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光绪死后的20小时慈禧就死了,是暴病而亡吗?

月光侃历史


慈禧是病死的,而光绪也并非暴病而亡,是被慈禧提前派人毒死的,这个结论,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2003年,国家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了专门的课题小组,研究光绪的死因之谜。经过了5年的辛苦工作,到2008年,发布了工作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报告中明确指明:“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毒死光绪的主谋,在传说中主要有两人,一个是袁世凯,另外一个就是慈禧。

袁世凯长期居于宫外,很难有这么大能量,能够将宫中的光绪神不知鬼不觉的毒死。即使袁世凯能够毒死光绪,也不能保证光绪死后能够风平浪静。砒霜中毒这么明显的症状,宫中的太医不可能看不出来,也就必然瞒不过慈禧和隆裕。此时的袁世凯势必无法摆脱被追责的命运。隆裕太后当时还正愁没有借口除掉袁世凯呢。所以,不太可能是袁世凯。

光绪被毒死之后,清朝廷对光绪中毒之事只字不提,只说明毒死光绪是慈禧的主谋,而隆裕也是参与者。因此,在光绪和慈禧去世后,隆裕故意封闭了消息。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慈禧怕在她死后,光绪掌权,隆裕根本无法掌控光绪,光绪势必会清算她,说不定她连个葬身之地都没有了。

慈禧为什么会有此担心呢?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慈禧做了太多的坏事,跟光绪之间积累的仇怨太深重了。

一、慈禧自光绪年少时就开始虐待光绪

光绪四岁入宫,原本幼儿时期的光绪还非常受慈禧疼爱,但是随着光绪一点点长大,慈禧对光绪的态度也在一点点的转变,开始虐待光绪。慈禧训斥光绪,是家常便饭。光绪见到慈禧,要行下跪礼,而慈禧就趁机让光绪就那么跪着,一跪就是很久。光绪身为皇上,却经常挨饿,这也让光绪的身体极度发育不良。

在慈禧看来,对光绪的折磨和惩罚可以名正言顺的冠以“培养”的理由。但是,对于光绪,却在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二、帝后之争光绪被囚

光绪大婚之后,慈禧曾假意还政,但很快又以“训政”为名,将朝廷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戊戌变法”更是加剧了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慈禧直接将光绪囚禁在了瀛台。囚禁中的光绪,比之前受慈禧虐待更加的悲惨,经常被小太监欺负。甚至大冬天的,都没有可以御寒的棉被。还是李莲英前往探望时,发现了光绪竟然连被子都没有,将自己的被子抱给了光绪。

此时,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了。

三、慈禧处死珍妃

1900年,慈禧准备西逃之前,果断的将珍妃投入井中溺死。这让原本就缺乏亲人支持的光绪,失去了最后一位最亲近的人。光绪事前并未得到任何消息,还是在珍妃死后许久,才得知了珍妃已死的消息。

慈禧做了这么多坏事,自知在她死后,光绪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前车之鉴就是被顺治掘了陵墓的多尔衮。因此,她在病重时,就故意让人放言给光绪,说她马上就要病死了,观察光绪的反应。当她得知光绪在得知她即将病死时,脸上闪现了一丝喜色,就已经下了让光绪死在前面的决定。

这一点在很多第三方资料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在日方的外交资料中就记载有,清朝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在跟日本公使接触时,就曾透露,光绪必然会先死。这说明,慈禧在自己死前,要先除掉光绪,在当时的很多清朝大臣那里,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只是为了维持体面,没人敢大肆宣扬而已。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癸酉,上崩于瀛台……甲戌,太后崩”。当时是慈禧先病倒了,她决定除掉光绪,就派人在光绪的饮食中下毒。

1908年11月14日下午6时前后,光绪帝中毒暴崩于瀛台,第二天下午3点左右,慈禧也死在了仪鸾殿。

有人推测,可能慈禧死的更早,只是慈禧指使隆裕秘不发丧,等光绪毒发身亡之后,再宣布她的死讯。但是不管怎么样,毒死光绪,隆裕必然是知情者和参与者。隆裕也实现了慈禧的遗愿,得以风光大藏。只是让慈禧没想到的是,光绪没能掘了她的陵,最后竟然是孙殿英帮光绪报了仇。


奕天读历史


光绪之死一直都是个迷。不过根据国家清史委员会编纂的《清光绪帝死因鉴证》的研究成果,可以确认光绪是被毒杀的,为砒霜中毒而死。但毒杀光绪的凶手是谁,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果。有人怀疑是袁世凯,也有人怀疑是隆裕太后。不过最大的嫌疑人,还是慈禧太后。

