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怎麼解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不多不少的24小時,最重要的是怎麼去分配和利用這些時間,在現代社會,二十小時制度是全世界都通用的計時方法,而且時間已經可以精確到每一秒。不過在手機、手錶還沒有普及的時候,我國民間還有一些其他的計時方法。

除了很多人熟悉的十二時辰制度外,我們還能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看到報時的打更人,相信很多人都會好奇,為什麼打更人都只打到五更天呢?這是因為這些人採用了十時辰制度報時。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怎麼解釋?

十時辰制度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方式,把白天和夜晚各五分,其中夜晚用五更來表示,對人們來說,夜晚的每一更都有不同的意義。有句農村俗語叫做“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經常被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提起,這句俗語具體是啥意思呢?

一更人:一更天是從黃昏開始,指的是七點多到九點多的這段時間,很多農民這時候才剛剛從田裡收工,正忙著回家做晚飯,小孩也要麼在玩鬧,要麼在做功課,總之每個人都有要忙的事情。吃過晚飯,這些人還會和家人鄰居坐在一起嘮嘮嗑,所以這時候的農村是最熱鬧的,到處活動的人也很多,所以被稱為“一更人”。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怎麼解釋?

二更火:按照二十四時計時法,二更開始的時間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了,這時候,農民的事情都忙得差不多了,大多數人都準備洗漱休息,家裡的照明燈也陸陸續續的被關掉,所以才有了“二更火”的說法。

三更鬼:老話說半夜三更,三更天已經到了午夜時分,按照農村一些迷信的說法,這個時候的陰氣比較重,正好是鬼魂出沒的時候,雖然並沒有科學的依據,“三更鬼”的說法還是流傳下來了。

四更賊:四更的時間是凌晨兩點多到四點多,正是人們睡得最香最沉的時候,就算家裡有些輕微的響動,也不一定能發覺,以前農村的小偷比較多,竊賊也大多是在四更天的時候闖入家中。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怎麼解釋?

五更雞:以前很多家庭沒有鐘錶,公雞打鳴就相當於農民定的鬧鐘,公雞打鳴都是天剛破曉的時候,這宣告著新一天的開始,人們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之後,就要起床開始新一天的忙碌,凌晨的五六點鐘正好是五更天,也就有了“五更雞”的由來。

以上就是“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這句農村俗語的意思,這樣看來,老祖宗們對晚上各個時間段的場景的解釋,其實十分生動形象,對此你怎麼看如果你還聽過類似的說法,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