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驅逐艦的鋼板多厚?

長空雁51022536


自二戰以來,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型巡洋艦等,這般動輒數萬噸的海上龐然大物,就已經非常罕見了,幾乎從海上銷聲匿跡了。當然,除了前蘇海軍為了和美海軍爭霸大洋,不惜花血本搞了個基洛夫級巡洋艦出來,算是特殊案例了,因此不具備普遍意義,一句話,戰後具備厚重裝甲保護層的重型戰艦已經絕跡了。

關於當代驅逐艦的鋼板究竟有多厚,美國海軍第5艦隊科爾號驅逐艦DDG-57在也門亞丁港附近海域與一艘身份不明的橡皮艇相撞後發生劇烈爆炸,導致艦上數十名美國水兵當場死傷,從網上流露出的圖片來看,被炸出的那個大洞直徑最起碼有數米,艦體鋼板都因劇烈爆炸而扭曲變形,貌似厚度不會超過30毫米,遠遠遜於二戰時期重巡以上的戰艦上百乃至數百毫米的艦體保護層。

科爾號驅逐艦,是美海軍最先進的阿利·伯克級的第17艘艦,滿載排水量8000餘噸,艦長153.8米,艦寬20.4米,航速32節,MK-41垂直髮射系統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標準區域防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等,除了煙囪是鋁製以外,其餘部分均為鋼製,且用凱夫拉材料對重要艙室作了裝甲防護,電子設備作了EMP加固,即便科爾號驅逐艦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被恐怖分子的一艘小艇上裝載的炸彈,硬是
炸出了一個數米的大洞,有數十名艦員死傷。

原因還是艦體防護力較差使然,看爆炸以後艦體圖片就知道,阿里·伯克級驅逐艦就是一隻巨大的“薄皮餃子”,軍迷們不難設想,倘若被一枚反艦導彈擊中,會是個什麼樣的結果,僅被恐怖分子裝炸藥的小艇弄成如此狼狽不堪的樣子,由此反艦導彈對當代現代化驅逐艦所造成的破壞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二戰時期,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型巡洋艦等主戰艦艇,特別重視裝甲防護,但面對海空軍300毫米以上大口徑艦炮、500毫米以上大口徑魚雷、1000公斤級航空炸彈的打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排水量高達7萬餘噸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戰列艦,照樣被美海空軍擊沉葬送海底。

因此戰後,水面艦艇發展就不再追求厚重的裝甲防護層,而是重視水密艙室的抗沉性能,現代驅逐艦級別的水面艦艇,其艦體厚度大約在30-50毫米的區間,一般不會超過50毫米,這從後來軍迷不斷從網上可以看到的美海軍驅逐艦被海輪撞開口子後就能夠看出來,每次美海軍阿里·伯克級驅逐艦和海輪相撞,受傷的總是貌似威武雄壯的水面艦艇,挪威海軍5000噸級的南森級護衛艦與海輪相撞後,乾脆就沉沒了,所謂現代化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在反艦導彈或重型魚雷的打擊下,會是個什麼樣子,我等就不難想象了。


綜上,現代化的驅逐艦,追求高大上的艦載雷達、電子戰、數據鏈等系統,反艦、防空、反潛等導彈和魚雷包括艦載直升機樣樣都不缺,艦炮和近防炮系統也全都包括,貌似戰鬥力非常強大,但卻經不起爆炸和相撞,從美海軍科爾號驅逐艦被炸、多艘驅逐艦被海輪所撞所暴露出來的慫樣,即便最現代化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也絕非無堅不摧,因為不再追求艦體裝甲的防護,因此一般艦體鋼板厚度不會超過50毫米,絕對經受不住反艦導彈和重型魚雷的致命一擊。