因为慈禧的动机最足,并且她与光绪的死亡时间太巧合。就算不是她干的,依目前的资料来看,也很难让人信服不是她干的。

光绪帝之死,有完全的资料记载。

1908年11月10日傍晚5点钟左右,光绪帝在囚禁被处显现出中毒的症状。当晚,光绪的贴身太监(实际是监视他的人)向内务府发出了两道紧急召医的手谕,但是内务府带来的医生莫名其妙的被阻拦在宫门外,未能进入瀛台为光绪帝诊治。

第二天早晨,医生才被允许进入。据医生屈桂庭的记载。他见到光绪帝时,光绪突然连呼腹疼,接着便汗如雨下,捂着肚子在龙床上滚来滚去。屈桂庭知道其中有异常,害怕妄议皇帝病情给自己招祸。便很敷衍的建议光绪躺在床上,令太监拿热毛巾热敷。待光绪的疼痛减轻一点后,屈便匆匆辞去。

此后,虽然有其他御医进入瀛台为光绪帝诊治病情,但是所开方药无一味对症。

到了1908年11月14日晚6时33分左右,光绪帝因病暴毙而亡。

第二天,1908年11月15日17点,慈禧也在仪鸾殿因病去世。

这便是光绪从得病到暴毙的全过程。是不是暴毙?是暴毙。不仅是暴毙,而且还是中砒霜而亡。



至于是谁毒死的光绪,嫌疑人有很多。但最大的怀疑对象是慈禧。因为目前有四方面因素对慈禧很不利。

一、慈禧在光绪暴毙前的举动令人怀疑

据记载,在光绪皇帝尚未发病时,慈禧就已经命人将皇帝的梓宫(棺材)提前停在了乾清宫内,预备替其发丧。这也是为什么怀疑是慈禧毒杀了光绪的主要原因。因为只有她这个太后才有权力安排皇帝的棺材。别的人干这事,那是要掉脑袋的。

二、慈禧原本就是心狠手辣之人

慈禧这个人,原本就很心狠手辣。关于他的狠毒,不需要举具体的例子。一句话:凡是能坐到她那个位置,并且还能稳坐了四十年宝座的人,没有不狠的!因为不狠根本镇不住场子。

三、慈禧与光绪的关系破裂,势同水火。

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和光绪的关系还好。但变法期间,两人关系破裂,势同水火。光绪借变法之名揽权,激怒了慈禧。所以当慈禧听说光绪打算派兵包围颐和园,甚至还要杀自己的谣言时。立即就大怒了,不仅废了新法,还软禁光绪。

当然了,所谓派兵围颐和园,杀掉慈禧,这都是谣言,根本不是光绪的本意,他其实也没有那么狠心。但从此以后,两人的关系破裂,始终无法愈合。这是事实。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怒气未消,打算废掉光绪帝位,改立大阿哥溥儁为新君。如果这事慈禧办成了,光绪可能当年就死了。因为这涉及到了皇位问题,逊位的皇帝不能留。否则就是祸患。可以估计,慈禧那个时候就起了杀光绪的心思。

只不过当时各国的大使纷纷反对,才逼迫这一改立新君的事件终止。后来慈禧还恼火洋人的态度,大力重用端郡王那种小人,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失控,最终引发了惨绝人寰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另外,洋人支持光绪,反对慈禧,也是激起慈禧杀光绪的原因之一。相比于慈禧,洋人确实是比较喜欢开明的光绪。西方各国大使不止一次公开声明,只承认光绪,谴责慈禧以太后的身份一直干政。而慈禧最恨别人说她干政。因此也进一步讨厌光绪。

四、两人死亡的时间太巧了

光绪是头一天的晚上六点半驾崩的,慈禧是次日下午五点去世。这个时间也太巧了,很难让人不怀疑慈禧。

或许,慈禧知道自己大限将近,留着光绪也没有利用价值了。之前碍于洋大人压力,一直不敢下手。但现在自己是行将就木,活不了多久了,这个时候再留着光绪,讨好洋大人,已经没有那个必要了。

基于以上四点,慈禧太后的嫌疑最大。至于光绪,他心里肯定对慈禧也诸不满。毕竟慈禧囚禁了他十年,生活上也被苛待,并且还杀了他的爱妃(珍妃)。这些事即便是换做一般的男人,怕是都不能忍!更何况是光绪这种九五之尊呢?

