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黃一鶴導演葬禮冷清的事實?

阿呆啊啊親


黃一鶴作為春晚的開創者之一在中國電視史上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在那個綜藝節目匱乏的年代,春晚給當時的中國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收視體驗,很多藝人也通過春晚這個舞臺獲得更高的知名度,可以說黃一鶴導演給無數人提供了成名的舞臺,但是在黃一鶴導演的葬禮上被他捧紅的名人幾乎無人到場,這真的是中國娛樂界的悲哀。

不過仔細想想,這也算是娛樂圈的正常反應,畢竟黃一鶴導演早已正式退休,退休之後的他也沒有繼續從事導演等工作,在他退休的這20年中,老一輩的演員不再需要求他、中生代演員以及小鮮肉們更是求不到他,這就使他遠離了明星們的視野,因此他的追悼會冷冷清清也就沒有什麼可意外的了,只能說這是娛樂圈的真實寫照而已。

(LS)


捕魚小分隊


首先,我們看看黃一鶴導演葬禮來了什麼人,有央視的領導,還有他的老同事袁德旺、歌唱家鬱鈞劍,與其他的大牌明星去世相比,黃導的葬禮確實冷清,大家看看現場的照片,就知道,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了。

而作為他的老同事,春晚導演袁德旺在現場顯得很不高興,因為啥呢?我想應該是他看到冷清的現場,想了想黃導一輩子捧紅了這麼多的明星大腕,在他的最後一程都不願來。推己及人,可想而知,他以後也是差不多的光景吧,不由心生悲涼,看到了自己以後的結局,可能還不如黃導。他氣的是那些為了上春晚一直給他拍馬屁,獻殷勤的人,但是走紅之後就不懂得感恩的人。

第二,有人說可能是黃導生前要求一切從簡,不要通知很多人,不要搞得太過隆重。

那麼請問:歌唱家鬱鈞劍怎麼知道的?而且好像他還不是被黃導春晚捧紅的。而那些被黃導一手捧紅的,在前幾天網上發文悼念黃導的人,看上去文字悲切,情真意切,但是為何一個都不來?難道他們不知道黃導這幾天就要舉辦追悼會嘛?好像人去世之後過幾天開追悼會是一個常識吧?真悼念還是藉機炒作,大家一看就應該明白。

所以,不想來的會有種種理由不來,想來的總會來,這不僅是一個追悼會,更是一個顯微鏡和照妖鏡,從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很多人的本性來,也可以照出很多人虛偽的面目來。


江東娛翁


黃一鶴4月8日因病去世,4月10日在八寶山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參加者不足百人。本人覺得這是正常的事,沒有什麼值得"小題大做"的。

一,黃一鶴今年85歲。如果他65週歲離退休(按正常規定是60週歲),那麼他巳離開工作崗位20年了。央視的領導班子巳換了至少三、四茬,如今在央視工作的員工與黃一鶴熟悉的也很少了。老人去世,臺裡委派一位領導或幾位他的生前同事、好友參加其遺體告別儀式,也應該算是按規定辦事了。

二,黃一鶴對央視的工作是有貢獻的。尤其是他在1983年至1986年、以及1990年,五次擔仼春晚總導演,也是首任總導演,為央視的春晚開了個好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不久,人們的思想還受到一些束縛,黃一鶴就積極邀請張明敏、奚秀蘭等港臺演員參加春晚演出,是有些膽氣的。而且頭四屆搞得都比較精彩,有的堪稱是央視春晚的經典,這與黃一鶴導演的努力分不開的。然而,作為春晚的總導演,畢竟一年一次,與演員接觸就那麼一、兩個月時間,所以不可能積聚多少"人脈",也在民眾中沒有多大影響。更何況,那時上春晚演出的,基本上都是早就在各自藝術領域著名的大牌演員,用不著靠上春晚蹲什麼"熱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清純,沒有現在那麼複雜。所以,總導演與演員、主持人(也都是著名演員擔任的)之間,彼此沒有什麼距離感。而且當時的演員們如今分散在全國各地,年齡也都不小了,有些甚至"走"在他前面了。在世的一些老藝術家或演員,不能出席黃一鶴的遺體告別儀式,或以其他形式表示悼念,也在情理之中。

三,更重要的是,黃一鶴是1949年就參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還到朝鮮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他極有可能生前就立下遺囑,要求家屬對他的喪事一切從簡安排。這既符合黨員幹部對自身的要求,又充分體現了他的高風亮節。如果他的喪事像某些民營企業老闆、某些娛樂圈"大腕"那樣大操大辦,那倒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所以,對黃一鶴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參加的人數多少問題,我們不必來討論,不必打擾在另一個世界的黃老。願他一路走好!