國平軍史


老規矩,先來看圖▼。這是一個人民幣1元硬幣,剛剛我用直尺測得,這枚硬幣直徑25mm,現代驅逐艦的鋼板厚度差不多。因為戰爭形式的改變,武器科技水平的迅猛發展,現代驅逐艦已經完全放棄了裝甲防護,就算是某些關鍵部位也只是稍坐防護。因為防護理唸的改變,世界主流驅逐艦的鋼板僅僅只要用於保證軍艦的結構強度,鋼板夠了反而死重過多,增加油耗,影響軍艦機動性。所以現代驅逐艦的鋼板都比較薄,厚度在20-30毫米之間,和下面這硬幣的直徑差不多。有一個大家都非常喜歡的形容詞來形容驅逐艦——皮薄餡大。這個形容詞相當有意思,是用來形容包子餃子的,不過卻可以非常完美的概括從19世紀驅逐艦發明至今的幾乎所有型號。不要以為二戰時期的驅逐艦裝甲有多厚,大艦巨炮說的可是重巡和戰列艦,或者德國人獨樹一幟的戰列巡洋艦,而不是1000把噸的驅逐艦。在那個年代驅逐艦可不像現在這樣是個多面手,放空反潛反艦通通拿手。二戰時期的驅逐艦主要是用來護航商船,玩水雷對付潛艇的。一線作戰還要靠,皮厚肉也厚的大傢伙。



二戰時期潛艇剛剛出現不久,技術水平還較低,航行速度普遍在20節左右。為了對付潛艇,驅逐艦的航速是越做越快。以日本著名的島風級驅逐艦為例。這款驅逐艦在整個二戰都非常有名,日本人自己還將其吹噓為地表最強驅逐艦。這款驅逐艦別的不強,就是跑的快,曾在海試中跑出過40.7節的恐怖航速,都快趕上現代的雙體船了。如此高的航速是因為什麼?當然是保證發動機性能的同時減重,往死裡減,減到裝甲扔掉,鋼板厚度可以只要20毫米,減到防空的武器都可以扔掉一大半。回到現代驅逐艦。▲這張照片是我國052C級驅逐艦艦橋的照片,可以清晰的看到鋼板出現了大量橘皮現象,似乎隨時質量不過關,隨時會出現垮塌。其實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鋼板薄。造船業多始終熱輸入大,自動化程度高的埋弧自動焊來焊接船體鋼板。這種焊接方法溶深巨大,非常適合焊接厚度在20-30毫米的鋼板。但同時也因為熱輸入大,會導致焊接過後鋼板變形較大,在經過風吹浪打之後就會出現這種坑坑窪窪的現象。

脆皮

其實,隨著人類材料科學的發展,現代的鋼材,特別是軍工標準的鋼材性能已經非常出色。就連要承受劇烈高溫和衝擊的現代航母甲板厚度也僅僅在50毫米左右,僅僅需要保證船身結構強度的驅逐艦船身鋼板20-30毫米其實已經綽綽有餘。而且,反艦導彈的出現,裝甲只有死路一條。於是各國都選擇了去掉裝甲,轉而提升驅逐艦的防空反導能力。現代驅逐艦的防護已經從裝甲被動防禦轉為防空系統主動防禦,其防護網由三層構成,即遠程區域防空導彈,中程防空導彈和近防系統。在現代計算機作戰系統和雷達設備的配合之下,就算是高速突防的反艦導彈驅逐艦都能靠防空系統給打下來,保證自身安全。而且就算是防空系統前兩層的防空導彈全部失利,依然還有最後一層近防炮,幾千上萬發一分鐘的射速,配合精準的光電雷達瞄準系統要是還打不掉來襲導彈,那就趕緊跳海吧,還要什麼厚鋼板。


赤焰噠噠噠


驅逐艦的船體鋼板真的不厚,普遍就是在30毫米以下,也就是在重要的位置重點敷設防護裝甲,但是這些防護裝甲的等效厚度也就是75毫米以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厚。還有個問題大家要明確:驅逐艦這個艦種一直都是“皮薄餡大”的情況,不要被“大艦巨炮”迷惑。下圖為美國“科爾”號驅逐艦2000年事故,左舷被炸開一個大洞,

