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风雪娱乐


这个问题我看了一下回答基本上是谈妙玉。《红楼梦》看过几遍,妙玉也有印象,也记得有铁槛寺和馒头庵,但是因为不精研红学,所以对妙玉没有各位大神那么深的研究。

可我看这题主说的是这两句古诗,那倒是可以唠嗑一下。

原句出自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这一首七律,平起押韵格式,押“十一尤”韵。在第三句有出律,但是有原因,并不影响整首诗。具体的平仄规律讲得太多,我们讲到第三句的时候再提。

写的什么呢?我们看标题:《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重九日,那就是重阳节了,重阳节古人是要登高的,所以范成大就爬山去了,“行营”是寻访或者路过看见的意思,他看见了什么?“寿藏之地”。这个就是活人为自己将来修的墓穴,也叫做“生圹”。

范成大就没忍住,开始吐槽了。但他是个诗人啊,自然引经据典,出口成句。

起句“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接着题目而来,有感而发。题目是看见生圹了,范成大联想到自己。“行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往土里埋。楸树是用来做棺材的,“行楸”就是可以拿来做棺材。咱们扛把铁锹,带上一壶酒,就好像当年喝醉酒的刘伶一样。这里面就有典故了。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就是那位为了不当官喝了酒满街裸奔的人物。但是这儿呢,用的是他另外一个故事。他经常坐着鹿车,带一壶酒,使仆人扛着锹跟着,说:“死了就把我埋了。”他置生死于度外就是这样。这故事用在这儿,其实也是反讽那些生前就为自己修坟墓的人,便有生圹,谁知道你?刘伶这种高士,随便埋在哪个角落,也名声传世。

承句“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就是妙玉套用的诗句来源了,但是妙玉——也就是曹雪芹在引用的时候改了一个字,把“门限”改成了“门槛”。这是改得非常好的,对应了《红楼梦》书中的“铁槛寺”和“馒头庵”(水月庵别称),又指明了范成大这句诗的出处。因为这两句诗也并非“铁门限”和“土馒头”的原创。

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高僧智永和尚,继承家风在云门寺练书三十年,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因求书者众多,住处门槛几被踏穿,遂包以铁皮,人称“铁门槛”。这里用来显示门庭高贵,长盛不衰。

而“铁门限”和“土馒头”的对应说法呢,则来自唐代诗僧王梵志的二首打油诗,

《世无百年人》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 城外土馒头 》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这两首打油诗直白浅近,却又有些佛学哲理思考在里面。将坟墓比作“馒头”,将活人比作馒头里面的馅,也算是幽默得很。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作为颌联对仗,意思也很好理解。你便有为了千年长盛打造的铁门槛,终归逃不过人生最后一抔土。唯有一点“铁门限”三个字平仄按照格律该是“平仄仄”,但“铁门限”也好,“铁门槛”也好,都是“仄平仄”,这是出律了的,但是由于“铁门槛”是专指的名词,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诗意中与“土馒头”对应,所以只好“不以词害意了”。大家知道就行,这不影响这首诗的诵读和诗意。

颈联“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这个还是七律写法,“转”。由前面两联的所见所感转入佛家世界观的思考,进一步加深诗的主题。宋诗和唐诗的区别就在这里,唐诗吟风颂月,吞吐万千,意在言外,而宋诗则为讲理诗,就是爱讲道理,所以在诗歌飞扬上不及唐诗的气象。

何为“三轮世界”?按照佛经的说法,世界是安置在风轮、水轮、金轮之上的九海八山,所以大千世界又称为“三轮世界”。这大千世界啊,不过是万千之劫后的余灰。

何为“四大形骸”?佛教认为人分精神和肉体,但是剥离精神,肉体分为四大: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水大;体温暖气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四大和合就是肉体所依,一旦人死了,皮肉筋骨归于地;精血口沫归于水;体温暖气归于火;呼吸运动归于风。“四大形骸强首丘”,《哀郢》诗:“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传说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若是死了啊,就把这肉体凡胎还给四大,消散在风里面,也比归葬故乡要强啊。

