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說不完的灶王爺


小年,說不完的灶王爺


小年,說不完的灶王爺


說話不及,臘月二十三,小年兒,是祭灶的日子。喜歡打破砂鍋問(紋)到底的人們不禁要追問,我們所祭的老灶爺究竟是何方神仙,姓啥名誰?為什麼還有“女不祭灶,男不圓(拜)月”的說頭?

灶的出現離不開火,先民們在住地燒起一堆堆長明火,用來取暖照明、烤食制器、防禦野獸,這就是最原始的灶。在當時的母系氏族社會里,灶是由氏族裡威望最高的婦女管理著。今天,我國人民除夕圍爐守歲的習俗,就是殘存的原始遺風。

我國最初的灶神是位女性,《莊子》說她“著赤衣,狀如美女”。後來道家的經典把灶神說成是崑崙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種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她專門管理人間住所,記下每家人的善惡,夜半上奏天庭。人們大概嫌紅衣女郎不大穩重,便用這位灶神奶奶取而代之。後來她還常與灶王爺並肩而坐,共享人間糖瓜。

小年,說不完的灶王爺


漢代以後,出現了男灶神。當時,灶神頗受人們敬重,祭品的規格與社稷神同等,充當老灶爺的人也不可小覷,都是一些頭面人物。《淮南子》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又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五經異議》則認為“火正祝融為灶神”。人們讓極受敬仰的黃帝、炎帝或火神祝融來充當灶神,並認為老灶爺的神職是掌管人們的飲食。民以食為天,人們祭灶主要是為了感激和頌揚灶神的功德。


小年,說不完的灶王爺


以後,有關灶神的傳說越來越多,出現了一些不同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有三個版本。

版本之一:張單之說。也許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首民謠:“灶王爺本姓張,搖搖擺擺下了鄉。白天吃的油鹽飯,晚上喝的爛麵湯。歲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這首民謠來自張單休妻的傳說。從前有一個人,姓張名單,字子郭。他的妻子叫郭丁香,為人勤勞賢惠、孝順父母。張單不願守在家裡種地,就出門做生意。後來發了財,回家後竟嫌棄起自己的糟糠之妻來,一紙休書把郭丁香趕出了家門。第二年他又娶進一位名叫李海棠的妓女做老婆。由於李海棠生活揮霍奢侈,而張單在外又吃喝嫖賭,很快家道敗落。後來的一場大火又將家裡的財產全部燒光,李海棠經不起貧寒,就改嫁他人。從那以後,張單隻得靠乞討度日。有一年的臘月二十三,他要飯時竟然要到了自己的原配妻子郭丁香的家裡,面對善良的郭丁香,他羞愧難當,無地自容,一頭鑽進爐灶裡,說什麼也不肯出來,被活活憋死了。後來玉皇大帝把張單封為灶王,也許是為了警戒人們不要犯他犯過的錯誤吧,還命令他每年臘月二十三上天,彙報一年來這一家的言行。

版本之二:張奎之說。 張奎是明代人許仲琳根據歷史創作的古典神話小說名著《封神演義》中的一位傳奇式人物。武藝高強、身懷絕技的張奎、高蘭英夫婦倆鎮守澠池雄關,為了捍衛即將覆滅的殷紂王朝,在敵眾我寡、後無援兵的情況下,張奎利用地行之術,藉助座騎“獨角烏煙獸”的威力,高蘭英利用“太陽神針”密切配合,在守衛澠池之戰中,連斬周武王的伐紂名將十多名,死傷兵卒無數,是武王伐紂征戰過程中最為殘酷的一場惡戰。《封神演義》在“澠池縣五嶽歸天”、“土行孫夫妻陣亡”等章回裡,對這場撼天動地的戰鬥描寫得淋漓盡致。後來,姜子牙受玉虛宮元始天尊之命,將伐紂征戰中陣亡的忠臣良將各封神位。張奎被封為七殺星,高蘭英被封為桃花星。他們被封了神位以後都是幹什麼的?我想,恐怕多數人不知道。可是,長期以來河南澠池人都說張奎是灶神,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家之主“老灶爺”,他的夫人高蘭英當然就是“老灶奶”了。每年臘月二十三,人們都要擺供燒香,叩頭祭拜,要送其“上天言好事”,初一五更時分要迎其“回宮降吉祥”。《封神演義》的內容有真實的一面也有虛構的一面。至於書中內容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構的,現在的人無法也沒有必要去認真考究。河南澠池人對於發生在兩千八百多年前的這一歷史故事的瞭解,除了書籍、電視外,還有許多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地名傳說。如當時的澠池關就在扣門山(今屬陳村鄉),附近的張寨、張溝、寨疙瘩、紅土坡、大石坪、土門窪等地名的來歷都與這一戰事有關。那裡的煤窯溝內至今還有著張奎墓。


