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農村都有哪些農活老把式?

新大風歌


你還記得農村都有哪些農活老把式?

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機械化代替老把式。七八十年代,我們耕地的用的是犁,牛在前面拉人在後面推,新鮮翻出來的泥土吸引了好多鳥類過來覓食,那些鳥類時不時的停在牛背上休息。在夕陽的照耀下,畫面是那麼的和諧律動……後來人們覺得牛幹活的速度太慢漸漸的被拖拉機取代。

農村人幹活的老把式一直塵封在記憶深處,1.以前收割莊稼用的是一雙手和一把鐮刀。一雙手被鐮刀傷害過無數次,然後還得埋頭苦幹,那種心酸又懷戀的感覺湧上心頭……2.收割完的稻穀還得搬到稻床上,然後又得靠手和力氣打下來。那個年代幹活全憑一雙手和蠻力。現在全是機械一體化收割,一邊收割一邊收稻穀,農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不再像以前那麼辛苦了……3.收割完的稻穀還要經過風車扇乾淨,那個年代有時候連風車都借不到,得靠風向和鐵鍬,然後用手將裝滿鐵鍬的稻穀高高揚起……4.以前的農家,有個老闆車那是土豪了,可以載人載物,方便省力,現在隨著各種車子的出現,老闆車也沉寂了……

這就是我印象中比較深的老把式,其他不一一舉例,手機裡也沒有儲存那些老把式的照片,不知道我所說的大家能否理解……



鄉村生活小徐


據我所知農活老把式就是經驗豐富、農業產量名列前茅的莊稼漢子,犁耙車是種地缺一不可的專用工具,這些農業工具看似簡單,在老把式眼中,如果工具太輕,翻地時又達不到標準深度,太沉了也不行牲口在前面拉了太累,一些農作物生長的基本元素莊稼不能有效吸收。

我中學畢業後,跟隨師傅走南闖北做手藝,對於農活我也只能談點理論,實踐中是對我一種考驗,因為我的身體素質差體力跟不上,其次農活勞動強度大,我不能勝任祖輩遺傳的工作。

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父母為了我們姐弟兩個人讀書,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在村裡多承包了幾畝地的責任田,特別是雙搶時候又是在夏天,真的是去不見天,來不見日,田裡面的莊稼像吃了鐵,就是產量不高,西村的老王和我們天挨田,他種出來的稻穀,黃澄澄的稻穗垂著沉甸甸的穗頭,每年畝產雖然沒有上萬斤,一般在全鄉鎮屈指可數,產量最高達到2000出頭了。

父親除了上交公糧,還要囤積我們一家四人的口糧,除去開支一年辛辛苦苦沒有多少積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又是一年春耕生產的時候到了,其他農戶早已在鎮上用拖拉機把肥料買回來了,我家因為姐姐升高中報名動用了買肥料的積蓄,所以春耕生產的費用沒有著落了。

這天早上父親喝了二兩老白乾,牽著牲口扛著犁,順著一條小路往地裡趕,路上正好遇見了西村的糧食標兵老王,他看見我的父親走路有點漂的樣子,估計喝酒了來地裡作業,考慮到沒有安全保障,他們都把牲口拴在旁邊的樹上,老王遞給父親一支銀象牌香菸,兩個人坐在一塊草地上聊開了。父親知道喝酒務事,不該到地裡來工作,就把一肚子苦水和盤托出,老王是個機靈人,知道父親要找學習種地經驗,老王要父親站在田埂子上,老王幫我們翻地,講述了翻地深度、一畝地用各種肥料的比例,這個很重要,老王講的很詳細,一畝地氮磷鉀都是1:0.5:1混在一起攪拌均勻,同時撒在田裡面,田裡面的水要合適,水深了莊稼不長,淺了也會影響各種元素的吸收,還有什麼時候打藥治蟲,藥還水的比例也很重要……

在這一年裡父親為了學習老王種地技術吃了不少苦頭,老王講述的一些經驗父親都一一作了筆錄,在老王的幫助下,通過一年的實踐,我家的畝產量和老王不相上下,老王開心地笑了日後有對手了,父親對老王感恩不盡,把家裡他的最愛在地窖裡陳釀了上10的二鍋頭,送給了老王略表寸腸心意。

第二年我家糧食產量在村裡榜上有名,村長還給父親頒發獎狀“糧食大戶先進者”,花香必然招蜂引蝶,鄉里鄉親都看見脫胎換骨的父親拿了獎狀,大夥都不甘示弱,也在更新自己的種地經驗,還訂閱了很多科技小報,父親看見大家都這麼積極,他向村長申請,在村裡辦個農業技術補習班,得到了村長的同意。

我們的國家是農業大國,每寸土地都孕育了中華民族的靈魂,新時代有志青年前赴蹈繼在三農,讓每顆糧食放射出金色的光芒!