尾联“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律诗行文规则,尾联要“合”,首联是登山所见,尾联自然要合回去,回到重阳赏秋菊。出句“蝼蚁乌鸢何厚薄”又有典故,出自《庄子·杂篇·列御寇》: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要死了,弟子要厚葬他,说如果葬薄了,怕乌鸦、老鹰吃庄子的肉体。庄子说:“露天被老鹰吃,埋在地下被蝼蚁吃,反正都是被吃掉,夺了老鹰的食给蝼蚁,有点偏心呐。”

反正死了就是要被自然回收,随地埋和建造豪华的生圹有什么区别?我在这重阳登高赏菊时,临风拍掌大笑这些看不透的人。

整首诗大概就这意思,因为范成大脱胎于江西诗派,所以喜欢用典,整首诗的讲解就有些乱。大家将就着看。

至于妙玉为何独独推崇这两句?

妙玉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大概跟她自身是个尼姑有关吧。看透生死是她的日常参透,但是按照她的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免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结局可不怎么好。没有了贾府的铁门槛照顾着,便看透了生死,却也没办法活透人生。

何况,她对汉晋五代唐宋的诗的看法,也证明她不谙世事,不懂除了铁槛寺和馒头庵之外,还另有人生。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这句古诗出自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妙玉很推崇“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一句,她自己又称自己是槛内人,想必她对这首诗很有感触。

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代发修行。

为什么出家呢?据说是自幼多病,不得已才入了空门。

这一句和林黛玉可以对着看。赖头和尚当日就说黛玉,想要她的病好,要么出家,要么不见外姓。

多病的妙玉走了和黛玉截然相反的道路:出家、不回乡

不知道曹公在此是否大有深意。

十七岁妙玉随师父进京,但师父在京中圆寂,又嘱咐她不可回乡,在京中等待结果。所以她滞留京中,恰好大观园建成,王夫人下帖请她住进栊翠庵。

这种奇特的生活经历,对妙玉有很大影响。

妙玉本身又是极聪慧的女子,她对这世间只怕看得很透彻,只可惜看明白了却无法摆脱,到底是“云空未必空”。

回到诗句本身来说,充满了万物皆空的感慨。

千年万年,终究不过一抔黄土。

黛玉诗作中也有这种句子,《葬花吟》:一抔净土掩风流。

这个土馒头,是每一个人永恒的归宿。

这里面有出家人的了悟,有王侯将相的无奈,也有平头百姓的感怀。

出家人已看透生死,所以才言万物皆空,在死亡终结一切之后,化为黄土,又散成灰烬,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千年万年存在。

王侯将相有欲望,有所求,有求不得,也有舍不得,所以自古位高权重者求仙问道,希望长生不老,摆脱死亡,跳出轮回,秦皇汉武皆是如此,但没有人能逃离死亡的利剑,他们最终都要埋进坟里。

平头百姓不如出家人看得透彻,也不如王侯将相割舍不得,却还是顺其自然化为泥土。

宝钗爱《山门》里那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人生也不过如此,不管经历了什么,不管贫穷富贵,不管时空如何变化,人终有一死。

生与死,欲望与看破,这本就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却在一句诗中体现出来,值得人去咀嚼,怎么能说不是好句呢?

有人说没有人能够做到,我想,这句诗并不是要求谁做到什么,只是在某一瞬间,忽然心有所感,发出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慨、顿悟,就像甄士隐为好了歌作得注解中所说的那样: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我们看得清别人,却看不清自己。

妙玉也是一样。

----------丸----------


祁门小谢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这句古诗出自宋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红楼梦》里,妙玉很推崇这句话。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幼多病,不得已才入了空门。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带发修行。

妙玉随师进京,她师傅圆寂后,恰巧大观园落成,王夫人听说妙玉后下帖子请她到栊翠庵修行。

妙玉自称“槛外人”。意思是她已看透世事,身心在槛外。出家人不在意生死,五蕴皆空。

然而,说是容易做起来难,她是云空未必空。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人生在世,无论过程如何,或贫困潦倒、或富贵荣华……终逃不过一死。

