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历史人物其实近乎完美却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为什么?

侃聊天下


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想到的就是刘秀了,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但是不得不说相比于刘邦,刘彻名气就很小了,甚至和汉宣帝刘询比起来都不如,或者说知道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都比知道刘秀的多。

其实不光是刘秀,我们看看东汉的皇帝,和西汉的皇帝比起来,名气都不如西汉的。可以说如果让一些人说出东汉的几个皇帝名字,估计能说出来的没有几个。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其他的皇帝呢?

如果不是前几年得《秀丽江山之长歌行》比较火,让很多人了解刘秀之外,估计知道刘秀的都没有几个人。我们现在一说到汉朝想到的就是刘邦,刘彻等等。想想历史上的昆阳之战,就是刘秀领导的,以不到两万人打败了43万新军。这样的战绩放在整个历史上有几个战役可以和他相提并论呢?但是给一般的人如果不是研究历史的,有几个人知道昆阳之战呢?

其实汉光武帝,刘秀真的是一个很完美的人,在政治,军事,个人能力上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

从军事上来说,昆阳之战就足以说明刘秀的军事能力了,两万人击退了43万人,和项羽三万人击败56万汉军相比的话,是不是有的一比呢?而且刘秀去河北的时候身边不过几个人,但是能够迅速的掌控河北。经过长达12年统一战争,灭亡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

从政治上来说,正是刘秀让大汉江山又延续了两百年,而且刘秀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开国皇帝不杀功臣的,刘秀在重新建立汉朝之后,没有杀过一个功臣。这个在历史上真的是很少见的。

而且刘秀统治时期也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但是刘秀建立的东汉,完全是被之前的西汉,还有后面的三国盖过去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留下浓墨重彩的英雄豪杰,也可以说在历史长河中比较有存在感吧。比如说,三皇五帝,春秋五霸,诸子百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这些人无不在特定的时期书写了历史,从而也丰富了历史。

可是人非圣贤 ,谁能无过。尽管一些人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迈进,或者留下丰功伟绩彪炳史册。但是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一个剖析开来,会发现毎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会留下浓淡不一的人生污点。

想来想去,我觉的“近乎完美”的历史名人倒还有很多,只是差不多都比较有存在感。比如周公、孔孟、刘秀、王阳明等等,提起这些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近乎完美”中存在感不强的人,还真有一些,比如:唐宣宗李忱,后周世宗柴荣,明孝宗朱祐樘等,这些人的名气远逊于唐宗宋祖们,但在史学家的眼里,这些人极少有污点,近乎完美。可今天我想说的,却是另外一个人,宋孝宗赵眘。

赵眘,初名伯琮,为太祖匡胤七世孙。因高宗赵构无子「一子早幺」,遂被构收养。1162年,赵构禅位于赵眘,自居太上皇。从此,赵宋帝王便重新回到了太祖一脉。

即位后,赵眘立即召主战派张浚入朝复职,商议北伐。不久之后,为岳飞平反,追封谥号,释放当时被囚、流放的岳飞后人及手下。接着,命张浚帅师北伐,虽遭挫败,但巳挽回军心民心。后与金签署和议,史称“隆兴和议”,改岁贡为岁币,改称臣为称侄,虽属无奈,但也为南宋维持了四十余年的和平时光。

外患平息之后,孝宗把精力集中在恢复生产,关注民生上。他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并以身作则倡廉示勤,使百姓安居乐业,家给人足,史称“乾淳之治”。

在个人品行方面,孝宗为人敦厚,以诚待人。不事张扬,事必躬亲。尤其是孝宗的“孝”道,为世人称道。高宗驾崩后,孝宗守制守孝,三年中茹素啖蔬,不食荤腥。看到他日夜操劳,面容憔悴,他的一个妃子偷偷用鸡汤炖了一碗粥,谎称是普通的素餐送给他食用,被他品尝出来后,严厉斥责了她,并逐出后宫。如果说孝宗即位前事孝高宗时是为有所图,在高宗崩后、已位居九五的他实乃品性使然,无愧“孝”宗。

孝宗对文化、教育等也非常重视。在他执政的近三十年间,江南一带的文化有了跨跃式的发展。他本人也是一位书法家,如今四川博物院里还珍藏有他的作品还是一位词人,『全宋词』里有录。为王安石正名,为理学引路。其间,文人辈出,有姜虁、朱熹、陆九渊、陈亮等等,还有陆游、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形成了百花齐放之盛景。后人称“诸儒彬彬倍出”,“治民振武,敬天仁民”。






非空


第一个想到的,是王守仁。

看到这个名字,估计有一半人不知道他是谁?

