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節前送禮的習慣是怎樣煉成的?

1月28日,農曆臘月二十三,北方地區稱之為小年。

南方人不服氣,憑啥聽你們北方人的?你們GDP比我們多咋地?老子非要換個日子!

比如江浙滬地區,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則以除夕為小年。

總之,各行其政,一片混亂。

小年也是年啊同志們,雖然不是假日辦的正式編制,但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對全國絕大多數地區來說,到了這一天,中國年的大幕就算是正式拉開了。

前幾天臘八節,好多人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整天心神不定無心工作,東混西混只等放假。別說你們領導,連我一個普通群眾都看不下去了,這麼早就開始混日子,不要工作了嗎?一季度的計劃能完成嗎?都像你們這樣,還怎麼全面小康?怎麼實現中國夢?太不像話了!

應該說,只有小年才稱得上春節的序曲。等過了這一天,如果你們領導還逼著你上下班準時打卡,天天加班幹活兒,那連我一個局外人都看不下去了,都什麼時候了還幹?人家不要過年的嗎?人家不要辦辦年貨做些節前準備啥的嗎?比如,祭灶。

對,不管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這一天,地無論南北,有一個習俗是相同的,就是祭拜灶王爺。所以,小年也被稱作:祭灶節。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灶王爺究竟是什麼來頭?在神仙序列中屬於什麼行政級別,需要專設一天用來祭拜打點?

小年:節前送禮的習慣是怎樣煉成的?

1)

灶王爺,又稱灶神。其來歷相當可疑,歷史上有多種完全不同的說法。

在遠古時期,灶神就是火神。

話說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類人猿剛剛學會直立行走後不久,在一次雷電引發的森林大火之後,他們意外地發現,被火燒烤過的羊比生吃味道好很多,於是,便精心保存了火種。

每次外出打獵,首領總是讓自己的女朋友留在洞裡看護火種,這當然是最簡單最輕鬆的工作,不斷添柴就可以了。但火種最終還是因為小母猿只顧低頭玩手機而熄滅了。

在沒有掌握鑽木取火技術之前,這是部落裡的一件大事,這意味著當晚深受廣大猿猴喜愛的烤全羊將不得不改為難吃的羊肉刺身。

猿猴們很生氣,紛紛要求懲罰這隻母猿。首領當然捨不得,就騙大家說:火熄滅,這是神的旨意,不能怪我家猿猿,天火自然有火神掌管,因為我們平時不敬火神,所以才吃不到美味的燒烤。

就這樣,火神誕生了。

2)

到了三皇五帝時期,火神有了自己的名字,叫祝融。

當時祝融和共工分別掌管人間的火和水。所謂水火不相容,平時倆人誰瞅誰都彆扭。

你瞅啥?瞅你咋地?再瞅一下試試。試試就試試。來來來,咱哥倆好好嘮嘮,信不信我削你?

社會我祝哥,人狠話不多。火爆脾氣上來,三下兩下就把共工給收拾了。

水利部大小也是個正部級單位,共工平時哪受過這種欺負,氣急敗壞,說老子不活了,一頭撞向不周山,結果把天弄了個大窟窿,幸虧女媧補天,才挽救人類於水火。

此次打架鬥毆事件在群眾中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祝融和共工被雙雙罷免了職務。

後來黃河流域出了個神農氏,嘗百草開創農耕時代,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稱作炎帝。與黃帝部落合併後,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這個炎帝后來接替了祝融的職務,被後世尊為火神。《淮南子·匯論訓》中說:

“故炎帝於火,死而為灶。”

所以,遠古時期的灶神,指的就是火神炎帝和前任祝融。

3)

大概是因為過去負責做飯的都是女人,為了發展更多的信徒,或者是為了讓孤身一人駐村的灶神能安心工作,道教興起之後,灶神又被描述成一對老夫婦,男的叫灶君爺爺,女的稱灶君奶奶,模範夫妻,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三尺灶臺,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人類帶來幸福安康。

再往後,越來越隨意,不同的時期,灶王居然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各種版本,各種莫名其妙狗屁不通的民間傳說。

比如說灶王原本是一個叫張單(一說叫張生)的富二代,曾娶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後來又認識了個叫李海棠的小妖精,於是喜新厭舊,拋棄了結髮妻子,將小三扶正。

沒想到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又傍上一位富豪跑路了。張單家境從此敗落,不久竟淪為乞丐。

有一天,張單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他驚奇地發現,施飯者竟是他的前妻。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前妻也很詫異,說:“你咋混成這熊樣了?你那個小妖精呢,咋沒跟你在一起呀?”張單羞愧難當,覺得沒臉活了,一衝動,直接撞死在了灶前。