先說下這個“大艦巨炮”的誤區吧,很多朋友認為二戰時期的戰艦都是防護能力超強的,都帶著幾百毫米厚的裝甲,所以會得出現代驅逐艦的防護能力降低的結論。但是我們要搞清楚,那些擁有超級厚裝甲的軍艦至少是重型巡洋艦級別的,重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戰列艦,他們的噸位都是1萬噸以上的。而我們所謂的“大艦巨炮”的戰列艦雖然擁有至少300毫米的裝甲厚度,然而戰列艦的噸位都是3萬噸起步,最大的7萬噸。驅逐艦這個艦種不管是二戰還是現代都沒有噸位優勢,根本沒有能力與戰巡、戰列艦去比防護,更不可能上幾百毫米厚的裝甲。下圖為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使用的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650毫米,然而“大和”的噸位是72000噸,根本不是驅逐艦能比的。

驅逐艦這個艦種不管是什麼時期都沒有像樣的裝甲防護,從二戰到現在一直是這樣。二戰時期美國的“弗萊徹”級驅逐艦、“基林”級驅逐艦都是3000噸級的驅逐艦,只是在重點部位敷設0.5-2英寸裝甲,大概不超過50毫米,整體還是在靠“結構抗”的局面,根本沒法像戰列艦那樣靠幾百毫米的裝甲去硬抗。雖然現代驅逐艦成為了艦隊的主力,但是從二戰到冷戰到現在一直是按照“皮薄”的思路在走,在厚度上沒有什麼大的改觀,驅逐艦的噸位根本沒有什麼能大規模安裝厚重裝甲的餘地。所以驅逐艦橫向比較其實各個時期都是一個厚度水平,根本沒有什麼下降。而且你不能拿現代這些幾千噸的驅逐艦跟二戰的戰列艦去比防護能力,這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現代驅逐艦的噸位雖然從二戰時的兩三千噸提升至現在八九千噸甚至上萬噸,然而現代驅逐艦整體的噸位增加並不是因為裝甲,增加的這部分重量都在電子設備、武器上,跟防護沒有什麼大的關係。現代驅逐艦跟二戰時期相比已經是天翻地覆,雷達導彈這些裝備已經成為現代驅逐艦的標準配備,比如下圖的052C/D的四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64單元垂直髮射裝置,艦尾還設有機庫和直升機飛行甲板,顯然3000噸左右的噸位根本不可能滿足這些新裝備的空間需求。而且現代驅逐艦都是能夠跟隨航空母艦戰鬥群作戰,續航力和自持力也遠遠高於二戰驅逐艦。所以現代驅逐艦的噸位一直在隨著武器、電子系統、自持能力不斷地增大,052D型驅逐艦的噸位已經達到7500噸,美國“阿利伯克”級超過9000噸,而055型則達到12000噸,這才是現代驅逐艦噸位增大的原因,跟防護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現代驅逐艦不像二戰戰列艦那樣把自己用裝甲全部包裹呢?事實上,現代武器的發展已經不是單純靠裝甲就能抗住,反而是裝甲越多負擔越大,所以乾脆走出靠裝甲硬抗的思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現代材料水平提高:隨著現代冶金技術的提高,現代艦用鋼材的質量遠遠高於二戰時期,在厚度相同的情況下現代艦用鋼材強度是二戰時期的2.5-3倍。所以即便現代驅逐艦和二戰驅逐艦的鋼板都厚都在20-30米毫米左右,然而實際防護能力已經是以前的2倍。如果想要達到同樣的艦體強度也不需要以前那麼厚。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厚度只有50毫米左右,照樣能抵禦20噸以上的艦載機長年累月的頻繁衝擊。而針對某些重點艙室只要單獨敷設裝甲進行選擇性加強,比如:戰情中心(CIC)、艦橋、彈藥庫等等,而且現代裝甲都是類似“凱夫拉”這種新型材料,比以前的那種純裝甲要好的多,厚度一般75毫米以下(可以抵禦中型亞音速反艦導彈,對重型反艦導彈有作用削弱)。所以現代驅逐艦的防護水平比二戰時期其實已經好很多了,雖然依舊是那麼“皮薄”。下圖為“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事故中飛行甲板的大洞。

