碑記載,這些也是我們瞭解認知的一大途徑。

6·傍晚時候,多走一些老地方,比如說老街道,老作坊,老書店……相比白天,很多地方傍晚飯後會熱鬧許多,完全可以哪兒熱鬧就去哪兒,旅遊地都有很多當地傳統文化的小表演,小展示。

以上只是個人經歷簡單總結,若能有所幫助,當為我的榮幸!


習者文學


多年來網絡上一直流傳著關於旅遊的段子: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拍拍照,回來什麼都不知道。不過近些年,隨著民眾收入的提高和眼界的開闊,以往那種旅行團組織的走馬觀花已越來越缺乏吸引力。很多人開始選擇自駕遊、自由行,對景點的要求也從獵奇、開眼界,轉向深度體驗。因此,很多景點,即便是自然景觀也特別強調“文化”內涵,目的就是提升逼格、吸引更多的遊客。

不過說實話,目前大多數景點的“文化”,本質上不是文化,依舊是打著“文化”旗號的“獵奇”。

比如,北京的恭王府,在我看來這是傳統組合式四合院的精華,遊覽恭王府完全可以視為古建築常識掃盲。但實際上,恭王府的導遊不厭其煩介紹的不是建築風格,而是和珅的野史,還鼓動遊客去摸那個御賜“福”字碑,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又如,水鄉古鎮周莊,也打文化牌,但走的還是野史的套路,甚至在導遊介紹中出現“丞相劉伯溫”這樣的低級錯誤。

景點景區管理方之所以不該獵奇路線,主要原因是遊客喜歡。旅遊是產業,既然是產業,首先就得符合消費者的口味。恭王府的導遊如果專心介紹四合院建築風格,恐怕大多數遊客會不滿意。畢竟和珅的故事更“好玩”,更有吸引力。

因此,水鄉古鎮烏鎮乾脆另起爐灶,前期打“小資情調”牌,拍了劉若英黃磊主演的電視劇,推銷網紅文人木心,迎合了長三角都市圈小白領們的口味。後期提升逼格,什麼戲劇節、互聯網大會,一躍成為國內最火爆的古鎮。而鄰居西塘古鎮更是簡單粗暴,強行植入酒吧一條街、燒烤一條街,舉辦莫名其妙的漢服周活動,只要吸引力,管你什麼文化積澱。

對它們的做法,我還是理解的。產業是產業,文化是文化,不能混為一談。能夠有機結合最好,不能夠結合,舍文化而取產業,也是可以理解的。

扯遠了,言歸正傳。作為遊客,我以為要在大多數情況下降低文化期望值,不要指望通過旅遊有多少收穫。不管國內遊還是出境遊,都得事先做好功課(不是攻略),瞭解目的地的歷史傳統、風土人情以及特產、美食等。理論結合實際,效果更好。

最後說個自己的例子。我一直反對某些網民厚古薄今的論調,甚至認為古代工藝超過今天。比如宋五大窯、元青花、成化鬥彩雞缸杯……被吹得天花亂墜。從理性的角度,我認為不可能,但一直沒有找到過硬的反駁理由。直到去了大英博物館,貼著玻璃近距離觀察到了實物,才證實了自己的推斷。宋窯、元青花的工藝水平,還不如我家廚房的餐具;雞缸杯還不錯,但放在今天就是普通的瓷器……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帶著文化的視角去旅遊,確實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江南俗士1


我一般會觀察城市的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市佈局,評估一個城市處於什麼水平,在一二三四線之間,處於哪個水平線, 二是:道路設計與擁堵情況,反映了一個城市的規劃和治理能力,三是:衛生環境,灰塵,綠化,反映了一個城市的居住環境和文明現象,四是:會隨機去小賣鋪或商家消費,觀察他們的幸福感,誠信狀況,並和當地老年人交流,諮詢一些事情,其是否有生活的激情,是否有城市主人的歸屬感? 其他的什麼美食,文化我不關心~,在我所經歷的城市中,就人的角度來看,紹興,當地人的給我的印象最好,比較熱誠。


程序員孫寶馮


我的體會是,以一個觀察員和當地市民的心態,颯颯實實多住幾天,最好住在鬧市。逛逛菜市場,坐坐地鐵或公交,也可偶爾坐趟的士,好跟的士司機拉拉呱,瞭解點風土人情啥的,還可買份晚報晨報翻看一二同時也翻曬下心情。

N年前到蘇州,臨近過年。我們夫婦與孩子一起,蘇州園林看了個遍。記得拙政園出來,專門看了看蘇博。看著眼前景,再瞅瞅過眼雲,不失為好選擇。

我們住在接駕橋附近,距離觀前街和平江路都不太遠。去觀前街主要是尋點當地的吃食兒,滿足下口腹之需;往平江路主要看看老建築,聞聞煙火氣。在平江路遊走時我們碰上一家翻修老宅子的,還特意聽了一小段評彈,雖然聽不懂,但吳儂軟語確實能夠打動人,一點不假。

至於習俗嘛,逗留時間就那麼三五天,還真不好了解。如果有機會到圖書館買本相關的書,或者有個親屬啥的能一個屋簷下生活幾天,我想也許能辦得到吧?


快樂de田野


1.選擇熱門景點周圍的鄉村地區作為目的地,原生態文化通常都保存得更完整。

2.選擇中西部多山川的地區,地質地貌上的封閉構造決定了當地文化不容易受外界影響,也更容易保留地域文化的原生態。

3.趕在旅遊規劃之前前去旅行,一旦開放,地域文化勢必受到衝擊。

4.瞭解當地民俗,趕在節慶時期前往。即便是已開發的景區,景區外當地居民自行參與的節慶活動還是很有觀賞意義的。


本石曰


多觀察,多記,多動腦子!


董玉民255


不要跟團,自己吃住在當地更好的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齊舞飛揚雲中歌


想了解旅遊地的地域文化,一定不要跟團遊,那樣只是走馬觀花。而要能沉下心來,在當地找一個農家樂住上幾天,最好能讓當地的人給你當嚮導,這樣你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東西才原汁原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