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這兩天被17歲少年跳橋的信息刷屏了。4月17日晚,因為在學校跟同學發生矛盾,被母親批評了幾句,一名17歲男生從上海盧浦大橋引橋處跳橋身亡。

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現場監控視頻顯示,在車流中,一輛白色小轎車打著雙閃停在路中,一名女子從轎車左側進入主駕位置。

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數秒鐘後,有人從轎車左側走出,然後快跑至橋邊縱身躍下。

女子緊隨其後,試圖將其拉住,但未果,她跪在地上,雙手多次拍打地面,痛哭流涕。

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這則新聞令人揪心,嘆息。一個正是花樣年華的生命就這樣離去。

這位母親一定悔恨萬分,有什麼能比眼睜睜看著孩子在自己面前死去還要痛苦的呢?

這讓我想起網上流傳已久的一張動圖。

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一箇中年男人和兒子吵架,男人從抽屜裡掏出一把槍,對他兒子說了些過激的話,腦補一下大概就是“你怎麼這麼沒用”“有本事你就開槍打死我”之類的話。

然後,他兒子飛快地拿起槍,對著自己的腦門毫不猶豫地扣動了扳機。

起初父親聽到響聲還以為兒子“詐唬”,上去就給了他一巴掌,沒想到兒子真的死了,一下子癱在地上。

動圖裡,他癱在地上崩潰到歇斯底里,但是一切都難以挽回。

人為什麼一定要等到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會後悔當初為什麼要說那句狠話,為什麼沒能多一點耐心?

網上輿論現在有兩極分化的傾向,有人批評母親對孩子過於苛刻,有人批評孩子過於脆弱,玻璃心。

世界上沒有誰可以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作為旁觀者,我們理性來看待一下這個事件,我想強調這4點:

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1

情緒管理很重要

從事發視頻中我們不知道車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也許母子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也許媽媽一直在喋喋不休,這些都無從得知。

但是媽媽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她選擇了把車停在了川流不息的高架橋中間,直接把事態置於一個“我現在不教育你就不行”的狀態,跟孩子發生衝突,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批評教育孩子,應該要找個安靜的環境,面對面溝通,而不是在情緒上頭時話趕話。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們發脾氣也好、吵架也罷,總是兩個人互相影響的結果。一旦你發現再往前一步就踏入戰場,那我們就停在原地,甚至後退一步,可能情況就真的完全不同,變得海闊天空了。

就像事件中,媽媽能情緒上頭,就把車停在高架上;孩子情緒上頭,一下子翻橋而跳。

如果你是個情緒化、愛發脾氣的媽媽,那你的孩子也很難控制好情緒,並且這對他的一生都會產生影響。

人的負面情緒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疏導,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一個人的行為背後,一定存在諸多原因。學業壓力、人際關係緊張、遭遇挫折、情緒衝動、叛逆期……這一切恐怕都是誘因,跟媽媽車內爆發的衝突,就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2

注意溝通的方式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嚴厲的教育會像燒紅的烙鐵,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

傳統中“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更喜歡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方式去管教子女,而從來不注重溝通方式,比如我是你媽,你就應該聽我的,不能反抗我,我就有著絕對的權威。

甚至有些父母總會用“羞辱”的語言來攻擊孩子,還以為這就是對孩子負責,對孩子好。

兩代人之間的互相不理解,錯誤的溝通方式,讓父母和孩子之間越來越遠。

孩子無法理解,父母說出那麼羞辱絕情的話,其實只是成年人世界的氣話,過了就消散了,但是孩子卻當真了。

父母也不會相信,孩子會因為兩句氣話就真的自殺,可能直到他們跳下去的前一秒,父母還對著他們大吼“你跳啊,有本事你跳啊!”