如果说,有人希望慈禧早点死,这些人里面肯定有光绪。


Mer86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酉时光绪帝驾崩,享年三十八岁,可谓是英年早逝。次日未时他的所谓“母后”、政敌、把持清王朝朝政将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驾崩,终年七十四岁。大清国两位位高权重的统治者先后死亡,全国上下无一不震惊。

光绪帝正值壮年,就算因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且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而郁郁寡欢,怎至于先于重病的老太太慈禧驾鹤西去呢?据有关记载,光绪帝驾崩前身体一直康健,怎会突然暴毙而亡?又为何两位位高权重的清朝统治者的去世时间仅仅只相差不到二十小时?这是不是巧合?还是处心积虑的谋杀?光绪帝的暴毙身亡跟久卧病榻却仍一手遮天的慈禧太后有没有直接关系?这些疑问直到现在都还仍有争议,成为悬而不决的清史疑案。

<strong>

历史记载,光绪的父亲是慈禧丈夫的异母弟弟,光绪的母亲又是慈禧的亲妹妹,可以说光绪是慈禧的亲侄子。清光绪元年(1875)同治帝(慈禧的儿子)崩逝,慈禧选择他的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清光绪七年(1881)年东太后慈安病逝,又因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牝鸡司晨、独揽朝政大权。

慈禧太后仅有同治帝一个儿子,在咸丰帝病逝之后,靠着这个被选做储位的儿子,母凭子贵,坐上皇太后的位子,可谓荣华至极,却不曾料想同治帝短命,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把自己亲妹妹的儿子接入宫中,并扶持他继承咸丰帝的位子,也就是光绪帝,两人的关系异常微妙。一来,慈禧太后需要光绪帝来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子以享受权势和富贵荣华;二来,光绪帝也需要慈禧太后来保住自己皇帝的宝座。两人可谓是“同风雨、共患难”。可慈禧太后品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在慈安太后去世后、发动她人生中第二次政变,终于使自己拥有了不受制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支持维新运动,推行新政,想要把权力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这一系列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和地位,也让慈禧太后意识到光绪皇帝不是一个能让她随意摆布的棋子了,他要开始威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于是,慈禧太后在发动戊戌政变,重新独揽大权,将光绪帝软禁在中南海瀛台,拘捕并残杀维新人士,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从此,慈禧太后继续把持朝政,抱着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呼风唤雨、作威作福。

不久,慈禧太后重病卧榻,自知自己时日无多,若自己死后,光绪帝作为大清国名正言顺的执政者,要得到大臣们的拥护,以光绪帝之前的反动行为来看,他定会清除自己的党羽,并继续变法,说不定还会败坏自己的名声,所以在自己临死之前,必须送光绪帝上路并另立新帝。新帝就是清王朝最后一代皇帝溥仪。慈禧仍做着春秋大梦,那时溥仪才三岁,若自己这次能够康复,杀了光绪,新帝又年幼,自己则可继续把持朝政。

有记载称光绪帝腹痛不止,死后面黑、舌头焦黄,与之前状况完全不一。于是不排除是慈禧太后对光绪帝下手。

研究人员运用医学手段,对光绪帝的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多次进行的检测分析。最终发现,光绪的衣领及头发上均沾染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袍服胃区的三氧化二砷源于尸体腐败时的体液浸蚀所致,而头发及衣领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尸液浸蚀的遗留。而医学研究表明:一般人服用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身亡,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可房德邻先生在文中对《报告》进行了抨击,他认为该课题结项报告在实验方法、数据采集和行文表述等方面均存在严重漏洞,且有明显的为某种结论而取舍数据的嫌疑。另外,作者还根据脉案记载的光绪帝病情与慢性砒霜中毒相对比,指出光绪帝根本就不是死于慢性砒霜病毒,对钟里满的文章进行了反驳。研究学者众说纷纭,学术界也莫衷一是。

所以,现在这个疑问还未得到合理解释,以上内容仅作一个引子,大家心中可能也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欢迎留言交流。


邓海春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死亡,享年38岁。而在仅仅不到24小时之后,慈禧太后也在寝宫中死去,享年73岁。

以两人的年纪来看,慈禧太后活到70多岁,是属于正常死亡,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大争议。而光绪帝正值壮年,虽然他一向体弱多病,但死亡的时间刚好在慈禧前一天,这件事引起了后世不少猜测。

(慈禧太后)

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关于光绪的死,在近代历史上,一直被学者们广泛争论。从总体上来看,不外乎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光绪帝是病死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从甲午战争中光绪力主死战日本,再到后来他积极推动“戊戌变法”,我们都不难看出,光绪其实是一位以振兴中华为理想的好皇帝。但可惜的是,光绪在政治上的主张,处处受到慈禧掣肘。“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更是被囚禁在瀛台,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傀儡。