无论是死得其所还是死不瞑目,到头来也是黄土一捧,土馒头一个。

《红楼梦》中甄士隐唱的【好了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清心一栈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句诗,但因为《红楼梦》中妙玉的引用而更具有名声。在妙玉看来,范成大的这句诗是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最好的,并在给宝玉的颂寿信中自称为“槛外人”。

人生一世,莫不处于出世和入世之间。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对于何时出世、何时入世,都有不同的选择。国人关于出世入世最智慧的选择,或许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不可能一辈子都能顺风顺水,处于积极入世的状态;也不可能一生都穷困潦倒,处于消极出世的状态。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说得自然不错,与《红楼梦》中“好了歌”讲述的都是同一个道理:所谓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生活最后都终将归于寂寞和虚无。这种认知对化解人类自身的焦虑,减少人世的靡费,其实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告诉人生不要做无畏的抗争和奋斗。

但人生一世,也不可太过看透。太过看透、太过消极,社会就没有前进的热情和动力。实际上,古往今来,能够看透人生的能有几人?即使是出家人妙玉,都自称是槛外人了,甚至于男女感情这件事还是没有看透:她用自己的茶杯给宝玉沏茶,给宝玉折红梅;她给宝玉寄送庆寿函,直接被岫烟们笑道:“她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了。

即使是大智慧如曹雪芹者,写下《红楼梦》这部奇书,宣称所谓“好就是了,了就是好”,他自己何曾从心底里忘却曹氏家族任江宁织造时期,四次接待康熙南巡那种鲜花着锦的辉煌时代,不然的话,他不会在第十八回“元春省亲”那一节,表现出那种极度铺陈和极度炫耀的情绪来。


松楠庄主


《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铁槛”与“馒头”源自一首宋诗,那就是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之地》一诗。

一、对人生的感悟

妙玉到贾府栊翠庵时十八岁,在蟠香寺修行十年,在牟尼院至多不到两年。妙玉虽然出身官宦之家, “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她小小年纪,即已看破人生。想想妙玉内心该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冷峻!

妙玉喜欢的诗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铁门槛是富豪之家的门槛,俗话说“后门深如海”,可是纵然富贵千年,又有谁抵得过生命无常呢?到头来还不是终须一死。《红楼梦》中的贾敬是有封爵的,却一直在修炼不死金丹,就是想着那“千年铁门槛”不倒。最后不也一命呜呼?天底下哪有永世不倒的繁华?

她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土馒头”意味着生命终结,不管是谁最终也要死掉,徒然留下一个坟头而已。哪怕是帝王的“土馒头”成为一座丘陵,“土馒头”再大,人不在了,“落了片茫茫打的真干净”也终究不会有什么乐趣。所以妙玉自称槛外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

二、对世俗的无奈

本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妙玉,造化弄人,让她不得不远离世俗红尘。妙玉也有正常女孩子所有的小心思,冥冥之中让她遇见了英俊又懂女孩子心的宝玉,无奈她是佛家弟子。心系红尘的她却不得以冷艳的外表掩盖自己,用全部的心思去诵经念佛,青春年华常伴青灯古佛旁。

她的那份高雅,孤傲,使她成为了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妙玉”。本以为这块晶莹剔透,色泽圆润的美玉,谁承想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虽看穿了人世间的富贵繁华,却又逃离不了世俗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人生太多的寂寞与荒凉,“痛而不说,爱而不得”最能形容她的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情感。只得用‘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宝玉称自己为“槛外人”来警世自己。

慧能五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真超脱,但妙玉却带发修行,又给宝玉下寿贴,被岫烟评为“僧不僧,俗不俗”。 她刻意与世人避嫌、孤僻怪诞,仍是入了局。


《红楼梦》通过妙玉这位美丽高洁的少女的悲惨遭遇,要揭露的这个肮脏邪恶吃人的社会。妙玉的结局是令人惋惜,更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


青山红豆心


《红楼梦》处处隐喻,作者虽然避讳年代可考,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社会责任。而这些思想,往往通过笔下人物给予描画。所以红楼女儿绝不千篇一律,各有特点。喜欢仕途经济的薛宝钗,爱读四书的林黛玉,推崇“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妙玉,立志创一番事业的探春。这些红粉的精彩,都代表了作者的思想。



妙玉是畸人,是不容世俗之人,也是遗世之人。她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与她出身江南士族有关系。妙玉家在江南传承几百年,受到的是传统文人思想,改朝换代对于他们的冲击特别大。妙玉讽刺贾家俗,就是以正统自居,嘲笑贾家画虎不成反类犬!