玉堂行佛人


“世態炎涼,人情淡漠”,黃一鶴導演是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創者,享年85歲的黃一鶴導演4月8號離世,時隔兩天(4月10)在北京八寶山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事後媒體從參加告別儀式的人口中得知,當天到場的人只有央視一位領導代表,和老朋友袁德旺、歌唱家鬱鈞劍等人來送黃導最後一程,場面冷清到只有幾十人,那些曾經被黃導捧紅的人都未見其身影,可見其讓人心寒至極。



歌唱家鬱鈞劍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他只記得86年黃導邀請他參加春節晚會的情形,一時的恩情要記一輩子,在得知黃導要在北京八寶山舉行遺體告別會時,他一大早就來到這,為的是能夠送黃導最後後一程”。


在記者問鬱鈞劍為何追悼會現場只有幾十人時,他沉默了一會就掛掉了電話,可見鬱鈞劍對於這個告別儀式很痛心。

黃導從1983年開始執導春晚,連續五年他都“征戰”在春晚幕後,當年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人,都是由黃導一手捧紅,雖然在黃導離世後,很多“大咖”都第一時間在微博上發文悼念,但做到親自前往目送的還真是寥寥無幾,相反那些不曾在平臺發一些“煽情”話語的都親自到場,這裡還真看出人心難測來。



在一大片質疑聲中,一名認證是記者的在微博上發佈信息,稱黃導家屬不願太過於張揚,只想自己親友參加告別儀式,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儀式所在地,黃導身前就行事低調做事不會過於張揚,所以他的身後事也如他的一般低調安靜,如此這般,也堵住了眾人口中的“人走茶涼”。


即便如此,有心的人會想方設法的知道地點,並且第一時間前往八寶山,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去與不去只是自己來左右的。

最後也希望黃導一路走好。


迷影生活


人走茶涼,很正常的情況,何況這是在娛樂圈,更不足為奇。娛樂圈是一個十足的名利場,當一個人不能給別人帶來利益的時候,自然就會被拋棄,被遺忘。

前幾天,導演黃一鶴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舉行,但是現場卻很冷靜,寥寥無幾,一共加起來連100個人都沒有,與其他的社會名人葬禮上動輒門庭若市的場面相比,確實差別不小。

這其中很多人都不認識,之前黃一鶴導演還是比較有名氣的,但是央視只來了一個領導,還有就是鬱鈞劍來了,張明敏的經紀人來了,其他大腕明星一個都沒見到。


導演黃一鶴曾經對中國的文化娛樂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黃一鶴導演是央視春晚導演的開創者,執導了首屆春晚,並且連續執導了5年春晚。是他讓春晚在除夕之夜走進千家萬戶,給海內外華人帶來無數歡聲笑語,讓春晚成了除夕夜每家每戶必備的年夜飯,並且這一個習俗還會繼續延續下去。

央視春晚的舞臺捧紅了很多明星,為我國的文化娛樂事業培養了許多文藝骨幹。有許多的歌星大腕都是從春晚開始走紅的,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想上春晚,只要上了春晚就是大紅大紫,可以賺取無數名利,能夠上春晚的明星證明人氣要比其他明星更高一點。春晚既是明星們爭奇鬥豔的舞臺,也是他們角逐名利的舞臺。

自從有了央視春晚之後,各個地方臺也都相繼舉辦了春晚、元旦晚會,讓我國的娛樂產業更加豐富多彩,給了很多文藝愛好者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湧現了一大批年輕的明星。從首屆春晚直到現在,我國的文化娛樂產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呈現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黃一鶴導演功不可沒。




黃一鶴導演葬禮冷清,只因娛樂圈是名利場

黃一鶴導演曾經連續執導5屆春晚,捧紅了那麼多明星,可是卻沒見那些人前來悼念,明星當中只看到了鬱鈞劍。86年的春晚,黃一鶴導演邀請鬱鈞劍參加表演,讓他一下子走入了大眾的視線,後面就走紅了。直到今天,鬱鈞劍仍然感謝黃一鶴導演對他的器重,仍記得這份恩情,所以特地來悼念。


張明敏的經紀人也來悼念了,他雖然本人沒來,但是派經紀人來,表明還是對黃一鶴導演有感恩之情。黃一鶴導演曾經邀請張明敏在春晚的舞臺上唱了一首《我的中國心》,讓百姓都記住了“張明敏”這個名字,記住了《我的中國心》,而張明敏正是靠這一首歌紅了一輩子。

好歹黃一鶴導演生前也是央視的領導,但是這一次追悼會,央視只派出了一個領導,其他的人都沒來。

黃一鶴導演但追悼會上就這麼三個人有頭有臉,其他人根本不認識,而且還很少。與以往的明星葬禮門庭若市的場面相比起來,黃一鶴導演的葬禮顯得更加冷清,毫無人氣,還不如一個普通人呢!