由于在政治上接连受到打击,光绪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尤其是他在世的最后几年中,光绪经常会出现心悸、厌食、失眠等症状。

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光绪的死,实际上是长期患病引发了心肺衰竭,并伴随急性感染。这样的话,他的暴毙也是可以解释的。

不过,这种说法也并不能完全说服人,毕竟光绪的死亡时间,实在是太过巧合。光凭发病一说,似乎无法解释。

(光绪帝)

第二种说法,光绪帝被毒杀。

2008年,在光绪去世的第一百周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在经过对光绪尚存的发丝进行研究后,专家们最终确定,光绪是因三氧化二砷过量致死。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中毒。

由此可见,光绪被“毒杀”,的说法,显然更靠谱一些。

那么,既然证实了光绪是被毒杀的,凶手到底是谁呢?

有三个人具有重大嫌疑。

一、李莲英。

在慈禧御前女官裕德龄的《瀛台泣血记》中,记录了宫中大太监李莲英和光绪的一些事迹。由于仗着慈禧的宠幸,李莲英常常不把光绪看在眼里。而眼下慈禧病重,李莲英意识到,一旦慈禧死去,光绪极有可能重掌大权。这样一来,作为慈禧心腹的李莲英肯定难逃光绪的清洗。

为了未来能继续过上好日子,李莲英的确具有杀人动机。

(袁世凯旧照)

二、袁世凯。

袁世凯的杀人动机和李莲英相似,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曾打算借助袁世凯的力量,对慈禧进行牵制。但不曾想竟被袁世凯出卖,而这也最终使得光绪遭到囚禁。

为了防止光绪的掌权后的报复,袁世凯也有确实可能对光绪投毒。

不过,当时的袁世凯远在河南安阳,理论上来说,很难做到遥控杀人。并且《清实录》中的光绪是因病而亡,袁世凯也没有机会去篡改。因此袁世凯投毒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大。

三、慈禧。

毒杀光绪的最大嫌疑人,当属太后慈禧。经过“戊戌变法”一事之后,慈禧显然已经不会再让光绪得到重新掌权的机会了。从《崇陵传信录》《清稗类钞》《诊治光绪帝秘记》等多本史料来看,慈禧在病重之后,曾经犹豫过如何处置光绪。当时光绪在日记中写下了“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这样的话。而且,据说这话还传到了慈禧的耳中。

因此,慈禧最终决定让光绪死在自己前面。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他的曾祖父,也就是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并称这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这里的“塌喇”,就是酸奶的意思。光绪在吃掉酸奶后,便开始大喊肚子疼,面色发黑并且舌头焦黄。不久后就死去了。

(参考资料:《崇陵传信录》《清稗类钞》《诊治光绪帝秘记》《瀛台泣血记》)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驾崩。而早他一天,正值壮年的光绪帝也“突然”驾崩。两天时间,不到三十个小时,大清王朝最有权势的两个人先后驾崩,举国震惊,百姓议论纷纷。光绪之死已属“蹊跷”,而慈禧太后的死与光绪的死相隔不过20小时,死的也很突然,那么,她是寿终正寝还是另有他因呢?




慈禧以74岁高龄去世,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很大。但蹊跷就蹊跷在与光绪的死亡时间是前后脚,相隔不过一天时间。光绪之死本来就疑窦丛生,慈禧的死也是颇耐人寻味。我们来还原一下11月15日这一天的慈禧都在做什么,或许能找出些端倪。




11月14日光绪驾崩,年老体弱的慈禧顾不得休息,为处理光绪忙里忙外很晚才休息。第二天(15日)天还没亮便起床,不知为何,没怎么休息的慈禧并未见疲惫之态,气色反而越发的好。慈禧起床后,早已守候在外面的宫女太监赶紧进来为太后梳妆打扮,由于慈禧平常就爱美,非常注重仪态形象,这花去了她不少时间。梳洗完毕后,一太监喊道:“打帘子。”专门负责此事的太监便连忙打开帘子。与此同时,在场的所有太监皆闻声跪拜,齐呼“老祖宗吉祥”。接着便开始享用太监宫女刚刚端上来的早膳。