胡休江


農村的車把式是個牛逼的活兒。

我想起一個聽來的車把式的故事,據說解放前有一個車把式靠給人拉貨餬口養家,有一次出去拉貨,腳踩著車閘,趕著車走下一道百米長的陡坡,走到一半的時候可能因為年紀大了,車輪軋在石頭上一顛簸,車把式從車上一頭栽下來摔昏過去。車把式趕車坐的地方在駕轅騾子的屁股旁邊的轅杆上,向後兩三米就是車輪,車把式落下的地方正是車輪要碾過的地方,說時遲那時快,那駕轅的騾子一面用力扛住滿載大車的巨大慣性,一面伸嘴叼住車把式的脖領子,在沒有剎閘的情況下順著陡坡下行數十米,然後停在路旁。聽說得救以後那車把式將這匹騾子當作恩人供養在家中,每日好吃好喝,再也沒有讓它駕轅出力,死後還選了塊墳地給葬了。


0ggyy0


我來說說印象深刻的幹農活的老把式吧。

1、大板車,幹農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拉一些動物的糞便 化肥 還有更沉重的小麥和玉米

2、噴霧劑,農村人對這個應該很熟悉 農作物有了病蟲害,就用這個噴灑農藥。小時候看到這個就覺得很好玩 和自己的滋水槍一樣,就吵著爸爸也要噴農藥,全然不知使用不當還會中毒 小孩子就是天真。

3、石磨,以後做豆腐、豆漿都是用石磨攆碎了,老媽一勺一勺加入黃豆,老爸一個人推磨,我小的時候也推過 不過推幾下就累了 不過現在都機器做豆腐了 石磨也少了,留下來的也快成文物了。

4、桿秤,以前農村趕集買賣農產品都會拿桿秤稱重,桿秤由秤桿和秤砣組成。最有意思的是農村買賣東西不是用錢,而是拿糧食兌換的 村裡來了賣大西瓜 蘋果 桃子等等,都是用桿秤來稱重的 最可樂的是桿秤還給我稱過體重。






大唐曹曹


鐵鍬:這種工具誰家都有,而且用處很多,非常方便,可以翻地,也可以拿去玩,小時候用鐵鍬去小河裡捉魚,還用鐵鍬當方天畫戟玩。

平車:這個工具也很實用,用來推糞,推土等等,記得爸媽跟我說過,當年他們結婚的時候,我媽坐在平車上,然後我爸拉著車就回家了。

手扶拖拉機:那時候感覺坐在拖拉機後邊,一抖一抖的去地裡幹活,感覺就快要上天,幻想自己以後也能開。

閘刀:用來切玉米秸稈的,收秋後用那個把玉米秸稈分成一段一段的,然後喂牛吃。我們以前用那個來玩包青天審陳世美,然後一群人喊開閘(只是玩,沒人敢過去)


阿胖娛樂


我祖居陝西關中農村,祖祖輩輩種地為生。改革開放了,我們這一輩人,才能走出農田,出外打工掙錢。要說如今的農活把式,大部分都被機械替代了。過去,播種小麥,撒揚種子,就是把式活,每年一季,就實習那麼幾次,來年再撒種子,去年琢磨的那點功夫,早就忘完了。沒有個十幾年功夫,就練不好“撒麥種”的“腳步、指眼、快慢、均勻”的技術。


清晨的風150074149


中國是擁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傳統大國,億萬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煉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薪火相傳,一年四季,種,鏟,割,拉,打,在加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家務瑣事,都是靠一雙勤勞的手操持完成,所以有太多太多的農家把式了這其中也包括我的父母親。

車把式,也叫車老闆子,四匹馬一掛車,上得了高山,下得了大坡,無論載多重,路坎坷。糧草足,千里路,大鞭子一甩,嘚兒架,籲哦,一身本領,滿嘴的俏皮喀兒。

車老闆子進店,賽過支縣一一。

扶犁,點種,割地,打場,

揚銑一揮,

金黃色的彩虹劃出,

一道收穫滿滿的幸福的渴望。

臥簍,編筐,抹牆,扒炕。

鏟地,漚麻,閘草,枷杖。

垛垛,漏粉,纏磨,苫房。

打井,碼車,拿紹,上樑。

脫坯,推磨,輾米,搭炕。

旋篩,捆捆,蹚地,漫場。

打草,薅地,打漁,下醬。

伐木,放排,採參,壘牆。

燒酒,榨油,編席,放荒。

熟皮,煉鹼,曬鹽,造房。

農忙種莊稼,農閒打柴禾,蓋新房,修舊房,屯屯都有手工作房,

莊家地的把式們個個手藝棒,工人一輩子只幹一行,荘家把式一年下來就有三百六十行,心靈手巧,男有男把式,女有女才藝,家庭婦女們也個個身手捧。一手好廚藝,把簡單的飯菜做香。飛針走線,裁縫衣裳。做鞋,做衫,做襖,梳妝。養豬,雞,鵝,狗忙。種菜,種花,種果兒,捻繩,糊窗。納鞋底兒,掐鞋邦兒,針腳細,繡花黃。

