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学习之十

《孟子·梁惠王(下)》学习之十

第八章: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1,武王伐纣2,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3。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事吗?”

孟子回答:“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问:“臣杀君主,可以吗?”

孟子说:“践踏仁者叫贼,违背义者叫残;残、贼之人,是独夫。我听说杀了独夫纣呢,没听说臣杀君。”

注:1.桀:夏桀,姒(sì音四)姓,夏后氏,名癸(guǐ音轨),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商成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省巢县)。

2.纣:商纣王,子姓名受,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商军,帝辛在鹿台(今河南省鹤壁市)自焚而死。3.一夫:言众叛亲离,不复为君。

议:把他说成众叛亲离变成独夫而杀之,此种说法总是难使众人信服。

首先:君王之身份岂能改变?千秋万代总是君王。

第二:《论语·子张》:“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但有一点可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真是真理,“阵前倒戈”、与“拼死护卫”那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的。多思民情民意,为民办实事,恩泽黎民,文章在这里面做。

《孟子•梁惠王(下)》学习之十

《山东邹城——孟子庙》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九章: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1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2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今有璞玉3于此,虽万镒4,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译:孟子拜见齐宣王,说:“造大宅,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工师找到大木,王就愉悦,认为工师能胜任。匠人砍削变小了,王就发怒,认为匠人是不能胜任。

人幼勤学,长欲施展,王说:‘舍弃你所学听从我’,会怎么样?

现有璞玉在此,虽价值万金,也必定要玉匠雕琢以成。讲到治理国家,则说:‘舍弃你所学听从我’,这与外行人教玉匠去雕琢有什么相异呢?”

注:1.工师:匠人之长。2.斫:(zhuó音灼)用刀、斧等砍。3.璞(pú音菩)玉: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4.镒:(yì音亿)二十两也。

议:有相应之德才,才能做相应之事。不如此,无德才皆是偏听偏信尔。如此引领国人,领民于何方?能不以警钟乎。

幼学得以能展哉,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成了新课题。

《孟子•梁惠王(下)》学习之十

《山东邹城——孟子庙》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十章:

齐人伐燕1,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2食3壶浆4,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5而已矣。”

译:齐国讨伐燕国,胜了。齐宣王请教:“有劝我不要讨伐燕国,有劝我讨伐燕国。用万辆兵车的大国去讨伐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旬而取,仅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取,会有天灾。取,会怎样?”

孟子回答:“取得能使燕国的百姓高兴,就取之。古人这样做的,是周武王。取得使燕国的百姓不高兴,就不要取。古人这样做的,是周文王。用万辆兵车的大国(齐国)去讨伐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燕国的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酒,来迎王师,怎有它因?不过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日子。如果王使水更深,火更热,那燕国百姓转而寻它途了。

注:1.燕王哙(kuài音快,姬姓名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大乱。2.箪:(dān音丹)盛饭的竹筐。3.食:饭。4.浆:米酒。5.运:转。

议:取他国武胜,皆是内乱起而获胜。内未乱,是不能胜也。家也是如此,内讧(hòng音轰)而乱也。《易经·家人卦》下面就是《易经·睽卦》,理一也。乃至个人修身立德也是此理。心乱而外患起——指病痛;家贰心——婚姻摇动;国乱源多——国本不稳。均为一理,知修身而皆理明、心也通透。

《孟子•梁惠王(下)》学习之十

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十一章: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1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2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3,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译:齐国讨伐燕国,取。诸侯国谋划救助燕国。齐宣王问:“诸侯国谋划讨伐我,这怎么办?”

孟子回答:“我听说仅凭七十里方圆的国土统一天下者,是商汤。没听说千里方圆的国土怕别国的。

《尚书·商书·仲虺(huǐ音悔)之诰》说:‘商汤征伐,起自葛国。’天下人都相信。‘东征,西边百姓抱怨;南征,北边百姓抱怨。’说:‘为何要把我们放到后面?’百姓盼望,就如久旱盼云霓。做生意的不停业,种地的照常,只诛杀国君慰问百姓,就如降及时雨,百姓悦。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主来临我们就会复活了。’现在燕君虐待百姓,王去征伐,燕国百姓以为齐王拯救其水深火热,用箪盛饭用壶盛酒,来迎王师。

若王杀其父兄,抓其子弟,毁其宗庙,抢其贵重,这样他们能容忍?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扩大了一倍不施行仁政,这就激起天下各国兴兵。王赶快命令,放回燕国老小俘虏,停止搬运燕国之贵重,与燕国众人商议,选其国君后撤回齐国之师。这样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注:1.云霓:云与虹。霓:虹。云合则雨,虹见则止。2.徯:(xī音西)待。3.旄(mào音贸)倪:老人和幼儿。旄:同耄,老人。倪:小儿。

《孟子•梁惠王(下)》学习之十

《北京怀柔——雁栖湖》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议:《尚书·商书·仲虺之诰》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曰:“徯予后,后来其苏。”孟子这里非原话,稍有误。

这段是区分正义之师与盗贼之师的分界线。正(仁)义之师:平其叛乱,选其君王,而后返师即可也。

盗贼之师:侵其土地,俘其兆民,毁其宗庙,抢夺贵重。

若把土地归为己有,应广施善政,比原来的君主有更合理、更多样、更透明的公正、公允、公平以及给予安康的政策保证,有如此的胸怀和担当也可也,这就是周武王、周公旦的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