早上六时,慈禧召见军机大臣张之洞、光绪帝皇后叶赫那拉氏(即隆裕太后)及监国、摄政王载沣讨论新君继立问题。后以新国君的名义下诏书,尊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光绪帝皇后叶赫那拉氏为皇太后。正午午时,慈禧开始用午膳,刚开始吃的好好的,可吃着吃着就开始犯迷糊,整个人头晕目眩全身无力,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太医过来都束手无策,下午慈禧便宣告驾崩,死亡速度之快,不免令人遐想连篇。




个人比较认可的一种死因是慈禧死于慢性病。早在慈禧73岁大寿之时,慈禧就因吃了不干净亦或性凉的食物而染上了痢疾,并因此腹泻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慈禧是清朝最为奢侈的太后,她的生日几乎都是大操大办,寿宴上的食物多达一百多份,这么多食物很难保证全部食品的安全性。




痢疾的显著特点就是持续腹泻,太医为了给慈禧止泻甚至都动用了鸦片,但这非但不能缓解腹泻反而加重了慈禧的病情,慈禧的身体至此变的越发糟糕。因为痢疾而引起的慢性腹泻看似人畜无害,但一旦恶化随时回要人命。所以,她在临时前的精神亮敞很可能只是一种假象。这在《内起居注》中就有记载。这一时期,她充其量除了慢性腹泻外,只是有些咳嗽、肋疼、口渴、舌干及肢体软倦等毛病而已,所以慈禧照常处理政务,每日发出的上谕及批出的奏折,数量仍然非常多。 


而长期的腹泻又引发了其他身体器官的衰竭,再加上慈禧晚年国势日衰内忧外患。慈禧少不得为国操劳,身体逐渐透支。同时,慈禧本人也自知阳寿将尽,所以早早就为自己修建豪华的陵寝,她的死,应属自然死亡,死于痢疾所导致的长期腹泻引发身体多器官衰竭,而她与光绪帝惊人的前后脚去世,应属巧合。

 


大国布衣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

100年后的2008年,经过对光绪皇帝残留头发的鉴定,相关机构认为光绪死于砒霜中毒,至此,光绪帝死因基本确定了。

到底是谁毒死了光绪?有人说是袁世凯,有人说是李莲英,但大多人说是慈禧。从各种线索来看,慈禧是幕后黑手的可能最大。

问题来了,隔了一天后慈禧也死了,她是怎么死的?是暴病而亡吗?

什么是“暴病而亡”?



“暴病而亡”指的是突然发病,让人猝不及防,出乎人的预料,比如像现在的“心梗”、“脑出血”致死这一类。凡是得病许久,身子骨越来越弱,这样的情况绝不能称为“暴病而亡”。

无疑,慈禧并不是暴病而亡,因为慈禧患有各种慢性病,而且得病许久。

慈禧患有各种慢性病



作为一个74岁的老人,慈禧和普通的百姓差别远没有那么大,各种老年病,慈禧一样不少。

首先是眼病。由于晚年的慈禧眼睛不亮,视物不清,眼干眼涩眼红。于是,御医们的方子里,开了不少以“菊花”为主药的方子,意思很明显,要清目治眼疾。

除了眼疾之外,慈禧有“消渴症”(糖尿病),这病不得了,到如今都无法完全攻克和治疗。由于糖尿病的存在,慈禧的肾功能并不是很好。据侍奉她的丫鬟传出的消息,晚年的慈禧每天梳头时头发掉得很厉害,这说明老太太肾虚是一定的。

糖尿病这个慢性病伴随着慈禧的晚年,但“脾胃不和”则对慈禧影响重大,长期伴随。

光绪元年(1876年)十一月,慈禧的脉案记载道:心脾不足,形体仍瘦,神虚未易安眠。此时的慈禧才41岁。这之后,光绪六年,光绪八年,都有脉案记载慈禧的“脾胃不和”……