王守仁(创始人及心学集大成者),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与上面三位一样,都是古代的圣人,可惜,名气确实有点对不住自己的成就。偏偏四位圣人中,王守仁是最近乎完美的,立德,立言,立功!中国上下五千年基本可以说唯一一个全部做到的古贤,存在感却是最低的,实在不应该。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释道三家,最著名的事迹应该就是平定宁王叛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那个宁王)。阳明心学,学术思想立德立言于一身,现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其少时格竹,少年入仕,官场升迁贬斥,龙场悟道,创立心学,平定叛乱,知行合一,一直现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专门改名相学。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位伟大的人,阳明先生的存在感,着实对不住近乎完美的他!






问鼎历史


我个人认为范蠡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存在感却不怎么高的历史人物。范蠡一身拥有许多头衔: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慈善家、谋士、商圣、财神等等。范蠡的一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范蠡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不满当时楚国国君的傲慢作风,于是和文种一起去越国当官,在越王勾践手下做事。起初勾践并没有重用范蠡,但是到了吴王夫差灭越后,范蠡跟随勾践去吴国作为"人质",勾践开始逐渐重用范蠡。范蠡是著名的谋士,也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在越王勾践灭吴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功成名就后,范蠡看清了勾践"可共苦不可同甘"的本性,急流勇退,弃政从商。范蠡从商并不是打发时间玩玩的,他拥有先进的商业思想,最终成为家财万贯的富豪。此外,在百姓生活苦难的时候,范蠡用自己的钱财来救济他们。


此外,范蠡在情场上也是得意的,他和西施的故事传为佳话。封建时代商人的地位不高,甚至是不被待见的,这大概是范蠡的存在感不那么高的主要原因了。


神是的念着倒


汉宣帝刘询

当皇帝前做过监狱,差不多在监狱里长大!

霍光废掉皇帝刘贺之后!立刘病已为皇帝,改名为刘询!

霍光应该是觉得刘病已没有任何势力,便于控制,而且又是卫太子刘据的孙子,这是汉武帝的曾孙啊!这个身份当然好了!

而且本来是个平民,可以说由于霍光,一步登天,成为皇帝!

而且有情有义,霍光的老婆想把自己的女儿做皇后,最后刘询用寻找自己丢失的剑的方法表达了自己要立自己民间结果时的妻子许平君为皇后!

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期,可以说时汉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是疆域最广的时期!

可能是因为战争不多,国家治理太好了,实在没有多少故事可以说的!

总是感觉存在感不强!

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汉宣帝时期是西汉最强胜时期!


鹏程日志


于谦。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亲守德胜门,打赢了五百多年前那场看似必败的京城保卫战,这是个改变明朝历史的英雄,让大明朝多活了二百年。

如今的人,谁还记得他,恐怕提起于谦都以为是说相声的吧。

愿每个人心里的英雄都如他这般意志坚定,无所畏惧。




二茶阿


说道这个问题,那就不得不提一位几乎被忽视的抗倭英雄俞大猷俞大侠。

为什么叫他俞大侠呢,因为他剑法棍法一流,打遍天下无敌手。这位仁兄曽仗剑上少林,少林众武僧拿出看家本领,还是被俞大侠弄得灰头土脸的求指点一二,俞大侠丝毫不谦虚的指出这不是朝夕就能学会的,最后少林寺派了两人跟着俞大侠下山长期跟班,学习武艺,最后效果还不错。

