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糟粕?

通渭关注



传统文化的糟粕。集中在法家思想中。

一、法家是帮君主驯服奴才。

法家是让人民做犬民,做狗奴才。。

韩非子谓之: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韩非子对良民的定义:寡闻从令。

韩非子还提出了三纲理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子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主而诛臣,焉有过!

而儒家认为,把人民当奴才的君主,必须诛杀。孔子谓之汤武革命,孟子谓之,汤武诛独夫。

二、法家是法治的头号死敌。

法律体现君主的意志——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

君主牢牢钳制刑法——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

夷族连坐—— 一人死罪,夷灭三族,株连十户。

宁枉勿纵——商鞅谓之:刑用于将过,则大奸不生。

三、恶政——驭民六术:愚民、贫民、疲民、弱民、辱民、虐民。

正如梁启超所言: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奴性。中国唯一领先世界的,是法家的防民之术。 法家是民主、法治、宪政的头号死敌。法家思想不灭,中华民族不兴!


杨朱学派


一个自淫自嗨不休的群族,二千五百年后,在疯狂崇拜二千五百年前就被抛弁的迂腐僵尸。

即便己是公民社会时代,也取代不了原始丛林中,一些先天自甘骟阉奴化遗传传承;即便是工业化和科技时代,也撼动不了猿猴部落千古不变的蒙昧变态思维,这个族群是个啥样,是不言而谕的多么惊人不化。

在一个无法阻拦的不断开智启蒙时代,越来越多大众百姓走出认知真理蒙昧茫区,人类共同体共同价值观成为人类共识,几千年骟阉蒙昧垃圾文化市场越来越小,耗子药贩子穷尽伎俩,也显得力不从心。

于是,流氓、无赖、泼皮手法不断出现,出口吐粪垃圾随处可见,义和团神功屡见不鲜,丑态百出,花样翻新,实在让人作呕和不齿。

这种题,不理彩好。避免被没有人性,充满垃圾兽性僵尸蛆虫给毒咬。



中华文化最大的糟粕,就是几千年来,一直想用道德教育治理国家,失败了,又重新再来,一代一代,一朝一朝,就是不尿法制。

也不知道这些人笨,还是太聪明了。他们不厌其烦的这样做,日日讲,时时讲,不行?也还是讲。

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做的,一是首要的,必须尽快做的是完善和细化法律,同时,健全严格执法守法的机制,把法律这个底线打实打牢,也就是把他律的强制手段打实打牢。首先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跟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如果社会底线风气不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力量大打折扣,甚至令人反感。三是儒佛道等各家的糟粕,各家自己去清理。能清理掉的仍纳入正能量体系,清理不了的由社会各方共同清理,甚至打入冷宫。四是一些儒呀什么的,别幻想成为官方独树的宗教和派别了,几千年的教训,早该使当政者清醒了。还是踏踏实实的在民间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奉献吧。五是媒体、网络和国人理智监督是执法守法和各种职业道德、公共场所道德及一切公德得到全覆盖,无死角落实的有力有效的武器。希望各方正确运用、充分运用。国家依法规范和引导。


鱼磊卫静


个人觉得文化的本身是没有精华与糟粕之分的,有些传统文化你觉得它是糟粕,很可能是因为你所处的时代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换一个环境或者方向看待这些传统文化,可能又有所不同,下面我简单的举几个列子。

一、裹足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从四、五岁开始就要用布把双脚紧裹,让双脚畸形变小,因为封建社会的人人为女子的脚不宜过大,要小巧如三寸金莲,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看来肯定是被认为是封建思想,不被大家所接受的。但是我们换一个环境看待一下,现在很多舞蹈演员为了让自己的形体更美,不惜动手术去掉身体的骨头,以保持身体的柔韧性,又或者举重运动员为了比赛疯狂增重或减重,这些舞蹈演员和运动员他们为了艺术和国家荣誉残忍对待自己身体,与封建社会中的裹足文化其实差不多,但是我们能接受舞蹈家和运动员的行为却不能接受裹足行为,其实是与我们生活环境有关的,有些文化只是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生活环境了,并不是文化本身有好坏之分。

二、贞操观念

古代贞操观念在现今社会看来是对妇女的片面苛求和极不公平的道德观念,现代社会讲究人人平等,每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那种不平等的观念应该摈弃。但实际上现在我们夫妻制度下,有良好的贞操观念也可以促进夫妻和谐相处生活的正面意义,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风气,所以也不能全盘否定。

三、孝道

古时候有为母埋儿、卧冰求鲤等孝感动天的事迹,一直被大家所赞颂。但是放到现在来说这些尽孝的方式就可能不被大家所接受了。

所以说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对文化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文化问题!





