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是城市“抗衰老”的良药

南方日报评论员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

近年来,广州率先开始探索用微改造解决老城衰退的问题。本月初,南方日报评论员前往广州海珠区龙凤街道,就城市微改造开展深调研。这是一个典型的老旧街区,既有传承上千年历史的街巷名、历史故事和大量清末民初老建筑,又保留着代表近现代广州工业发展的码头、仓库、厂房等遗产。这样的老旧街区如何改造更新,如何在发展和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不仅检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更检验基层政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成效。

每座城市经历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必然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下一些城市记忆。独特的文化和记忆造就了城市独特的魅力,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遇到了老城改造普遍面临的艰难抉择:人居环境如何改善、历史文化如何保护、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其中,部分城市在规划改造中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忽视文化的传承,大兴土木,连同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遗产一道拆除,让出空间给“钢筋水泥森林”,导致城市文化就此断裂。虽然高楼大厦林立,但一些城市再也不是独特的存在。急功近利、大拆大建,不少城市失去了脉络肌理中沉淀的历史让人叹息,“千城一面”的景象也让很多人难以在生活中继续感受到诗情画意。

现如今,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中的文化传承和保护,部分城市已经率先行动。2016年,广州印发实施《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创造性地提出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明确不再对老城区大拆大建,改为循序渐进地修复、活化、培育,通过挖掘老建筑、老街区在当代的实用性,让老城老而不衰,魅力常在。像龙凤街道这样的老旧街区——基础设施已经逐渐落后、小区面貌比较脏乱、旧建筑厂房基本荒废,是如何通过微改造重新焕发活力的?

龙凤街道地处珠江后航道沿岸,这里是广州近现代工业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太古仓、大阪仓等工业遗产都保存较好,但早已失去了仓储功能,也一度萧条落寞无人识。现在,通过城市微改造,这些老仓又都“活”了过来。太古仓在保留原有码头区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内涵的基础上,改造成了一个集文化创意、展贸、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广州“城市客厅”。大阪仓——广州独一无二的日式古堡建筑,被改造成创意园区,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创新企业集聚。微改造不仅要实现旧貌换新颜的目标,还要保留城市的时代记忆,并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和成长。这些年,龙凤街道内的旧仓库、旧厂房成了辖区微改造的重点,一个个被升级改造为创新创意园区。正可谓:“当年老仓,今日时尚。”目前,龙凤街道有16个园区、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中国青年创业社区、24家高新技术企业、上百家创新创意企业,处处展现勃勃生机。

城市微改造既要活化利用好旧仓库、旧厂房,也要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在龙凤街道,有许多建于上世纪、功能配套不全、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老化的老旧小区。在这些老旧小区,电话线、供电线、宽带线凌乱横穿,多数裸露在外;排污系统残旧,常出现排污堵塞、漏水、化粪池满溢等问题;道路坑坑洼洼,雨天水浸街。目前,龙凤街道开展的“小温暖”老旧小区微改造工程,通过对基础设施、老旧楼房外立面及公共环境实行改造,已经让一些小区的面貌发生了大的改变。而且,在微改造中特别强调结合片区特色,注重挖掘和保留本地历史文化,利用文化墙、街头小景等突出文化亮点,保留原有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周边环境。

微改造对城市发展和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拿出“绣花”功夫来推进。什么是“绣花”功夫?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的直接利益出发,主动倾听民声,“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要由居民决定;就是要从细微之处入手,沉下心去,细心打磨,以工匠精神对老旧城区进行更新改造、功能完善和景观重塑,不断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龙凤街道,“绣花”功夫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精细化管理,按照“先民生、后提升”的原则,和辖区内企业、居民一起谋划、决策,征询他们的改造意愿,充分调动企业、居民积极性,并且建立项目评估机制,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改造,让辖区老百姓真正满意。

微改造是城市“抗衰老”的良药,老的龙凤街道已经焕发新活力。“螺蛳壳里做道场”,在不破坏城市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挖掘老街区现代实用性、为旧厂老村植入新功能、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才能在时代发展留下记忆和乡愁,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