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各地“小年”的日子為什麼不一樣?“小年”有什麼習俗?

日曆上,臘月二十三這天標著“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這天標著“南方小年”。為什麼北方和南方的“小年”不是同一天?於是,看了一些“小年”相關的介紹,發現“小年”的日子有好幾種呢,這是怎麼回事?

日誌:各地“小年”的日子為什麼不一樣?“小年”有什麼習俗?

圖片源於網絡

1. 各地小年的日子不同

原來,“小年”並不是專門規定的一個日子,而是各個地區的人們根據各地的風俗,對於某個重要日子的稱謂,與“大年”的稱謂相呼應(通常稱正月初一過春節為過“大年”)。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所以各地稱為“小年”的日子也就不相同了。

例如,江浙滬地區,把除夕前一天和臘月二十四都稱為“小年”。江浙滬地區習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之對應,除夕前一晚就被稱為“小年夜”,這一天也就被稱為“小年”了。臘月二十四,是祭灶日(祭祀灶神),也是最傳統的被稱為小年的日子。

江蘇南京比較特殊,把正月十五元宵節稱為“小年”。相傳明成祖朱棣篡奪皇位後,為保險起見,在南京城實行殘酷鎮壓,人們人心惶惶不敢出門,只有趁著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出來歡快一下,懷念朱允炆(上一位皇帝)在位時的好日子。由於這一天熱鬧非凡,堪比過年,於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成了南京人的小年。

日誌:各地“小年”的日子為什麼不一樣?“小年”有什麼習俗?

南京元宵節(圖片源於網絡)

再如,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有些特別之處,他們稱除夕夜為“小年”,而他們的大年多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此外,還有一些地區的“小年”有各自的概念和日子。

我國大部分地區是把臘月的“祭灶日”(祭祀灶神)稱為一年中的“小年”節。“祭灶日”是祭祀灶神的重要日子,並且再過幾天就是春節這個“大年”了,所以“祭灶日”也稱為“小年”,意味著過年的開端。但是有個分別,現在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相差一天。這難道也和南北方的什麼風俗不同有關係嗎?

清朝中期以前,祭灶日一直都是臘月二十四。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就順便把灶神也給拜了。王族、貝勒開始效仿,也在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官民便在不同的日子過小年了。

“官三、民四”,意思是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北方地區,離政治中心近,所以北方大部分地區的百姓也跟著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遠離政治中心,所以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此外,還有“船五”的說法,意思是水上人家在臘月二十五過小年。

總之,最普遍的小年,就是現在日曆上看到的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和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也是“民間傳統小年”。

日誌:各地“小年”的日子為什麼不一樣?“小年”有什麼習俗?

日曆中標註的“小年”

2. 小年的祭灶習俗

這裡說說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日”為小年的節日習俗吧。傳說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了一位監督員,就是灶神(也稱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神將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彙報,玉皇大帝會根據彙報決定下一年對這家的獎罰。在大年三十晚上,灶神會帶著一家人應得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回到人間。其他諸神等到大年初四再度昇天,只有灶神長久地留在了人家的廚房,繼續他的監督工作。

供奉灶神用灶王龕(龕,kān,供奉神位、佛像等的小閣子),大都設在灶房(廚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神的神像。沒有灶王龕也沒關係,可以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有時神像是灶王爺一個人,有的地方神像是“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兩個人,他們倆是夫妻。關於灶神是誰,曾經歷過幾次演變,而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不管怎樣,後來供奉的要麼是灶王爺一個人,要麼供奉的是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神像兩旁還會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希望保佑全家,橫批是“一家之主”或“東廚司命主”或“人間監察神”,表明了灶神的地位。

日誌:各地“小年”的日子為什麼不一樣?“小年”有什麼習俗?

供奉灶神(圖片源於網絡)

送灶:祭灶日這一天,就是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多在黃昏入夜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在桌上擺上各種貢品,向設在神龕中的灶神敬香。貢品中最重要的是糖瓜,是一種麥芽糖做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成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為什麼一定要有糖瓜?因為糖瓜比一般的糖還要甜,想讓灶神的嘴巴甜,向玉皇大帝多為一家人說好話,另外糖瓜粘性很大,想讓灶神說壞話的嘴被粘住。有的地方還會將糖融化後塗在灶神的嘴周圍,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

日誌:各地“小年”的日子為什麼不一樣?“小年”有什麼習俗?

糖瓜、關東糖(圖片源於網絡)

灶神上天時需要坐騎,一般用稻草紮成一草馬,也有用竹篾(zhú miè,成條的薄竹片)紮成馬。最後,把舊的灶神像揭下來,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或“送灶”。

接灶:大年三十晚上,灶神還要和諸神一起來到人間過年,所以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大年三十再將一幅新的灶神畫像請回,貼在灶王龕中或是直接貼在廚房的牆上。“送灶”和“接灶”中間的這幾天,灶神還在天上。沒有了灶神的監督,人們便會稍稍地放縱一下自己,做一些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禁忌:祭灶時,有些地方會有一些禁忌。例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以前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就是要男性和女性保持一定的距離,避開“男女之嫌”,所以也體現在了祭祀的上面,這可能也是過去人們對於禮儀的一種表現吧。

3. 小年是過年的開端

小年最重要的是“祭灶”,同時,小年這一天也被視為過年的開端。人們開始掃塵,家家戶戶準備乾乾淨淨過新年。以前都是木框紙窗,經過了一年也該換新了,剪上漂亮的窗花裝飾一番,這時也開始準備各種年貨了,寫春聯更是一項重要的內容。總之,各種過年的準備都開始了。

有一首歌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日誌:各地“小年”的日子為什麼不一樣?“小年”有什麼習俗?

剪窗花(圖片源於網絡)

臘月“祭灶”在古代的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在外的人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還要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現在,祭灶離我們很多人遙遠了,不過小年之後進入過年的準備依然是一樣的。


後記:日誌是自我學習的一種方式,且可供感興趣的朋友參閱。感知識之浩瀚,自我之渺小,遂願與眾交流學習。本日誌參考小年、祭灶、灶王龕、灶王奶奶、糖瓜等相關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