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事---道 德 仁 藝

孔子的儒家思想涵蓋範圍很廣,從個人修養到治國安邦,那麼孔子的學術思想真正要講什麼?孔子思想的中心什麼?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這章孔子為我們說的這四句,可以說是整個儒學的中心。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裡頭含有的義理非常豐富,而且也包含的了做學問的方法。每一句的第一個字“志、據、依、遊”是講方法,後以個字“道、德、仁、藝”是內容。我們認真的來學習,努力的去落實,真能做到,那麼這一生也就能大有可為了。


人生四事---道 德 仁 藝


“志於道”,就是立志要遠,境界要高。這個道既包括哲學意義上的形而上學的世界本原的一般規律,也包括具體的人世間的修齊治平的具體的修身安邦之道。“天道遠,人道邇”,天道過於抽象一般人難以理解,所以孔子對鬼神“敬而遠之”。人道在於人的切身感受,淺顯易懂。所以孔子更關注的人世間切身問題,而後再談天道本原問題。孔子並非不知天道,孔子晚年“系易辭”,周易則是中國人的宇宙觀,只不過常人很難理解罷了。正如子貢所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無論是天道還是人道,都要求我們做學問首先要志存高遠。古人講得好“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如在學業上你立志高遠希望考上985大學,而且一生去努力,那麼即使是不能成功,你也能夠成為一個211大學。“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如果你把志向立在211上,你可能只能得個一般本科。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這是我們學習的動力。馬雲也說過:人總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人生四事---道 德 仁 藝


“據於德”,志存高遠,仰望星空,但是要實現夢想,不可能憑空而來,要從哪裡起步呢?就要從做人的根本道德品行開始。德為行之本,德雖然是無形的,可是卻是為人的靈魂和根基,有了好的德行,正確的立場,才能走正道,而不會偏離方向。


人生四事---道 德 仁 藝


“依於仁”,道和德是內在,外在的體現就是“仁”,仁表達於內的是內心修養,表現於外的是愛人之心。“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乃謂之仁”就是道與德要依靠於仁來體現出來。


人生四事---道 德 仁 藝


“遊於藝”,只是志存高遠、德行高尚、仁愛濟眾還不夠,還需要治國安邦的能力,那就要豐富的知識,做事的本領。具體的是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


人生四事---道 德 仁 藝


“禮”包括禮儀、政治、社會的文化。五禮者,吉、兇、賓、軍、嘉也。

“樂”是音樂。六樂 :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樂。

“射”軍事、武功。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御”駕駛馬車的技術。鳴和鸞、逐水車、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書”書寫、識字、作文。六書: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數”指算數、理數、氣數(運用方法時的規律),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運動規律。


人生四事---道 德 仁 藝


人生的大目標在於“志 據 依 遊”、“道 德 仁 藝”。“志於道,據於德”是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依於仁,遊於藝”是處世準則和做事本領。這四個方面都得具備,缺一不可。沒有道則顯得庸俗,缺少風骨;沒有德則沒有根基,不會德高望重;沒有仁的內在修養,就不會安貧樂道,寵辱不驚;沒有藝,就會淺薄,只會空談義理,難以匡時濟世,缺少安身立命的本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