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西漢東漢都亡於外戚?

史小二記


準確的說西漢滅亡於以王莽為代表的王氏外戚家族,東漢則是滅亡於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最後一位外戚掌權的是大將軍何進,被宦官所殺,外戚和宦官幾乎同時滅亡,開啟了三國時代。

西漢滅亡於這個女人之手——王政君。

王政君原本是漢宣帝宮中的宮女,被選中送入太子劉奭(漢元帝)府中,這是個偶然性事件。太子原來有十幾個妾室,但都沒有懷孕,王政君去了沒多久就懷孕了,而且生下了劉驁漢成帝,寵幸趙飛燕、趙合德的皇帝),母以子貴。劉奭即位三天就封王政君為皇后了。(王政君劇照,她活到了公元13年,新朝了)

公元前33年,漢成帝劉驁即位,王政君大肆封自己家族人員。皇太后兄長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弟弟王崇為安成侯,更有甚者,王家一日五人被封侯:王譚、王商、王立為、王根、王逢時,世人稱“五侯”。王政君的母親早年改嫁,又生了一個兒子,她居然想仿照漢武帝時期田鼢的例子給他也封侯,不過自己的兒子漢成帝不同意,王氏外戚集團正式成立了。

王莽在哪裡吶?王莽的父親早亡,沒趕上封侯,不過親姑姑皇太后有辦法,將死了的王莽父親追封為侯,然後王莽繼承了父親的侯位。

漢成帝、漢哀帝時期對外戚王氏多有限制,漢哀帝因為好色26歲就掛了,也沒有兒子。王政君趁機掌握宮中大權,命王莽處理漢哀帝的機會,奪取了兵權,王政君逼死了趙飛燕(漢成帝妻)和傅皇后(漢哀帝妻),漢哀帝用來制衡王氏集團的朝中勢力也被清除乾淨了。(王莽劇照,穿越劇)

雖然王政君主觀意識上沒有取代漢朝的意願,但是她的所作所為,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氏集團,足以代替漢朝原來政權,所以說西漢滅亡本不是王莽,而是這個女人培養的王氏集團覆滅了漢朝,王莽是這個集團的掌舵人,時機成熟了就自己搞一套“禪讓”,做皇帝了。(少年登基的漢和帝劇照)

東漢宦官和外戚輪流專權開始於——漢和帝。

東漢時期皇帝即位時的年齡都偏小,如下圖:

這樣的現象導致所謂的“子幼而母壯”,皇太后會極力提拔自己的孃家人做官,控制朝政,等到皇帝長大了要想要回本來屬於自己的皇權,就必須消滅外戚的威脅,宦官無疑是最佳選擇人群,就這樣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控權利。

用宦官制衡外戚首先是漢和帝搞出來,他是東漢的第四位皇帝,他的生母被竇皇后(漢章帝皇后)誣陷,抑鬱而死,竇皇后養育了他,並被立為皇太子。漢章帝去世後,漢和帝即位時只有十歲,竇皇后成了皇太后,臨朝稱制,大肆封賞竇氏族人,竇憲是竇氏集團的領頭羊,他專擅朝政,並養了一批刺客,專門針對政敵,朝堂上滿是竇氏的親朋故舊。

漢和帝和自己大臣根本不能交流,竇氏集團將皇帝封閉在皇宮內,漢和帝能夠接觸的只有宦官,也只能利用宦官消滅竇氏集團。漢和帝暗中瞭解到,竇氏集團有意刺殺漢和帝,他也抓緊時間與中常侍鄭眾密謀剷除竇氏集團,因為竇憲出征在外,恐引起戰亂,只能等到回師後剷除。漢和帝還專門找《史記.外戚傳》借閱,偷偷地假借別人名義,主要是蒐集皇帝誅殺舅舅的先例。

公元前92年,漢和帝在北宮發動政變,命令執金吾(皇帝的衛隊)和五軍校尉備戰,逮捕了竇氏集團的主要手下並處死,礙於面子,竇氏集團的人沒有殺,而是強迫他們回到自己的封地,到了封地全部逼迫自殺。(大將軍何進劇照,屠戶出身)

漢和帝順利剷除竇氏集團,為東漢以後的政治格局打下了模板,宦官和外戚輪番上臺執掌政權是一種常態。

兩漢都滅亡於外戚也是歷史的必然吧,不過也提醒了後世王朝的皇帝,不要走兩漢的路子!