妙玉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范成大这句诗符合她身在红尘,心已出世的境况,但也有酸溜溜的意味。我蹭分析过妙玉为何身藏那么珍贵的茶器。认为妙玉为前朝官宦世家子弟。虽然家族在新朝没落了。可无论学识,修养,文化,底蕴都要高于新朝贵族。她嘲讽贾家拿不出来和她等同的茶器,就表示新朝贵族底蕴不够。



《红楼梦》写妙玉,我认为是用前朝旧人,或者汉族正统思维来影射故事。妙玉推崇范成大,主要是范成大在清初影响非常大。尤其他作为宋使出使金国,慷慨激昂,不受辱而回,是谓有气节文人典范。而他撰写的《揽辔录》更是影响极大。

《红楼梦》作者不止一次嘲讽当世的变节文人。他借鸳鸯之口骂出“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话)儿”,就是嘲讽投身敌营做鹰犬之人。而鸳鸯父母在金陵看老家,妙玉出身苏州世宦,其实都影射他们所代表的江南有气节的士大夫对新朝统制的抗拒和对投身新朝为奴作弊的态度。所以鸳鸯又骂: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怪道成日家羡慕人家女儿做了小老婆,一家子都仗着她横行霸道的,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了!这是作者对投身新朝之人最大的讽刺。而林黛玉长在贾家,变成“俗人”更是有意思的描写。



当然这是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时代意识形态,有人认可,有人不认可,认为《红楼梦》不会承载那么多。其实我想说,作者作为时代文人,必然会有对时代的看法。《红楼梦》之所以处处隐晦还成为禁书,与此是相关的。

抛开这些,我们再聊聊作为贾家大观园中的妙玉为什么会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其实也代表了作者关于贾家兴亡的看法。贾家有寺庙铁槛寺和馒头庵,出处就是范成大这首诗文。贾家荣宁二公创业初期,深有忧患意思,所以铁槛寺既是对家族的余泽,也有对后世子孙的警醒。可惜就如脂砚斋说的,后世子孙辜负祖宗良苦用心。铁槛寺和馒头庵并不能对他们警醒。

妙玉此言,其实是作者再一次提出警示,就像第二回开篇贾雨村所见“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一样,是兴亡的不二法则,谁也逃不过。

妙玉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

既有对自身的描写,也有对世人的嘲讽,更有对兴衰的哀叹。《红楼梦》本质是大兴亡的背景,写尽小兴亡。至于每人的理解,就看各自不同的角度了。而妙玉是畸人,一如清朝诗人孙枝蔚在《饮酒和陶韵》中写到:“幽谷有畸人,忍饥不肯仕。隣国闻其名,岂曰少知己。”而陆游同样有此亡国慨叹:“野馆多幽事,畸人无俗情。静分书句读,戏习酒章程。”

妙玉用铁门槛形容贾家的世袭,告诫贾家,曾经我们也以为是千年的富贵,可现在看来,都已经作古,所谓土馒头,当然是灭亡之意。妙玉通过前人的兴亡,来警示贾家。当然,也讽刺贾家,你们也会亡。而放在作者的大兴衰角度,就是小家庭会亡,大家族也会亡,进而一代代王朝都会兴衰交替。


《红楼梦》阅读有意思的地方不为了探秘背后故事,反倒是这些知识点,就足够爱红之人受益终身了。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工笔红楼梦》清.孙温