从光绪元年开始到光绪三十二年,通过间断的脉案,可以看出“脾胃不和”是慈禧的老病,一直没有调理过来。脾胃不和,身体虚弱是再正常不过了。

慈禧除了以上疾病,还得过痔疮,还有“面瘫”之症。可以说,慈禧老太身子骨并不是很硬朗。到了后期,连她自己都感觉大限将至。

慈禧之死



本来身体就有肾虚体虚,脾胃不和,但在1908年夏天,慈禧又得了重度痢疾,这不得了,一时半会没治好,稀稀拉拉好多天,整个人都拉虚弱了。

这次痢疾后,慈禧身子骨越来越弱,脏腑功能也大受影响,身子骨越来越差了。光绪帝死的那天,慈禧休息不好,精神极差,身体弱到了顶点。

据《慈禧外记》记载:西历1908年11月15日,太后仍于6点钟起床,处理朝政。至午时太后方饭,忽然晕去,为时尚久。

这说明,光绪的死去还是让身体本来虚弱的慈禧受了刺激,休息不好,导致身体最后绷不住了。



综合来说,慈禧的死,不是暴病而亡,而是老病不断地积累,是“虚弱”不断地积累。最后,当光绪暴毙时,对慈禧冲击很大,休息不好,导致身体最后崩溃,走了黄泉。


蓝风破晓


光绪(1871~1908),清朝历史上的第十一皇帝,5岁即位,16岁亲政。光绪皇帝虽命运多舛,但也是一位有担当的君主,因为光绪皇帝既有拼搏向上的朝气,又有富国强民的构想。

亲政不久,光绪便想凭着一股血气方刚的豪气大展一把宏图、拯救一下备受列强凌辱的中国,不曾想在对日战争中却连连受挫。此后光绪不甘失败,又寄希望于变法维新,但是却遭到慈禧和保守派的处处掣肘和猛泼凉水。

慈禧不想手中的权力丧失殆尽,表面上装了一个“清静无为”的老佛爷,暗地里却谋划着将光绪废黜。最终维新派走头无路,联络袁世凯提供帮助,发动了戊戌政变。不曾想又被袁世凯阴了一把,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全部惨死,光绪皇帝被架空之后,囚禁于水中楼阁。

1908年冬天光绪生病,慈禧允许其回到宫中调养。虽换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可没过几天,一个38岁的盛年之人便死在了一个74岁的老妪之前。令人感到蹊跷的是,二人仅仅相差了20个小时。

那么,光绪皇帝的死因是什么呢?

其实,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中毒身亡,而害死光绪皇帝的人就是慈禧。

光绪皇帝从小就受慈禧的虐待。

慈禧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一顿饭要吃上百道菜,但是规定光绪每顿饭只有十个菜,而且故意做得要么太咸,要么太淡,或是半生不熟,总之无法入口。光绪想要改善一下伙食,必须先向御膳房申请,然后御膳房再请示慈禧批准。通常慈禧都不批准,并且还要把光绪皇帝狠狠的批评一顿,说他铺张浪费,不懂得节俭。因此,光绪皇帝是在饥饿中长大的,没被饿死只能说是命大,这也令慈禧感到失望。另外,慈禧还规定除她之外,不准其他人与光绪皇帝亲近,而慈禧每天都是骄奢淫逸的过活,那有时间去管光绪帝。所以,尽管光绪虽贵为一国之君,其实过得如同一个孤儿。

大限将至,临死之前拉光绪垫背

光绪帝被虽被长期囚禁,但一部分人还是愿意套近乎,毕竟光绪还年轻,如果重新掌权,这些“雪中送炭”的保皇党也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慈禧自己身体健康,能执政时,百般折磨光绪,晚年,她力不从心了,便想害死他。因为戊戌政变把慈禧惊出一身冷汗,既然这个侄儿很“无情”,她也不会客气。更何况既然活着的时候,没允许光绪反了天,她死了也绝不会给光绪再次成气候的机会。




光绪自从被囚禁之后,度日如年,苟且残生之余,唯一活下去的动力就是盼着慈禧早死。如此一来既可以重拾皇帝的尊严,也在以在有生之年挽救一下大厦将倾的清帝国,但是一个没有格局的慈禧不会让他如愿。

感谢朋友们的战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对于两天之内先后死去了一位“台前皇帝”和“幕后皇帝”的清王朝来说,这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国无长君,虽然及时推上一个三岁的娃娃做皇帝,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加速了清王朝灭亡的速度。

我们细细来看一下光绪,你可以说他幸运,也可以说他不幸。要不是同治皇帝驾崩的早,并且没有留下儿子,要不是他是慈禧的侄子兼外甥,作为“外蕃”的光绪根本不可能登上历史的舞台,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号。

说他不幸,而是从一个还未记事儿的孩童就失去了自由,当了34年皇帝,从来没有活出自我,爱妃保护不了,政令下不到臣僚,在慈禧的淫威下彷徨、抑郁,至死都没有闭上眼睛。

作为权力欲望极其强烈的慈禧,虽说功绩比不过武媚娘,但耍起狠毒的手段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光绪与慈禧的关系差到极点,而光绪又巧合的死在了慈禧前面,因此世人对光绪的死因一直存疑。

不过,经过现代考古人员对光绪崇陵的发掘,光绪尸骨中含砷量之高,完全印证了世人的诸多猜想,那就是光绪并非正常死亡,而是被人灌下毒药毒发身亡。

幕后黑手究竟是谁?

