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是城市“抗衰老”的良藥

南方日報評論員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

近年來,廣州率先開始探索用微改造解決老城衰退的問題。本月初,南方日報評論員前往廣州海珠區龍鳳街道,就城市微改造開展深調研。這是一個典型的老舊街區,既有傳承上千年曆史的街巷名、歷史故事和大量清末民初老建築,又保留著代表近現代廣州工業發展的碼頭、倉庫、廠房等遺產。這樣的老舊街區如何改造更新,如何在發展和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不僅檢驗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理念,更檢驗基層政府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的成效。

每座城市經歷了幾百甚至上千年的發展,必然積澱下深厚的文化底蘊,留存下一些城市記憶。獨特的文化和記憶造就了城市獨特的魅力,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城市遇到了老城改造普遍面臨的艱難抉擇:人居環境如何改善、歷史文化如何保護、產業如何轉型升級。其中,部分城市在規劃改造中單純地追求經濟發展,忽視文化的傳承,大興土木,連同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遺產一道拆除,讓出空間給“鋼筋水泥森林”,導致城市文化就此斷裂。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一些城市再也不是獨特的存在。急功近利、大拆大建,不少城市失去了脈絡肌理中沉澱的歷史讓人嘆息,“千城一面”的景象也讓很多人難以在生活中繼續感受到詩情畫意。

現如今,國家和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城市規劃中的文化傳承和保護,部分城市已經率先行動。2016年,廣州印發實施《廣州市城市更新辦法》,創造性地提出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明確不再對老城區大拆大建,改為循序漸進地修復、活化、培育,通過挖掘老建築、老街區在當代的實用性,讓老城老而不衰,魅力常在。像龍鳳街道這樣的老舊街區——基礎設施已經逐漸落後、小區面貌比較髒亂、舊建築廠房基本荒廢,是如何通過微改造重新煥發活力的?

龍鳳街道地處珠江後航道沿岸,這裡是廣州近現代工業建築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太古倉、大阪倉等工業遺產都保存較好,但早已失去了倉儲功能,也一度蕭條落寞無人識。現在,通過城市微改造,這些老倉又都“活”了過來。太古倉在保留原有碼頭區完整性、真實性和歷史內涵的基礎上,改造成了一個集文化創意、展貿、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廣州“城市客廳”。大阪倉——廣州獨一無二的日式古堡建築,被改造成創意園區,吸引了一批互聯網創新企業集聚。微改造不僅要實現舊貌換新顏的目標,還要保留城市的時代記憶,並有利於產業的集聚和成長。這些年,龍鳳街道內的舊倉庫、舊廠房成了轄區微改造的重點,一個個被升級改造為創新創意園區。正可謂:“當年老倉,今日時尚。”目前,龍鳳街道有16個園區、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中國青年創業社區、24家高新技術企業、上百家創新創意企業,處處展現勃勃生機。

城市微改造既要活化利用好舊倉庫、舊廠房,也要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在龍鳳街道,有許多建於上世紀、功能配套不全、建設標準不高、基礎設施老化的老舊小區。在這些老舊小區,電話線、供電線、寬帶線凌亂橫穿,多數裸露在外;排汙系統殘舊,常出現排汙堵塞、漏水、化糞池滿溢等問題;道路坑坑窪窪,雨天水浸街。目前,龍鳳街道開展的“小溫暖”老舊小區微改造工程,通過對基礎設施、老舊樓房外立面及公共環境實行改造,已經讓一些小區的面貌發生了大的改變。而且,在微改造中特別強調結合片區特色,注重挖掘和保留本地歷史文化,利用文化牆、街頭小景等突出文化亮點,保留原有的文化底蘊,全面提升周邊環境。

微改造對城市發展和民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拿出“繡花”功夫來推進。什麼是“繡花”功夫?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人民的直接利益出發,主動傾聽民聲,“改不改”“改什麼”“怎麼改”要由居民決定;就是要從細微之處入手,沉下心去,細心打磨,以工匠精神對老舊城區進行更新改造、功能完善和景觀重塑,不斷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在龍鳳街道,“繡花”功夫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實施精細化管理,按照“先民生、後提升”的原則,和轄區內企業、居民一起謀劃、決策,徵詢他們的改造意願,充分調動企業、居民積極性,並且建立項目評估機制,分階段、分步驟進行改造,讓轄區老百姓真正滿意。

微改造是城市“抗衰老”的良藥,老的龍鳳街道已經煥發新活力。“螺螄殼裡做道場”,在不破壞城市歷史風貌的前提下,挖掘老街區現代實用性、為舊廠老村植入新功能、不斷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才能在時代發展留下記憶和鄉愁,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