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鬧退訂?威馬說:補貼下調,差價我們出!

對新造車企業來說,造車路上的坑比想象的還要多。

經歷了商標權糾紛、自燃風波後之後,威馬汽車終於開始量產交付。就在躊躇滿志的宣佈今年將交付1萬輛不久,威馬又掉坑裡了。

幾天前,有部分交付了大定的威馬用戶發起投訴維權,宣稱威馬欺騙消費者,並要求退訂。而威馬汽車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陸斌27日特意在個人微博上發佈了一封《關於近期用戶關心問題的說明》。


又鬧退訂?威馬說:補貼下調,差價我們出!



先回顧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10月下旬開始,陸續有威馬的用戶反映今年10月前交付了2萬元大定,當時訂車是扣除國家補貼5.5萬和地方補貼2.75萬後的車價,但由於交付要延期到2019年,屆時會涉及到補貼下降的風險,用戶被威馬客服和經銷商告知,這部分下降的差價由用戶承擔。

另外,用戶反映的還有一點就是關於異地購車,因為部分城市對地方補貼申領資格設置了居住證、社保等門檻。部分用戶在未充分了解的情況下,或者被威馬城市合夥人告知“沒有問題“的情況下,交付大定。近期卻被告知可能無法正常提車。

例如有在武漢提車的異地用戶爆料,在交定金前經銷商承諾沒有問題,可以拿到地方補貼,但近期威馬方面給出的官方通知卻顯示,異地提車的車主需要自己墊付2.75萬的地方補貼保證金,屆時再根據是否獲得地方補貼的資格決定是否返還墊付的資金。

用戶認為威馬方面之前未告知風險,之後能否拿到補貼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這部分補貼差價不應由用戶墊付。

隨後,有相同經歷的用戶組成了維權群,不斷在汽車論壇、12315等平臺投訴,並向媒體爆料,造成不少用戶跟風要求退訂。

對此,陸斌微博的《關於近期用戶關心問題的說明》針對上述情況都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首先,2018年10月3日前交付大定的異地購車用戶,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

如果用戶選擇退款,威馬方面不僅全額退還定金,並且同步退還在電商平臺上承諾的現金權益。

如果異地購車的用戶繼續購車,則需要先墊付地方補貼,待用戶在該城市的地方補貼資格審核後,威馬將退還這部分資金,並且會提供一部分補充權益。如果沒有通過資格審核,威馬將提供5萬元的權益補償。具體是何種權益,待後續通知。

第二,對於威馬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延期到2019年交付的用戶,威馬承諾按照2018年補貼政策為用戶執行。這意味著,威馬方面承諾承擔2019年補貼下降的差價,用戶不需要承擔風險。

可以看出,威馬汽車方面給出的解決方案還是比較有誠意的。


又鬧退訂?威馬說:補貼下調,差價我們出!


(該圖片來源威馬Ex5論壇)


市面上的新能源車型都要涉及到補貼下調的問題,新造車企業交付的也不僅僅是威馬汽車一家,為何威馬的用戶矛盾會如此集中。

《高工車評》從幾家傳統汽車品牌的城市經銷商處瞭解,因為涉及到補貼調整的問題,消費者年底購買的車輛一般都會在當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上牌;如果不能保證按時上牌,則建議客戶購買已經上牌的車輛。

同時經銷商還會在年底前囤積部分上牌的車輛,以備第二年一季度銷售,這樣就能避開補貼下調帶來的市場變動。但是能夠進行這項操作的前提是有現車。

而新造車企業才剛剛開始量產,從下訂單到交付尚有一段週期,並且可能會延遲交付,如果延期到第二年必然會產生差價,屆時必然會引發系列問題。

當然,傳統車企也曾經出現這種情況,例如2018年6月12日之前是補貼調整期,這之後開始執行新的補貼標準。購車前銷售人員均會告知購車人涉及到補貼調整需要用戶承擔,並在合同中註明這一情況。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地方補貼申請的問題, 目前大部門城市會對購車人申領本地補貼設置一定門檻,這就涉及到購車人申報補貼資格,例如要求購車人有居住證、社保,甚至要求在本地使用等等。

另外在某些限購城市,雖然新能源汽車牌照無需搖號,但同樣對申請指標的購車人提出了諸如居住證、社保等要求。

這幾種情況下,異地購車的用戶將面臨種種障礙。

為了服務消費者,都需要車企設立專門的服務中心或者是交由經銷商來處理交車、上牌、向地方政府申請補貼等諸多事宜。

以申請地方補貼為例,目前傳統車企的經銷商模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車企在當地成立分公司,負責申報補貼事宜事宜,另一種是有經銷商負責申報補貼等。

但對新造車企業來說,上述種種狀況都是對其渠道與售後服務的一大考驗。尤其是新造車企業設立的城市交付點往往不足,異地購車的情況非常普遍。

威馬汽車的銷售模式推出的是“智行合夥人”的方式,而威馬汽車與各地的智行合夥人為用戶提供不同級別的服務,其進行在用戶大定之後的一系列服務,包括車主提車、繳納尾款、上牌等。

從用戶反映的情況推斷,威馬與部分合夥人此前併為就地補由誰墊付和申領達成一致,同時未出具明確的措施應對補貼下調的情況。

根據不同的地方政府審核進度,地方補貼申報到補發的週期往往長達1-2年之久,對於合夥人來說,顯然不願意承擔先期墊付高達千萬的資金。如果轉嫁給消費者,用戶更不會買賬,矛盾也由此激發。

對於這些矛盾和狀況,威馬此前究竟是否預料,或者說已經知曉並默認,我們不得而知,也不能妄加猜測。

有分析認為,這樣看出威馬對渠道的掌控力不足。因為不少用戶都反映,此前從合夥人方面諮詢的確切結果是可以申報地補,可以上牌後才交付的定金,後來卻反口。

不排除是合夥人為了追求訂單量,而盲目的承諾消費者,拉攏異地用戶從自己手中下訂單,賺取保險與選裝配置的錢。因為已經有多名用戶爆出威馬某些經銷商強制捆綁銷售車險。無論如何,新造車企業對交付和售後服務的細則管理都需要重視。

反觀國內另一家同樣實現量產交付的新造車品牌,其銷售與交付均採用直營模式,與用戶的溝通和互動非常頻繁,也很直接,即可以避免了信息傳遞不對稱而造車的諸多誤差,也能第一時間給出解決方案,避免將不良影響進一步擴大。

至於用戶反映的威馬欺騙消費者,以低價誘導消費者下單,我們更願意相信威馬在交付環節和用戶服務方面的準備不足,或者經驗不足所致。

威馬的首款產品推出後獲得良好的口碑,並率先實現量產交付,在新造車企業的上半場競爭中暫時領先。此番威馬的經歷,也為其他新造車品牌未來提供了借鑑和經驗,避免將來交付環節掉入同樣的坑。

對於新造車企業來說,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品牌好感度極容易因為幾次不好的用戶體驗而喪失殆盡,產生的負面影響將會成倍放大。

例如威馬汽車在品牌和產品上俘獲了消費者的心,如果在交付和用戶服務環節功虧一簣,將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