穿越再現彼岸


朝代的更替不是單一的因素造成的,單純的說是外戚或者宦官並不客觀。在我看來,皇權旁落是根本原因,皇帝的權威沒有了,改朝換代的天時就快來了。


皇帝是個做裁判員的,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制衡,這樣才能維持皇帝的權威。外戚、宦官、權臣等勢力集團保持均衡,皇帝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

大家相互之間誰也搞不定誰,才需要裁判的判決,這時皇權才能得到穩固。一旦失去平衡,改朝換代就是不可避免的。如西漢權臣霍光,就可以決定皇帝的立與廢。

西漢滅亡的原因

具體到兩漢滅亡的原因也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講西漢王朝亡於王政君干政和王莽亂政,當王莽除掉了漢哀帝的寵臣大司馬董賢,所有權力都掌握在王莽的手裡時,西漢王朝的滅亡就已經不可避免了。



東漢滅亡的原因

東漢的滅亡則源於以大將軍何進為代表的外戚集團和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之間的爭鬥,最終外戚和宦官同歸於盡,袁紹等諸侯成了最後的贏家,天下進入了諸侯割據的亂世,最後曹操、孫權、劉備鼎足而立,進入了三國時期。


因此說西漢東漢都亡於外戚是片面的,說源於皇權旁落、局勢失衡才比較客觀。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縱觀整個東漢和西漢的歷史,甚至整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似乎“外戚”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而外戚將正統取而代之到的現象,我想也應該並不是“兩漢”所獨有的。

我認為“外戚篡權”在中國封建王權的發展史上,應該說是一種必然存在的“形態”。而關於“外戚篡權”為何會頻繁發生,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在於“外戚”身份的特殊性,也正因如此,他們往往都能夠接近“權利中心”,甚至很多都位極人臣,比如漢武帝時期的衛青和霍去病就是,一個是衛皇后的弟弟,一個是衛皇后的外甥,兩人皆位列“大司馬大將軍”。而且,再者說,就皇帝而言,由於姻親關係的存在,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他對皇后或者嬪妃的孃家人自然會比其他人多上幾分的信任,所以,一旦遇到棘手之事,皇帝自然是希望“外戚”能夠幫忙當的,這也便給了外戚掌握實權的機會。第二個方面,則要純從人性和人倫到的角度來講了,一旦一個人擁有了僅“一人之下”的權利,那麼,他到的心中自然會產生一些波動,從慾望的角度說對“至尊之位”一點也不心動一點也不心動一點也不心動一點也不心動,似乎就有一些絕對了。而像王莽一樣的權臣,皇帝在位時兢兢業業,位極人臣,恰好趕上了“皇帝駕崩,新皇年幼”的情況,即便他再忠心,也難免不會心裡有想法。而對道貌安然的他來說,甚至會從人倫的角度給自己找理由,比如皇帝年幼,由他來先代管江山,成年之後再還政,其實後來乾脆將年號都改了,而他做的其實也是完全違背當時的“人倫綱常”的。所以,綜上所述,“外戚篡權”並不是“兩漢”所也有的產物,而是一種常態存在的歷史現象。


冒牌東方朔


中國自進入封建社會以來,掌權的人大約為皇帝、皇室、大臣(宰相、大將)、外戚(孃舅家)、太監。這些人為什麼能掌權,因為他們離皇帝的權力中心最近,近水樓臺,得天獨厚。

在西漢和東漢,皇帝用丞相,但限制相權(簫何三次靠智慧逃出劫難),有的丞相惶惶不可終日。有功的大將遭屠殺或免職(韓信被殺、衛青失寵)。太監只服務於皇室,不允許有機會參與政事。在兩漢時期,唯一能與皇帝分權爭權的只有外戚了,特別是在皇帝年幼之時,大都為外戚掌權,皇帝成年後,再利用親信太監殺外戚,奪回權力。