2.現代防禦思路的轉變:隨著現代導彈和一些新的攻擊型武器的的發展,想要跟以前那樣靠裝甲硬抗根本沒有什麼可能。比如法國“飛魚”反艦導彈,這只是一種中型的亞音速導彈,飛行速度只有0.9馬赫左右,但是如果使用穿甲戰鬥部配合160公斤裝藥卻可以擊穿75毫米厚的裝甲。而蘇聯的P-500、P-700、P-1000這類3倍音速重型反艦導彈在750公斤穿甲戰鬥部作用下可以擊穿超過900毫米厚的裝甲,1枚重創1艘萬噸級戰艦絕對不是問題,殺傷效果遠遠超過二戰其實那些406毫米甚至457毫米炮彈。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驅逐艦想要純粹的增加裝甲的厚度去抵禦這些導彈根本不現實,除非全身敷設上百毫米後的裝甲,但是這樣對噸位和動力的負擔會直線上升,又回到二戰戰列艦的思路了。所以現代軍艦的防禦思路已經由“被動挨打”轉變為“主動防禦”,利用各層次的防空導彈、艦炮和近防系統將對我的威脅主動摧毀。


雛菊西瓜Peterpan


看下圖,這是美國佬在2017年撞船時的照片,圖中被撞成一坨的是阿利伯克級“傑拉德號”驅逐艦,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船體上的鋼板是很薄的,厚度應該也就在20mm~30mm左右,這種厚度對於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那龐大的體量來說,應該算得上是比較薄的了!
其實不止是阿利伯克,今天世界上主流軍艦其艦體厚度都不會說厚到哪裡去,基本上我們目前見到的各種驅逐艦、護衛艦的艦體厚度就在二三十毫米的樣子,相對於整個軍艦艦體那龐大的體量來說,這種厚度的艦體我們可以用“皮薄餡大”來形容,哪怕是航母,她艦體的裝甲厚度也不會特別的誇張,比如航母的甲板,厚度也就在50mm左右,如下圖所示,至於艦身,除了重要的關鍵部位有厚裝甲保護之外,大部分地方的鋼板同樣也是很薄的,採取的防沉手段是水密門+分隔艙室!

至於哪十幾釐米甚至幾十釐米厚的重裝甲,只有在上個世紀大艦巨炮的戰列艦時代才會出現,今天基本上是見不到了(毛子的基洛夫級武庫巡洋艦上應該還能見到厚裝甲),那麼為什麼今天的軍艦都不再追求厚裝甲了呢?主要還是因為現代化戰爭的形式跟以前早就大不相同了,戰列艦時代是視距內戰爭,軍艦之間的主要攻擊手段就是艦炮對射,命中率要靠信仰,當時的軍艦也沒有像今天一樣的各種主動防禦手段,所以,只要依靠自身厚重的裝甲在一場戰爭中捱上擊發不沉就算贏了!

因此,以前的軍艦都有著這些特點:攻擊手段單一(雙方使用艦炮對射)、防禦手段少(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主動防禦手段)、血量厚(靠著厚裝甲硬抗對方的攻擊)!但是今天的海戰方式就完全不同了,現在已經是導彈+艦載機的時代,各種精確打擊手段層出不窮,今天的軍艦就算裝甲再厚,也絕對扛不住各種精確制導的大威力武器以及艦載機的狂轟濫炸的,比如以前號稱最強戰艦的大和號,遇上航母還不是被吊起來打?再加上現在的軍艦都有各種主動防禦手段,各種防空導彈、近防系統給軍艦帶來的防護作用已經完全取代了以前主流的厚裝甲,所以,現在的主流軍艦才都是“皮薄餡大”的小脆皮!


哨兵ZH



這是長興-江南造船廠的新型“三維數控彎板機”,屬6000噸級別,也就是使用6000噸的液壓衝擊力將鋼板一次彎曲成所需要的弧度…“彎板機”上面那塊鋼板就是某新些驅逐艦所用的鋼板…直觀的感受就是這塊鋼板並不厚,大概在20~30㎜之間。

