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銅錢通天下:從各地出土及“錢荒”現象分析,堪比當代之美元

北宋宋神宗時的參知政事(副宰相)張方平曾經說過:“錢本中國寶貨,今乃與四夷共用。”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朝錢幣本來是我們國內交易的錢幣,現在卻成了流通於“四夷”的通用錢幣。

這話雖然說的有點誇張,但是,從各地相繼出土發現的宋代銅錢卻又驗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1827年,南洋的新加坡挖掘出來自中國的古錢幣,其中多數為宋代銅錢;1860年,瓜哇島也挖出30枚中國銅錢,其中過半為宋代銅錢;1911年,在斯里蘭卡也出土了12枚宋代銅錢。

宋代銅錢通天下:從各地出土及“錢荒”現象分析,堪比當代之美元

在波斯灣、印度、越南、日本、朝鮮半島等都有宋代銅錢的出現,更並說當時同兩宋並存的遼、金、西夏的轄區內發現宋代的銅錢了。

更有甚者,在非洲也發現了不少的宋代銅錢:1898年,在非洲索馬里的摩加迪沙也發現了宋代的銅錢;1945年,非洲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島挖出大批古錢幣,其中,屬於北宋的有108枚,南宋的有56枚。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在我國發現宋代錢幣還算正常,怎麼在遙遠的東非,距離我國相隔萬里之遙,這些宋代的錢幣怎麼會跑到非洲去呢?

宋代銅錢通天下:從各地出土及“錢荒”現象分析,堪比當代之美元

其實,在宋朝的時候,我國已經和非洲諸國有了接觸並交易,據成書於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的趙汝適《諸蕃志》記載,宋朝的海商至少已經掌握了四條通往非洲的航線。

在每年入冬時節,龐大的商船從廣州港或者泉州港起航,經過四十餘日的航行,到達南洋亞齊島,次年再前往非洲。這些在非洲發現的宋代銅錢,應該是那時的宋朝海商帶到那裡去的。

曾經出使遼國的蘇轍說過:“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並使本朝銅錢”;在日本,南宋時期大量宋錢湧入,竟然喧賓奪主地成了市場交易的主要錢幣;在交趾(今越南),當局下令“小平錢(即宋錢)許入不許出”;在南洋諸蕃國,亦是“得中國錢,分庫藏儲,以為鎮國之寶。故入蕃者非銅錢不往,而蕃貨亦非銅錢不售。”

宋代銅錢通天下:從各地出土及“錢荒”現象分析,堪比當代之美元

根據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簡單地勾勒出宋代銅錢的流通範圍:從宋朝本土,到相鄰的遼國、西夏、金國,再往外延伸至漢文化圈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越南及南洋諸國,再往後就是波斯灣、非洲東海岸,都有作為通貨的宋代銅錢流通於市場。

這種現象,是不是有點類似與當今美元在世界上的地位呢?

由於周圍諸國對宋錢的巨大需求,導致宋代的銅錢外流非常嚴重,據估算,每年從宋朝流到海外的銅錢,約為10至20萬貫。

本來,宋代是我國曆史是上鑄幣量最大的時代,平常年份一般維持在100萬貫至300萬貫的鑄幣量。而這種持續的流失,竟然使得宋朝自己頻頻發生“錢荒”的現象。

宋代銅錢通天下:從各地出土及“錢荒”現象分析,堪比當代之美元

熙寧年間(1068-1077年),“兩浙累年以來,大乏泉貨(錢幣),民間謂之錢荒”;元祐年間(1086-1094年),“浙中自來號稱錢荒,今者尤甚”;南宋初期,也是“物貴而錢少”,南宋後期,“錢荒物貴,極於近歲,人情疑惑,市斤蕭條”。

這就說明,從北宋到南宋,市場流通的銅錢一直鬧“錢荒”,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市面上的銅錢,很多時候都是被宋朝的海商或者是海外的蕃商給帶到海外去了。

最嚴重的一次“錢荒”是發生在南宋理宗的某一年春天:台州城的市民某天突然發現“絕無一文小錢,在市行用”,市面上竟然沒有流通的銅錢了!

原來,市面上流通的銅錢竟然被日本商船給收購運走了。日本的商船看中宋朝的銅錢,低價出售日貨,並大量回收銅錢,“以高大深廣之船,一船可載數萬貫文而去”,這就致使台州一夜之間爆發了“錢荒”。

宋代銅錢通天下:從各地出土及“錢荒”現象分析,堪比當代之美元

面對這種情況,宋朝政府也是一直嚴厲禁止商人攜帶銅錢出海。如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由於“邊吏習於久安,約束寬馳,致中國寶貨錢幣,日流外界”,於是,朝廷發出嚴令:“以銅錢出外界,一貫以上,為首者處死;其為從,若不及一貫,則充軍。”

然而,朝廷的法令雖然很嚴厲,卻是屢禁不止,因為宋錢在海內外的交易市場一直堅挺,所以,許多商船仍鋌而走險,想方設法的避開市舶司(相當於海關)的檢查,偷偷攜帶銅錢出海。

由於宋代保持著門戶開放與海外貿易,這就使得宋錢無可避免地流向海外,進而導致國內發生“錢荒”,那該怎麼辦呢?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紙幣——“交子”,到南宋時,鑄幣量更是遠遠下降,因為紙幣——“會子”在南宋的應有更加廣泛。

本文參考自《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