烦恼饭桶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应该有一种科学的态度与质疑的精神去对待中华文化,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但中华文化中很多看似精华的东西,实际却是糟粕。我们可以结合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理解和探究中华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问题。

《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通俗作品,但《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就存在善与恶逻辑不通的问题。如果人之初,本性是“善”的,那么人的“恶”是从何而来的?难道是他的父母或社会给了他“恶”?而他的父母本性也是“善”的,那他们的“恶”又是从何而来?因此,表面上看,“人之初、性本善”似乎是一种文化精华,但我们如果按照科学方法和质疑精神追问下去,却发现这句话是存在各种问题的糟粕。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作品,《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存在逻辑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本意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求他人去做,达到以己之“心”去理解他人之“心”,成为文化的“精华”。但是,如果一件事情,本人不愿意做,也不要求他人做,那么这件事情要谁来做,还要不要做?如果这件事情不需要做,你也不用做,我也不要做,大家高兴都不用做,这可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本源。可是,在现实中工作总要有人来完成,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面上看似精华,但对解决现实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使其成为一句空话的糟粕。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经典作品,但也存在阴阳平等与阴阳不平等两种对立的逻辑,产生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表达了道家的阴阳平等,形成了一种阴阳“对立与统一并存”的动态平衡辨证关系,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与道家不同,儒家是阴阳不平等的文化。《周易.系辞上传》开篇始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充分代表了儒家“阳尊阴卑”的阴阳不平等思想,而这种不平等思想在儒家后来的“等级秩序”、“三纲五常”等文化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产生了中华文化的糟粕。这两种思想的对立也导致《易经》中阴阳辨证关系的混乱,影响《易经》内在逻辑的自洽和科学性。

中医的阴阳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代表。中医因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阴阳理论的相生相克、动态平衡的辨证思想,使其充满了活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精华。而现在有些文献用阴阳和五行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中医。因为五行理论“直相生、间相克”的思想与阴阳理论“直相生、直相克”的思想冲突,也没有科学依据和自然现象支持五行理论。因此,阴阳五行理论不但对中医理论没有帮助,反而导致了中医阴阳理论的混乱,甚至导致了大家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因此,阴阳五行理论,就成为中华文化的糟粕。

总之,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存在看似精华、实则糟粕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和质疑的精神,去理解和探究中华文化,吸取其中精华,抛弃其中糟粕,而不是盲目接受,中华文化必将达到新的高度,并被世界接受。


合竞共赢


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

现代人太自我,认为读了点书,就有能力区分精华与糟粕。而我常见的被认为是糟粕那部分,很多只要深入去了解,才知道是精华中的精华。

现代中国人太喜欢用西方标准衡量东方思维,不知其背后的精华。反倒因其不符于西方逻辑,则一律打倒。

这样吧,按跆拳道规矩,我用散打,你用巴西柔术,看谁能打赢谁就是精华,反之就是糟粕,好不好?

所以,就别扯蛋精华与糟粕了,好好精研自己的学科吧,别乱跨界妄评。


云出无心David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清有浊,有泥有沙,这是客观也是自然存在的现象。文化,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大成,特别是语言、文学、艺术、教育、意识形态等精神层面上的产品,宽广博大,有益的与无益的并存;实用的与过时的并存;精华的与糟粕的并存,这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有它存在的规律性与合理性,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人们往往喜欢用精华与糟粕来标定文化的品质。在多数人看来,文化中凡是好的东西就是文化精华,凡是不好的东西就是文化糟粕,这种区分有点主观,过于笼统。任何一个文化现象,它反映的人文信息、折射的现实道理都具有多面性,就看你推开哪边的门走进去获取你想要的东西。别说文化,就是满足人类基本生存的吃的喝的东西,也有很多不适合自己身体需要啊。

