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彝族自治縣概況

石林彝族自治縣(簡稱石林縣)是雲南省昆明市下轄的遠郊縣,原名路南彝族自治縣,因境內的石林地質公園而改名。石林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東部,東部和南部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彌勒市接壤,北部與曲靖市陸良縣相鄰,西部和西北部與昆明市宜良縣毗連。屬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

石林彝族自治縣面積1719平方公里,轄6鎮1鄉,89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26.27萬人(2017年末)[1]。境內有石林風景區、石峰寺、圭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曾榮獲雲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2]稱號。

2019年1月,石林彝族自治縣憑藉撒尼歌舞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石林彝族自治縣概況

石林地處雲南省高原之滇東喀斯特南部,往西為滇中紅色高原,往東、往南過盤江進入滇東南峰叢窪地喀斯特區。在中國三大階梯地勢中,石林處於第二階梯面上。此處高原起伏和緩,切割輕微,海拔在1700米至1950米之間,個別山脈、山峰海拔超過2200米。大石林區海拔約在1750米;乃古石林區海拔在1820米左右。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高西低。石林縣境山脈有圭山山脈、九蟠山、打羊山脈、大佛山。石林景區主體位於九蟠山(又稱東山)和大佛山(又稱西山)之間的喀斯特區。九蟠山是區內重要的地質地貌分界線。北起北大村天生關,沿巴江盆地東緣,向南延伸至彌勒縣西北部,大致呈北北東--南南西延伸,長約60餘千米,因地勢蜿蜒似龍、九起九伏而得名九蟠山。又因與石林盆地西南俗稱西山的大佛山對峙亦稱東山。九蟠山主峰文筆山海拔2203米。九蟠山東北方向為對石林地質演化有重要影響的牛首山。石林東南部為圭山山脈,其主峰老圭山海拔2601米,是路南境內最高點。石林西部為北北東--南南西延伸的大佛山山脈,山脈長達60餘千米,北起南盤江畔的尖山(石林分佈點),南至竹山,上段為山神廟峰(巴江源頭區),中段為大山坡,下段為竹山。

地貌

境內地貌類型主要有高原丘陵、低山、窪地、盆地、石丘、石林、石芽原野、峰叢和溶洞、湖泊、河谷。按山地、丘陵和壩區(盆地和窪地)、河谷劃分,其結構比是:山地69%,丘陵15.2%,壩區14.7%,河谷1.1%。石林、石芽主要出露在盆地、窪地、河谷附近和高原面上。

氣候

石林縣氣候屬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乾溼分明”的特點。夏秋半年為雨季(每年5月—10月),冬春半年為旱季(11月—次年4月)。境內氣候具有一定的分帶性。海拔1500米—1600米的低谷河槽地區,年均溫為16℃ —16.6℃,相當於中亞熱帶氣候;海拔1600米—1800米的壩區、緩丘區,年均溫為14.8℃—15.9℃,相當於中亞熱帶氣候;海拔在1800米 —2150米的山區、半山區,年均溫在12.8℃—14.7℃;相當於溫帶氣候;海拔在2150以上的老圭山主峰,年均氣溫低於12.7℃,相當於中溫帶氣候。路南石林地區氣候相當於北亞熱帶氣候至溫帶氣候。

石林境內的太陽輻射因地形地貌而有所差異:緩丘平坦區(北大村一帶),太陽輻射年總量在135千卡/平方釐米—136.8千卡/平方釐米;其他起伏緩丘地的太陽輻射年總量為134.6千卡/平方釐米—135.01千卡/平方釐米。每年3月是太陽輻射最大值月,月平均14.17千卡/平方釐米,最小值月是11月,月平均8.27千卡/平方釐米,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18小時,1994年總日照時數為2089.6小時。日照率53%,無霜期254天。常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次主導風向為南風,平均風速為3.13米/秒。