可惜这位仁兄的运气一直不好,上述请求抗倭,结果因“小军校怎配上书言事”,直接乱杖一顿,剥夺千户武职了事。

平叛范子仪入侵立了大功,结果被严嵩这个败类压住战功不报,给了五十两银子打发了事。

后来跟总督张经打了抗倭第一战功王江泾大捷,结果被严嵩干儿子赵文华抢了功劳,冤杀张经,顺带着把俞大猷降职处分。

赵文华搞死张经后,换了自己的人做总督,俞大猷继续打的倭寇落花流水,结果又被当做赵文华的人遭到弹劾,又被剥夺世荫。

不久后,胡宗宪当上了总督,俞大猷和他一起搞定了汪直、徐海等倭寇后,胡宗宪有点想养寇自重的意思,放了汪直余党一码,结果遭到弹劾,胡总督直接把锅推给了俞大猷,俞大猷就这样光荣入狱了。多亏好友锦衣卫都指挥使的陆炳,用金银财宝贿赂严嵩之子严世蕃,俞大猷终于得以被释放出狱,而没有走他老上司张经一样的路。

当然他的霉运还不止这些,比如平叛张琏被强功;在谭纶的领导下,和戚继光、刘显一起剿灭倭寇,此次大胜因为采用了俞大猷的计策,结果谭纶晋升右副都御史,戚继光晋升都督同知,刘显加秩荫一子,俞大猷呢,赏银40两;平叛吴平后备罢官免职;年近七十,被弹劾发配回原籍听候差遣等。

最后结局,万历八年,俞大猷连续上疏三次,请求告老还乡。不久病死,年七十八,直至死前还在领兵训练。死后赐祭葬,赠左都督,谥武襄。

老将军走了,这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武学大师走了,这位征战一生的抗倭英雄走了,他的一生是不幸的,征战一生,霉运似乎一直如影随形,从世袭百户起到平蛮将军,至始至终都遭人打击、被人算计、替人背锅,甚至差点丢掉性命。

他的一生又是幸运的,征战一生,他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为国分忧,保民平安,面对所有打击,他一笑了之。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理想,哪里需要他,他就带兵扑向哪里,哪怕明知道自己战败了,会遭受处理。自己战胜了,也要被那些卑鄙小人所猜忌,换来莫名其妙的处分,他都毫无怨言。别人陷害他,他一笑了之,别人为他鸣不平,他淡然处之。这样的英雄让人肃然起敬!可惜至后世,人多知戚继光,鲜闻俞大猷!

谭伦:节制精明,公(俞大猷)不如纶(谭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戚继光)。精悍驰骋,公不如刘(刘显)。然此皆小知,而公则甚大受。张延玉: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


风信花花不误


普通人中的好人和修行好的出家人,这样的人还是很多的。

但历史是记录大人物、大事件的,这种普通人中的好人、修行好的出家人,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很多出现,虽然他们也是历史人物,但他们的知情范围都很小,知情人又非常少,所以他们也就都没有什么历史存在感。

其实呢?这种普通人中为人处事、人格都非常好的人,以及修行好的出家人,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不可能完全记录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当然也不可能记录他们。


沃克特尔


新朝建立者王莽。大家都知道两汉分东西,但是如果不是熟知历史的人怎么会知道都是存在两百年左右西汉和东汉的中间还有一个朝代的建立,那就是新朝,他的统治者就是王莽。而提起王莽大家更多的印象是王莽篡汉,是一个乱臣贼子,包藏祸心。

然而王莽建立的新朝之后提出了很多非常超前的治国理论,如让土地回归农民,天下均分,禁止买卖。矿山资源为国有资产,不得私自开采。他还控制物价,不允许商人囤货抬价,动乱市场。更厉害的是,他发明的精密仪器——游标卡尺,竟与现代游标卡尺几乎没有区别。他的思想和治国之策可以说是很完美的。

但是在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情况,他的思想格格不入,更是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关于他的记载大多是篡夺汉室,当过短暂的皇帝,最后覆灭,东汉成立。

王莽算是一个很完美的治国者,但是他建立新朝当皇帝的存在感却不怎么高。


听荣儿说


近乎完美却存在感不高的首推隋文帝杨坚。

杨坚本是北周贵族,在逐步发展中掌握北周实权,后夺位称帝建立隋朝,在位期间平定四方,消灭南陈统一天下,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南北朝四百余年动荡分裂局面,创立三省六部制改州郡县为州县两级以加强中央统治,兵入户籍,初创科举选拔人才,颁定开皇律死刑复奏,发展经济改革币制设置粮仓,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人口超过七百万户,开创了封建盛世“开皇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