君笺雅侃红楼


妙玉最推崇的这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与曹雪芹小说里揭示的人生无常这一主题相照应。“铁门槛”作为封建社会富贵家族的象征,门槛越高,材质越好,所体现的家族地位就越高。但这一切,都抵不过死亡的到来。

人走灯灭,在现世所有的富贵荣华,没有一个能够带走。最终,还不是一抔黄土掩尽风流。而那个土馒头似的坟头,就是生命终结时所有人唯一的归宿,最终的归途。妙玉喜欢这句诗,也是符合她自称“槛外人”形象性格的设定。

既然是“槛外人”,就应该身在红尘,心在世外。妙玉自然也就应该把俗世的这些富贵荣辱,放下,看淡。只可惜,妙玉“云空未必空”,一个喝水的杯子也要分出众生的三六九等,一个世俗的宝玉也能让她尘缘未了、凡心暗动。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红楼梦》里没有人能真正做到。我们寻常之人,自然也做不到。但是这部小说的意义,并不是让我们完全放弃对于富贵荣华和情爱欲念的追求,而是告诉我们切莫过于执着。
《好了歌》在讲富贵功名,妻子儿女,忘不了,也靠不住。甄士隐关于《好了歌》的解注,也是“甚荒唐,到头来未他人作嫁衣裳”。警幻仙子演绎的红楼梦,更在高唱,“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些都是与“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遥相呼应。人世无常,浮生若梦,切莫不知“梦里身是客,一晌贪欢”。倘如只有片刻的贪欢,也没什么过错,最怕这一晌过后,再回头已百年身。还没认真活过,就只能回到土馒头里。


《红楼梦》里的“色”与“空”,是一场幻灭后曹公自己的醒悟,是分享,是一种悲悯而冷静的关照。“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只是告诉我们富贵荣辱,不过人生的幻像,切莫过于执迷,而忘了自己来人世这一遭最珍重的应该是什么。

很多人临别之言,对于现世的留恋与牵挂,多是情感的羁绊,而非富贵的惦念。


此笺


这是在《红楼梦》中,妙玉最为推崇的两句诗。

同样,这也应该是作者曹雪芹极为推崇的两句诗。

妙玉之所以无比推崇这两句,在于她独特的身世和经历。


妙玉是谁?

她可不是普通的姑子,而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大家小姐。只是因为自小多病,买了替身都不中用,才不得不亲自出家。是以妙玉是带发修行。令人奇怪的是,妙玉年纪轻轻,竟然父母都亡故了,只剩下一个师父。而且这个师父还跟她说:“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 后来自有你的结果。”这就不免让人心生疑窦:为何拥有如此才情样貌的官宦人家的大家小姐,竟然被师父要求不宜回乡?她的其他亲人不想念她吗?

而且自从妙玉受邀入驻栊翠庵之后,几乎从未听说妙玉于家乡的人或者物有过任何通信。这,又是为何呢?

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 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暂且搁过,此时不能表白。【庚辰双行夹批:补尼道一段,又伏一案。】【己卯眉批:“不能表白”后是第十八回的起头。】

在王夫人吩咐去请妙玉之后,脂砚斋的批注里面写道:“补尼道一段,又伏一案”“‘不能表白’后是第十八回的起头”。

由此可见,妙玉的身份大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曹雪芹一开始也不会“不能表白”。这其实不是“不能表白”,而是“时候未到”。也就是妙玉师父说的,“后来自有你的结果”。


妙玉的身份,隐藏属性实在太高。从《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奉茶一段,我们可以猜测出一些端倪。

第一,妙玉给宝钗和黛玉的茶杯都是“珍玩”级别的,无论是刻字还是外形,都彰显了其非同凡响的地位。

试想,杯子上的字是隶书,就可见杯子年代久远,大约是处于战国到魏晋时期,因为隶书起源于战国而沉寂于魏晋以后。何况宝钗杯子上明白写着“晋王恺珍玩”字样。

王恺大家可不要小看,他可是西晋曾经赫赫有名的贵戚,晋武帝的叔父,得武帝之助,堪与富商石崇斗富。

更可贵的是,这个杯子上写着“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秘府大家可能不清楚,这可是汉代以来宫廷保藏图书的地方,苏轼都不敢说“用过”,只敢在上面标明自己见过,可见这个东西是皇宫之物,多么贵重。

