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舟记》: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有期限的大渡海

《编舟记》这部电影最高潮的地方,也许就是结尾——所有人为《大渡海》这部辞典的出版欢庆。就像是我们看待一件事情,总会先被它最光鲜亮丽的一面所吸引一样。这部电影剩余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描述编辑部的几个人在编纂这部辞典中所发生的种种。对于这些种种,最好的形容词,大概就是枯燥、艰难以及漫长。

《编舟记》: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有期限的大渡海

辞典《大渡海》最终问世

《编舟记》这部电影中的主角名叫马缔光也,是一位在其他人眼中有些怪的人——他在吃饭的时候都能拿着书不放。这样的特性刚刚好被词典编辑部的荒木公平所欣赏,他认为没有这样认真的性格的人是不能编辑辞典的。于是,马缔光也就从业务部来到了词典编辑部。

编辑辞典是一项漫长而浩大的工程。一本好的辞典的问世,背后也许凝聚着许多人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当马缔光也进入这个部门的时候,词典编辑部正在酝酿编辑一部与时俱进的辞典,他们把这部辞典命名为《大渡海》。对于这本辞典,词典编辑部的主编松也朋拓是这样说的:

“社会将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词语和新概念也将会不断涌现。

让《大渡海》将这些变化充分体现出来吧。”

《编舟记》: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有期限的大渡海

对于这本辞典,他们不仅仅是当做一项工作,更是视作一种使命。他们想要藉由收集当下的词汇并赋予正确的含义,帮助当代的人来更好地使用语言来与他人交流。马缔光也也为这样的使命感而感染,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电影演绎到这里所占用的部分,也仅仅占用了全片长不到四分之一。剩下的部分,有讲马缔光也的爱情,也讲了他与同事西冈之间的友情,也有他们辞典编辑部内部的融洽与互相支持,但是更多的部分,是讲述这本辞典的编纂过程。

词条是辞典的基本单位,它们含义的产生用“千锤百炼”来形容也不过分。而在一本辞典中,会存在成千上万个这样的词条。《大渡海》这本辞典的产生,从立项到出版,总共耗费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中,引导马缔光也的编辑荒木公平退休又回来,表面看上去不太正经但是也在一心为了辞典的付出的西冈正志被迫调去了公司宣传部,算得上是辞典编辑部的主编松也朋拓老师在辞典马上问世的前夕不幸离世,半途加入但是很快也融入了编辑部的岸边绿也全心投入编辑工作……

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更多的是辞典编辑工作的浩大与枯燥。但是,除了西冈开始有些抱怨之外,所有人都似乎没有什么抱怨,一心一意地为这项工作付出奉献。他们严谨而认真地对待这项工作,一丝不苟地对待任何细节,绝不容许任何差错出现。即便要推倒重来,也要确保最后的成品没有任何瑕疵。他们全方位的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吧。

在快节奏的当今,这样慢工出细活的精神似乎不太流行了。人们都在说的是要快速使得事业达到怎样的高度,短时间速成获得某项技能。人们崇尚“快鱼吃慢鱼”,忌讳长时间不出效果。但是,如果人人都希望快,舍弃了慢,那么有些工作就没有人来做了,最典型的莫过于科学研究,没有长时间的坐冷板凳,如何能有成果?一旦没有人潜心研究基础科学,我们的科技就不能进步,我们的社会又该如何发展?

所以,对于所有静下心在为社会变得更好而工作坚持的人,我们都要抱有最真挚的敬意,是他们在推动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对我们个人的启示,就是想要做成一件事情,也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心,但是如果我们也找到了和马缔光也一样工作的意义和信念的话,这样的事情也大概不会是难事,而只是一个我们知道尽头在哪里的大渡海了吧。

《编舟记》: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有期限的大渡海

马缔光也与爱人在《大渡海》问世后,看松本朋拓老师所说的那片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