我们不妨做一个排除法,当时最有作案动机,并且有能力实现的除了慈禧,也就剩下大总管李莲英和北洋大臣袁世凯。

先说下袁世凯,他有没有作案动机?有!有没有作案条件?可以肯定的说,没有!为何?袁世凯因为百日维新的时候出卖了光绪帝,光绪被囚禁后虽一言不发,但仇恨的种子早已种下,光绪可以不表态,但袁世凯不能不为自己打算,他害怕光绪掌权来个秋后算账,于是会铤而走险。

然而细细分析,袁世凯此时并不在庙堂,而是赋闲在家,在河南老家读书钓鱼。而且如果给皇帝进献毒药,这也很难办到,因为宫中对宫外食物把控极其严格,会有太监试吃试毒。

并且袁世凯左右不了后继之君,历史上弑一君而立一君,后者必须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袁世凯立不了也控制不了。

再说到李莲英,李莲英这个“人精”能混迹于凶险的后宫几十年,荣宠不衰,凭的是他“媚上”的功夫,即使光绪身陷囹圄,他也从不敢怠慢,无论慈禧和光绪谁胜谁败,他早已把命根子种在了宫里,他谁都得罪不起。

并且光绪对他的恭敬也十分满意,并没有特别恨他,他压根就没有作案的动机。并且他也很难在没有慈禧的授意下兴风作浪。

因此,慈禧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就是杀害光绪的幕后真凶。

慈禧真的不念骨肉亲情?

虽说光绪并非自己的亲儿子,但从四岁就抱进宫里,一起生活了34年,要说没有一点感情,那就可能太冤枉慈禧了。

只能说光绪想振翅高飞,无奈碰上了慈禧这尊“如来佛”。从戊戌变法开始,母子俩就已经面和心不和,到后期慈禧彻底推倒变法,此时双方真正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每天过得生不如死。

为什么说慈禧有作案动机?因为他不止一次想废掉光绪甚至想杀掉他。

首先,在变法刚失败的时候,慈禧就公然把端郡王之子养在宫中,想取光绪而代之,只不过西方列强不认可这种做法,老佛爷无可奈何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后来庚子年八国侵华,慈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珍妃扔进了井里,并且没有想过带光绪西逃,想让他效仿崇祯,来一个清朝版的君王死社稷,只不过荣禄并不想背这个黑锅,这才勉强带上了光绪。

最后慈禧临终前的最后一个生日,光绪皇帝换好了新装前来贺寿,被慈禧残忍的拒绝在门外,并且扔出一句狠话:“想让我死在你的前面?休想!”

可以说,慈禧不但有杀害光绪的动机,更有杀害光绪的条件,当时的礼部尚书溥良曾亲眼看到,小太监奉命给光绪送奶酪,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光绪驾崩的消息。溥良的曾孙就是书法大师启功,启功曾将“家族的秘密”公布于世。

如何评价光绪皇帝?

都说咸丰乃是苦命天子,但比较于光绪,他最起码还是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

而光绪,一生充当着慈禧的玩偶,虽有“中兴大清”的决心,却无力回天。极其精明的慈禧是不会让光绪有任何翻身的机会的,一旦被光绪掌权,那自己死后离清算翻案就不远了,所以临终前毒死光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如果没有百日维新,光绪皇帝选择隐忍不发,待到慈禧死后,自己乾坤独掌,那胜败真的未可知也。


小小嬴政


光绪之死一直是历史之谜。

清光绪34年,光绪皇帝去世,次日,清政权实际控制者慈禧也撒手人寰,二人之死仅相隔22小时,未免过于凑巧。

因此光绪的死因一直被后世所猜疑。他是被谋杀,还是自然死亡的争论从没有停过。之后的各种史料记载、野史笔记和各种传言漫天飞舞,给光绪之死带上了扑朔迷离的色彩。

  现在对光绪之死的说法有好几种,一说是袁世凯害死的;二说是慈禧毒死的;三说光绪是正常死亡。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是 “慈禧谋杀论”。

光绪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后来变成慈禧独断朝纲,虽然光绪十八岁起,名义上是亲政了,但实际上大权仍在慈禧手中。

光绪帝不过是慈禧太后的傀儡罢了。 光绪也反抗过。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光绪想通过变法,从慈禧手中抢夺权力。

他打算依靠维新派的改革,让大清强大,可是变法失败。最后时刻,他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可万万没想到,袁世凯出卖了他,从此被慈禧软禁在中南海。

十年之后,38岁的光绪在中南海离开了人世。 他死去的第二天,他的“皇阿爸”慈禧太后也病死于仪鸾殿。

因为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加上死亡时间过于接近,当时就有各种猜测。许多人都认为,这不是巧合。各种怀疑也由此而生。

为解开这一历史谜案,2003年有关单位和专家成立了专题研究课题组,专家们历时五年,利用“中子活化”、 “原子荧光光度”等现代手段,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经过科学测算,光绪体内砒霜严重超标,基本上能够肯定光绪是死于中毒。


那么问题来了,谁是那个凶手呢?

