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滿洲人最具民族特徵的民俗節日——小年

滿洲人最具民族特徵的民俗節日——小年

(此圖為富察茂林設計)

今年是臘月二十三,是滿洲人的小年。

目前很多地方的滿洲文化活動,平時搞的不多,但一般都會舉辦頒金節和小年,頒金節是滿洲人的族慶,所以各地的滿洲人肯定都要慶祝。除了滿洲的族慶頒金節,最具滿洲民族特色的節日的就是小年了。

話說大年比較統一,就是農曆正月初一。實際大年的日期也有不統一的歷史。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當時中原人 的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族地區的自漢武帝開始,定的正月初一為大年。

滿洲地區的古國扶餘國就是以殷正月也就是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大年。滿洲地區以正月初一為大年,至早也是到扶餘國後期,高句麗建立以後。

滿洲人過小年和蒙古人過小年,最初應是源於薩滿文化中祭火神。故滿洲人和蒙古人在一些地區還保留有小年祭火神的傳統。

關於小年是哪一天,中國各地有不同的過法,至今沒統一。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的這一段時間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民族地區是除夕。

過去流傳官三民四,或軍三民四。就是清朝滿洲算官方,算軍方,是臘月二十三,漢族則在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下九流和戲子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

一、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是滿洲人傳統。


滿洲人最具民族特徵的民俗節日——小年


說來也怪,滿族內部就別的問題經常不統一,但小年時間上則是高度統一,就是臘月二十三。民間諺語有“旗三民四”、“官三民四”或“兵三民四”“軍三民四”的說法。所說的兵、軍,因滿族全民皆兵,故即指滿族,清朝的官也指滿族的風俗。所以通過這些民間諺語就能看出,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是滿族人的特色。北方自遼金以來,就是北方民族和漢族混居的地區,北方的習俗受北方民族影響很大,所以北方漢族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應是受到滿洲人影響。

也許會問我,為什麼說北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受滿族影響呢。這是因為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現在的身份證的最後一位數,也是以奇數為男,偶數為女,古今中外,這點是統一的。因為滿洲地區寒冷,自古滿洲人就有祭日拜日的傳統,契丹人的住房就不像漢族傳統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東,就是面向太陽昇起的地方。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國,當時使用的軍旗和國旗,都繪有太陽。所以滿洲人重大活動的節日都是在奇數日期裡過,如滿洲人的族慶頒金節就是農曆十月十三日。所以小年也定在奇數臘月二十三過,比漢族傳統早一天過。漢族歷史上就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卻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此詩就可以證明漢族人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居住在南方的滿族同胞還堅持按臘月二十三的滿族傳統過小年,如荊州的滿族同胞有個荊州滿蒙節日籌備組,每年過的節慶就是兩個,一個是滿洲人族慶頒金節,另一個就是臘月二十三的滿族小年。

二、灶王爺是滿洲人


滿洲人最具民族特徵的民俗節日——小年


滿洲在小年最初祭祀的是火神,後才演化乘灶王爺。小年的主要習俗就是送灶王爺,古時候,家家戶戶要供灶王爺,小年的時候送灶王爺上天。年底各單位都忙著總結評優,小年的時候,就是灶王爺向老天彙報這家的一年情況。

那麼這位灶王爺是哪的人,我說是滿洲人。有人會說,你怎麼說什麼都是滿族的?估計有的人嘴不乾淨還會罵幾句。但我就給您說說理由。

滿洲人最具民族特徵的民俗節日——小年

送灶王爺,男主人跪在祭桌前合手禱告: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手提善惡罐,上天見玉皇,好事多多說,壞事少張揚!燒完後,點燃香燭,行叩頭大禮,整個祭灶過程結束。

按禱告詞來說,灶王爺姓張,而且擅長騎馬,當時騎馬民族,而不是農耕民族。

北京的民間諺語有“灶王爺本姓張,家住順義張各莊。”順義區有關方面已經將這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成功註冊為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順義還把灶王爺的形象改編成評劇搬上了舞臺。

關於灶王爺傳說是:張生很富有,娶的妻子很賢良,但因不能生育,張生就把妻子休了。另娶的是好吃懶做的女人,最後這是敗家娘們,家全敗光了,那女人也死了。張生四處乞討,最後來到前妻那,前妻已經是個大富豪,張生羞愧難當,就扎進灶臺自殺。死後上天,向老天承認錯誤,老天就讓他當了灶王神。