自1965年以來,年平均溫度15.5℃,1994年平均氣溫16.5℃。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0.8℃;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8.2℃。極端最高溫度為33.6℃(1996年5月1日);極端最低氣溫為-8.9℃(1983年12月29日降大雪後出現)。該區溫度隨海拔增加而降低,大致每增高 100米,平均氣溫降低0.59℃。多年平均無霜期252天,年均初霜期11月20日,終霜期為3月12日。

縣境內降水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67.9毫米。石林地區屬路南縣境內降水較少區之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850毫米之間,往東山或西山方向,降水量增加。雨季降水量佔全年年降水量的80%—88%;旱季降水量僅佔12%—20%。境內平均溼度75%。

石林彝族自治縣有聞名世界的石林風景區,周圍還有九鄉、阿廬古洞、白龍洞等省級風景名勝區。加之氣候四季如春,舒適宜人,是一個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石林風景名勝區是一個以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位於昆明市東,距昆明市86公里,景區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疊水、長湖、月湖、芝雲洞、奇風洞7個風景片區組成。在石林廣達4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遍佈著上百個黑色大森林一般的巨石群。有的獨立成景,有的縱橫交錯,連成一片,佔地數十畝,上百畝不等。最典型的一片叫李子營石林,奇石拔地而起,參差峰巒,千姿百態,鬼斧神工,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奇觀”。

在距今約三億六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石林一帶還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大約二億八千萬年前的石炭紀,石林才開始形成。大海中的石灰岩經過海水流動時不斷沖刷,留下了無數的溶溝和溶柱。後來,這裡的地殼不斷上升和長時間的積澱,才逐漸變滄海為陸地。海水退去後,又歷經了億萬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沖蝕、風化、地震,就留下了這一童話世界般的壯麗奇景。遠遠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叢叢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蒼穹,直指青天,猶如一片莽莽蒼蒼的黑森林,故名“石林”。

石林的主要遊覽區李子營石林,面積約12平方公里,遊覽面積約1200畝。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園幾個部分組成,遊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區內單體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處。進入景區內,但見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態,爭奇競麗。有的石柱高達40—50米,乍一看,正如一首佚名的打油詩所云:“遠看大石頭,近看石頭大。石頭果然大,果然大石頭。”但這裡的石頭與眾不同,它是一幅絕妙的畫,每天吸引著五湖四海的遊人前來駐足觀賞;它是一首優美的詩,古往今來有無數騷人墨客為它詠歎吟哦;它又是有靈性和生命的;有雙馬渡食、孔雀梳翅、鳳凰靈儀、象距石臺、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觀音石、將軍石、士兵俑、詩人行吟、母子偕遊、阿詩瑪等無數象生石,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止。除了動物外,還有許多酷似植物,如雨後春筍、蘑菇、玉管花等。有一處“鍾石”,能敲出許多種不同的音調。整個李子營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藝術寶庫,任憑遊客去觀察,去發現,去自由地想象。景區內峰迴路轉,曲徑通幽,移步易景,使人如入迷宮仙境,遊者莫不流連忘返,讚不絕口。景區內建有獅子亭、望峰亭、石臺、石凳等供人小憩。彝族服飾、路南滷腐、宜良烤鴨、油炸蜂蛹是遊覽石林值得購買或品嚐的特色產品。彝族的歌舞也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文化內涵。

早在明代,石林即已成為名勝,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政府才組織有關單位和人員認真進行勘察、設計、施工、修築遊路和外面的公路、賓館、飯店、商場等,給一些象生石取了名,石林才逐漸名揚五洲,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017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6.2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8‰,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2.9%。年末戶籍人口252525人,其中鄉村人口160721人,佔全縣總人口的63.7%;城鎮人口90804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6.3%。男性人口126702人,女性人口125823人,男女性別比為100︰100。在戶籍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91209人,佔戶籍人口的36.1%;其中彝族人口87589人,佔戶籍人口的34.7%。

2018年5月21日,石林彝族自治縣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2018年10月,石林彝族自治縣被確定為“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6]

2019年1月,石林彝族自治縣憑藉撒尼歌舞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