四岁的光绪从进宫第一天起,他的命运就被慈禧太后掌控了,他只是太后的一只小木偶。

没有人能接近光绪的内心,常年的心情抑郁,造成光绪身体一直有病,特别是10年的幽禁生活,导致他“佛郁摧伤,奄致殂落”。

但是,光绪帝毕竟年轻,也没有什么绝症,死前半个月,还向慈禧问安,怎么会毫无征兆的突然去世?

溥仪谈到袁世凯时,说在变法的关键时刻袁大头出卖了皇上,他知道一旦光绪掌了权,绝不会放过他,所以就暗中下毒,将光绪帝毒死。




这种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他恨袁大头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迟不下毒早不下毒,就在慈禧死前一天下毒?

紫禁城又不是袁世凯的家,他想下毒有那么容易?如果没有成功,等待他的是什么后果,袁不会不清楚。

以他的头脑,会干这种没智商的事?所以这种看法只能是说脑洞太大。

另外也有说是李莲英下的毒。说李莲英平时没把光绪放在眼里,怕将来遭到清算,于是下了毒手。这种说法我都懒得反驳。

李莲英是什么?再怎么得宠,他也只是个奴才,他怎敢做这等大事?

最让人信服的是慈禧下的毒。《清稗类钞》就有过记载:

太后病危期间,对如何处置光绪也是犹豫不决,她让人试探光绪,说自己时日无多,测一下光绪的反应。

据说光绪听到这个消息面有喜色。慈禧终于下定决心,要把光绪害死,以免自己死后光绪全盘推翻自己。

《启功口述历史》一书也有过一个记载,礼部尚书溥良曾亲眼看到,慈禧命一名太监将一碗“塌喇”(奶酪)赏给光绪,吃了塌喇不久,光绪便驾崩了。

慈禧很少赐人奶酪,此事极不寻常。其实自戊戌变法以后,慈禧就起了杀心,只不过是推迟了十年而已。

这一对“母子”的恩怨,已随风而去,到底是谁下的毒,至今仍是个谜。但,慈禧的嫌疑是最大最接近真凶的。


刚日读史


年仅38岁的光绪,竟然走在了74岁的慈禧前面,确实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晚清时期,清朝两个统治者竟然间隔一天相继离去,遭到了大家广泛的猜疑,并且衍生出了一系列离奇的死因,但是都没有得到证实。

当然有一点得到了考古学家的认证。

那就是光绪确实是死于毒杀,因为中砒霜之毒而死,作为一个皇帝,这样的死法无疑是非常的可怜可悲的。

当然也因此排除了光绪自然死亡的可能。

光绪在晚清时期确实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作为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光绪确实是位高权重,并且一直处于慈禧的监禁之中,想要毒害光绪非常的困难。

能够轻松达到目的,毒害光绪的人非常少,但不幸的是慈禧就是其中之一。

甚至可以说,慈禧就是其中嫌疑最大的人。

光绪是慈禧精心挑选出来的,血缘关系最亲近的皇帝人选,但是随着光绪逐渐长大,内心充满着对权力的渴望,两人越走越远,关系逐渐的走向冰点。

而在维新变法,光绪被软禁在瀛台以后,两人已经失去了重归于好的可能。

一本日记引发的血案。

光绪被软禁的十年里爱好很多,其中有一个非常好的爱好就是写日记。

不幸的是这位可怜的皇帝,就连日记本里的秘密都保守不住,被慈禧轻而易举的知道了,光绪想要在慈禧死后报复李莲英与袁世凯的计划,就这样沦为梦幻泡影。

慈溪也终于下定决心毒害光绪。

在光绪死后仅仅一天的时间里,慈禧就安排赙仪成为继承人,并且当了足足一天的太皇太后,终于结束了充满罪恶的生命。

光绪就因为日记本里的秘密,非常可惜的走在了慈禧的前面,不管有什么样的壮志豪情都毁于一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