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投降曹操,真的是因为母亲被关吗?真实原因是什么?

风一样的小菇凉


从古至今,一人侍奉二主都会被人诟病为不忠不义,吕布就因为先后侍奉丁原、董卓和王允而被耻笑为“三姓家奴”。三国时还有一人先后认刘备曹操为主,却备受赞誉,此人便是徐庶。

他本是刘备谋士,因其母被曹操挟持不得不转侍曹操,但不少人疑惑,徐庶背叛旧主,真的是因为其母吗?<strong>

徐母确实是徐庶归降曹操最重要的原因。徐夫人被曹操俘虏后,关在许昌,曹操以此来威胁徐庶臣服于他,为他出谋划策。徐庶无奈只能从命,但老夫人得知后,竟然自缢身亡。徐夫人本人如此深明大义,并非寻常妇人,在其教养下长大的徐庶,必然讲求孝道。古代人本就重孝道,而徐母又是此等女中豪杰之辈,为忠义甘愿自杀。她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必然是极高的,徐庶确实是为她而离开刘备的。

有不少人猜测,当时曹操如日中天,徐庶是为其前程而转侍曹操,笔者认为此言差矣。徐庶进曹营后,一言不发,以至于未立功勋,只做过右中郎将这类小官。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得知徐庶处境,曾感叹:“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徐庶本人聪慧过人,否则曹操不会以如此下作手段逼其投降,他一直难当大任,就是因为他并不看重前程。

徐庶离开刘备,还有一点原因不得不说,那就是刘备已得孔明为谋士。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建安十三年(208)徐庶才被迫进曹营。也就是说从时间上来看是没有所谓“走马荐诸葛”的。诸葛亮号称卧龙,为人谨慎而有谋略,足以辅佐刘备夺得天下。对于刘备徐庶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他留下来可能用途也不大。由于母亲被俘虏他已是方寸大乱,心中有所牵挂就难成大事,他不想留下来做无用之人。

刘备素有仁义之名,此事妇孺皆知。手下部将的母亲被俘虏,刘备却死不放人,即使是徐庶自愿留下,人们也会将徐庶不孝的罪过归到刘备身上,认为刘备只重江山爱权势而有失仁义。徐庶自幼便喜欢行侠仗义,他甚至曾因为替别人报仇而被官府所抓捕,可见徐庶的忠义。如此人物是绝不会让刘备替他担此骂名的,他一走只能成全刘备仁义之名,突出曹操小人之心。这样一来反而会有更多义士投靠刘备。

徐庶此举也是为刘备留有退路,是安插在曹操那里的一颗棋子。曹操要攻打刘备之时,曾派徐庶前去劝降,徐庶不仅没有如此做,反而告诉旧主曹操大军将至,给了刘备足够的时间做军事准备。可见徐庶虽然没有跟随刘备鞍前马后,但在他心中真正的主公还是刘备。他在曹操处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反而亲近刘备,说到底也是为刘备留有后手。

身处乱世之中本就难以做到不被时局影响,只是以徐庶的才华,投降曹操后,再无用武之地。对于一介谋士而言,实在是太过可惜,不过其为人忠义,确实值得后人敬佩。


邓海春


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极力的尊刘贬曹,因此和刘备沾边的一些人物都得到了很大美化,这其中就包括徐庶。下面咱们就还原一个真实的徐庶,聊一聊徐庶离开刘备的真正原因。




徐庶本名徐福,寒门出身。这里需要特别说一下,很多人说寒门是贫苦百姓,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寒门是指的那些政治资源较少,家族势力较低的富裕地主阶级,简单来说就是土豪。

做一个直观的比较,刘备帐下糜竺是徐州的首富,家产过亿,但由于家族中没有人在朝廷为官,所以依然是寒门。反观诸葛亮出身琅琊诸葛氏,家族中大部分人都靠着出仕为官讨生活,所以即便诸葛亮在南阳躬耕陇亩,他也是士族。

所谓穷学文、富学武,徐庶早年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所以以学武为主。在学武的过程中,徐庶结识了一些“重义气”的好朋友。有一次好朋友被人欺负,血气方刚的徐庶便为朋友出头杀了人,结果自然是被官府逮捕。