現代海軍進入到“導彈化”、“感知雷達化”以來,驅逐艦的排水量也大幅度增加,因為導彈和雷達的體積都比較大,排水量小不但導彈裝備的數量太少,也安裝不下大型雷達。

所以,1970年代中後期之後建造的驅逐艦排水量扶搖直上,達到了7000噸排水量這樣的等級, 到了21世紀隨著更大型的相控陣雷達和數量更多的垂直髮射器的普遍安裝,驅逐艦的排水量已經超過了10000噸這樣的級別!不論是7000噸還是10000噸,根據《華盛頓限制海軍條約》已經是輕巡洋艦(平均鋼板厚度70~90毫米之間)和重巡洋艦(平均鋼板厚度70~110毫米之間)的水平了,已經非1940年代的那種排水量在2000噸級別的驅逐艦可以比較的。
皇家海軍的45型大型防空驅逐艦與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對峙。

那麼,現代的驅逐艦的鋼板厚度為何要比二戰期間的相等排水量的巡洋艦薄呢?這是由於現代艦船用鋼板和型材在冶煉和軋製的技術水平上有了極大的提高,並且鋼材的化學成分也更加精確,這使得現代艦船鋼板/型材的各種力學強度也大大的提高,遠遠的超過了二戰期間的水平(現代艦艇用鋼材二戰期間的鋼鐵水平也生產不出來),更直觀的說:現代艦船用鋼的性能上二戰期間鋼材的2.5~3倍!現在的30毫米厚鋼板已經等同於那個年代的75~90毫米厚度的鋼板了。
圖片上這種鋼材叫做“球扁鋼”,是艦船的型材,也就是艦船的“龍骨”起到支撐鋼板的作用,現代艦船除了使用“低合金高強度鋼板”建造外,艦船的型材使用量也很大,支撐點很密集,同時艦船艙室之間的隔斷、水密門強度也很高…軍艦在建造過程中整艘艦的力學強度是整體性的提高,而非刻意的強化某一個位置。


每一個分段各種支撐立柱也很密集,所以現代艦船別看鋼板厚度薄,但是
整體強度要比二戰期間的戰艦強了很多。

現代驅逐艦鋼板厚度降低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電氣化水平大大的提高了,導彈發射器、雷達、聲吶、操控臺…等等都是用電大戶,現代艦船都採取封閉式設計目的是防止“生化核”,在封閉的空間照明、空調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隨著艦船的人性化設計,生活區的各種電器設備也不少 …現代艦船的用電量要比以前高出5~10倍!這就需要增加“輔機”的數量用於發電,甚至必要的情況下“主機”也要帶動發電機…這使得戰艦的燃油消耗急劇增加,在航程/航速燃油用量和用電消耗燃油的問題是矛盾的!折中的辦法就是減輕艦體的重量,艦船所使用的材料厚重就會成為“死重量”,主機輸出的功率沒有用在航速和航程上,反而被“死重量”白白的消耗了 這是設計上的失敗。


還有就是海戰以導彈為主要武器之後,過厚的裝甲沒有任何意義了,重型反艦導彈戰鬥部裝藥200公斤,可以擊穿500毫米厚度的鋼板…。

所以,從現代海軍的“導彈化”、“信息化”發展的要求來說,驅逐艦乃至其它戰艦的鋼板都不宜過厚。


皇家橡樹1972


在英阿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的空軍曾經幾次用炸彈擊中英國的軍艦,但非常可惜,炸彈都沒有爆炸。如果這幾顆炸彈爆炸,炸沉幾艘英國的驅逐艦,當年那場戰爭的結局可能會有所不同。即便是不影響最終的勝負,多沉幾艘驅逐艦,也足夠英軍肉疼的了。

炸彈為什麼沒爆炸呢?戰後調查,是阿軍炸彈引信設置出了問題。

阿軍的炸彈引信是按照打二戰時期的軍艦設置的,當炸彈撞擊到甲板,力量達到一定程度,引爆炸彈。但是英軍的戰艦是二戰以後建造的,甲板的金屬材質非常薄,不夠硬,炸彈擊中甲板以後,直接穿進船體了,這個衝擊的強度沒有達到引爆的標準,炸彈就沒響。如果當初英艦的甲板夠強,也就炸了。

如果阿軍地勤裝彈的時候,把炸彈引信改一下,碰到物體就炸......