昔日那些被黃一鶴導演捧紅的大明星都跑到哪裡去了?難道他們沒有聽說黃一鶴導演追悼會的事情嗎?為什麼明星中只有鬱鈞劍一個人來了?而且,鬱鈞劍還是86年的時候參加的春晚,到現在還記得,真的很難得,其他明星估計早就忘到九霄雲外了。

其實很正常,娛樂圈都是名利場,明星之間都是互相利用的,根本沒有什麼情分可講,表面上熱情洋溢,其實都是暗懷鬼胎。黃一鶴導演早就退休了,現在又不在了,自然不會給明星們帶來任何利益了,他們肯定不願意再和他有任何關係,早就把他遺忘了。


人走茶涼是常態,習慣就好

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人與人之間更沒有什麼情分可言,到處都是爭名奪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人還沒走,茶就涼了,習慣這種冷漠就好。

現在的社會根本不像以前八九十年代了,那時候的人比較熱情,沒有利益衝突,心懷感恩的人也很多,像黃一鶴導演這樣的,如果是在以前,肯定有很多人前來悼念,擱現在就完全變了。

曾經那美好的純真的年代早就過去了,一去不復返。現在是一個人情味很淡的社會,而且會越來越淡,要習慣人走茶涼和人未走茶就涼了,這都是人生常態。

從黃一鶴導演的葬禮冷清可以看出來,不管你生前多麼風光,一旦死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活著的時候一定要珍惜身邊對你好的人,懂得感恩,多和他們相處一下,因為真正對你好的人真的不多。


R娛記


作為首屆央視春晚的導演,黃一鶴總共執導過5次央視春晚,可以說黃一鶴是文藝界的老前輩了,很多知名藝人都是因黃一鶴的邀請而參加了央視春晚從而走紅,所以,可以說很多藝人的走紅得益於黃一鶴的幫助,而就是這樣一位幫助過很多藝人的導演,他的追悼會卻遭遇了冷清。

2019年4月8日,黃一鶴老先生逝世,兩天後,也就是4月10日,黃一鶴老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而當天黃一鶴老先生遺體告別儀式的現場異常的冷清,和那些故去的大牌明星的遺體告別儀式人山人海的現場簡直沒法比。

據說,當天到場的總人數只有幾十人,到場的知名人士貌似只有央視的某個領導和黃一鶴的一位老同事袁德旺以及歌唱家鬱鈞劍。一代老藝人的遺體告別儀式現場如此冷清不禁讓人唏噓不已,難道真的是人走茶涼嗎?

回顧過往,黃一鶴執導的那幾屆春晚堪稱是最經典的幾屆,尤其是1984年那屆,那一屆的春晚雖沒有華麗的佈景、先進的舞臺設備,但是它卻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記憶裡,我們懷念的是那個時代的認真,黃一鶴導演執導的春晚更真實、更貼近生活。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的演藝圈儼然成了一個名利場,一切虛假繁榮的背後多數時候都與“名利”二字有關,於是便有了眾星雲集的葬禮或者婚禮,這裡很抱歉把這兩件事擰巴在了一起,但是在名利場,很多時候這兩件事卻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

而黃一鶴老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現場的冷清雖然令人唏噓,但是這件事也從某個方面告訴我們黃一鶴老先生的為人清廉正直,因為他不在名利場之中啊,不是嗎?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為老先生感到難過,雖然去現場追悼黃一鶴老先生的人只有幾十人,但是這幾十人都是黃一鶴老先生真正的親人和朋友,不是嗎?


所以,我們也應該為黃一鶴老先生感到欣慰,因為他的一生都是真實的,一如他給我們帶來了幾屆真實的春晚一樣,最後,望黃一鶴老先生精神永在。


草根說電影


黃一鶴導演葬禮冷清,究竟是人走茶涼,還是家人口中的不願意被打擾,大概只有辦葬禮的人知道了。人在生前及其被尊重,地位很高,晚年名聲不錯、人緣不錯的人,葬禮才可能風光吧。

黃一鶴是春晚創始人,按理說只要是憑藉春晚成名的人都應該感謝他。可事實呢?只來了一個鬱鈞劍,還有張明敏的經紀人。鬱鈞劍在86年受黃一鶴的邀請,登上春晚,一下子就爆紅。