而黛玉的杯子呢,虽然没有宝钗那么明显,但是从隶书和杯子名就可以看出来。这俩杯子上的字,现在搜狗拼音都打不出来。可见是真正古玩了。

而绿玉斗比起来就平常多了,可能上面啥也没刻着,所以宝玉以为是个俗器,其实未必。

妙玉能得到这样的宝物,可见其家世非同寻常,远非贾府可比,何况妙玉也因宝玉对其茶杯不满而说对宝玉说过:“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由此可见,妙玉的出身远比贾府更显赫。是以,她才有自信说贾府连一个“俗器”也找不出来。


妙玉之古怪,人所共知。

第五十回中,李纨想要栊翠庵的梅花,偏偏让宝玉去要,说“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贾环也说,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她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

第六十三回中,宝玉也说妙玉:“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甚至还在给宝玉的拜帖中自称“槛外人”。搞得宝玉不知所措。

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这不仅说明了妙玉找人嫌弃的性格,也交代了她之所以不回家而呆在金陵的原因——权势不容。可权势不容的前提是“不合时宜”,按理说,她一个官宦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纵然说话孤傲一些,又怎会得罪权势,导致“权势不容”不能回乡呢?

比较合理的推测应该就是,妙玉才貌双全,被当地权贵看上,而她那样孤傲的性子,自然不肯就范。就因为她不肯就范,所以连累父母也被害死。而她之所以和丫鬟婆子能够活下来,就是因为她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故而先行让她修行避难。或许根本不是妙玉身体不好不得不出家(因为《红楼梦》中似乎并没有妙玉犯病的案例),而是因为被权贵看上,不得不出家以避免。谁料正因她的出家,触怒权贵,带累满门抄斩,最终家破人亡。

还有一种推测就是妙玉家里文物众多,因此被权贵惦记上,没想到被她师父算了出来,提前带着妙玉远离了家乡。对方因为找不到妙玉(因为妙玉出家了),迁怒于她的家人,于是她家被陷害,满门抄斩,家破人亡。

在这种语境下,我们再来理解妙玉的自称“槛外人”,就顺理成章了。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出自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整首诗的大意是,人生有限,人终归一死,是谁也抗拒不了的自然规律,何必生前为了所谓的权势名利而汲汲营营。

过去封建贵族家庭或者是富豪人家会被称做门槛高,这体现了住宅的气派。而且最有钱和最有势的人,他们的门槛要包铁皮,有的人家希望自己的铁门槛可以存在一千年,也就是说子子孙孙享受无穷的荣华富贵。

但是,就算你这个铁门槛能够存在一千年,你能活一千岁吗?到头来你需要一个什么呢?需要一个土馒头!“土馒头”在这句诗里构成一个标志,生命终结的标志,就是说到头来,你无非也是要死掉,徒然留下一个坟头而已。过去地位越高的人,死了以后坟头就做得越大,帝王的“土馒头”甚至会成为一座丘陵,但那“土馒头”再大,你人不存在了,又有什么用呢!

或许,妙玉原先的家庭也曾贵比王侯,有着坚实的“铁门槛”,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抄家,没落掉了。只剩下妙玉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和丫鬟婆子度日。荣华褪尽,亲人尽失的妙玉,倍感生命的无聊和无常。但是,与此同时,因为正当豆蔻年华,她也仍然在内心有所希冀,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拯救自己的“盖世英雄”——可惜的是,贾宝玉并不是这样的人。

怪不得《红楼梦》中,对妙玉的判词是: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終陷淖泥中。

而《红楼梦曲》中,给她的曲子是《世难容》。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 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 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这说明,对于妙玉,宝玉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惋惜的情怀在里面。

据脂批提示,佚稿中写妙玉流落“瓜州渡口”“红颜固不能屈从枯骨”,贾府败落后,妙玉的处境可想而知。最终,她也难逃这世网。

其实,又何尝是妙玉才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感喟呢?