玉帝知道這件事以後,覺得張單也是受害者,怪可憐的,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

跟許多民間傳說一樣,都是村裡大爺大媽編出來的,漏洞百出,相當不靠譜。

一個在生活作風上犯了錯誤的同志,寸功未立,怎麼說封神就封神了?玉帝再怎麼昏庸,用人機制應該也不會如此隨意吧。

總之,歷史上,灶王的真實身份撲朔迷離,變幻萬千,一直沒有定論。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與時俱進,畢竟燒柴禾,燒煤球和燒液化氣的灶神似乎也不應該是同一個人。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不管是男是女,之前是人是神,灶王最初都不是一個美差。只負責各家灶火興旺這件小事,工作乏味,環境惡劣,級別低,待遇差,遠離天庭,完全沒有進步空間。

千百年來,從來沒有聽說哪位灶神因為爐火生得旺而獲得提升的,根本沒人願意幹,在整個龐大的神仙序列裡,幾乎是級別最低的神仙,我推斷最多是個副科級。

4)

但是到了漢代以後,灶神忽然變得炙手可熱起來。因為他多了一項職能:司功過。

西漢《淮南萬畢術》中說:“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道家的《經說》中也記載:“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

一個主炊事的小神,搖身一變,成為天帝下派的督察使,安插在各家各戶的臥底和眼線。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上天彙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善惡表現,玉皇大帝則根據灶王的彙報,對一家人進行年度考核並給予賞罰。

雖然行政級別並沒有提升,但增加了這項職能後,灶王儼然一家之主,標準像從此被畢恭畢敬貼在牆上,兩邊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畫像前是祭臺,平時就須好生供奉,到了小年,灶王啟程進京述職的日子,各家各戶更是紛紛拿出上好的祭品上供。其中必備的祭品是麻糖,又甜又粘,特別好吃,讓灶王的嘴被麻糖粘住,所謂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軟,上天只講成績,少談問題。

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也要打點一下,以免因小失大。

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對,從古至今,領導的司機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

宋代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生動描述了當時的場景: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灶王上天彙報工作往返大約需要一週時間,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重返人間,還要與諸神在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儀式,免不了又是一番打點。

各家各戶每年都是把灶神打發好以後,才輪到祭拜列祖列宗。

5)

所有這一切,無非想讓灶神幫著在玉帝面前美言幾句。

灶王爺一句話到底有多厲害?玉帝他老人家日理萬機,不可能掌握人間所有的事兒,全憑聽取灶王爺的年終彙報,人家隨隨便便一句話,就決定了你一年的是非功過。

《太上感應篇》中說: “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也就是說,一旦被灶王告狀到玉帝面前,輕則減壽100天,重則減壽12年。

作惡多端心裡有鬼的人害怕受到懲罰,自然免不了重金打點,求其高抬貴手,多多美言。

有錢人好吃好喝祭拜,沒錢怎麼辦?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這是宋朝呂蒙正落魄時寫的祭灶詩,對窮書生來說,沒錢送些詩詞字畫也是可以的。

即使窮困潦倒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拿不出像樣的禮物,至少也要把話說到:“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過的苦,明年再請您吃糖。”

這是規矩。

有人想不通,老子一生光明磊落安分守法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靠勞動掙錢憑本事吃飯,為啥非要給他送禮?

人家都送,只有你不送,能行嗎?千百年來,祭灶已經成為人間約定俗成的規矩,你不順應時代潮流,偏要逆天行事,這是不懂人情世故你知道嗎,早晚是要吃苦頭的。不信,你試試看。

半響不語,一聲嘆息。

自此,小年祭灶,蔚然成風。

6)

客觀公正,如實彙報,本來是灶王的職責所在,結果變成了必須打點一下才行。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接受了賄賂的灶王在彙報時恐怕已很難保持公平正義。加上天高玉帝遠,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人世間的是非功過全憑灶王一語定乾坤,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倒在其次,顛倒黑白,冤假錯案從此層出不窮。

我想,這或許就是人類腐敗的源頭。

當然,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整個社會對此已習以為常。沒有人覺得這有什麼不對,似乎本該如此。沒有人提出質疑,也不再感到憤怒,只能被迫遵守並不自覺地維護著這種規矩——自古以來就這樣,沒有好處誰替你說話?胳膊扭不過大腿,誰讓人家掌著權呢?不然咋辦,我能有什麼辦法?

當然,我們無權指責民眾的沉默和妥協。事實上,在這種環境下,為了生存,除了妥協,我們還能怎樣呢?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祭灶的人越來越少了,特別是在城市區,公然祭灶幾乎已經絕跡。

或者改為其它更隱蔽更含蓄的方式了?我不確定。

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小年來臨,空氣中除了PM2.5,朦朦朧朧似乎已經有了些年的味道。

雄雞長鳴,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滿懷希望,迎接新一年的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