張明敏憑藉《我的中國心》紅遍全國,而且也幾乎是憑藉這一首歌吃了一輩子。這兩個人是著實受到黃一鶴的幫助了。因此來送別黃一鶴也是理所因當。

黃一鶴導演的最後一屆春晚是1990年,距離現在都快30年了,導演完最後一屆春晚後,黃一鶴就很少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了。

這30年老人家是怎麼過的,我們都不清楚,和那些人有沒有往來,還是否幫助過人之類的,是否還摻和娛樂圈的事,我們都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去判斷人走茶涼,似乎有點不妥當。

之所以會這樣判定,是因為娛樂圈就是這樣的。更新迭代很快,過氣幾乎是每天都在發生的,同樣每天都會有新人、重回娛樂圈的人,因此長時間不在娛樂圈混的人,被淡忘也是正常的。

家屬後來委託媒體發生:只是希望不被打擾,也不希望外界做過多的評論。這樣做是撲滅了“人走茶涼”的說法。其實也沒錯,人都不在了,作為家屬怎麼會願意再讓別人對死去的人隨便揣測呢?

家屬的做法可以理解,是不是人走茶涼,還真不好說。


入行娛樂



4月10日,春節聯歡晚會開創者黃一鶴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而在黃一鶴導演葬禮卻很冷清,只有幾十個人,真是人走茶涼啊。

黃一鶴對很多的人都有恩情,例如陳佩斯,當年《吃麵條》的小品,被大家稱為最經典的小品之一,不過當時這部小品差點不能出現在春晚上,因為這部小品讓大家笑得很厲害,就有人懷疑,在晚會上這麼笑,行不行。後來黃一鶴排除眾意,才有了《吃麵條》這部小品。

而這次黃一鶴導演的葬禮陳佩斯並沒有出現,但是陳佩斯微博發文悼念黃一鶴導演了,同時也引出了許多的問題:陳佩斯在微博發文中用了繁體字,這一處細節引起了廣大網友們的謾罵。



黃一鶴導演去世,只有幾個明星出席,黃一鶴的老同事袁德旺、歌唱家鬱鈞劍等出席追悼會。

因為沒有明星出席黃一鶴的追悼會,網友們都說世態炎涼啊。

但是據現場的網友評論說:今天上午黃導追悼會我在現場,井不是冷清,他們家人就沒想對外,都是親友參加的, 外界並不知道追悼會具體時間地點,但儘管這樣,還是有央視領導、往屆春晚總導演和 部分藝人前來送黃導最後一程。



峰大大123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句話說說容易,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

80年代,得益於黃一鶴導演而走紅的,現如今,也大都老去了。沒能送黃導最後一程,可能是有心無力了吧。

毫不誇張的說,在很多方面,是黃一鶴導演開創了春晚午臺的先河。儘管80年代,央視條件簡漏,午臺設備差,但,那時春晚帶給人們的歡聲笑語毫不遜色於當下。

黃一鶴導演也很少走到前臺與觀眾見面,可人們還是記住了這位面容清瘦,受人尊敬,對工作競競業業,有著良好職業操守的老人。

功利的社會,面對現實吧。送黃導最後一程的人,多寡不重要。重要的是,還有相當一大批電視觀眾記得黃導。

願黃一鶴導演一路走好!


綜藝微樂園


用參加葬禮的人數來體現一個人的價值。

用葬禮來綁架一些人的道德和時間。把葬禮搞成一個公眾事件。

以參加葬禮人數的多寡當成新聞眼。

把葬禮當成標榜逝者功績的機會。

我不以為然。

因為我不是名人,也沒有什麼豐功偉績讓人惦記,但我的葬禮註定不會有超過十個人參加,我說以上的話也不是嫉妒規模宏大的葬禮。

因為在我看來,葬禮是一個很私人的事情,在安靜中追思逝去的親人,靜謐的葬禮是最合適的。

細雨朦朧中,或者陽光燦爛中,或者秋風瑟瑟中,都會引動我無限的遐思。

而人數眾多的場面只會讓我失去了和逝去的親人最後告別的機會。

人的一生都是在我為人人中度過,雖然說雁過留名,但籍籍無名的人還是大多數。

斯人已去,名不名的,無所謂了。

即便基於面子來一下,鞠個躬,是不是真心還很難說。

不來參加葬禮不一定無心,來參加葬禮不一定有心。

我要是死了,能被人偶爾想起,我已經很滿足了,要是能再誇一句,我會樂的屁顛屁顛的。

能在酒場上想起我,說上一句,可惜可惜,怎麼那麼早就走了,喝酒都少了一個吹牛的。

能在頭條上,因為清淨寂寥,突然發現是因為少了一個碎嘴嘮叨的,好久不見他發表牛論了。

這樣的人,我引為真正的朋友。

參加不參加我的葬禮,無所謂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