這張各莊村在契丹人統治的時候,開始有人定居。清軍入關,這裡劃歸旗地6畝,設把總一位。最早就是叫張浩的負責,所以說這裡主要就是旗地,由姓張的旗人負責。因為這村的原著民就是滿洲人,所以張各莊村現在是滿族村,享受民族村的待遇。故北京民間傳說張生,那就是派去的張姓旗人後裔,所以這民間傳說的灶王爺,應該就是滿洲旗人。

三、小年的主要食品糖瓜和關東糖是滿洲人傳統食品


滿洲人最具民族特徵的民俗節日——小年


祭祀灶王爺用什麼?因滿洲人自己是愛食肉的民族,平時吃大魚大肉多了,有點膩了,今天就換換口味吃素,滿洲人愛吃甜的愛吃粘的,於是想這位灶王爺也是咱滿洲人,所以就上供滿洲人愛吃的糖瓜和關東糖。

漢族歷史上是用黃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是有肉的。到了宋朝開始有了叫「膠牙餳」的灶糖。但漢族地區本是沒糖瓜和關東糖的。糖瓜和關東糖只是形狀不同,糖瓜是瓜狀,關東糖是長條。通過關東糖的名字也可以知道,

滿洲人接觸到的生產的糖,應該是蜜糖。因為滿洲人是漁獵民族,進山不僅打獵,還要採集人參和蜂蜜等。但過去的蜜糖都是野生的,成本高,產量低,價格就要高。於是滿洲人發明依靠土法熬製麥芽糖。麥芽糖也叫糖稀,滿洲國出版的《吉林新志》記載滿洲人熬製麥芽糖的程序:先將大麥用水洗淨,使生芽寸許,磨之成濃粉,拌於蒸熟之小米中,置熱缸內一日,發酵後,加沸水濾之成汁,再用鍋熬之成粘性紅色,即成糖稀。小年食用的灶糖就是這種麥芽糖反覆攪動,由紅轉黃,而味道亦加甜。複用有橫柱之木名曰掛子,將糖坯掛其柱上,來複挽至數十週,由黃轉白,再加以花色,則糖成而事畢矣(《永吉縣誌》)。

滿洲地區,漢人稱為關東,因為這種熬製麥芽糖是關東那生產和發明的,俗稱關東糖,或許叫滿族糖或滿洲糖更合適一些。因八旗軍隊被派到各地駐防,滿洲人的糖瓜和關東糖也流傳到全國。


滿洲人最具民族特徵的民俗節日——小年

我們的民俗專家富察晨楓總結歸納出我們民族過小年的流程。

一、掃塵:顧名思義是打掃室內各處的的灰塵。早飯過後,家中的女主人紮上圍裙,圍好頭巾,完成掃塵工作。

“掃塵”的日期有的地方也不是固定的,要看“打春(立春)”的時間是年前還是年後,如果是年前打春,可以在小年之前掃塵,如果是年後打春,可在小年以後掃塵。

二、祭灶:滿族人家家家都供有灶王爺。灶王爺安放在北鍋臺北牆兩米高的牆上(漢族人多放於廚房中的棚杆上)。

吃過除夕晚飯,家主人在神龕案上擺好供品並點燃香燭,然後將灶王神龕板上的灶王神像揭下,神像兩側寫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降吉祥)”和寫有“一家之主”的橫批同時揭下。這時家主人手拿一塊灶糖在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嘴上反覆刮擦幾遍。寓意是到天上玉皇大帝那裡彙報時嘴甜一些,嘴中唸道“灶戶爺、本姓張,騎驢垮罐上天堂,好事多點說,壞事少張揚,來年多多給您買灶糖”。禱告完畢,將揭下的神像放入灶中燒掉,燒著後,男主人立即將紮好的公雞放到煙囪口上,意為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乘著鳳凰架著煙雲返回天宮。回屋後全家面向灶前磕頭拜送。

灶王爺一年工作很緊張,向玉帝彙報完畢,只能呆上一個星期,除夕晚上又回到原來家中。家主人重新將新請來的灶王神像貼在神龕板上,擺上祭品、點燃香燭,全家人還要祭拜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