清晨點起第一縷炊煙,晚上吹滅最後的燈光,打理一家老小和累了一天的男人進入農家的夢鄉。

農村就彷彿是一張畫,回憶中讓我心中升起對從前的渴望,父輩們勤勞的身影,依晰在我眼前飄蕩。



金犁解讀


要說農活老把式,就要從農業說起。

  農業產生於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炎帝號稱“神農氏”。

據說神農氏之前,人們吃的是爬蟲走獸,後來人口逐漸增加,迫切需要尋找更多的食物。

神農氏為此嚐遍百草,歷盡艱辛,多次中毒,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

接著又觀察天時地利,創制斧斤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於是農業出現了。這種傳說為農業發生和確立的時代留下的史影。

由於植物的種植需要耕地,人們最早用石頭,後來耕地的面積漸漸增多,出現了二牛抬槓的勞作方式。

"二牛抬槓"是南詔時期的一種特殊耕作方式,也稱"二牛三夫"耕作法。

耕作時,兩牛相距約七八尺,中間橫抬一"槓","槓"後接續轅犁。

一人在前牽牛;一人坐於"槓"上,腳踏轅犁,控制犁鏵入土深淺;一人在後扶持犁把。

此一耕作方式,至今仍可在雲南及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地方見到。

對於北方,現在也有耕地這種勞作方式。

不過是兩牛一人。

從耕作到收穫不同的過程需要不同的農作老把式。

春種秋收,割麥子的時候需要鐮刀。

收完麥子又需要將麥粒和皮分離。則需要斗箕和簸箕。

斗箕用來分離麥粒與泥土。

簸箕分離麥粒與麥皮。

分離完之後則需要將麥粒磨成麥粉。

這時候石磨就派上了用場。

農耕文化從古流傳至今,一直是中華文化的傳統。

隨著社會的發展,機械化的工具代替了手制農作工具,那些手製農作工具也漸漸被淘汰了下來,但是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









我是小船長


在我的家鄉呢,也是有很多的老把式!我簡單說幾個。

第一個:小混子,這東西就是石頭做的那個類似鴨蛋造型的,用來壓地用的,在我們這裡叫小混子,它的作用是哪個時候,種完種子之後培上土之後,人拉著它在上面壓一遍,這樣壓過之後能保證種子的保溼和密封,這東西有大有小。

第二個:架豁子,作用是給地豁出一道溝之後,用來種莊稼,這東西需要倆個人來完成,前面的人負責一個勁的往前拉,後面的人用力推,在推的同時也要掌握,豁的深淺程度,太深了前面的人要是沒勁,會拉不動的,太淺了莊稼沒法種!還有如果地比較幹比較硬,還要給豁子配重,要不豁不下去,我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做在豁子上面,很美!就像做轎子一樣的感覺。

第三個:擼稻子機,就是水稻脫粒機,在那個時候有人力的,柴油機帶著的,也有電動的,這東西構造非常簡單,擼出來的稻子會不太好,還要人為的在找一遍,這東西也是很危險的,人們站成一排在機器前面手裡拿著水稻,水稻有種子的那頭放到機器上面擼





農村張小利


我記得農村老式農活工具的都有以下:

1.風車,吹去稻穀麥類糧食的草屑癟粒等雜質。

2.石磨,以前需要磨粉都是人力推動石磨,用石磨一點一點碾碎磨出來。

3.耙,用於碎土、平地和消滅雜草的整地。

4.轆軸,作用在於犁耙過後平整水田。

5.草鞋,用稻稈或草莖等編制的鞋用。

6.升子,民間稱量或盛裝糧食的。

7.鐮刀,用來收割莊稼和割草的。

8.鋤頭、鐵鍬、釘耙等,用於除草、翻地、平整地等。

9.篩子,把米里面的沒有磨乾淨的谷頭給篩出來,還可以篩一些黃豆、綠豆等。

10.半桶,用於稻穀、小麥等農作物的收穫脫粒。

11.搓箕,用插箕裝上稻穀或稻米倒入風車漏斗口中。

12.犁,播種前農民要把土地翻新鬆土,以利於播種。

13.摙蓋,手工脫粒農具,敲打作物使表皮脫落。

14.板車,用於作物運輸,為農民減輕了不少運輸重擔。

15.籮筐,是用於手工製作的,由許多細條竹子編織而成。農民經常用它去挑東西。

16.噴霧器,防治病蟲害不可缺少的重要農具。

18.蓑衣,比如下大雨,農民需要下田去關水田,或者大雨天要去地裡割豬草等等,就必須要蓑衣出場了。

19.斗笠,是農民下雨天的必備工具。

20.探篩,用來篩粗的糧食的。

以上這二十種工具,都是以前農村常用的農用工具,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