其實我們探討現在驅逐艦鋼板有多厚,並沒有意義,因為現代驅逐艦的鋼板只是起到船殼的作用,沒有裝甲防護的作用。

現在驅逐艦的鋼板也就是保證船能安全航行,能抗住幾級風浪,高速轉彎別解體......它並沒有抵抗導彈、炮彈打擊的能力。實際上很多時候,發生碰撞,驅逐艦都幹不過商船、漁船。

驅逐艦,它的主要工作就是驅逐。驅逐敵方的潛艇、敵方的導彈、魚雷艇......為大部隊掃清障礙,保證旗艦的安全。幹這樣的活,就得保證:速度。驅逐艦要足夠的快,就是海上的輕騎兵。如果驅逐艦走重甲防護的路線,採用非常厚的鋼板做船體、甲板,對速度的影響,無疑是災難性的。

現在海戰的主要兵器是反艦導彈。一般的反艦導彈會帶個200公斤的彈頭,也就是炸藥。然後導彈的速度很快,中俄的可以達到3倍音速,美國的雖然是亞音速,但也是夠快了。在擊中軍艦的時候,反艦導彈通常還會剩一些燃料。這些東西加一起,威力是很殘暴的。軍艦想單純的靠裝甲來抵抗導彈的攻擊,非常的難。

驅逐艦想做到硬抗反艦導彈,能扛住2-4枚,保證不沉,其實也能做到。就是大幅度增加裝甲。但這樣一來,速度肯定會降到20節以內。跑不到20節的驅逐艦,還叫驅逐艦嗎?沒有實用的價值了。

所以現在的驅逐艦走的不是扛打的路線,而是儘量做到不被打。它上面有最先進的雷達、聲吶,有中遠程防空導彈,有反潛魚雷,還有近防炮,干擾彈......這一套就是層層攔截,儘量保證將來襲的導彈、魚雷打掉。如果沒攔住呢?那就得跳海了。

現在的驅逐艦屬於你非常難打中它,但打中了,就死。

而且現在驅逐艦大多都採用垂直髮射,每條艦都能帶100多發導彈。算上炮彈、魚雷,就是一座移動的軍火庫。要是被擊中,後果很嚴重。

這裡面最2的就是美國的朱姆沃爾特,它那個導彈是順著船體一圈排列的。不是像其他驅逐艦那樣,在艦體的中部,跟艦體的外圍還有一段距離。朱姆沃爾特,船體鋼板的後面直接就是導彈。不要說反艦導彈了,就是被人才近距離拿機槍掃一下,都可能放煙花。


銳視覺何老師


現代艦艇已不是靠裝甲厚度被動提升防護能力,而是依靠各種類型先進導彈、火炮攔截來襲目標的主動方式提高生存能力,因此,現代驅逐艦的鋼板厚度其實並沒有多厚,一般情況下也就在20mm左右,只會在部分重點區域如指揮中心,彈藥庫、油料庫等會設置額外的防護裝甲,但厚度也只有百毫米級別,與“大艦巨炮”時代動輒數百毫米厚的裝甲厚度不可同日而語。


052D驅逐艦結構圖,可見其艦體鋼板厚度十分“薄弱”
“福特號”核動力航母底部模塊,其材料厚度也比較“薄”

美國下一代“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的導彈發射管,其材料厚度也不到百毫米

現代水面艦艇,整體結構強度要求很高,但並不是說建造用的鋼板、材料厚度很大,而是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提高建造材料性能來實現的。不論是十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還是隻有數千噸的護衛艦,其艦體內部都包含數十甚至數千個大大小小的隔間以及不計其數的桁架、加強筋等,雖然所採用的鋼板、桁架厚度只有幾十個毫米,但是在密如蜂窩似的結構設計下,艦艇的整體結構強度和韌性都是十分突出的,大中型艦艇在12級颱風下都不會出現結構問題。


航母上有多達數千個隔間,驅逐艦結構也類似
在幹船塢維護的“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從吃水線位置也可推斷“尼米茲號”也是個“皮薄餡大”的傢伙

美國“弗吉尼亞級”核潛艇耐壓殼體厚度也不大美國“

衣阿華級”戰列艦的防護裝甲厚度十分“感人”

