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中的"美人"是什么?

历代以来,均有文人学者对先秦文学中呈现出的女性形象、女性文化等以女性视角进行着或深或浅、多角度的研究,甚至上升到女性思想、女性主义分析等;但有系统的关于《诗经》、《楚辞》中女性形象比较、总结的专著较少,具体到有关"美人"意象的研究更为罕见。本文将针对《诗经》与《楚辞》中"美人"意象的异同展开讨论研究。

首先,我们应理清有关"美人""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乃是主体与客体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审美契合,是已经完成了的诗中具体画面形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徽实而难巧也",康德也将意象解释为"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因此,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结合,由此表情达意。而"美人"一词由"美"字而生。"'美'在甲骨文中'疑象人饰羊首之形'","中国的'美'字最初是象征头戴羊形装饰的'大人',同巫术图腾有直接关系",这反映出原始的图腾崇拜和宗教内涵。由此可见,"美"的形象和原初义是"美人",而"美人"形象的文化原型应是巫觋,这其中充满原始宗教气息;而这样的"美人"其天然便带有神秘化、神圣化的力量,更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一种"美和善的精神象征",美人之美本身就能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综上,美人意象与原始祭祀、宗教、巫觋文化息息相关,常用比美好之物以表情达意;学界一般认为美人意象自屈原始,"借'美人'以喻君主,借'佳人'以自况",文学史上从此就形成了一个借"美人"以寓情言志的象征传统。

《诗经》《楚辞》中的

对比《诗经》与《楚辞》,其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受特定地域文化的浸润、选择,塑造了具有鲜明艺术特征的女性形象,反映出南北方文化特有的审美追求,都是其时代和地域特色的集中展现;同时其中刻画的丰富女性形象都是那个时空下人们普遍审美追求的代表,"美人"都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而我们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二者之异。下文大致分为艺术思想、审美特征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艺术思想

《诗经》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现实主义,"在创作上,是以客观的态度运用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为叙述的对象",因而其中各类女性形象自然大多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劳动和贵族妇女,追求生活中的真实,进而给人以教育——故在我看来,基于这一层面,《诗经》中的女性还不能称之为"美人意象",还没有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涵,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美人意象的出现最早应推屈原"。

再看《楚辞》,浪漫主义为基调,其中女性多是飘渺的巫女和神女形象,富于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以美人或比君王或自喻政治理想,明确特定地托物借"美人"讽刺褒贬而言志——《楚辞》以前,《诗经》中虽有多次的女性描写,但把美人作为一种有独特内涵的意象来表现的还是诗人屈原首开先河。

《诗经》《楚辞》中的

二、 审美特征

1. 健壮美与灵秀美。在生产力不发达、物质水平较低时,审美的功利性会被强调突出,看女性多产的生殖功能、适应环境、从事劳动的功能更加被看重。故《诗经》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向往健壮美、阳刚美的审美模式。《诗经》描写人物形体用得最普遍的形容词是"硕","硕,大也。"《卫风·硕人》中"硕人其颀",赞美其人高大貌美,《陈风·泽破》:"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唐风·椒聊》中也赞美女子"硕大无朋"、"硕大且笃",身材颀长高大。植根于生活,充满阳刚之气,体态高大丰硕才为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原始的生命力和生殖力崇拜已经弱化,人们对于女性形体的审美眼光开始由实用性向纯审美欣赏转化。南骚中则盛行着另一种以清秀细腰为美的女性美观念,《战国策》与《荀子》中均记有"楚王好细腰",屈原《大招》中描写女性体态美"小腰秀颈,若鲜卑只",细颈小腰为美,体现出战国时期楚地的灵秀美、阴柔美的审美标准。

《诗经》《楚辞》中的

2. 内在品德美与外在形象美。《诗经》重德。人类发展逐渐进入文明社会,尤其在西周礼法社会之下,对女性的审美以德为主。《诗经·大雅·思齐》开篇提到的"周代三母"(大姜、大任、大姒)都是具有美好德行的女性典范。诗曰:"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媚,美好之意,这里着重强调的都是她们的美好德行。"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静,善也,《邶风·静女》中的"静女"也是一个品徳端正的漂亮女子。《诗经》时代,对女性形象的评价追求外在自然美和内在品德美相统一,最核心标准是以德为美,所谓德色兼备,美善统一,品行端正、善良贤淑的女性才值得受人尊敬与褒扬。而《楚辞》中,对于女性美的审视则相对是其外在形象美,塑造出一个个婀娜明艳的美人。如《山鬼》:"被薛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衣饰繁美,色彩绚丽,关注容貌、体态、服饰等,描绘出女性别样的修饰之美。

3. 此外,《诗经》可见中原尚白,而《楚辞》中南楚追求自然本色之美;若说《诗经》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美依存美,《楚辞》则更彰显野性美纯粹美……等等。"如果说北风是庙堂的、民俗的,而南骚则可以说是自我的、艺术的。"不同的时代、地域之下,其各自都彰显出别样的审美取向。

《诗经》《楚辞》中的

三、 艺术手法

1. 《诗经》描写叙事更为严谨敦厚,而《楚辞》文学性艺术性较强,如有《九歌·湘夫人》开章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又如《大招》中"青色直眉,美目媔只""丰肉微骨,体便娟只",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铺陈、想象、对比、夸饰等等,奠定了别样的华美之风基调,表露出一种唯美倾向。

2. 动态美与静态美。《诗经》常刻画生活场景中的女性形象,她们有行动:"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有语言:"求我庶士,追其吉兮。"等等,大多在动态中记录现实。而《楚辞》常对人物形貌进行静态的刻画、雕塑式塑造,总体上偏于静态美。

3. 《诗经》多白描塑造人物,而《楚辞》以细致绚丽的色彩美取胜,如有《大招》中"朱唇皓齿""粉白黛黑"。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中原礼法社会和南楚重巫尚自然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诗经》《楚辞》中的"美人"意象或说是女性形象彰显不同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诗经》中的女性健壮阳刚、以德为美、严谨敦厚,但还不具备更深的象征意味;而《楚辞》以浪漫主义为基调,多用比喻象征,呈现出灵秀柔美、原始神化、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一是描述现实女性生活,一是象征性女性,诗骚以文学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生动的美人形象,并由此表情达意,意韵绵长。

尤以《楚辞》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自屈原起,美人意象就常常被赋予文人气质,或以美人喻君臣,或作伤春悲秋之叹,美人弃妇都进入屈原香草美人的话语系统,怀才不遇者也自觉借鉴《离骚》手法,如曹植《美女篇》、阮籍《咏怀诗》(西方有佳人)等,其中女性形象都蕴含着作者不满现实的政治抗辩意味,是理想化形象。美人意象也就成了历代文人于失志、失意、落魄而孤寂之时所长歌不厌的咏题,成为文人心中永远的情结。

而《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究竟是否可以称为"美人"意象及是否准确仍需思考。"美人"意象被赋予不同内涵,努力从中理清"形"与"神"、实体与象征之间的关系,我们仍需深入研究。

《诗经》《楚辞》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