兩漢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皇后的父親及兄弟都要封爵位,父親封公,兄弟封侯,大部分掌握兵權。當皇帝年幼,太后監國時,外戚勢力便自然的介入權力中心。在太后眼裡誰最親,自然是孃家人,父母兄弟侄子是孃家人,他們最值得信任。

西漢自開國皇帝劉邦起,呂雉就橫行霸道,為人很毒,殺韓信,做人彘,無所不用真極,外戚登上權力舞臺。到西漢末,外戚王莽直接簒位,建立新朝,其姑媽王太后氣的看不下去,將玉璽摔折了一角。到東漢未年,外戚何進專權,與太監惡鬥,你死我活。到了漢獻帝,掌權兼外戚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當然外戚不一定都是壞人,但在權力場上,當然也無法當好人,更當不了厚道人。


書華36


- 西漢

1. 漢武的強幹弱枝

漢武帝在位期間對內頒佈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通過一系列舉措,使得政權牢牢把控在漢武帝的手中。

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開始為君王服務,奴化老百姓的思想。

對外派衛青和霍去病反擊匈奴,將匈奴驅逐至漠北。樹立一個全國人民共同的敵人,將矛盾一致轉移對外。

這是漢武時代的手腕。然而,常年大規模的戰爭過度消耗了大漢的國力,文帝、景帝兩代帝王努力造就的“文景盛世”蕩然無存。到了漢武帝晚年,老百姓的日子十分難過,有的地區因無法生活甚至發生了兵變。

漢武帝的功績世人不能否認,但是他執政期間的為後來留下的隱患也很大。刑法繁重、橫徵暴斂、窮奢極欲,對外征討四夷的同時對內大肆興建宮室,晚年又曾迷於神怪之說,這些都致使百姓疲勞凋敝。

讓人最終慶幸的是漢武帝意識到了自己犯了大錯,並頒下了“罪己詔”,公開認錯。並且,在臨終之時將自己的繼承人託付給了合適的大臣。隨後到了漢昭帝,又採取了漢初時的“休養生息”國策,經過漢昭帝、漢宣帝兩代皇帝的努力,西漢經濟恢復繁榮、政治穩固、疆域遼闊、四夷賓服,形成了後來的“昭宣中興”。

2. 強枝弱幹

漢宣帝駕崩後,元帝登位。到了漢元帝后期,土地兼併盛行、中央集權衰落、階級矛盾不斷加深,逐步從“強幹弱枝”轉向了“強枝弱幹”,到了漢哀帝,矛盾已經無法調和。劉姓皇族已經失去了威望,而王莽為代表的外戚集團迅速崛起,左右朝政。隨後扶植的漢平帝、漢孺帝在權力的角逐中,無力與強大的外戚集團抗衡。

公元8年,經營多年的外戚王莽憑藉超高的權謀達成了個人的目標。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自此,西漢滅亡。

- 東漢

做了皇帝的王莽勵精圖治,盡心盡力的經營自己的國家。起初,有劉氏宗族以及部分人反對的情況下,還是有一部分人支持他的。然而,隨著王莽大肆啟用自己的親信,罷黜排擠劉氏宗族及親劉氏大員,迎來的反擊也越來越激烈。

為了解決社會矛盾,王莽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史稱“王莽新政”,但並沒有解決西漢末年以來的土地兼併以及流民問題,以失敗告終則成了必然。在其推行新政期間,各地災害頻發,老百姓食不果腹,紛紛起義造反,其中就有著名的赤眉軍和綠林軍。

劉氏宗族也趁機扯起大旗,趁機光復漢室,經過十多年的戰鬥。劉氏宗族的傑出青年劉秀最終平定天下,建立了東漢,史稱漢光武帝。

1. 東漢同樣亡於君弱臣強,相對於西漢,東漢的滅亡則更加血腥暴力的多

西漢的外戚集團對於權力的爭鬥權謀比較多,東漢末年較西漢末期的皇權更加的弱,各外戚大佬很少考慮皇族能對他們產生的危險,更多的是工具,怎麼用著方便就怎麼用。相對應的,大佬們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用於發展自己的勢力,爭奪地盤之上。