产生于封建社会的男权制,要求女性“三从四德”,这肯定与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规范格格不入。宣扬男强女弱、男尊女卑、妇女被麻痹被使唤,确实是意识形态上的糟粕。但对于看事情看问题理性而爱照镜子正衣冠的人,又能从“三从四德”的文化糟粕中汲取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那就是男女是有别的,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妻子给丈夫应有的尊重还是必要的。否定“三从四德”并不代表女性可以在追求平等中走向极端:盛气凌人、嚣张跋扈。这样反而真的能断送婚姻、毁掉家庭。

传统文化糟粕是有的,但帽子不能乱扣。这个社会,需要大量有责任的人、有担当的人把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加以发扬光大,就是糟粕的,也可以把它做为素材挖掘出糟粕中的警示与教育成分,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养育人心的精神产品了。物质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道德缺失导致的稀奇古怪的事情层出不穷,着实需要引起反思。

再举个例子,就有学者把《三字经》扣上“糟粕”的帽子,说什么:时代不同了,现在是一个凭能力说话的社会,处处充满着压力和竞争,孩子需要知识,需要强势,中庸行不通了。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前些日子媒体报道的新闻,一个13岁的孩子把父母杀了还若无其事。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话题,孩子的知识,我们可以慢慢教,孩子的道德教育,做父母的真的不能明日复明日啊。

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就看你有没有一颗敬畏与谦卑的心去对待、去找对你有帮助的东西了。





丙寅易学


看待一世界任何一种文化都要遵行一种原则就是把历史文化置于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客观反思批判把可以继承的讲清楚,需要向其它民族文化学习的看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从直觉开始,没有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现象和逻辑结合,在是是而非的主观臆断里兜兜转转,这就造成混沌的原始设计一至受到追捧,而不批判吸收。

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束缚人性以达到社会稳定,而人性束缚则阻碍了人的创造力发挥,进而导致全面落后挨打那个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夜郎自大,没有学习其它优秀民族的态度。任何文化一但固步自封,没落就开始了。


alfa628


既然称得上文化,那一定是精华的东西,不道德,低级庸俗的不叫文化了,能引领和带动人类文明的才是文化,鲁迅还想废除汉字呢,难道中国汉字不是优秀文化吗?就如你过得富裕了,穿个麻布衣服,别人也会说你好,说你会养生,5000年能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优秀文化,不要怀疑有糟粕,你还没有发现其先进性吧?都说《易经》是封建迷信,可有几人知道《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根呢,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


德能胜才


如果我说”扬弃“你们一定不会满意。

什么是文化的糟粕?

因为认知的不同,这是个具有历史性的回答,五十年前所有的”旧“都是糟粕,但是现在不是这样。那么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糟粕?

是那些封侯拜将的历史故事?是那些瑰丽玄奇的神话故事?是那些三教九流的各种学说?

法家教人残酷,儒家教人伪善,道家教人卑弱,墨家教人贪财……

看起来都是糟粕!

什么不是糟粕

如果在唐代看汉代睡地上就是糟粕,宋代看唐代吃生鱼片就是糟粕,满族人看汉人缠足就是糟粕!近代呢?近代人觉得长袍马褂是糟粕!发辫是糟粕!写汉字,说中国话是糟粕!鲁迅甚至说要改成拼音文字。

到底什么是糟粕?现在看来,长袍马褂未必就是糟粕,那是满汉融合的传统服饰;男子留发未必就是糟粕,那是传统,不过是汉人不剃头罢了;木结构建筑未必就是糟粕……还有很多很多,不再赘述。

迷信是糟粕吗?全世界范围内看,不是的。

如果你问一个欧洲人,你相信进化论还是相信上帝造人,他的回答会雷死你,欧洲作为进化论的发源地,进化论的支持率还没有中国高。

真正的糟粕

真正的糟粕。人心变坏是从“我闹我有理”开始的,人心变坏是从“我扶我吃亏”开始的,人心变坏是从“要求义务让座”开始……

一个人人都讲道德的社会是一个不道德的社会!

一个让舆论影响法律判决的社会不是一个法制社会!

对于糟粕怎么办?

抵制,抵制,抵制!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