驅逐艦是目前各海軍強國的主力作戰艦艇,普遍裝備數十枚甚至上百枚的各型反艦導彈、防空導彈、魚雷等武器以及先進的雷達電子系統,不僅打擊火力兇猛,而且自身防護能力也十分強悍。但先進的裝備也意味著需要佔用大量的艦內空間和重量,艦艇的建造材料必須輕量化,要麼就是降低材料厚度、要麼就更換更輕的材料,因此現代艦艇“薄皮大餡”的現象也是技術進步的趨勢。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艦體比較容易受外界撞擊的損害。即便是強如美國海軍,近幾年就先後發生過5次軍艦被撞損的事故,挪威海軍最先進的5000噸級護衛艦竟然還被商船撞傷而沉沒,著實讓人“吃驚”!
被商船撞壞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機庫被撕裂的加拿大“阿爾岡金人號”驅逐艦,簡直“薄如紙片”

不斷髮生的軍艦被撞損的事故,已經引起了各國的重視,但歸根揭底原因是認為操縱失誤而不是軍艦本身的建造質量問題,雖然多個國家的軍艦在被撞擊後損害嚴重,但是大部分是在與體型比自身大得多的船舶撞擊後造成的,這一點即便是軍艦鋼板再厚一倍也不會降低多少受損的程度。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對於現代海上對抗武器來說,就算把鋼板由20毫米左右提高到50毫米,也無法抵禦現代高速反艦導彈、魚雷等的攻擊,而由於建造材料重量大增帶來的噸位、動力、航速方面的影響可能已超出設計的要求。


現代反艦武器都具有較強的穿甲能力
採用半穿甲戰鬥部的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

隨著材料技術的不斷進步,艦艇建造鋼板的厚度可能還會進一步降低,但是艦艇的戰鬥力和防護能力(不是抗撞能力)肯定會不斷提升,只有會不會在與其他船舶的相撞中降低損害,那隻能靠艦員的素養去儘量避免了,總不能為了提升抗撞能力增加鋼板厚度而把原本5000噸的驅逐艦提升到8000噸,那就有點“因小失大”了。
現代驅逐艦體型已經越來越大,再增加材料厚度只會使體型更加龐大


威吶解析


說到戰艦,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二戰時候的鉅艦大炮,在以火炮為主要武器的年代,戰艦的防彈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所以在那個時候的戰艦的鋼板都很厚,比如大和戰列艦厚度最薄的地方在200毫米,最厚的地方達如炮塔正面達到650毫米。但是隨著導彈的到來,再厚的裝甲也會被導彈擊穿,所以現在的戰艦追求的是速度和防空來加強生成能力,太厚的裝甲導致船體過重,速度會受影響,而且厚裝甲還會顯得目標過大,所以現在基本都放棄了重裝甲愛方案。反正厚點薄點只要被導彈擊中會被擊穿,何必再用厚重的裝甲呢,不如用薄點的裝甲可以減少體積,提升速度,擴大內部空間安裝更多設備彈藥。

▲以上兩款為阿利伯克和朱姆沃爾特驅逐艦的分段,可以看到艦體鋼板都不厚,最厚處20毫米左右

那麼現代的驅護艦鋼板有多厚呢?一般船底外部厚度在20毫米,舭部(也就是連接船底與甲板之間的部分)厚度在15-18毫米之間,甲板厚度10毫米左右,而甲板以上建築厚度在8-10毫米左右。雖然鋼板厚度較薄,但是並未完全放棄防彈性能,現在的戰艦都會採用材質較輕,防彈性更好的材料來加強裝甲防護能力,比如凱夫拉和陶瓷裝甲等材料來加強部分重要部位防彈性能。


所以近些年經常看到驅逐艦被其他民船撞擊後,船體豁了個大口子,甚至最近挪威軍艦被撞沉,這些都是因為現代軍艦鋼板厚度較低的緣故,可謂是皮薄餡大。


軍備時刻


現代驅逐艦使用的是抗沉性設計和空間設計,早已經不是過去裝甲多了排水量就大漲,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增加噸位和裝甲的設計年代了。因此,現代軍艦的艦殼非常單薄,甚至可以看見艦殼下的鋼樑結構。





