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華出席一橋大學新生開學典禮發表演講


程永華出席一橋大學新生開學典禮發表演講

校長致辭



程永華出席一橋大學新生開學典禮發表演講

齊唱校歌



程永華出席一橋大學新生開學典禮發表演講

優秀學生表彰



程永華出席一橋大學新生開學典禮發表演講

程永華大使發表主題演講


編者按:2019年4月7日,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應邀出席一橋大學2019年度新生開學典禮並發表題為《面向年輕一代知識型人才交流的未來》的主題演講。演講全文如下:

很高興來到公認的日本社會科學領域一流學府一橋大學。首先我要對今年新入學的同學們即將開始大學階段的學習和校園生活表示祝賀。一橋大學與中國多所大學締結了交流協議,廣泛開展教育、學術等領域交流合作,在中國也擁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從這裡畢業的大平正芳前首相為中日關係的重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民眾熟知的中日關係掘井人。去年底中國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政府向十名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外國友人頒發了友誼獎章,其中就有包括大平正芳先生在內的兩名日本友人。今天能在大平前首相的母校與眾多未來支撐日本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優秀人才交流,我感到十分榮幸。

在今天的入學典禮上,校方希望我就年輕一代知識型人才交流和大家分享我本人的見解。根據這個題目我想結合自己親身體驗談談看法。因為我本人正是在和大家相同年齡的時期,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派往日本留學生走進了日本的大學校園,那是46年前也就是1973年的事情。在日本的大學校園內學習和生活的經歷,為我自身瞭解日本、感知日本打開了第一扇窗戶,也為我日後從事中國的外交事業打下了牢固基礎。藉此機會,我想向大家分享四點經驗:

一、年輕一代知識型人才交流要有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國際視野

當今時代的趨勢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一方面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距離被空前地拉近,全人類共享科技創新和全球化成果,各位同學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途徑也更加豐富。例如,以前學術界曾有過關於六度分隔理論的猜想,哈佛大學也曾做過類似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要6步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但在社交網絡發達的今天,在場的每位同學都可以直接關注一些知名人士的照片牆,用智能手機拍下的照片瞬間就可以傳播到地球另一邊。與此同時,隨著國際社會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更加緊密,人類整體利益日益凸顯。包括中日兩國在內,我們面臨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恐怖活動、氣侯變暖、疫病傳染等危機日益顯示出共性。在此背景下,年輕一代應更具國際視野,對全球性課題抱有責任意識。

當前中日兩國都面臨與某個大國的經貿磋商,其背景是世界範圍內的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傾向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然而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人為造出來的,也不是人為能夠阻擋的。一方面,每個國家都會盡力解決自身面臨的貿易摩擦,同時每個國家特別是肩負著國家未來的年輕人也應從根本上思考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問題。近年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中一條重要內涵就是各國摒棄零和博弈思維,通過合作共贏實現共同繁榮。我也希望一橋大學的同學能夠帶著這樣的目標思考如何引導經濟全球化發展,更多釋放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比如,大家可以研究各國應如何協調宏觀政策,如何通過創新驅動發展生產力,如何使多邊貿易體制更能兼顧效率和公平?期待大家通過學習和研究,找到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成果的途徑。

二、在人類第四次產業革命到來之際,年輕一代知識型人才交流要有探索和創新精神

70年代的日本青年學生都成長於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們大多對世界充滿了求知和探索的意願。很多日本學生會前來問我中國的情況,我時常應邀為他們介紹中國的大事小情,大到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小到普通人的生活,在這種深入且密切的交流當中,我也和日本學生一起經歷了許多日本社會中的點點滴滴。比如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後,我曾被日本學生拜託一起排隊搶購衛生紙等日用品。這樣的經歷讓我更好地瞭解了日本,也為我研究日本70年代經濟轉型提供了很多鮮活的背景知識。