2.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有人說曹操是梟雄,有人說他是奸雄,無論哪一種說法,都不能否認曹操這個人在東漢末年所起的作用,可以說他篡漢也可以說他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憑藉流傳後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能說明這是一個以絕對武力控制皇帝而征戰天下的人物。最後為自己的兒子登基做皇帝鋪好了路。

西漢被外戚集團使用權謀為陰謀所滅;而東漢就是被外戚集團使用武力為陽謀而亡。到了末期,無論西漢還是東漢,滅亡的原因都是各個利益集團的土地兼併致使矛盾激化,主弱臣強,皇帝無力控制局面。


風鈴中的濤聲


西漢和東漢亡於外戚,公元8年西漢外戚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過玉璽,並接受孺子嬰的禪讓,建立王莽新政,西漢滅亡。


東漢末年,何進的妹妹受寵於漢靈帝被封為皇后。漢靈帝駕崩後,宦官們打算立陳留王劉協為帝。為了誅殺是宦官何進把董卓掉入了洛陽,董卓沒有到來何進就被宦官殺了。董卓進入洛陽後,東漢名存實亡。

其實究其原因,是因為在西漢和東漢晚期時,皇帝都年紀很小壽命很短。特別是東漢的後期,很多都是幾歲或十幾歲的孩子,甚至還有兩歲的嬰兒。

這不管是兩歲的孩子還是十多歲的孩子,有怎麼去管理一個國家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政治現象,太后主政。一個在男權社會里女人能有多少見識呢?十幾歲入宮後就沒有再走出過宮門,而她要處理國家事務就要培植自己的勢力,作為她最親近的人,家裡的兄弟子侄也就成了她們首先的對象,自然外戚也就成了東漢末年最主要的政治集團。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皇帝慢慢長大成人,自然就想要從太后手中奪回權力。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莫過於身邊的太監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只能提高太監的身份與外戚集團拼一把。外戚集團勝利後就會再扶植一個孩子當皇帝,即使皇帝勝利過早死去他的孩子還是要遭遇同樣的命運。在東漢末年就形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

一個政權的穩定不僅與君主的素養有關係,風雨,一個君主的身體狀況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翻開歷史看一下,凡是盛世,大多是在為時間長的君主。

自古以來,外戚都是開明君主壓制的勢力。東漢和西漢的滅亡,也為後世留下了慘痛的經驗教訓,後世常常引以為戒。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準確來說,西漢亡於外戚,東漢亡於外戚與宦官。

外戚專權導致了西漢王朝的滅亡,景帝時的竇嬰,武帝時的田蚡、衛青、霍去病,昭帝時的上官桀、霍光,霍光權利大到可廢立皇帝,前幾年發掘的海昏侯墓便是霍光廢掉當了27天皇帝的劉賀。宣帝時的史高,元帝時的許嘉,莫不如此,到了成帝劉驁即位,他的媽媽王政君,就是王莽的親姑姑,王家男子全部封侯。皇帝能力強的時候,外戚是一種助力;皇帝能力弱的時候,外戚就威脅皇帝的統治,進而動搖整個王朝。最後外戚王莽篡位成功。

東漢是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外戚竇憲、梁冀擾亂朝綱、囂張跋扈,皇帝依靠宦官奪回政權,就使得宦官堂而皇之地操控政治、形成宦官集團。新皇登基覺得外戚強大就用宦官除外戚,宦官強大就用外戚除宦官,週而復始進而加速了東漢的覆滅。





樂弟的


進入父系社會後,法統上王后和皇后仍有很大權力,尤其在孝道的文化傳統下。

兩漢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土地等財產的兼併。

王莽雖然篡漢,卻敗於均田的新政,改變不了兼併的強大利益集團。即使沒有王氏一族,西漢也不會維繫太久。

東漢本來就是豪強所建,末期兼併甚於西漢。對於其滅亡,宦官亂政是推手,天災是導火索。


魏東雙


沒有黨的正確領導,沒有一個正確的革命方向,沒有唯物主義科學價值觀,任何時候都是必然走向失敗的


古泉文庫


因為統治者覺得自己家親戚,相對於讀書人和同姓人,更加靠得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