越是叛逆期的孩子,越需要溝通。

一位藝術家母親到美國探望在常春藤名校讀博士的女兒,習慣性地數落起女兒來。女兒一句”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母親反問:”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女兒一氣之下跳下陽臺自殺。

熟悉這位母親的人表示她在外人面前也會表揚女兒,只是母女之間一直惡語相向。發生了這樣的悲劇,媽媽只有追悔莫及。

一項針對未成年人的調查發現,在家經常被罵的孩子,25.7%會表現出自卑,22.1%表現出冷酷, 而56.5%則性格暴躁。同時,如果父母雙方均採用極端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身上的這三種特質則更嚴重。

長期對孩子語出惡言,發脾氣,不僅容易導致親子關係惡化,並且會使孩子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極心理,甚至會影響孩子今後和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3

父母本應該是孩子的依靠

都說家是避風港,父母是孩子的靠山,媽媽的懷抱永遠對著孩子敞開。

可是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欺負,還要受父母的指責批評謾罵,連最親近的人都不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在那一瞬間,孩子可能感覺到,整個世界都是惡意的,很容易走向極端,死亡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在學校是被欺負的那一個,回家反而得不到父母的安慰,換來的卻是埋怨:“為什麼人家只欺負你,不欺負別人?你怎麼不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孩子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家長的不作為,也就在暗示,別人欺負你,你就得忍著。這是不對的。

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建立信任感和親密關係,要堅定地告訴孩子,自己永遠會在他身後無條件地相信他,支持他,永遠做他堅實的後盾,和他一起共度難關。

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4

多積累正面情緒,慎用挫折教育

用積極情緒代替消極情緒,世界會美好許多。

很多父母的情緒管理就是一團糟,人生過得糾結又計較,帶給孩子影響也很負面。

在我身邊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朋友的朋友家的孩子,高考沒發揮好,最後錄取的學校不是他們理想中的學校。孩子已經入學一個學期了,放寒假回家後,他的父母還在數落他當初不好好學習,沒考到好學校,他當學生當得多麼失敗,他們當父母的多麼沒面子。這個孩子在極度鬱悶的情緒下,選擇了跳樓自殺。

不管進了多牛的大學,拿到了什麼樣的文憑,如果你用消極的心態看事情,還是會看到很多讓你不滿意的事。如果沒有了積極心態,連想要繼續生活下去的願望都沒有了,要這些證書和文憑還有什麼用呢?

從小就受父母消極思想和負面評價的影響,孩子揹負了太多的負面情緒。而且年齡越小,處理情緒的能力越弱,因為人的大腦中負責處理情緒的部分要到25歲才能發育成熟。

父母嘮叨完了也就發洩完了,可孩子不知該怎麼發洩,巨大的負面情緒像一個沉重的包袱壓在孩子身上,他承受不了的時候就選擇結束一切。這既是對自己的懲罰,也是對父母的報復。

在哈佛大學有一門特別受歡迎的課程,叫《積極心理學》,裡面提到了一個觀點:

人生的幸福值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如果我們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那麼,當負面情緒多於正面情緒的時候,我們的幸福值是虧損的,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的幸福值就盈利了。

所以,父母從自己開始,多積累正面情緒,讓自己活的更開心,也給孩子的幸福儲蓄卡上多儲存一些幸福吧。

最後還要強調一點,慎用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把雙刃劍,很多人對挫折教育有誤解,認為它就是“製造點挫折來教育孩子”,所以也經常有反對的聲音跳出來說“挫折教育太冷酷,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膽小、冷漠,破壞親子關係”。

其實,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教給孩子遇到挫折時如何面對”。

苦難和挫折本身並不能給孩子任何能量,是孩子在戰勝這些困境的過程中,獲得的智慧和意志會對以後的人生有幫助。而智慧的價值,常常遠遠高於所謂的意志。

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我記得接到大兒子在美國過世的消息後,好灰心,好難過;但那天還要繼續在報館寫社評,一面寫就一面流淚,一直都很傷心,還是要寫。”

“當年他跟女朋友吵架,女朋友在三藩市讀書,他則在紐約讀書,倆人在通電話時吵架,吵過後他上吊自殺,他的性格很衝動。”

“當他想找我談心事時,我卻說要寫稿,你出去吧,拒絕了他,我為此後悔,沒機會跟他多談,他想談論人生問題……”

“然而,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

“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金庸談兒子自殺。

為人父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斷地學習,反思。

逝者已逝,希望不要總是等到悲劇發生才開始反思,不然今天發生的這一切,就真的沒有意義了。

養了17年的孩子,5秒鐘跳橋身亡。悲劇背後,現在孩子都怎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