40年後的今天,我聽說很多日本年輕人不願走出國門瞭解外面的世界。OECD統計日本學生赴海外留學人數2004年達到頂峰,此後呈現減少趨勢。當然這也與統計口徑及日本人口結構變化有關,也有日本教育界人士對我談到赴海外1年及以下的短期留學仍有較大規模,但不少人指出了日本年輕人內顧傾向的問題。同學們也許注意到了去年一些日本媒體總結的平成元年與平成30年各國企業市值排行榜,30年前世界前50中有32家日本企業,30年後剩下1家。我們拋開匯率、泡沫經濟等因素不談,只看當今排名靠前的五家企業即GAFA加微軟,無一不是走在產業革命潮流先端的企業,這應該給年輕人很大的啟發。

把握時代潮流也許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但我想年輕人的起點應該是保持探索與發現的熱情,對陌生的世界和新鮮事物抱有求知慾。日本社會已發展得十分成熟,這也容易讓年輕人墨守成規,喪失創造的動力。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想與同學們分享永旺集團創始人岡田卓也先生的一句話。我本人與岡田先生有著多年交往,永旺集團1990年代以來舉辦中日兩國“小大使”交流活動。岡田卓也先生是這樣說的:捨棄成功經驗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新的創造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捨棄過去。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一個企業不能滿足於過去的成功,而應更著力於在過去成功的基礎上開闢未來。

三、年輕一代知識型人才交流要與時俱進,推動社會變革,解決新問題

推動社會發展需要年輕人將自身的探索和創新精神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結合,用年輕人的活力推動社會變革。特別是科技的進步為社會變革創造了很多有利條件,年輕人在理解和應用新科技方面,具有其他年齡層不具備的優勢,理所當然應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中日兩國都面臨人口老齡化課題,從中國的經驗看,共享經濟、電子支付、移動出行服務等新生事物一開始的確讓老年人難以適應,但年輕人們在手機等終端和用戶界面方面想了很多辦法,讓老年人也能享受這些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不少老年人還用手機理財,成為金融科技的一大用戶群。現在日本也開始推廣pay pay等電子支付方式,我也十分關注日本將採取什麼辦法使全社會各個年齡層共享這一便捷。相信這也是值得一橋大學同學們研究的課題。

四、年輕一代知識型人才要抱有理性態度,全面、客觀認識其他國家

以中日兩國為例,我向日本各界人士介紹中國時常用中國“盲人摸象”的典故打比方,幾個盲人分別摸到大象的耳朵、鼻子、腿和尾巴,他們描述的大象的形態也是不同的。中日兩國交往歷史悠久,文化相近相通,特別是共同使用漢字的特徵給兩國民眾以親近感,我們常聽到“同文同種”的說法。然而實際上兩國國情有不小的差異,即使完全相同的兩個漢字,意思都有可能有很大區別。比如“敷衍”一詞在中文是糊弄、搪塞的意思,而在日語中則是展開說明的意思。中日兩國民眾在交流過程中如果一開始就認為對方和自己長相差不多、飲食習慣也接近,肯定會與自己思維方式相同,就容易產生誤解。如果最初就意識到對方是與自己不同國家、不同思維方式的外國人,在交流時則很容易發現兩國在文化上的共同點,進而增進相互理解與信賴。

中國大使館從2014年以來連年邀請從未到訪中國的日本大學生組團訪華並已連續兩年在中國舉辦“中日大學生千人交流大會”,均取得良好反響。這五年來我發現了兩個現象,一是日本年輕人中沒有去過中國的比例很高,二是到訪中國後日本年輕人對中國和中日關係的認識就會發生很大變化。中日兩國都有百聞不如一見的說法,不前往一個國家,真正與該國民眾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就很難客觀、真實瞭解對方國家的全貌。如果一橋大學的同學們有機會到訪中國,我相信大家結合所學專業,更能夠發現當今中日兩國社會文化的共同點,以及兩國產業鏈、價值鏈深度融合的情況。中國大使館也願為大家創造這樣的機會。

以上就是我對年輕人交流的一點思考。大家即將開始大學階段的學習,希望我的這些經驗,能為大家與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人交流提供幫助。我衷心希望大家在一橋大學嚴謹的辦學理念培養下,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能夠與時俱進的人才,同時也希望大家心懷亞洲與世界,多關心中日關係,將來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為增進中日兩國民眾的相互理解和各領域合作發揮積極作用。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