在行刑的时候,徐庶的党羽劫法场,将徐庶救了出来。经历了生死之后,徐庶褪去了血气方刚,为了安安稳稳的生活,他选择弃武从文。





公元191年,董卓进京之后导致中原一带战火纷飞,于是徐庶为了避难和好友石韬来到了荆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士族出身的诸葛亮。

等到刘备来到荆州地区后,徐庶第一个出山辅佐刘备,当然刚到荆州的刘备由于根基尚浅,对徐庶也非常器重。但两人的亲密关系很快被打破,原因就在于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前文中说了,诸葛亮为士族出身。但凡士族出身的人,他们所掌握的人脉资源要远远超过寒门出身的人。当时荆州以庞、黄、蒯、蔡为首的几大家族把持,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家蒯良的儿子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家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另外,诸葛亮通过名士司马徽娶到了黄家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黄承彦的身份非常了不起,是士族圈中的枢纽,他的小姨子是蔡瑁的姐姐,嫁给了刘表,他的岳父是蔡讽,蔡讽的姐姐嫁给了太尉张温。这等于诸葛亮通过两个姐姐和荆州士族庞家和蒯家搭上了关系,然后又通过自己的婚姻和黄家、蔡家搭上了关系。

诸葛亮以此等身份进入刘备集团,虽寸功未立,却得到了刘备深深的器重。刘备得到诸葛亮后,通过诸葛亮网罗了很大一批荆州士族的支持。在这期间,刘备和徐庶的关系自然慢慢疏远。如此一来,徐庶从首席军师的位置滑落到了次席甚至更低,心里必不可免的产生了落差感。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此时荆州刘表已死,继位的刘琮自知不敌,所以选择投降。由于刘琮投降之后刘备才得到了消息,所以刘备的逃跑时间非常紧迫,也因此刘备迎来了一生最危险的时候。

终于,曹操派曹纯率虎豹骑在长坂坡追上了刘备,此战刘备损失惨重,两个女儿都被曹纯给俘虏了。面对危难的局势,刘备的势力面临土崩瓦解的境地,很多人都选择了背叛刘备而投曹操,就连赵云回头去救阿斗时,身边的人都说赵云向北投降了曹操,以此可见刘备当时的处境。

慌乱之中,徐庶和母亲走失,这件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徐庶经过反复的考虑,认为刘备的势力已经瓦解,自己没有必要再追随他,于是决定背叛刘备而投曹操。




为什么说徐庶是背叛刘备呢?原因在于徐庶和自己的母亲只是走失,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否被曹军擒获。

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三国志》

徐庶说的很清楚,我和母亲走失,现如今方寸大乱,对你也没有帮助了,咱俩就此别过吧。



按理说,慌乱之中和母亲走散,如果徐庶真的是至孝之人,应该抛弃一切礼节回头寻找母亲。如果寻回母亲,那就带着母亲返回刘备处,如果确定母亲被曹军擒获,再通知刘备自己为救母亲投靠了曹操也不迟。但令人不解的是,徐庶和母亲走散后竟然还会有时间去辞别刘备,并且不说自己是为孝道而辞别,而是说自己方寸大乱,对你刘老板也没有帮助了,咱们就此别过吧。

徐庶种种的说辞,实际上是在向刘备抱怨不公。曾经我对你刘备掏心掏肺,如今你得到诸葛亮后,竟然将我弃之如敝履,看来以后我对你也没用了,我在你这儿也不会有大的发展了,咱俩还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吧。

由此看来,徐庶投降曹操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刘备对徐庶的冷落,导致徐庶对刘备产生不满。第二是长坂坡之战中刘备的势力已经濒临瓦解,徐庶再也看不到希望了,最终投降了曹操。



当然徐庶投降曹操时,为了增加自己在曹营的地位,他还从刘备处挖了一次墙角,把自己的好友石韬也一并带走了。至于他是否在曹营一言不发,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不过却记载了他在曹丕时代做到了曹魏的御史中丞,这个官职的主要责任就是纠察弹劾文武百官,换句话说,这个官职是朝廷话最多的人。


我是越关


大家说得都好有道理!但个人认为,作为老徐,为母亲,乃是借口。徐庶不走,诸葛不出!徐己看出刘备根本不是一统江山之雄主,离开是迟早的事,不然落得与庞统之下场,有必要乎?赤壁能安保其身,可见高明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