伐夫號驅逐艦的整個艦首被炸掉還不沉。

現代軍艦上隔艙的設計體系更加完善,往往要求相鄰多個隔艙進水後軍艦不沉,甚至於隔艙設計非常緊密和合理的情況下,軍艦就算是失去了艦體的一部分,也依然可以保證不沉。





伐夫號驅逐艦被魚雷打擊後,斷裂面非常可怕。

美國海軍曾經在測試了一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抗打擊能力,用一發魚雷命中了這艘軍艦的艦首和艦體的連接部位,直接導致軍艦的艦首部分被炸斷了,整個軍艦前部的橫截面都暴露了出來。但是該艦依然沒有沉沒。





戰列艦的噸位大,採用了重裝甲防護。

現代軍艦更加重視空間設計,以主動的防禦系統和完善的電子與武器系統取代被動的裝甲防禦,所以現代軍艦寧願多加雷達和武器設備,也不願意浪費噸位和空間在裝甲設計和加強上。







當然魚雷命中的部位也很重要,一旦打到中間部位,斯普魯恩斯級也扛不住。

最後,現代軍艦的材料也更好,不需要那麼厚的裝甲就能有比較好的防禦能力了,比如,可以大量的使用凱夫拉裝甲和高屈服強度鋼材,這些新型材料讓軍艦以更輕薄的裝甲就實現了比較可靠的一般性防護,於是也就不需要厚重的裝甲了。


海事先鋒


現代驅逐艦的船體也就10幾~30毫米厚,由高強度合金鋼板製成。

大艦巨炮把裝甲的審美標準提得太高,覺得200、300毫米鋼裝甲不算什麼,只有“大和”、“依阿華”戰列艦那樣400~600毫米的裝甲才過癮。再一看“皮薄餡大”的現代軍艦,頓時覺得好像退回原始時代一樣。

船體鋼板跟裝甲是兩個概念。現代驅逐艦船體鋼板非常薄,根本稱不上裝甲,只是提高船體強度而已。

2013年8月30日,加拿大海軍5000噸的“阿爾岡金人”號驅逐艦,在太平洋訓練時發生碰撞事故。機庫部位被切開,薄鋼板如木材般開裂,內部的隔熱材料外翻,看起來頗為恐怖。

從下圖能看出來,鋼板真是很薄啊。

現代海戰與炮戰時代不一樣了,面對反艦導彈動輒幾百公斤的半穿甲戰鬥部,裝甲再厚也毫無用處。比如蘇聯的"花崗岩"反艦導彈,戰鬥部重750公斤,飛行速度2.5馬赫。

現代戰艦從被動防禦轉向隱身、防空、反潛等主動防禦。通過密佈全艦的水密隔艙、凱夫拉襯層及高效的損管措施增加抗沉性。有安裝裝甲的噸位,不如多裝一些預警雷達、中近程防禦系統靠譜些。

▲水密隔艦

其實不光軍艦這樣,就連現代坦克裝甲在與穿甲彈、破甲彈的競爭中也力不從心。

二戰驅逐艦追求高航速,基本沒什麼裝甲。現代驅逐艦4000~7000噸,比二戰驅逐艦大的多,相當於輕巡洋艦。但二戰輕巡的裝甲也不厚,水線裝甲只有50-80毫米,能抵擋127~152毫米艦炮攻擊。

只有航母這種大型核心作戰單位,才會在指揮中心、動力艙、輪機艙等部位使用裝甲。美國“尼米茲”航母指揮中心裝甲厚330毫米,水線以下裝甲200毫米左右。

但其船體鋼板也不厚,飛行甲板50毫米,雙層船殼第一層38毫米,第二層50毫米,中間有127毫米鋼裝甲,還有63毫米凱夫拉裝甲。雙層船體之間有"X"形構件,通過變形吸收能量。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船體平均厚度30毫米。彈藥艙、機艙、電子設備艙使用凱夫拉裝甲。但凱夫拉維護困難,高溫下容易失效,只能局部使用。

綜上,巨型裝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在“火力、防護、速度”三要素中,裝甲硬懟已退居二線,讓位給主動防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