小年,說不完的灶王爺


除以上兩種版本之外,還有第三種版本:玉帝女婿之說,姓啥名誰就不得而知了,流傳也較廣。說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間視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兒在天上呆久了覺得煩悶,也跟隨母親下到了凡間。她看到民間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時看到人間有那麼多的恩愛夫妻,她也很嚮往真摯的愛情。後來她看上了一個給人燒火幫灶的小夥子,她覺得這個人心地善良、勤勞樸實,於是決定留在凡間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聞聽後非常生氣,把小女兒打下凡間,不許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兒,百般求情,玉皇大帝才勉強答應給那個燒火的窮小子一個灶王的職位。從此,人們就稱那個“窮燒火的”為“老灶爺”,而玉帝的小女兒就是“老灶奶”了。


小年,說不完的灶王爺



過去年畫上的老灶爺都是身穿紅綠袍,頭戴官紗,慈眉善目,是個留有三綹長鬍子的白胖老頭兒,完全沒有讓人望而生畏的官氣。河南和山東一帶,不管流傳版本如何不同,但都說老灶爺原本姓張,這一點大體一致。全國姓張的人家常會感嘆,我們姓張的人,出個玉皇大帝,是至尊神仙,他姓張,還出了個老灶爺,他也姓張。至於這老灶爺是哪個級別的官職,據說他可以上通天界,下統五行,管人住宅,記人諸善惡及其功德,看來權力不小。說到職稱,有的稱他“九天東廚司命九天元皇灶君感應天尊”,還有的稱他“南天護福星君利濟真卿東廚司命萬化天尊”,如此頭銜是夠威風的,只是至今他歲歲年年,年年歲歲仍在人們的小灶火間內“辦公”。


小年,說不完的灶王爺



《敬灶全書》說,老灶爺“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被舉告者,大錯則減壽三百天,小錯也要折壽一百日。這有多厲害呀!人們既然惹他不起,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時想點辦法。於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時,要供上許多糖瓜,用糖瓜糊住了老灶爺的嘴,他就不能說人家的壞話了,如要說也只能是些甜言蜜語。人們還在他的像旁貼上這樣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從此,家家戶戶都供奉著老灶爺、老灶奶。百姓們相信,鍋臺上只要供上這二位神仙,家裡的一切財產,你就儘管把心放寬,二位神仙會忠心耿耿地替你看管。


小年,說不完的灶王爺



至於民間流傳“女不祭灶,男不圓(拜)月”的說法,並不是對女性的歧視,實際上是對這種風俗習慣的一種誤解。準確地解讀應該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裡一種有趣的現象,叫忌諱。忌諱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了吃喝拉撒,折射出傳統倫理觀念的一般規律,已經成了一種約定俗成。如果誰違反了這個規律,周圍的環境就會讓他難以生存。眾所周知,月亮是中國人心目中寄託了許多情思的圖騰。由於傳說月亮中有嫦娥,而有關嫦娥的故事,卻使後人褒貶不一的。嫦娥對丈夫的不忠,確實有線索可尋。不過飛到月宮以後的孤寂,是出乎嫦娥的意料的,所以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充滿體貼的詩句。也許正因為如此,中國一直有這麼一個說法:“男不拜月”。不拜月,源於月宮嫦娥不明不白的上天,也源於她對丈夫的不忠,更源於她曾經是一個異常美麗的女人。況且,七夕乞巧,本身就是人家女孩家的業務,哪裡有老爺們摻乎的份兒。設想一下,一個貌若天仙的女人,每天在寂寞中苦熬時光,如果遇著一個英俊帥氣的男人,在月光下款款下拜,那個女子將會感動成什麼模樣?看到月中的嫦娥,那男子還能夠安生嗎?

小年,說不完的灶王爺


“女不祭灶”,就更有意思了。傳說中的老灶爺是一個非常英俊的男士。他的皮膚細膩紅潤有光澤。想來也是,每天在灶頭蹲著,油的煙霧加上水汽一天到晚的滋潤,想不細膩紅潤也不行啊。他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估計這個形象也是玉帝喜歡的。玉帝將感覺中的好工作派給了他,有的人還猜測他倆都姓張,很難說同姓之間沒有私心。你想一下,什麼都不用幹,成天吃香的喝辣的。窮人家的飯菜不想吃了,就到富人家換換口味,雞鴨魚肉那不是想什麼有什麼?膩味了,就再回到小門小戶,弄點清淡的調調口。再安排一個婦道人家去祭灶,就正好犯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忌諱,男女對眼,日久生情,難免生出風流韻事來,似這樣的事情防不勝防。所以,“女不祭灶”,這,您千萬不要忘記,也千萬不要誤會,人家這種性別角色安排是符合人世間常規的倫理的。

(文 張正義 有刪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