世家大族,自古也便这样来。


半瓣花上阅乾坤


要说清楚妙玉为什么推崇范成大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就要弄清楚妙玉是何许人也。

《红楼梦》是一部明末清初时期历史故事的寓言小说,讲述的是李自成攻进北京城称帝直到满清统一中国的这段历史。由于迫于当时的文字狱,作者化明清历史为风月故事,把真实的历史隐藏其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仅有的具有正反两面的文学巨著。书中所创作的金陵十二钗就是当时各个政治团体的众生相。妙玉就是其一。

妙玉所代表的形象是当李自成攻进北京城,简历大顺政权,南面称帝之时,隐居避世的那一群文人。这些人都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当李自成称帝之时,他们躲进深山之中,庙宇道观之内,一副不事贼朝,道貌岸然的样子。实则是相时而动,一心功名利禄的名利之徒。当满清政府定鼎中原,立足已稳之时,相继复出,成了清政府的忠实奴才。所以作者在书中极尽讽刺之能事,作判词道: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判词中的“金玉质”指的这些人是汉人。淖泥,指的是满清。从这里可以看出,《红楼梦》的作者是不屑于偷懒满清,摇尾乞怜的。

在第十七回,林之孝家的在介绍妙玉时说:“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士宦之家。……今年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得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傅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傅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回乡的,他师傅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这里的妙玉,即庙玉,庙,庙堂,朝廷之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带发修行”,不是真正的修行之人。“文墨极通”,朝廷的文管当然是文墨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本来不是真心修行的人,学经文做什么?(这句话不是说妙玉通晓经文,而是说她不用学)“模样儿又极好”,指妙玉是汉人,是如花似玉的人,所以说模样儿极好。(《红楼梦》中花玉都是指汉人)。“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这里的观音遗迹,指的是观察世事发展动向的意思。他师傅临终时对他说“衣食起居不宜还乡,在此静居,自有你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的师傅极精演先天神数,早就知道了妙玉的结果,所以这么说。

这里的“极精演先天神数”,为什么要加上个“极”字,这里有讽刺的意味,因为妙玉也“极精演先天神数”,早就预料到了历史发展的动向,结果绝对不是李自成的天下,最终将会是满清定鼎中原。这就是今天我们这个题目说的问题,当然作者说的比较隐晦,用的是范成大的一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中的“千年铁门槛”指的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万里长城,馒头的馒通满,满头,满清做了中华的头。作者巧妙地借用了范成大的这一句诗,进行了转借,引申。正面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奈的感叹,反面却隐藏了对那些文人相时而动,见风使舵的鄙视。

《红楼梦》真的不愧为天下第一奇书!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


这句话出自宋•范成大《重九 日行营寿藏之地》诗:“家山随处可松楸, 荷锸携壶似醉刘。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单独来看诗中出现的铁门槛在古代是富贵家族的象征,他们的门槛通常用铁皮包起来,代表着一种气派。而千年则是希望铁门槛在漫长的岁月中能够一直存在,也是希望家族能够一直延续这种辉煌的气派门面。然后有谁能够活上千岁,当生命走到了尽头,只是一个小小的坟墓便成为了最终的归宿。

因此无论生前有多么崇高的地位和气派,都挡不住死亡的来临,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而妙玉之所以推崇着两句古诗和她的身份有着很大的关系,她是带发出家在栊翠庵里修行,时常诵经念佛早已将富贵生死看淡,在她看来那些繁华似锦,富贵权势终抵不过时间的侵蚀最终归于寂静和虚无。这两句诗也代表着妙玉在修行上颇有心得,有着自己独特的领悟。

她所说的又何尝不是隐喻贾府的未来,当富贵的贾府这座大厦历经了几代人之后,早已是强弩之末,千疮百孔。族内大多数子弟都是安于享受,骄奢淫逸的闲人,缺少维持家业的担当者,照这样下去贾府的没落是必然的,妙玉也恰恰是看透了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